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宁:创业有瘾

80酷酷网    80kuku.com

  

    21岁挣到第1个100万。

    尽管因为投资人的反对,耽误了他第二次创业,但他义无反顾,在互联网严冬时二次创业,不久获得VC的眷顾。

    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一年多来,张向宁悬着的心落了地。

    4年前,张向宁毅然决定从他开创的有着上亿销售额的万网CEO位置上退出来,明确地告诉投资人,他要开创一个更大的事业。这个事业就是开创一个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新公司。

    张向宁的决定令人费解,人们用迷茫的眼睛看着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后生,并不由得或多或少生出几分担忧。在互联网业,守住已有的成功已经不容易,何况……

    如今,一切尘埃落定。经过和VC(风险投资商)1年多的拉锯战,张向宁在互联网第二次创业的公司VeryE(现名天下互联)最终获得了日本三井住友保险1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他的商业模式再一次获得了认可。

    对于大多数互联网创业者来说,赢一次都是奢求,而张向宁却要赢两次,可畏的是他离第二次成功已经越来越近,越来越近。而2004年,他年仅32岁。

    21岁的百万富翁

    张向宁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爱好理论物理。考大学的时候,他一门心思上。

    张向宁决定晚些走,因为他觉得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留在父亲身边,这超过了其他一切。

    时间一转眼就是半年,张向宁父亲的病好了。当张向宁再和国外学校联系时,很多学校要求提供进一步的成绩单。张向宁没有。

    眼看着与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张向宁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垂头丧气、怨天尤人。他做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把留学的事先搁置下来,找工作。

    凭着良好的英语,张向宁在一家做国际贸易的公司站住脚,并很快成为一个负责进口业务的主管。张向宁的第一张单子就替这家公司赚了10万美元。这种“空手道”的业务既没有成本,也很容易。

    21岁那年他的同学还没有毕业,张向宁已经是百万富翁了。

    Internet就是未来

    1993年到1994年的时候,张向宁最常看的报纸中包括《参考消息》。那时,《参考消息》的一些文章经常提到一个叫信息高速公路的东西。张向宁很快被这个他以前没听人讲过,也没在文章上看到的东西打动了。“当时我就觉得这是生产力,会改变整个世界。”

    这个叫信息高速公路的东西就是互联网的前身,它不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张向宁的一生。

    北京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一则报道曾经给张向宁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北京某地盛产山楂,但由于没人知道,都烂在树上了。过几天,电视台又出现了这个事情的后续报道,镜头是两辆来自四川的卡车停在没有一个山楂的树边。“那时我就体会到,而且非常独立地体会到,生产、销售、服务很大程度上是对资源的组合、搭配,信息高速公路一定会改变世界,这个产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产业。而且凭我们的才智,没有做不出来的东西。”

    1994年,张向宁在中科院网络信息中心第一次“触”网。非常激动地看到了服务器上调出的美国资料。“那时网上没有图像,全都是文本界面,普通的联机协议,今天这么多互联网应用在那时候很难想像。”但张向宁却“自发”地“想像”出互联网这一行业的光明前景——Internet就是未来。

    1995底到1996年初,张向宁拉着哥哥一起创办了北京创联通信网络有限公司,即后来的创联万网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万网)的前身。

    绕过陷阱

    要不是做了当时看来“大逆不道”、“反潮流”的决定,万网早就死了。能生存到今天,并保持着不错的赢利,选择的背后是张向宁非凡的定力与预见性。

    1995、1996年的时候,还没有门户概念,很多公司都在照搬美国AOL的商业模式,做互联网的接入服务ISP。万网是否也要做ISP?张向宁发现,在中国照搬AOL模式是行不通的。而结果表明,到1998年,几乎所有做ISP的公司,除中国电信外,基本上倒的倒,分拆的分拆,经营不下去。

    张向宁的预见性使万网从一开始就摆脱了陷入危机的可能。张向宁把万网定位在做企业服务,做服务器端的服务。如今,万网每年有上亿的销售额,是互联网大浪淘沙后,幸存的几家成功企业之一。

    但当时的万网却几度离陷阱很近,很近。

    1999年到2000年间,B2C、B2B、IDC等都红极一时,万网也曾被游说或认真讨论进入这些领域,但冷静的张向宁进行分析后,认为这些业务都难以获得长远的发展。

    张向宁还很清晰地记得,IDG投资人跟他说,万网的商业模式不够令人兴奋,是否能转换或加入别的模式。当时,IDG投资人给他算过一笔账:现在万网的模式是投1美元,在美国股市上值4美元。如果包装成B2C的模式,1美元的投入换回的是12美元,为什么不变。

    而张向宁的判断是,互联网上除了卖书,什么也卖不起来。这个判断在当时是“没有想象力的”、“反潮流的”、甚至是“大逆不道的”。

    没有听从资本的话,张向宁有些“一意孤行”。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张向宁的“大逆不道”是有道理的。曾经与万网寻求合作的美商网被清算,而中国整个IDC行业急剧畏缩,几乎所有的民营、外资IDC企业都濒临绝境。

    在满眼的机会、浮躁的环境、诱人的利益和投资人的压力下保持理性,张向宁非凡的定力把万网一次次从陷阱边拉了回来,成为互联网大浪淘沙后剩下的不多的“果实”。

    寒流中的新生

    2000年底,互联网的寒风刮个不停,甚至让人窒息。张向宁的万网温暖、舒服,让人羡慕。可是,张向宁却偏偏不知足地放弃温暖,走到寒风中,挑战寒冬,也挑战自己。

    这一年,张向宁在万网经营非常顺畅的情况下,决定重新创办一家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新公司——VeryE,其业务模式是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情报门户系统服务,甚至有些东西连美国还没有。

    其实,1999年的时候张向宁就向投资万网的IDG提出了再次创业的想法。“对互联网我有更伟大的想法,我要成就另一番事业。”张向宁再次迎着人们疑惑的眼光,发自内心的呐喊着。

    可是,“我们投的就是你这个人,你走了怎么行!”IDG也有自己的想法,合情并且合理。

    1999年,正是风险投资不知把钱“送”给谁的时候,守信的张向宁错过了开创另一番事业最好的时机。“那时我要融几千万美金非常容易。”

    不到黄河不死心。2000年,尽管寒冬已经降临在这个曾经灿烂辉煌的行业,互联网像过街老鼠,投资人也已经紧紧地捂住自己的“钱袋”。可是,对互联网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像一颗种子在张向宁心里不发芽誓不罢休。

    就在这一年,已经为万网成功融到第二笔投资的张向宁向他的两个投资人下了“最后通牒”:“万网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企业,我要开创另一番更大的事业,你们必须放我走,否则你们找别人好了。”

    在寒冬中走出自己温暖的家,并义无反顾,不能撼动的创业心打动了投资人,虽然惋惜但也无奈。机会就在这样的坚持和执着中出现在张向宁眼前。

    “很多人对我放弃一个有1亿资金的金座椅感到不解,而且还有这样那样的猜测。其实我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看到了互联网的巨大潜力,在我的眼里,互联网赢利的潜力还远远没发挥出来。”

    张向宁认为,互联网的第一阶段是基础建设时期和海量内容堆积的时期,它必然会发展到第二阶段即智能互联网时期。互联网会变得愈来愈智能,愈来愈个性化。只有智能的、个性化的互联网发展起来后,互联网蕴涵的商业价值才能成百倍地增长。

    欲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激励张向宁的还有他所理解的创业精神。

    张向宁认为,如果是走投无路进行的创业,在西方看来,通常不具备真正的创业精神。真正的创业精神是要不断创新,不满足于以前的成绩,总觉得有更伟大的事情要做,而且你愿意承担风险。

    “万网不管怎样只是在中国成功的公司,但是对我来讲,我的志向,包括我对自己的信任和信心,我相信我能够做成一个在国际上成功的公司,所以我的一切行为也就有了很自然的解答。”

    “一个人,对自己现在的成功不满意,他就要进行跳跃,一定要让自己能够获得满足,不断地超越挑战自己的极限。”

    “我认为这是我创造新奇迹的机会,我也深信自己是不多的深刻理解互联网的人之一。在创造新商业模式,理解商业模式方面,比较有功力。”

    在创新的动力和理智的自信中,VeryE就这样诞生了。

    2004年,张向宁在互联网上的探索和预见再一次得到认可。日本三井住友保险向VeryE注资1000万美元。张向宁也完成了自己创业史上的第三次融资。

    “尽管这是第三次与风险投资商打交道,却一点不轻松,前后谈判耗去一年多的时间”,张向宁这样说。前两次融资是基于稳健的接入服务,风险投资容易接受。而第三次,他“兜售”的是具有一定风险的技术,而在外国人的定势思维里,中国企业是没有技术的。何况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风险投资更惧怕风险。

    而这一次,风险投资对VeryE的理念、技术都产生了信心。

    信心来自哪里呢?

    多年成功的创业经验,使张向宁已经团结到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譬如创业伙伴之一的付光勇,早年在中软公司从事了多方面的研究;另一位美国人Timothy Wendt,长期供职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远程信息研究所,具有20多年IT和电信业经验。这样一个长于技术的团队,其价值就在于把张向宁的抽象理念以实在的技术表现出来。

    何况,经过一年左右的谈判,投资方对VeryE的经营、技术、人才、商业计划、未来潜力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认定。“这笔投资的获得,一方面说明VeryE的商业模式,受到了投资方的肯定;同时,公司的业绩、管理团队也都得到了认可。”

    老孙手记

    瘾

    跟张向宁盘了半天的“道”,问了他一大堆诸如为什么要再创业,再创业的好处、风险都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最后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你创业有瘾吧?

    张向宁笑曰:“对。”

    在张会议室的沙发边放着一幅怪异的地图,细看之下,竟是美国硅谷。张解释说:“这是我崇拜的地方。硅谷的精神就是创业。”成功的商业人士有许多种,有人执著于一个领域,有人从一个生意开始网状扩张,关联控制;也有人是狗熊掰棒子,做成了一个再去做另一个。张属于这种。张说他现在的天下互联与万网没有任何股权关系(他还是万网的董事和大股东),他喜欢这样不断做全新的事情的感觉。“硅谷有很多我这种人。”张说。

    带过几拨人了,张说,他对某些员工的“职业精神”有点头痛。

    所谓“职业精神”,也是瘾的表现。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有瘾的人赢的概率更高些。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