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成型”高管难满足 解读EMBA复读之怪现象

80酷酷网    80kuku.com

  

      对于商学院来说,重要的不是创收能力,而是要把它办成世界一流

    “中国的EMBA教育就像个孩子。”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远方看来,中国EMBA教育还在成长和磨合期,接受EMBA教育的“高消费”群体,也是中国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而产生的一批“速成型”高管。而两者的双作用力,给中国现行的EMBA教育市场带来了不少“怪现象”,“复读”现象就是其中之一。 

    香港科大商学院高级管理人员课程部主任陈慧珠认为,在国外的EMBA教育市场是没有这种现象的,这和目前中国高管教育市场的特殊情况有关。

    香港科大商学院院长陈家强教授则指出,从商学院的提升而言,与国外优秀大学合作办学,是最好的提升方式,关键在于合作的方式。

    EMBA“复读”是中国特例

    《财经时报》:在国内的EMBA教育市场上,会出现一种特殊的“复读”现象,对此你有何评价?

    陈慧珠:这的确是中国比较特有的。在海外,即我们在中国境外招收的学员就没有这种现象。EMBA教育针对的是高层管理者,在国外,企业高层往往有着十多年,甚至二三十年的管理经验;而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成长,让很多不够十年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就已经成为公司高层。这么短暂的经历,如果按照国外EMBA教育的标准,根本未能符合入学条件。这说明中国的高管教育市场需求非常大,而且学员对知识的更新要求更快。

    而从教育供应的角度看,中国的管理教育起步也比欧美晚,有功底的老师也比较少。很多学院采取的都是内地老师培养内地管理层的办法,想在短时间内超速发展,很多商学院还在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

    《财经时报》:其中也有一些已具备MBA和EMBA的学生选择了香港科大进行复读,对于复读的学员,香港科大商学院的态度如何?

    陈慧珠:只要是符合我们入学条件的学生,我们是欢迎的。选择复读的学生可能是对以前学院的教学方法和学到的知识还不满足,或是念完了第一个学位后很快就想有更新、更充实的学习。

    而我们的课程与内地的MBA、EMBA相比,有一定的互补性。在香港科大商学院,可能同样的内容,但用不同的方法教授。一方面,我们更珍视学员和市场给我们的新机会;另一方面,复读的现象也给我们继续提升的压力。

    成功秘诀是“亚洲元素+国际化”

    《财经时报》:对外合作办学是2003年中国商学院最时髦的词汇。国内很多商学院都把合作办学当作良方,但合作是否就必然提升商学院的竞争力?哪一种合作方式更有效?

    陈家强:我们认为双方应该是在信赖和平等的基础上的合作,达到双赢目的之合作才是真的成功。

    以香港科大与Kellogg的合作为例,二者平均分布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考核和评价方面两者要求是一样的。同时二者在这个课程上的财务分布也是各自一半。

    还有一点就是,应当把追求管理教学上的成就作为首要的目的,而不是关注短期的商业目标和利益。

    《财经时报》:近几年,香港科大商学院在各种排名中成绩总在不断提升,成立只有短短十年的香港科大商学院,是通过什么样的核心策略才达到今天的成功的?

    陈家强:针对企业高层而设的商业课程越来越受到欢迎,其市场潜力比MBA还要强劲,也是各大商学院的新目标。

    香港科大的特色在于其课程的亚洲元素和国际化。我们为课程特别添加了亚洲元素,比如开办中国市场机遇等课程,让企业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地区的市场趋势,很受欢迎。

    《财经时报》:商学院的商业化一直是国内教育界争论的话题,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陈家强:香港科大商学院的教育经费80%是靠政府拨款,大约20%是学费或面向市场的营收。所以说,面向市场的部分只是一个补充。

    部分地面向市场,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市场运作的规律,发现课程的市场价值,从而更好地把握学员的需求。一些来自商业化的挑战,将会使商学院创造出更好的教育质量和课程设计。

    对于商学院来说,重要的不是创收的能力,而是要把它办成世界一流。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