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在哪里(惠来惠民农场)

80酷酷网    80kuku.com

来源:孝感网

记者杨勘 通讯员宁冬菊

6月11日上午,走进陡山乡光荣村,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桃树,耳畔传来阵阵虫鸣鸟语。深入村中,惠民家庭农场的200亩黄桃、200亩稻虾田、100多亩玉米,还有梨子、橘子等各类果树格外打眼,几名农民正在农场里给黄桃树撑枝。人与自然交织,果树与稻田相融,绿意盎然,充满生机。

惠民家庭农场的诞生与发展,让光荣村从荒山摇身变成为拥有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果品采摘的新农村。

农场的主人徐春英,早在20多年前就在花园镇开办过农场,但随着年纪渐长,她逐渐觉得力不从心。2013年,她决意关掉了农场。

也许是干了大半辈子,也许徐春英本就是个闲不住的人,老伴退休在家后,两人一琢磨,与其这样闲着,不如干回老本行。

说干就干,经过寻觅考察,2015年,徐春英将农场选址在光荣村——这里的村民多数外出务工,村里部分土地抛荒,很适合开办农场大规模种植。

徐春英和老伴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撒下了小麦、玉米种子。日未出而作,日已落尚未息。小麦抽了穗,随风摇曳,格外好看,细细算下来却发现这批作物产量少得可怜。

徐春英在附近多方打听,四处请教专家,才知道光荣村是有名的旱包子,而小麦怕干又怕涝,并不适宜在这里种植。既然自然状态无法改变,那就尝试调整种植结构,徐春英果断选择更换作物。桃子耐旱,孝昌又是适宜桃子生长的地方,“那就定了!种黄桃。”

2016年,黄桃苗种下了,徐春英和老伴还建起了一个近40亩的蓄水池。经过慢慢摸索,老两口发现村里有不少低洼地,适合种水稻,稻虾共生,绿色环保,于是又开辟了部分稻虾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种养结合模式使水土利用率极大提高,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家庭农场不仅让光荣村的荒山渐渐绿了起来,村民的口袋也跟着富了起来。看着农场经营得风生水起,稻儿香虾儿肥,周边的村民跟着徐春英养稻虾。

贫困户黄立林也“偷师”学了起来。以前只种过水稻的黄立林,在“稻虾”上碰了壁,虾活不了,稻子长势也不好。得知黄立林的困境,徐春英“特派”老伴,去到黄立林的田里,耐心地教导种植技术。此后,只要碰到难题,黄立林都会找到农场里,而徐春英和老伴总是倾囊相授。

“我跟老伴祖上都是农民,我们在泥水里长大,能够通过农场的带动,改变他们的种植模式,让更多相亲有了致富新技术、新路子,挺好的。”徐春英言语朴实,却是真真的带动着光荣村的村民改变了思想。过去,光荣村主要种植水稻,不能种水稻的高岗地便闲置下来,农场来了以后,村里的作物多了起来,稻虾、玉米、各类果树,农场种什么,村民就跟着种什么。

潜移默化中,村民的思想转变了,光荣村打破了传统水稻种植的模式。现在,光荣村里有19户稻虾养殖户,56户果树、苗木种植户,30户养牛户,100余户养鸡户,种养殖业风生水起,村里撂荒的土地重新“活了”。

贫困户杨华堂家就在农场不远处,平日里做完自家的农活便会来农场打工。整理着手边的桃树枝杨华堂告诉记者,只要愿意来,农场啥时候都有活干。“一天工钱有100元左右,一个月能赚两千多元,基本的生活开支就能解决了。”

如今,农场流转的土地从最初的100亩逐渐扩大到580亩,高峰期每天的用工量有30多人,其中大多数是像杨华堂这样的贫困户,徐春英说,目前家庭农场的用工需求不仅能满足光荣村“出不去”的劳动力实现就业,附近建中、曹砦两个村里也有不少村民前来打工,去年,农场创产值约100万元,光是一年支出的用工费就有30多万元。

这么快速的发展,徐春英说这离不开县里的政策、资金支持。农场带动村民致富,光荣村、陡山乡、孝昌县也帮助农场争取政策支持。2016年,农场得到了12万元孝昌县产业扶贫资金,此后连续5年,光荣村都能分红一万零五百元,24户贫困户每户分红360元;稻虾从34亩扩建到190亩,孝昌县给予农场扩建补贴每亩900元,共补贴十四万零四百元,每年分村红利7500元,14户贫困户和14户农户每年分红336元;2018年,黄桃基地特色种植补贴九万九千二百元。村里农户们和农场里养的鸡,孝昌县政府都会帮忙联系销路,促成消费扶贫;每年,孝昌县农业农村局都会免费给农场提供3000余斤小麦种子……

农场越来越红火,闲不住的老两口今年又租下了村里废弃的小学,计划装修成一处集“农家乐 垂钓 采摘”于一体的休闲农庄,吸引外地游客,也带动更多村民脱贫致富。政策支持、产业带动、村民合力,摘下贫困帽的光荣村正向着小康一步步迈进。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