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版图大地震,人才大淘汰?

80酷酷网    80kuku.com

  

  一波波的金融机构合并消息,都是当天的报纸头条新闻,写的是经营策略、商战分析;只是看不到的是,每一次合并,就有许多员工也跟着被淘汰,留下来的员工则要自行调整心态与能力,面对组织重整。

  最近台新金控标下百年历史的彰化银行,同时为两家银行服务的美商惠悦企业管理顾问总经理王伯松,接受《Cheers》杂志採访,谈金融版图大地震,首当其冲的组织变革与人才竞争。

  一波波的金融机构合并消息,都是当天的报纸头条新闻,写的是经营策略、商战分析;只是看不到的是,每一次合并,就有许多员工也跟着被淘汰,留下来的员工则要自行调整心态与能力,面对组织重整。

  最近台新金控标下百年历史的彰化银行,同时为两家银行服务的美商惠悦企业管理顾问总经理王伯松,接受《Cheers》杂志採访,谈金融版图大地震,首当其冲的组织变革与人才竞争。

  目前台湾金融业的薪资水准如何?人才具有竞争力吗?

  台湾在银行尚未开放之前,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民营化的银行,如世华银行、上海商银;或以前的外商银行,像花旗、汇丰、渣打,这些银行因为它们的人才源自市场,所以薪资制度也多是从市场的眼光来看,比较「外部导向」。

  台湾大部份的银行原来是公营行库,其实它都有公务人员任用资格,整个银行的薪资制度我们称为「内部导向」,倾向於在彼此之间比较.

  现在银行为了快速拓展,在薪资方面也要有竞争力。目前市场上人才发掘、挖角最活跃的就是中信银、台新银.中信银可以挖角陈圣德担任总经理;以前的台新银行则被戏称是「小花旗」,薪资都是比较有弹性。他们比较像外资银行,竞争激烈、变化很大、讲究效率、对员工要求非常高,员工需要相当努力才能赚钱.

  公家银行就是安稳的环境,重视内部发展。银行採行终身雇用制、照顾员工、循序渐进、非常有伦理,它的奖酬制度也会跟着阶层化。

  这种银行里的升迁考核制度是会设法培养你,把你放到每个职位上,慢慢轮流做,所以坐什么职位,薪水都很类似。如果你没做好,就把你放到另一个位子去,你总有一个位子可坐。大家的薪水大概都差不多,所以它的组织层级跟年龄阶层是相当的。

  举个例子,假设公银体系规定65岁退休,所以总经理可能接近65岁,副总接近60岁,处长接近55岁,它非常有阶级制度,大家讲求内部平等,薪酬制度内部非常透明,反正大家都是跟随年资、资历,甚至考试晋升。

  在完全外部市场竞争状况下的银行,情形则非常不同。35岁的人领导公司没什么不行,甚至35岁领导50岁的人都有可能,一旦35岁的人做不好,就得自己找退路,公司不会帮你。它们培养人才的观念比较偏向专才,而非通才。

  公营、民营银行两边的人才各自有哪些优、缺点?对人才的价值观有何不同?

  公营行库培养的是通才。当组织面临变革时,员工的弹性比较高,万一内部人才流动,比较能够管理,大家都可以补位。

  但通才的缺点是,一旦外面竞争激烈,就会丧失竞争力,因为缺乏真正专业的人才。你什么都会,但是没那么创新、深入,要提供客户更多附加价值,或要持续更新知识,可能就会面临问题.

  一个长期钻研在同样金融产品的人,跟一个什么都会一点的人,你想客户需要什么?如果今天顾客要找最好的理财顾问,当然他会选择专业,绝不会找一般的通才。

  最近二次金改持续推动,许多民营银行合并历史悠久的公营银行,合并之后,第一个对组织和奖酬制度的冲击是什么?

  没有改之前,大部份传统的银行或公银,它们的绩效方面没有跟奖酬连结,比较是分配式的绩效,有人说像是吃大锅饭一样。它们自己也有个有趣的名词,叫做“俄罗斯轮盘”,就是说今年轮到你做这个职务,明年可能轮到我做另一个职务。反正大家公平,总有一天会轮到我做好的职务。

  所以你就很难去讲求绩效,反正没做好没关系,下次还有其他位置。所以就绩效制度上,并不会跟它的奖酬连结,这样会有个问题,当公司每年有特定的目标要达成时,会不知道该怎么推动?

  例如增加市佔率、推出新产品、或扩展通路等重要目标,都很难要求,因为每个人好像只顾自己。

  公营银行首先要改善的是将绩效跟奖酬连结,希望绩效是有目标的、明确的,员工可以有所依循,主管跟员工之间可以有清楚的协议,将来要再往前走、再创造一些新的业绩时,会有较好的诱因让员工改变行为。

  能不能举个具体例子,例如理财专员或某个职位,实际的薪资及绩效连动状况?

  理财专员是一个满好的例子。银行获利现在主要有两大来源,一个是利息收入(interest),一个是手续费收入(fee income),台湾大部份的公司还是要靠利息收入,但在西方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靠手续费收入。所以理财专员在未来是一个重要的职位,大家都要冲业绩。

  民营银行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规则就是,理财专员的业绩(fee income)必须达到你的薪水的4到6倍,这是你的目标,你要拿多少钱就要做多少业绩。

  金控合并影响最大的是公营银行的员工,他们首当其冲的调适问题是什么?

  冲击应该从两方面来看,分别是他们的心态与能力。为什么是心态问题,讲明白一点,当初这些人为何要进公家机构?求的就是一份长期的稳定。一旦民营化,打断他们对於未来的长期计划、人生的价值观,尤其是在里面工作几十年的人,心里更恐惧。

  即使工会要求提供优退方案或保障,但对40几岁的人来说,如果优退,他真的要重新出去外面找工作,并不容易。

  第二个要面对的就是能力问题.有竞争力的银行,要的是你有专业深入、长期钻研特定方面的能力,而不是通才,这对公营员工就变得非常困难,要看他们是否能转换原有能力?

  冲击最大的对象是40几岁、薪资收入不错、能力属於通才的那群人。可能已经当到科长,月薪十来万元,合并对他们的影响可能最严重。

  但有些人的情况还更惨,月薪可能7、8万元,做的却是非常基层的工作。这些基层工作在私人银行只要3万块,就已经一堆人抢着做,那我凭什么要付你7、8万块?

  那你说这些原本月薪7、8万元的人,现在只给他3万块,再叫他做一样的工作,他可能也没办法接受,因为他的家庭还要顾啊!所以这也是一个问题.

  通才是这一波金控合并裁员的高危险族群,你怎么建议他们调整自己的能力?

  他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利用机会多去学习,我觉得现在的证照制度很好。像IT跟银行业都有,考上证照至少能证明你的专业能力,其他领域还没有证照可以考,拿证照总比拿学历简单。

  其实公银员工的学历都很好,当初也是通过高考进去的,他们的能力(ability)不错,只是专业技能(skill)方面比较缺乏。现在金融营运中心也有很多证照的考试、受训,我觉得那是比较好的方式。不如先选定一个你认为将来,或至少下个3到5年,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向,再去考个证照就是了。

  刚刚谈的是目前看得到的冲击,未来金控公司要有竞争力,一定要提高获利率,你预见未来还有哪些变化?

  第1是许多银行从地方分权的分行,改成中央集权的事业部制。

  原来的银行组织架构是总行与分行的关系,分行具备完整的功能,提供当地所有服务,所以它是以地理区域划分,一旦设立就能自己生存,它有自己的金库、存款、客户,所有的营运都自己做,唯一由总行主导的是电脑系统.

  现在银行组织架构已经转向,主要有两大方向,按照产品分组织架构,同时也按客户别来区分。最激烈的做法就是,银行3大业务消金、企金、理财在同一间分行,却各自独立,都是向事业部报告,而不是跟分行经理报告,这还是专门化的需求。过去分行是地方授权的“地方诸侯”,今天只是中央集权下的业务单位。金控的组织改变可能造成「双主管制」,员工必须有更大的协调沟通能力。

  第2就是作业化的集中,所造成的人力裁减.

  银行所有作业大致可区分成前、中、后台,前台做业务,后台管营运,中台负责信用审核跟控管。现在最激烈的做法就是分行只剩前台,第二种方式是银行只做前、后台,负责信用审核及控管的中台大量删除。

  现在利差变小,利润空间也跟着缩减,银行要从哪里赚取利润?当然是从人事成本着手。他们认为人事成本最不划算的是,比如说有180间分行,就需要180个空间去存放文件,还有1个人管理,总结下来一共需要180个人。

  一旦银行将作业集中,变成只分6大区、6个人管理,马上省掉174个人,174是非常可怕的数字,如果1个人薪水算5万块,这笔成本马上就省下来。

  所以现在市场最有价值的人才是什么?

  现在银行需要的人才是业务性格强烈、或是具备研发能力的人才。以需求量而言应该还是个人金融、理财顾问,因为银行利差小,手续费收入是一个稳当、可成长的大饼。

  但是理财专员的进入门槛不高,大家都可以进来,离职率也很高。如果叫公营行员转做理财专员,他们其实也会有顾虑,因为没有保障。

  除了理财专员,在金融市场也相当热门的人才是财务管理,做债信投资、交易或新金融产品的开发销售,但是需求量不是那么大。

  被并购的公司是不是比较委屈?你怎么看台新并彰银后续的影响?

  某些时候有可能,这也要看主并公司的策略,如果人力足够,它会比较喜欢自己的人马,因为这些员工早已习惯企业的组织文化跟使命,也较容易融入原本的银行体系。

  像台新、彰银互补性比较高,就比较没有裁员的可能?

  我觉得情况会好一点.如果是彰化银行跟华南银行合并就很糟,因为同质性高、人才重複性高,你看它们的分行都设在附近,通常在华银旁边不是一银就是彰银,三商银自己合并就很惨.

  为什么台新愿意花钱买下彰银,其实也有它的理由,它们在企金、消金之间的互补性很强。

  台新跟彰银之间的企业文化差距会不会非常大?彼此的特性是什么?

  差距很大,我觉得台新有弹性、动作非常迅速,业务导向很强,接受改变很快。我想彰银就是公家机关有的现象它都有,它的人才优点是素质很好,都从很好的大学毕业,其实满聪明的,但可能在心态上会有点保守。

  对以后的金控业来讲,注重短期效益会是主流吗?

  因为股东就要求每年的年报,现在银行重视的部门一定是业务部门.过去重视的是后台作业部门,因为他们非常重视风险控管。现在非常重视业务,所以他们都希望分行经理变成业务经理,重点职位也是以消费金融为主。

  金融版图大合并造成的人力淘汰,想要稳定下来,至少还要再等两到3年。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人网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