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成书院(不其山下 有个闻名遐迩的康成书院)

80酷酷网    80kuku.com

康成书院(不其山下 有个闻名遐迩的康成书院)不其山下 有个闻名遐迩的康成书院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不其山下,一位花甲老者带领着数百名高徒门生,站在可乐山上,吟诵经典,演习周礼。书堂前的青草也受其教化,幻化成束书之带。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齐鲁大地动荡不安。

一心想继续著述大业的郑玄为了寻找一处幽静之地四处奔波,最终他选定了风景秀丽的不其山下。

不其山(今铁骑山),因原始部落“不族”和“其族”而得名,不其山以西曾有汉代名城不其城。选择在这片绿海中治学,郑玄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李伟刚教授分析说:“郑玄来不其山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不其山周边区域的经学研究非常厉害,有研究《谷梁春秋》的房凤,研究《诗经》的皋虞人王吉等人,还有有着经学世家美誉的不其侯伏湛等;二是这里比较清静,公元185年童恢当不其县令,此地‘耕织种收,皆有条章,一境清净,牢狱连年无囚,比县流人归化,徒居二万余户’;三是据称不其侯伏完为郑玄旧识,是伏完邀请他来的”。而在郑玄之前,不其山曾有两所书院,两位大儒授徒,一个是逄萌,一个是王扶。

浓郁的氛围吸引了郑玄的驻足,三间茅草屋,培育了上千名的弟子,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康成书院。

“郑玄尝居不其城南山中教授,黄巾乱乃避,遣生徒,崔琰、王经诸贤于此挥涕而散”(《三齐记》)。崔琰(163年~216年),东汉清河郡东武城县(今德州武城县)人,他离开郑玄后曾先后被袁绍和曹操征辟,历史上著名的代人捉刀的故事,主角便是崔琰与曹操。王经是冀州清河人,冀州名士。

然而,由于“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时琰与公孙方等不得已与师挥泪而别”。粮食匮乏,门徒太多,难以为继,郑玄只得“挥涕而散”,离开不其山。

明朝著名学者顾炎武游览崂山时,曾凭吊了康成书院旧址,写下了《不其山》一诗:荒山书院有人耕,不记山名与县名。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

离开不其山后,郑玄等得到北海相孔融的优待,孔融还在高密为郑玄立乡,名为郑公乡,立门为通德门,即便如此,这位淡泊名利的经学大儒,专心从事注经工作,不就官职。后来郑玄客居徐州,得到刘备的敬重,在兵革满地、不遑宁处的环境中,还坚持注释《孝经》。

196年,回高密的途中,郑玄路遇黄巾数万人,令人称奇的是,这些起义军“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可见郑玄的声望之隆。

只是,郑玄最终还是被盛名所累。据《后汉书》记载,大将军袁绍邀请郑玄赴宴,郑玄不敢不从,被袁绍“延生上座”,席间,袁绍故意刁难,结果郑玄侃侃而谈,众人皆服。据《殷芸小说》称,此时,袁绍曾试图让郑玄醉酒出丑,故意灌郑玄三百余杯,结果他“温克之容,终日无怠”,袁绍彻底为其折服。

为此郑玄被袁绍举荐为茂才,并表奏他为左中郎将,而玄皆不就。不久,公车又征郑玄为大司农,特给他派遣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然而郑玄还是称病还家。几次三番,袁绍仍不罢休,不顾郑玄七十四岁高龄,派他的儿子袁谭强迫郑玄随军,此时的郑玄身患重病,已经禁不起折腾,尽管如此,他仍在病榻上注解了《周易》九卷。建安五年(200年)6月,郑玄去世。葬礼上,千余人为郑玄送别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