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社会资本的自我开发

80酷酷网    80kuku.com

  

  一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是社会和资本的复合词。"资本"一词属于经济学的范畴,而"社会"一词则属于社会学范畴,因而社会资本一出现,就是一个社会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的词汇。

  一般认为,社会资本的概念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定义:一是微观层次上的定义,以布迪厄为代表,在社会网络分析的基础上,将社会资本看作是个体在该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可以利用的,可用于实现个体目标的资源,格兰诺维特、林南、伯特和波茨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属于这一层次;二是中观层次上的定义,以科尔曼为代表,更多地强调社会资本对于促进集体行动目标实现的作用;三是宏观层次上的定义,以帕特南为代表,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某种特征,如信任、规范和网络, 它们可以通过促进合作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益。

  虽然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分歧,但它们有一共同点,即社会资本主要是指个体在其所嵌入的的社会网络中获取到的种种资源,而且是个体可动员的社会资源,而不是个体本身的能力。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都把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生产性资源来实现自身的效用最大化。社会资本作为一个无形资本,是有其载体和特征的,本文拟从社会网络这一载体对步入职场的个人在中观层次的作用和宏观层次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我开发的建议。

  二 社会资本对个人职业生涯的积极意义

  中国是社会关系十分发达的国家,拥有好的社会资本是个人获得职业发展和成功的一大因素。网络是社会资本的重要载体,因为个体的社会资本是通过嵌入社会网络而获得和积累的,影响社会资本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关系,社会资本大小将会随着社会关系远近的变化而变化。积累和沉淀的社会资本对进入职场中的个人主要有以下一些贡献:(一) 通过网络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通过建立社会网络,个人在组织中,一是有更多直接、及时地获取各种信息的机会。二是拥有更强的与其他各方之间交换信息的能力。三是能保持清晰、全面的人际网络视角。处于结构洞中的个体对信息进行摄取和交流的行动,不仅对自身的行动有利,而且也会给组织带来额外的价值,他们往往在其他相互独立的 个体间充当信息沟通者和活动协调者的角色。

  通过建立社会网络,在组织外部个人可以获得组织之外的信息,互通有无。在当今信息时代,通过外界获得、过滤有用信息是一大优势和必须。当然个人所获得的信息的数量和建立的社会网络的广度和交往频率有很大的关系,而信息的质量和个人所建立的网络的深度密切相关。

  (二) 通过网络建立信任信任是社会资本的一种结果和表现形式, 是指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双方都不会利用对方之弱点的信心。组织中彼此的信任为企业组织生活提供了润滑剂, 是在企业组织人与人之间进行合作的基础。合作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率,这是不争的事实。正如帕特南所说"信任水平越高,合作的可能性越大,而且合作本身能带来诚信".首先,信任的存在可以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使个人和组织一起成长。因为信任始终都是通过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而自然产生的。在重复博弈中组织和个人会理智的采取合作解,使他们各自的效用都能最大化,避免资源的浪费。在比较稳定的组织中,个人之间和个人与组织之间可以在在工作中磨合和相互适应,加强了解,一起成长。

  其次,信任可以消除企业组织隔阂、 增加合作,更有可能做出成绩。社会资本是嵌入式的,是互惠互利的预期,在强调团队合作的今天,"最聪明、最胜任的个人的最新技能和头脑中最具创新的思想总是有限的。除非这些人与他人相接触以了解、改进、帮助和传播他们的工作。"深得组织的信任,同事的支持,又能和客户,供应商等搞好关系,自己的工作就能左右逢源。

  最后,获得组织和同事的足够信任,可以给个人很大的空间和激励,使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获得信任是一种承诺和赞同,加上每个人都有融入组织的归属需求和成就需求,个人更愿意放开手脚,以组织公民的身份做出更大的成绩,承担更多的责任。

  (三) 通过网络认同规范,更好的融入组织一个组织的规范或说文化是一个组织凝聚力的源泉,既包括愿景、价值观等默会性的和无形的存在,也包括制度、纪律等硬性的存在,而通过置身于该社会网络和氛围中,员工认同共同的规范,遵守互惠互利的规范能使大家有共同的行动基础和理念,能保持合作的持久和稳定。

  在认同的组织的文化后,个人在职业生涯才能有更好的提升。我们试着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个维度来考量将获得职业生涯成功或说更适合担任领导的人的类型。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一般是高社会资本,高人力资本的人更有机会。

  总之,现在已经不是"个人神话"的时代了,个人只有在人际和企业关系网络中以及通过人际和企业关系网络来获得所需资源(包括信息、构思、线索、商业契机、金融资本、权力与影响、情感支持,甚至还有良好的祝愿、信任与合作),掌握建立和运用社会资本的技能,才能有更大的成功机率。

  三 职场中社会资本的自我开发途径

  (一)建立开拓型的社会关系网络,丰富自己的社会资本美国学者贝克(韦恩o贝克,2002) 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一套建立开拓型社会关系网络的方法和措施,建议以两种身份,运用业已存在的社会网络,创新、拓展新的结构和网络。

  第一种策略: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建立开拓型的社会关系网络。比如,在社会关系聚集地工作和生活,从事教育工作,积极参加某一协会、组织或团体,加入网上社区,自愿参加慈善活动或其他公益事业等;还可以创建自己的"个人社团",如创建企业论坛,建立网上社区等。

  第二种策略:以组织成员的身份建立开拓型社会关系网络。比如,力求处于工作场所中的恰当位置,参加交叉培训,工作轮换,参加项目团队和工作小组,主动申请在全球范围内任职,利用教育和技能培训机会,使社会关系网络侧重于外部关系等。

  (三) 弥补自身的"结构洞" 20 世纪70 年代初,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在对个人求职行为和结果进行研究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对获得对个人职业生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不是通过与他关系密切的亲戚或朋友(强关系) 来获得的,而是通过他的一般亲戚朋友(弱关系)来获得的,而且通过弱关系往往能够流动到一个地位较高、收入较丰的职位,通过强关系向上流动的机会则大大减少。这种现象与一般人的想象似乎正好相反,格兰诺维特称之为"弱关系优势"( strength of weak ties) .伯特(Burt) 的"结构洞"理论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关系的强弱,而是它们在已经建立的关系网络中是重复的,还是不重复的。伯特不仅看到社会网络的结构洞中有更大的获取非重复性信息和资源的机会,而且为人们如何在网络的一组组结点之间控制资源流动、进行策略选择指明了路径。

  要弥补自身社会网络的结构洞,需要个人客观分析自身的社会资本,分析关系网络的广度,信任的深度,融入规范的难易程度。明确自己的空位和缺位,在加强深度的同时,逐步拓展网络的广度。在此基础上,在人际关系中个人应该积极采取"联合"策略,而非"分隔"策略,以弥补关系网络中的缝隙或结构洞。也就是说,要积极地为别人"牵线搭桥",而非简单地在网络中"左右逢源",因为前一种做法符合互惠的原则——这是关于社会关系网络的最重要原则。

  (四) 尊重,理解组织的规范,获得更广更深的信任这主要涉及态度的开发。态度是个人的信仰、想象、期望和价值的总和,决定了人们的处理事情的方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目标,不断剖析和改进自己的态度,形成乐观积极的态度。自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要以更积极的心态溶入组织,接受组织的潜规则,理解和接纳组织特有的文化,不要格格不入。

  另外树立多赢,互惠互利的原则,多从组织的视角去考虑我能组织做什么,不要老抱怨。个人在职业生涯中要有所发展,就要把自己的资源开发或说和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组织的发展和需要联系起来。个人和组织对社会资本的开发必须能相互适应和配合。否则,个人的目标若与组织发生冲突,个人最终也难以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四)整合社会资本和其他资本尤其是人力资本,使总资本构成合理完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构成了个人的总资本,三者是相互作用,密切联系的。物质资本为人力资本投资提供费用和可能,为社会资本积累提供支持,或捐赠,活跃于公益事业,这除了意愿外,经济基础也很重要;人力资本,以更高的回报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或得更大的物质资本。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个人的职业素质和社会影响会有很到的提升,从而可以或得广泛的社会资本。

  作为一种特殊资本, 社会资本的存在与转化或"传递"均具有极大的"隐蔽性", 其创造、传递和积累也极为复杂与缓慢。毫无疑问, 信任、合作、依赖的社会文化与精神的产生和积累,往往难于一种经济资本的生产和积累,而要将社会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 并使之产生实质性的经济价值, 而这过程和操作都必须依赖于人力资源开发。

  一般而言,人力资本越丰富的人,其社会网络会比较广而且深,各种资本是相互作用相互加强的。人力资本的获取的过程中,在教育,在迁移等积累途径中,个人的人脉是不断扩张的,网络的广度是逐步拓展的。随着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运用,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阅历等方面的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的活跃,个人的知名度和美育度随之提高,给其社会资本的拓展提供了可能和空间。

  参考文献:
  [1] Coleman J S. Social cap 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 ital [J]. Am 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8, 94: 95-121.
  [2]PortesA. The social origins of the Cuban enclave economy ofMi2ami [J]. Sociology Prospect, 1987, 30: 340-372.
  [3] Coleman J S, Whitmeyer J M. Foundation of Social Theory [M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18.
  [4]Putnam R. Making Dem ocracy W ork, Civic Tradition in M odern It2aly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167.
  [5] 王忠军,龙立荣.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资本与职业生涯成功关系探析,外国经济与管理[J],2005 27(2):18-24
  [6] 韦恩o贝克著. 王晓冬译. 社会资本制胜: 如何挖掘个人与企业网络中的隐性资源[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1-115
  [7] 李燕萍 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资本功能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J],2002(3):15-21
  [8] 顾慈阳, 郑丕谔.社会资本及资本空间完备性,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20057(1):28-33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人网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