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桃花意象)

80酷酷网    80kuku.com

古代文学作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桃花意象)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借物抒情,亦或托物言志,均是历代文人墨客在进行文学创作中使用的较为常见的手法。桃花作为一种自然景观意象,其唯美、烂漫之态,展现了大自然的瑰丽风光与蓬勃灵秀的盎然生机,符合古人对美好的追求与向往,因而受到广泛人们的垂青,现身于各类文学作品中。不论是先秦时期的歌谣、短诗,还是后世的唐诗、宋词、元曲、小说等,都可寻觅到桃花泛漾的痕迹。本文旨在探究桃花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中成为文学意象的发展轨迹,以及该意象内容进行简要分析,从而展现多方面的桃花意象,体现桃花意象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发掘其文化价值。

【正文】

  1. 中国古代以桃为意象的由来

中国是桃树的发源地。远古时期,黄河流域已广泛种植桃树,《诗经·魏风》中就有“园有桃,其实之淆”的记载。近代以来,考古学家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河南郑州二里岗新时期时代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的野生桃核。这表明自古以来,桃与华夏儿女始终有着紧密的联系,同人们的生产生活存在着许多交集,逐渐步入了古人的视野。而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意象,即以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各类客观实体作为对象,来抒发或寄托自身对具体生活实践的各类情感,已经成为较普遍的手法。因此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季,钟爱踏春的人们望见生机勃勃、姹紫嫣红的桃花,无不为之动容,谱写出无数以桃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1.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桃意象

由于中国种植桃树的历史较早,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已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展开了对桃树及衍生品的利用,为文学作品中以桃为意象奠定了一定基础。《诗经·周南·桃夭》即写到“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女子出嫁的祝贺与对女子面如桃花的美貌的赞美。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桃意象的使用更加广泛,如梁简文帝的《咏初桃》就写道:“若影窗前柳,悬疑红粉妆”,表达了对桃花盛开、璀璨的赞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则更是将桃的意象运用到极致,全文以武陵渔人寻找桃花源为线索,创造了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怡然自得”的理想世界,表达了在政治黑暗,战火纷飞的黑暗时代,人们对和平稳定、幸福安宁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进一步延伸桃意象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国家实力的发展。自唐朝以来,我国文学创作显著发展,极具代表性的唐诗出现并盛行,桃花意象的内涵也随之更加丰富。有关桃化意象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如李商隐《小桃园》中的“啼久艳粉薄,舞多香雪翻”,充分展现了桃花粉嫩柔美,表达对桃花姿态的歌咏;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对桃花意象进行贬义的运用,如杜甫在《漫兴九首·其五》中写道“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就以桃花的“轻薄”来暗喻女子的轻佻。

宋代以后,理学迅速发展,成为官方主流思想。理学要求人们淡化自我情感,客观看待文学作品,认为文学作品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理”,不应含有主观色彩。因此这一时期内,人们对桃花意象的运用更加理性客观,并且受“格物致知”的心学的影响,对桃花产生了更多的思考。辛弃疾的《一剪梅,独立苍茫醉不归》中写“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借此来表达其对有人的赞美之情。

明清时期,桃花意象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而对其运用的最高造诣莫过于曹雪芹的《红楼梦》,其第23,27,28回中均有桃花出现的情节,起初描写了宝黛二人共同葬花,极富情谊的场面,后来则是黛玉感花伤时,哭咏《葬花吟》,表达对自己身世浮沉、薄命少时的感慨。宝黛二人在产生误会到最终解除、爱意流露的过程中,充满委屈与无奈,扣人心弦,绝唱千古。

  1. 桃花意象的内涵

  2. 借指美人

桃花的花期多在暖春三月,在盛桃之地一眼望去,初长成的桃花粉嫩娇艳、唯美可爱,宛如美人微红的脸腮;其花朵的婀娜多姿更贴合美人的优美姿态,因此用桃花来形容美人无比适合,即有面如桃花、艳如桃李等成语。诗经中,“”逃之夭夭,灼灼其华,更是表达了对出嫁女子美颜姿色的赞美。可见用桃花来借指美人是自古就有的。

  1. 借指爱情

有的诗人还借桃花意象来刻画幸福美满的爱情,如唐朝崔护的《题都 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寻至爱情、真情流露;后两句则是不见爱人,无比思念。不管爱情成功与否,都运用了桃花的意象,而成语人面桃花即由此来,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对旧事与爱人的思念。

  1. 桃花源意象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火纷飞、政治黑暗、动荡不安的时代。在长期的割据战争、天灾人祸下,百姓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摧残,据统计,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的人口已从千万级将至百万级,普通百姓家破人亡、颠沛流离。和平与安宁,衣足饭饱成为百姓最迫切的愿望。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再加上对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不满与不屑,陶渊明毅然辞官回乡,写成《桃花源记》。在某种程度上,《桃花源记》也许不只是陶渊明一个人追求的,更是人民百姓所渴望的。陶渊明笔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得”的桃花源,更是代表了最底层普通百姓,描绘出了他们心中的美好和平的理想世界,后世许多追求理想世界、隐逸稳定的诗人也大都采用过桃花源的典故。

【总结】

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意象,对桃花意象的发掘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并在数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流传至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可代指美人、爱情、理想世界等,为古今无数才子提供大量的创作素材与文学构思,可在大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挖掘出,桃花意象催生出了浩如烟海的经典作品,更是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意象,谱写了更加丰富瑰丽的中华文明。

【参考文献】

[1]蔡清, 孙莹.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J]. 包装世界, 2019, 000(003):84-84.

[2]马俊峰《浅谈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2015 5.4

[3] 潘婷-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剑南文学》2013年12期 50-51

[4] 张凌峰 -浅析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 《北方文学(下旬刊)》 - 2014年3期 32-33

[5]丁培芳-关于我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及意象的探讨《青年文学家》2020, (30) 43-44

[6]侯敬舒.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8,(6):142.

[7]凌智琛.中国古代文学中“桃花源”思想的主题研究[J].青年时代,2016,(4):45.

[8]渠红岩.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08.

[9]刘旭,蔡青.中国古典诗歌中桃花意象的嬗变[J].青年文学家,2017,(32):56-57.

[10]王会娥.浅析古诗中的桃花意象[J].文学教育(中),2014,(3):49.

[11]徐丽华.《红楼梦》中“桃花”的悲情意象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23-25.

[12]王文君.唐诗桃花意象小议[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6):87-91.

[13]余宏.从流行歌曲《凉凉》到《桃夭》——论《诗经.周南.桃夭》之桃花意象[J].魅力中国,2019,(22):266-267.

[14]吴清伙.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诗歌色彩艺术探魅[J].人文之友,2020,(1):23-24.

[15]孔天伊.《诗经》中“桃”和“桑”的审美意象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9.

[16]王丽丽.宋前诗人桃源之咏的"水"意象解读[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5(1):93-97.

[17]刘旭,蔡青.中国古典诗歌中桃花意象的嬗变[J].青年文学家,2017,(32):56-57.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