同仁堂:百年老店开始挺进国际市场

80酷酷网    80kuku.com

  

 电视剧《大宅门》的热播,让同仁堂这个拥有 336 年的中华老字号再次引起国人的关注。与此同时,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近期在国际市场频频出击显示了这家百年老字号挺进国际市场的雄心和魄力。

  一、辉煌历史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 (1669 年),在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咸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自雍正元年 (1721 年) 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 188 年。造就了同仁堂在制药过程中精益求精的严谨作风,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同仁堂品牌是中国第一个驰名商标,品牌优势得天独厚。目前,同仁堂商标已经参加了马德里协约国和巴黎公约国的注册,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同时,在世界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办理了注册登记手续,并在台湾进行了第一个大陆商标的注册。显而易见,同仁堂的著名商标和优秀品牌已成为同仁堂集团不断发展的特有优势。

  近年来,同仁堂资产以年均 20% 以上的速度增长,2004 年资产总额 63 亿元,销售额 50 亿元。目前,同仁堂拥有境内、境外两家上市公司,连锁门店、各地分店以及遍布各大商场的店中店 400 多家,海外合资公司、门店 17 家,遍布 12 个国家和地区。全部生产线通过国家 gmp 认证,10 条生产线通过澳大利亚 gmp 认证。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证券报和亚商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 50 强”评比中蝉联第四、第五届排名第一,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香港创业板表现最好的股票之一,企业实现了良性循环。

  2002 年,同仁堂集团被国家工业经济联合会和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推荐为最具冲击世界名牌实力的 16 家企业之一。辉煌的历史已经成为记忆,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同仁堂人决心弘扬同仁堂的优良传统,高举现代中药的大旗,挺进中药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二、艰难时世

  难以想象,如今在国际市场上频频出击、产销两旺的同仁堂曾面临怎样一种窘迫境地。“1996 年以前,集团的日子有句形象的说法是‘打开账本,黄金万两,合上账本,分文全无’。”集团总会计师张锡杰的一番感慨道出了同仁堂的“艰难时世”。

  数字对比可以说明一切:1996 年同仁堂总资产是 17.9 亿元;2004 年的总资产是 63 亿元,增长了 3.5 倍;1996 年净资产为 4.6 亿元;2004 年的净资产为 38.8 亿元,增长 8.42 倍;1996 年的销售收入是 15.9 亿元;2004 年为 50 亿元。20 世纪 90 年代初,北京同仁堂和当时的许多国企一样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遭遇了极大的困境。在财务方面:当时企业依靠银行,债台高筑,资产负债率超过 70%,被银行降为 3b 级企业 (银行不贷款,要把以前的贷款追回);在库存方面,结构不合理,有用的不多,没用的不少;在市场经营方面,销售企业和生产企业都在卖产品,经营管理十分混乱。

  当时摆在同仁堂面前的是如何尽快摆脱困境。同仁堂将目光转向资本市场,他们剥离出部分绩优资产,组建了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并于 1997 年 6 月在上海证交所上市,当时募集资金 3.5 亿元,为企业摆脱困境奠定了改革体制和机制上的基础。这关键的一步不仅实现了企业制度的创新,而且带动了企业管理理念,经营观念,运营机制等一系列的变革。国内上市成功后,2000 年,同仁堂又从股份公司分拆出了科技含量较高、产品剂型新的 1 亿元资产组建了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年 10 月在香港联交所创业股上市,成为全国首家使用同一国有资产进行二次融资并在境外上市的公司,被证券界称为“同仁堂”模式。同仁堂以两个上市公司为骨干,以资本连接为纽带,形成了“小机关、多实体、大集团”的发展模式。借力资本摆脱困境不仅让同仁堂再次焕发了青春,而且为企业以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多元投资

  “同仁堂从来不仅是一家销售和生产中医药的企业,更是代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企业。同仁堂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进取,为中医药现代化、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做出应有贡献。”北京市副市长陆昊在同仁堂与和记黄埔 (中国) 的签约仪式上的讲话是对同仁堂多元投资的发展战略的集中概括。

  同仁堂在发展中非常注重集团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同仁堂药材有限公司与湖南博兴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以种植加工白术为主的北京同仁堂平江白术有限责任公司,不仅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保证了同仁堂药品的质量。此外,按国家中药材种植质量标准,同仁堂还投资几千万元,在全国主要中药产地开辟了 7 个种植基地,建成了北京大兴黄村镇、亦庄经济开发区、丰台刘家窑、通州、昌平五大生产基地。

  同仁堂药材有限责任公司与毫州京谯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共同发起组建北京同仁堂 (毫州) 饮片有限责任公司,开创了饮片发展的新空间。

  北京同仁堂商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对于拓展零售药业终端,把同仁堂发展成为中国医药零售商业的第一品牌和领先企业具有很大的作用。

  “中药复方药物开发工程研究中心”的启动和北京中研同仁堂医药研发有限公司 (中研同发) 的成立将大大提高同仁堂的核心竞争力,对同仁堂挺进中医药开发前沿和实现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仁堂集团与和记黄埔所共同投资组建的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公司不仅总投资额达到了 2.39 亿美元,而且两强联手,将促进中国中医药的快速发展并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

  四、国际开拓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老字号,同仁堂已经不满足国内市场的“唯我独尊”,把中药大规模推向海外市场是他们下一个发展目标。在同仁堂 335 周年店庆之际,同仁堂集团总经理梅群向外界透露了同仁堂涉足海外市场的发展计划。他表示,将力争在 2008 年之前,使同仁堂海外分店总数达到 100 家,并将中药打入海外主流市场。

  目前同仁堂已在海外设立合资公司和药店 14 家,每年出口创汇 2000 多万美元。同仁堂的海外分店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消费者也以华人群体为主,尚未真正触及欧美等主流医药市场。最近,不断有利好消息从海外而来,使中医药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前景渐趋明朗。欧盟刚刚宣布放宽植物药市场准入条件,正式承认符合条件的中药可获得药品的合法“身份”。而同仁堂的药品生产企业已全部通过 gmp 认证,过硬的管理体系是其产品质量的可靠保证,也将有助于实现国际主流市场开拓。

  2004 年 10 月 28 日,北京同仁堂国药公司已与香港科技园公司签订合约,将在当地兴建同仁堂首家内地以外的生产基地,以此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这被认为是百年老店同仁堂进军国际市场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随着此次香港生产基地的开工建设,同仁堂的出口业务将进一步前移。按照计划,未来一至两年内,同仁堂的所有出口业务将全部转至在中国香港同仁堂国药公司负责运作,以此扩大同仁堂产品在国际市场特别是西方主流市场的占有率。

  同仁堂集团正在“以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绿色医药名牌产品为支柱,成为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产业集团”的路上快速前进,力争到 2011 年成为销售额达到 300 亿元,利润达到 13 亿元的国际驰名的现代中医药集团。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