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多大价值

80酷酷网    80kuku.com

  

       京城某著名高校新闻系2004届本科毕业生小杨向记者透露,他们全班30名学生当中,只有7名与用人单位正式签约,但学校“统计”出的就业率却高达80%,因为大部分学生都能提供一个“就业意向”。只要能说出意向性的雇主,就算作就业了吗?这样的统计,究竟能反映几分真实情况?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指标,究竟有多大的价值?

       统计是特殊国情产物

       1999年国家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来,围绕就业率统计问题的争议一直不断。之所以统计就业率,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毕业生就业处给出的解释是:要将市场机制引入招生办学,公布就业率就是对各高校办学质量的督促。根据去年教育部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就业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所高校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增设学位授予、国家经费拨款等多方面。

       教育部将就业率摆在“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核心指标”、“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的位置上。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易定红介绍说,国外很多国家将大学生就业纳入普通就业市场,并没有独立出来单做统计,而英美等少数一些西方国家,通常由中介机构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抽样统计,并非政府行为。我国如此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其中有一些特殊性。首先,我国大学生就业时间界线非常明确,一些企业通常以某个时间点为界限,一旦过了这个时间点就不再招收毕业生,而在国外,企业一般可以随时根据用人需要招收毕业生;除此,我国针对军事、师范、农业院校毕业生,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计划内招收情况。

       统计本身不科学

       据了解,目前教育部对高校就业率统计每年共分三次:4月、7月和9月。业内专家介绍说,前两次作为参考,并起到督促学校就业办工作的作用,9月份那次则是最为关键的一次。但令人不解的是,每年教育部统计的时间都有变化,并不是在每月的一个固定日期进行统计,因此与上一年统计结果的可比性打上了折扣。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曾在今年5月的媒体发布会上表示,截至今年9月的就业率统计,将不仅以“签约率”为依据,还将学生离校时对学校提供的就业去向计算在内,这相对于以往单纯统计签约比例的方式无疑是一大进步。然而有专家指出,这种统计方式口径未免过宽,因为相关部门并没有追踪调查,这样意向性的“就业”无凭无据。

       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严凤桥认为,一次就业率并不能反映全部情况。一个反映真实完全情况的就业率数据,应当反映的是劳动力市场接纳毕业生的程度。

       易定红指出,在计算就业率时,考研究生、出国留学的人也算在内,这显然不能反映“就业”的水平,因为这一部分人并没有进入人才市场。国家应当明确这一点。

       据介绍,今年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毕业本科生共有18位没找工作,这其中包括出国深造、打算复习一年考研、还有根本不打算就业的“自愿失业者”。易定红认为这些毕业生都不应当算在就业率统计当中。

       就业率不是惟一

       专家们指出:一些毕业生迫于落户或其他压力勉强签约,却在数月之内毁约,这样的就业能否与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就业划上等号?再比如,300元月薪的工作和3000元月薪的工作,显然不同质,但是在就业率的计算过程中,它们占据了相同的百分比。

       记者从英国相关教育网站上了解到,三年来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理事会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是在学生毕业6个月后作出统计。而且考察并不单纯追求百分比,涉及面非常广,如学科专业、入学水平、入学年龄、性别、民族种族、社会等级、课程类别、地区劳动力需求、学位等级等一并包括在内,因为考虑到技能性专业更容易找到工作、教育专业毕业生比哲学专业找到工作时间短、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等因素。

       而加拿大地方政府的统计也值得借鉴。如安大略省培训学院及大学教育厅每年公布一份就业档案,对辖区内大学毕业生就业后6个月间的表现予以调查。毕业生就业率只是其中一项指标,其他考察的要素还包括毕业率、学生满意度、毕业生满意度以及雇主满意度等。

       北大经济中心教授张黎建议,国家应当借鉴国外三至五年的跟踪制度,以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纳入评介体系。

       易定红还提出建立信心指标。信心指标低、确实由于自身问题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国家要特别制定政策给予关怀;而那部分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选择等待观望、信心指标高的自愿失业者,国家可以放弃不管。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