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会馆(老房仍在旧痕难寻)

80酷酷网    80kuku.com

绍兴会馆(老房仍在旧痕难寻)

2017年11月3日讯,顺着热闹的菜市口大街往南,有条不经意就会错过的南半截胡同。胡同不宽不窄,深秋午后的暖阳,让一些老人舒服地坐在院门口。我走过这里,向一位看起来有80多岁的老人家打听绍兴会馆,他伸着脖子笼着耳朵说:“什么?绍兴会馆,有有,斜对面就是。”再问他早年间家里有人见过鲁迅不?他说,太早的事情了,没听家里人说起过。

绍兴会馆:老房仍在旧痕难寻 鲁迅曾在此创作多部作品

绍兴会馆

南半截胡同出名是因为绍兴会馆。会馆创建于1826年,原称“山阴会稽两邑会馆”,简称“山会邑馆”。民国初年,山阴、会稽两邑合并为绍兴县,故会馆更名“绍兴会馆”。鲁迅先生1912年5月第一次来京就住在“藤花别馆”,住房的东边有藤花池。1916年5月又迁入了“补树书屋”居住。这里是他在北京居住得最久的地方,一共7年。在此居住期间,鲁迅先后创作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等作品。

两扇对开的红漆大门——是最普通的院门,这里就是老绍兴会馆了。青砖、灰瓦,杂草与一般院落无异。只有傍边立着一块“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显示着这里与众不同的身世。

走进院内,左右两侧各有几个跨院,被狭长的小径分割,曲折反复如同迷宫。院内屋子多半都被住户接出了半间房子。院子里有花、有树,还有藤萝架子,透着老北京杂院里的生活气息。进门有石榴树,院内有一株看起来有年头的杨树。转过几道弯的后院还有高大的枣树和一棵臭椿树。

“这院里没有文物了,已经是个空院子。”一位中年男住户告诉记者,院里现在有40多户人家,最老的住户已经80岁,谁也没见过真正绍兴会馆。之前听老人说过,几十年前院子里南边和北边都有走廊,墙上都有碑文记载,东边是主房。院子里的树,只有后院的臭椿树是鲁迅住在这里的时候留下来的。

站在院子里,秋日的阳光照在枯藤上,一只猫慵懒地趴在地上。看着高低错落的民房,我想起之前翻看绍兴会馆的资料:原有房屋84间,建筑有“仰级堂”、“涣文萃福之轩”、“藤花别馆”、“绿竹舫”、“嘉阴堂”、“补树书屋”、“贤阁”、“怀旭斋”、“一枝巢”等。会馆里有楹联,供奉着汉以来的越中先贤240人的牌位,曾住过李慈铭、鲁迅、蔡元培等绍兴先贤。

如今只空留旧址了。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