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人之不己知(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80酷酷网    80kuku.com

不患人之不己知(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这是《论语》第一篇最后的一段话,话只两句,但我们可以终身行持,一生受用不尽。因此若不能实际上去实践,那真是最大的浪费。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平常人每好“现宝”,自己有好东西总会尽量想法让人家知道,但是孔老夫子告诉我们,人家知不知道你,不必担心,应该担心的是你知不知道别人。原则上人与人之间怎么产生和谐,

需从实践交往中改善,再从而渐次升华,其中最麻烦的就是互相沟通,这是个做人的大学问,很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好好推敲琢磨,不但要仔细的思惟观察,还要去实践,基本上从每个人自己出发,格物致知,诚意心正,从内心深处的个人立身行持,推而至于天下国家。

鞋底皮覆一切地

《入行论》有段话,意思是说;大地遍满荆棘,要想防止被刺,找皮去盖,盖遍满大地的荆棘那是绝不可能的。但若有方便善巧,不但可能而且很简单,你只要找一块皮往脚上一套,走遍天下,等于大地整个都盖满了。这个比喻容易了解,这跟孔老夫子在这里教我们的有什么相关处?

世间没有人能离群索居,既然没办法跟人分离,你来我往,总有很多人在周围,这都不是我们能限制的,事实上我们也根本无法选择,我们为什么到世间来?为什么这是我的父母、兄弟姊妹,乃至夫妇、子女?又,遇见各式各样的人,好的、坏的;要跟周遭的人相处,问题就无穷无尽的来了。

通常,一般人的心里面常会感觉到:“啊 ! 他不了解我的苦衷啊 ! ”人与人相处,最麻烦的就是这个——“我的苦衷”,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苦衷,结果必须共处而相互间又很难沟通,困扰就来了,总觉得无法表达自己的心意,对方不了解我,无法取得对方的同情和谅解。譬如,好简单的许多小事情,告诉别人的话,总是没办法表达清楚,人家很难听得懂,花了好大的气力去告诉他,最终的结果不是走了样,就是听不进。

到此往往一股脑儿抱怨别人,却忘掉自己了解别人了没有。固然我告诉别人时别人听不见;人家告诉我,我何尝听见!仔细想想,人家要告诉我的话,我想我耳朵应该听见,但是人家告诉我的意义,我是不是真正听得懂?既然不能了解,彼此一天到晚相互责怪别人,那人与人之间还能沟通吗 ?

了解了再去做

做事情,你要求人家谅解,是一种方法,另一种是你了解了对方再去做,这两者那一种成功的机会大?无疑是后者。

比如有人要进庙里,如你了解他是个讲不通道理的大老粗,就不必告诉他要恭敬等等的话,老粗来了,把门关好,再不如有几个彪形大汉站着,他一看,乖乖的就好。岂不轻松省事。所以,在很多情况之下,要解决问题,应对事情的真相有所认识了解,这才真正重要。

在平常生活中,遇见很多事情,通常有两种状况,一种,反正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另一种,想办法改善。停着不动,就像畜生一样,那糟糕了,但要想改善,问题就来了。碰上问题,仍然缩回去?或者不知该怎么办?

乃至于会觉得不如不做,往往会现起这种心理,所以这个“患”,不仅仅是“忧虑”而是“问题在那里?”有人碰到问题,告诉了他,他总是“直”的,而且从他那个角度去看,实际上路很多,他就只晓得这么一条路,然后觉得别人教这样不对。结果会处处碰壁,简直寸步难移。

具缘

学习能够真正的赶上别人,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理上,不单单看见这个好,我要,一定要注意我具不具这个缘,具不具这个条件,如果条件没有,硬要妄求的话,到最后忙了半天积累下来的是该学的学不到,愈弄愈苦,不知不觉当中,并不晓得我学不上的原因,受了这个困扰以后,内心中会排斥应学的东西。

譬如,有一块好玉希望雕塑成圣像,结果雕工技巧非常差,那时我们看见了已雕成的玉像,内心当中很不欢喜。又譬如,画画,画得一团糟,你不会想:雕工或画的人怎么技巧这么糟,你就直觉的讨厌这尊相及这种画。就像我们学得苦不堪言,你会对所学的法乃至于教你的人,生起一个很大的违缘,这是将来走上去最可怕的一点。如果我们的信心不够,师长告诉我:“啊 ! 你的资粮不够,你好好的集资粮啊 ! ”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听得进的话,就肯努力去集资粮。如果看不清这一点,就将走上歧途。反之,你能了解这点,知道这一次之所以学不上,因为现在的资粮不够,等你集的资粮够了,下一次就会有份,这一点要特别注意,现在若不在这里集资粮,心里面不但不能从真正该净化的地方去净化,反而造更大的违缘,下次也没机会了。最主要的是我们都陷在自己的错误定点中,就是在自己的执著中观察事情,无法透脱,被“我”困死了,

因此思惟观察的能力就被局限,完全困死在里面,转不过来,这是一个致命伤,很少例外,都是透过自己的认识去想事情,如果不能超越这点,“患”是永远存在的。怎么解决?关键就在“仁”和《易》,这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中心,是我们要认真去学的,也就是“学而时习之”的内涵,这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首尾遥相呼应。

真的学好的话,才能使人生受用不尽,至少做人可以“左右逢源”,没有问题。孔老夫子自己说到了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然后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你只要努力去做,以我们的一生,也有可能做到这种地步。空、缘起天下事千变万化,但有个不变易的原则,了解这个道理,就没有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来就怎么去。

我们现在最大的困扰就是总要拿一个标准来衡量,当知天下绝无固定的标准,一切都是空、缘起。我们偏偏不知也不能用这个标准,立一个死的标准摆在这里,这是最糟糕的一件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好办了,做人的方式是“仁”,要考虑是两个人,应代人设身处地想,所以做事情必须要从两方面思惟。《易》的精神也在这里——缘起之法,你必须从这个角度看。

如果人与人之间交往,你认为他不知道你,他也认为你不了解,那该怎么办呢?如果反过来,能够考虑对方,对方也能考虑到你,问题就好办了。

“考虑别人”说起来很容易,实际上好难,以前我们从来不管别人,现在学了,开始觉得想帮忙别人,结果是越帮越忙。很认真去做这件事,为什么做不好?现在想一想,平常是不是就犯了这个毛病,而找到问题,愿意努力去改,但有很多困难,一点办法都没有。

现在的科学,对世间所有的东西都忙着“改”,改出来的结果是越弄越错,像滚雪球一样,烦恼越弄越大,所以彼此之间,没有一个地方不抱怨,“我尽心尽力为了你,还吃力不讨好!”这是我们经常遇见的——我这样抱怨,也听见人家这样抱怨我。问题关键就在——“患不知人”,而怎样才能知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依师”,真正有善知识教导。

我们在一片大无明中,在各式各样概念下安排出来的东西,只是一条路——死路。根本在那里呢?“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对父母师长,弟对同行。师长交待的事,我们是照做,还是随自己的意乐?

同行交待的事,我尽心尽力摸清楚他的意思,照他的去做?还是随自意乐?如果勉强我们去做时,心里像生牛皮这样?还是高高兴兴的?心里这种内涵要把握得准,烦恼并不很显著,但有时心里很明显——烦恼来了。

我的见解习气

平常内心当中,一直在想办法保护自己,扩大自己而不自觉,当对方告诉我们一句话,听不进时,不耐烦的心情就从身口上显现出来,也许你还是照着话去做,但是心里就是瞥扭,对方大概也觉得实在莫可奈何,而事情也就过去了,这是一种方式。

慢慢的向上,心力会提起来,一开头要我马上听见,全部接受他的,还是做不到,除非对他已经有很大的好感,或者他讲的正是配我胃口,他不讲我也可以做得到,那本来就随顺着习气,本来就臭气相投,这不算。这里是指他提出来的看法,教我的做法,不顺我习气的状态,就如,我听见他交待我怎么买东西,

心里有时不太耐烦,但不显出来,有时听不懂,也并没有很耐心的要弄清楚,去买时,通常不会照着做。第一种,他讲的我都没听,最糟;第二种好一点,听完了去做,违拒心已经减少,但仍没照着他。假定真正能够善巧的了解对方,就简单了。

当我们听对方话时,通常心里什么东西梗在那里——“我”,这是总相,说得细一点:“我的见解和习气”,但是我们看不见这点,这是最麻烦的。

所以平常要多思惟观察它的胜利及过患,这一定要好好跟着老师,老师绝端重要,在家庭是跟着父兄,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不是他有没有道理,你有没有道理的问题,而是如果能跟着他做,你就有道理,这是基本。

也许父母不懂佛法,可是照自己的意思做跟照父母的意思做,那一种好?照你自己做,增长“我的见解和习气”;照父母的做,“我”就停住了,何况父母对我们还有无比的大恩,世间尚是如此,何况学佛。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自己,会发现心里面块块垒垒,这跟“患不知人”有没有矛盾?连自己的粗猛烦恼相都不认识,想去了解别人,可能吗?

这是根本问题所在。当真正了解自己以后,还要去了解别人,所以有句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世间只看到外在的敌人,佛法看到外在内在所有的敌人。孔老夫子是大圣人,有人说他是“蒋悲扬”——文殊师利菩萨的化现,文殊菩萨是诸佛的老师,将来你们就能体会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智慧,结晶就在这里。如果我们生活当中,处处地方用得通的话,这个基础就好了。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本立而道生。”我们岂不是要渐渐走上去!而现在根本还没建立怎么办?“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是真正的快乐,这是眼前下脚的第一步。平常遇事,不是见解非常强,不接受:就是习气非常重,做起来不愿意。

自己并不晓得这是自己的烦恼,总是责怪对方,现在学了佛,这点要注意,在心里反省观察:我该怎么做才好?我的问题在那里?我愿意照孔老夫子的教导做,还是随顺自己的习气?现在我们尽心尽力去做,充满了抱怨,彼此间的违缘都在这个上头,

整个的问题只有一条路——学,跟师友学。所以中国传统的教育使子弟从小慢慢养成此随父兄学的习惯,不以他自己为主,在这基础上要想再跨一步很容易,没这基础就好辛苦。“学而第一篇”到此告一段落。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