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之五洲方舆古地今寻篇第2辑疑案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中国古代有否“罗马城”?


世界上果真有巨人存在吗?
 
  在当今社会中,身高两米左右者实属鲜见,一经发现,则往往成了篮球教练追逐的对象。但在最近几十年世界各地的发现野人的报告中,时常传出有关“巨人”存在的消息,令人将信将疑,无所适从。

  岂止在当代,早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就充满了各种巨人的离奇神秘的故事。据《圣经》中记载: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即是一对巨人。人们推算出,亚当身高40米,夏娃则是35米;在关于挪亚方舟传说中的挪亚也有31米之高。自然,神话毕竟是虚构的,但是在历史或地理发现中却令人惊讶地存在着大量的实据。

  如著名的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在环球航行中,曾在美洲沿岸惊异地发现了“相当于八个正常人身高”的印第安人在跳舞。如果以1.65米为正常人高度,那么这些巨人有13米左右。1966年,著名的印度生物学家在离首都新德里近百公里的地方,发现了酷似人类骨骼的骨头,其身长竟有4 米,肋骨长达1 米,经科学鉴定后,发现这是100 万年前的大型猿人骨胳。由此推知:在100 万年前,巨人族是一直存在着的。在爪哇、东非和蒙古、中国南部、印度等地都发现了巨人种族的遗骨。前苏联人类学家雅基莫夫博士据此推算出它们的体重在500 公斤以上,相当于正常人体重的8 至10倍。关于绝迹原因,有学者认为,因为巨人的头盖骨和大脑,生长跟不上躯体发达程度,其进化便停止了,也就在地球上消失了。

  然而,有些学者持怀疑态度,他们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论点:有可能在世界上的某一个地区,巨人族仍继续生存着。在19世纪末,一位学者在马来半岛探险,在半岛腹地的巨人族出没处,发现了他们使用过的木棒,一根棍棒竟几个人都拿不起来,可见巨人们巨大的力量。追溯更远的时间,在1533年,有位修士在《墨西哥人绘图历史》一书中指出:印度安巨人用手拔树,在太阳神庙以虎为食。1541年,门多萨总督明确认为:墨西哥的巨人是南美洲巴塔戈尼亚人的后裔。18世纪,一位修道士说过,有哈菲特血统的巨人航行至美洲,成为新西班牙的第一批居民。177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曾流传一些消息: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一群身材巨大而不匀称的巨人。许多世俗史家、印第安人、土生白人或欧印混种人普遍认为巨人是新西班牙的第一批居民,在墨西哥各地都可以发现巨人的头骨。在殖民地时代,许多总督们都保管着极为罕见的巨人骨。有一次,在为修建大教堂而掘地时,人们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巨人骨骼,它比普通人骨骼大数倍。据1567、1579、1619年在新加利西亚发掘的遗骸中,有一块巨人的头盖骨大得象炉灶一样,甚至在上面可以烙玉米饼。在美洲,有关巨人的新闻时时出现。据报刊报道,本世纪70年代未,一批探险者及其印弟安人向导在秘鲁的亚马逊河地区看到了一些红毛驼背巨人在奔走。1986年底,墨西哥一家大报报道,那年在墨西哥城东部又发现一个完整的巨人头颅骨,以及巨人使用过的石臼残片等遗物,那块头颅骨高宽各50和25厘米,犬牙比现代人大2.5 倍,估计身高在3.5 至5 米之间。

  近年来,在亚洲、非洲、大洋洲,尤其是美洲,大量盛行关于野人的故事。在美洲已有数以百计的人目睹到一种称为“大脚怪”的巨物,身高近3 米左右。据调查统计,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已有400 多人看见野人,次数多达百次以上。从这些目击者的报告来看,野人的体型巨大,其脚印在

  30至48厘米,身长约2 至3 米。有的学者据此认为所谓的巨人很可能就是巨猿的后代。巨猿是古代生存的一种体型巨大的猿类,学会了直立。在化石记录中,它属于大熊猫动物群,而大熊猫至今仍生存着,根据巨猿化石,巨猿形象和野人、巨人十分相仿,所以,我国著名古生物专家吴汝康教授等认为,巨人极有可能是巨猿的后代。周国兴等学者还补充说,美洲的巨型野人“沙斯夸支”也可能是巨猿的后代,因为体型也很高大。

  有学者指出,种种迹象似乎表明:目前,在地球上仍有不少文明人类足迹尚未踏入的地方,如茂密的原始森林、僻远的荒原,广袤的沙漠等,这里可能匿藏着至今尚未发现的巨人们。

  

no.2 “罗斯”名称源于何处?

“罗斯”名称源于何处?
 
  俄罗斯國家的历史起源于基辅罗斯,基辅罗斯起源于罗斯国。即公元862 年瓦良格人柳里克在诺夫哥罗德建立第一个罗斯后,其后人奥列格在基辅又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俄罗斯國家——基辅罗斯。那么“罗斯”的名称又源于何处呢?这是个与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及语言文字学都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历来争议颇大。

  我们先介绍“罗斯”及“俄罗斯”词汇在俄国史书中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在苏俄政府文字改革前曾使用如下俄文称谓:рос,русь,руссия,россия,российский,p усский等,写成旧俄文为россия,росйа,руский,росъкий,роский,росийский,росийскый,等。由于上述名称出现的时间先后有别,因此所含意思也不尽相同。

  据考证,最早出现的词应为русь与русская 3емля(罗斯地域)。早在公元911 年基辅罗斯与拜占庭帝国签订停战和约中,就用上述两词称呼罗斯國家。另外9 至10世纪的拜占庭、希腊等国也使用рос称呼罗斯國家。据语音学家考证,希腊人是因无法正确发出росъ的音而发成рос,因此росъ与рос没有本质区别,不过史书中在使用росъ时一般用以表述公元9 至14世纪的基辅罗斯与封建割据时代的早期历史。

  россия(或росия),российский两词出现较晚,约在公元15世纪,而且经常与росъ并用。1476—1501年间编纂的编年史中均用росия表示俄罗斯國家。15世纪的《俄罗斯法典》中也有росъская的字样。到16世纪,又出现新的词来表示全国概念:всё росийское царство(俄罗斯帝国),此词一直通用到6 世纪末。

  15至16世纪时國家称谓的变化,表明росъ一词已渐渐失去它所代表的时代意义。因为一个國家的名称都是与一定时期國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及地理疆域相密切关联的。“罗斯”一词的演变,实际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代发展的特点,表明了俄罗斯國家的统一和形成的过程。

  那么,“罗斯”一词源于何处呢?在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其一认为“罗斯”名称起源于瓦良格人(诺曼人),即东斯拉夫人对统治他们的瓦良格人的称呼,俄国最古老的编年史《往年纪事》中记载:“这些特殊的瓦良格人被称为罗斯人,正如有些瓦良格人被称为瑞典人,另外一些则被称为挪威人一样,因为他们就是这样命名的”。持这一观点的多为俄国和西方学者,但为何称瓦良格人为罗斯人,各国学者都没有说清,也缺少有力的证据。一般只能靠推测,认为可能是瓦良格人中有个部落或集团或武士队的名称叫“罗斯”(росъ),而东斯拉夫人就以该部落的名称称呼南下侵略的全体瓦良格人。也可能是芬兰人对瓦良格人(诺曼人)称的音译,因为在芬兰语中ruotsi(罗茨)或rootsi(露茨)都指的是北方,而芬兰人称北方的瓦良格人(诺曼人)就是ruotso1oinen(罗萨拉宁),意思即北方来的人。但是上说仅是推测而已。中国历史学家朱寰也主张“罗斯这个名称实际上起源于瓦良格人,后来扩及与瓦良格人采取一致行动的斯拉夫人。正是因为罗斯國家的关系,整个东斯拉夫人都变成了罗斯人。”

  第二种意见则认为“罗斯”一词起源于斯拉夫人居住的部落,或是山川、河流,而与入侵者瓦良格人没有必然联系。持这种观点者大多是前苏联学者。

  他们提出在斯拉夫人居住的东欧平原上,有许多地名称“罗斯”,或以罗斯为词根的地名,而在东欧平原上有两条河流的名称就叫做罗斯河和罗萨瓦河。他们还认为《往年记事》的作者涅斯托尔及后来该书的各种手抄本作者都有明显的亲诺曼人倾向,因此《往年记事》中的记载是不可信的,所以应从斯拉夫人内部,寻找罗斯起源。另外苏联学者提出的编年史料中,并没有发现诺曼人(瓦良格人)的部落中有把地名称为“罗斯”的,然而从八世纪以来,“罗斯”的名称在俄国的史书中作为斯拉夫人的称呼却不断出现,不仅斯拉夫人自己称呼为罗斯,甚至连瓦良格人的商队、武士队也被称为罗斯,这只能表明“罗斯”来源于东斯拉夫人,也说明入侵者瓦良格人被斯拉夫人同化的事实。

  说到这里,事情就很明确了。原来“罗斯”名称的起源还与一个更大、更棘手的问题联在一起,那就是谁是俄罗斯國家的开创者,是瓦良格人首领柳里克,还是斯拉夫人?这就又套上了“诺曼说”和“反诺曼说”的怪圈了。

  上述两种意见在依据各自立场而强调自己一方观点,试图驳倒另一方观点时,都缺乏有力的证据和史料,因此在论证“罗斯”名称的词源时,都只能凭空推测和想象,还不时将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民族情绪掺杂进去,因此争论的结果只能是谁也驳不倒谁,哪一方的观点都难以站住脚。

  这个谜何时可解呢?看来“诺曼说”与“反诺曼说”争议澄清之日即是“罗斯”词源的重重疑团开启之时。

 

no.3 冰岛人能把火山盖住吗?


冰岛人能把火山盖住吗?
 
  在大西洋北部,有一个白雪皑皑的岛群,这里终年银装素裹,四季雪飘。

  然而,这里居然还是一个火山岛,频繁的火山活动,构成了冰岛奇异的水与火的美景。

  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的冰岛共和国是一个完全由海底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的火山岛国。其境内共有火山100 多座,其中有27座是活火山,平均每隔五年就有一次火山喷发。曾在1963年11月,冰岛南海海域发生了海底火山喷发,一昼夜之间海面竟升起了一座新的火山岛——苏尔特塞岛,为冰岛共和国增加了一块新的领土。

  在这冰与火的夹缝中寻找生存的冰岛人,有着应付严寒和熔岩的绝妙本领,他们的办法之一,就是“盖住”火山。火山是怎样形成的呢?众所周知,地球内部是很热的,而且越往下温度越高。在20英里深的地方,温度已高达摄氏1000度到1100度。因此那里的岩石一定是处于融熔状态。当岩石熔化的时候,它开始膨胀和扩张。世界上有些地方近来形成了一些新的山脉(这里的新也意味着几千年以上的历史),在这些新山脉下面或附近,压力一定比其他地方小,这就是地壳上的一种薄弱点。因此液态的岩石,亦称岩浆,扩张进入这些地方,并形成局部岩浆存贮区。岩浆沿着地壳隆起而形成的裂缝上升,当上层岩石的强度抵挡不住下面岩浆的压力时,火山便喷发了。火山喷发一直要持续到下面的高压气体完全释放完为止。从火山里喷发出来的物质主要是气体,不过也要抛出大量的熔岩和看起来象灰烬和渣子一样的固态物质。火山喷发实际上是气体的爆炸,但是由于一些熔岩变成了很细微的粉末随气体而出,于是喷出物看起来就象是滚滚的黑烟。

  如果把火山喷发比作炉子上即将燃起来的油锅,那么,防止油烧起来的最好方法就是把锅盖住。另一种方法就是在油将要燃烧的一刹那,熄灭炉火。

  偌大的火山口,要找如此大的盖子谈何容易,聪明的冰岛人想出了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他们在那即将喷发的火山口上,打上几口斜井,使积累的火山能量释放出来,并用它来发电,造福民众。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冰岛之所以火山多,其原因是冰岛处在撕裂的大西洋中央裂谷唯一露出洋面的陆地上,因此,裂谷猛然撕裂之时,就是冰岛火山喷发之日。

  1783年,在长约30公里的裂谷地带。有100 多个火山口同时喷发,炽热的熔岩吞噬了20多个村镇,1/5 的冰岛人因此丧生。1963年,冰岛沿海的海底火山突然喷发,损伤严重。然而,多年来,冰岛火山相对宁静,除板块运动构造不太活跃外,遍布岛国的厚层冰川无疑起着盖住火山的“盖子”的作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冰岛人便因祸得福,火山带来了丰沛的地热,而冰河又抑制了火山的喷发。

  可是,科学家预测,21世纪将是一个温暖的世纪。205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3 —5 ℃,若真如此,冰岛的冰河、积雪将大部融化,到那时,冰岛也许会重演1783年的悲剧。

  冰岛人最终能“盖住”火山吗?人们拭目以待。

no.4 “加利福尼亚”的名称从何而来?


“加利福尼亚”的名称从何而来?
 
  美洲的许多地名都产生于16世纪前半期,它们是欧洲人探险、征服和殖民活动的结果。“加利福尼亚”这个名称,正是所述时期西班牙人在北美洲进行探险活动的产物。那么,西班牙殖民者为什么把北美洲的这个半岛叫做此名,它的词源在何处?

  根据有关史料推测,“加利福尼亚”可能与欧洲的神话传说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同亚马逊女武士的神话有直接的联系。据古希腊神话,亚马逊女武士是尚武善战的妇女,居住在迈俄提斯湖的沿岸或小亚细亚地区。为了传宗接代,她们同邻近部落的男子成婚,然后再把丈夫送回家乡。生下男孩交还其父,女孩便留下习武。此外,她们为便于拉弓射箭将女孩右乳烙去。亚马逊女武士使用双面斧、弓、矛和半月形盾等武器。这个内容奇特的神话在中世纪欧洲各地流传十分广泛,且富有魅力。同一时代的西班牙文学作品也记述了有关亚马逊女武士国的神话。此外,在几种传奇文学著作中也都提到她们。所以,16世纪西班牙王室在同征服者签订的约定书中,经常命令征服者去寻找亚马逊女武士及其國家。同时,很多西班牙人都相信她们的存在,甚至16世纪一些编年史家还赞扬她们的尚武精神。而“加利福尼亚”这个名称出现在美洲,可能同西班牙殖民者找寻亚马逊女武士有关。

  1533年至1535年,西班牙征服者科尔特斯(1485—1547)等人来到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从海上夺取了该地,并把它命名为“加利福尼亚”。而据传说,在中世纪哥特骑士的幻想中,该词正是指亚马逊女武士的岛国。与此同时,关于亚马逊女武士的神话在美洲广为流传。直到17世纪30年代,莱昂。皮内洛在其《新世界的天堂》一书中,还将其第4 册第4 章的标题标为《亚马逊女武士及西印度古代和现代传说》。此外,亚马逊女武士的形象还出现在两部骑士小说中。由此看来,“加利福尼亚”这个名称很可能来自欧洲的神话人物名字。其命名表明,第一批西班牙征服者坚信亚马逊女武士的存在。

  西班牙编年史家埃雷拉指出,“加利福尼亚”是1535年科尔特斯为某个岛所起的名称,因为这个征服者不仅能背诵骑士小说的韵文,而且实际上在那一带寻找过亚马逊女武士,据调查,科尔特斯远征贝尔梅霍湾后四年,“加利福尼亚”这个名字开始流传。除此之外,西班牙探险者安东尼奥。德乌略亚、弗朗西斯科。德博拉尼奥斯和卡布里略都用“加利福尼亚”来称呼相应于1539—1540、1541—1542年所探测的海岸;据同时代人说,科尔特斯及其随从人员找到了“加利福尼亚”——亚马逊女武士的岛国。

  有关“加利福尼亚”这个名称与亚马逊女武士的关系,在北美洲其他地区的探险和征服活动中也有一定的反映。但是,所述的关系却是出自北美洲印第安人的民间传说中。这就使得“加利福尼亚”这个名称的词源问题更加复杂化了,使人更难找到其真正的源头。

  1539年,西班牙传教士苏马拉卡(1468—1548)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谈到一件怪事:在今美国的科罗拉多附近,一个西班牙人曾从印第安酋长的口中得知有关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岛”附近的一位年迈女王的故事,而该地区是科尔特斯试图去殖民的同一个地方。1604年,另一个方济各会修士也讲到在一个印第安酋长统治的加利福尼亚的“西尼奥加瓦”岛上,女酋长只有其妹伴随,从不同任何男子往来。关于“加利福尼亚”的故事,直到17世纪贝莱神父还讲到一个巨人般的印第安女王,她在“加利福尼亚”岛上使用银盘和银餐具。同一世纪末,在阿帕拉契人中流传着关于亚马逊女武士的许多神话传说。直到1818年德鲁埃。德贝尔西在其《欧洲与美洲比较》一书中还颂扬了亚马逊女武士。以上事例表明,“加利福尼亚”是亚马逊女武士居住的地方,这种说法在北美洲的印第安人中流传也很广泛,它也很可能激励西班牙的冒险者和殖民者去北美各地探险。

  由于存在上述的各种传说,“加利福尼亚”这个名称的词源变得扑朔迷离了,它究竟出自欧洲的神话还是美洲的传说泥?这个问题人们正在探究之中。

 

no.5 “加利福尼亚”的名称从何而来?


“加利福尼亚”的名称从何而来?
 
  美洲的许多地名都产生于16世纪前半期,它们是欧洲人探险、征服和殖民活动的结果。“加利福尼亚”这个名称,正是所述时期西班牙人在北美洲进行探险活动的产物。那么,西班牙殖民者为什么把北美洲的这个半岛叫做此名,它的词源在何处?

  根据有关史料推测,“加利福尼亚”可能与欧洲的神话传说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同亚马逊女武士的神话有直接的联系。据古希腊神话,亚马逊女武士是尚武善战的妇女,居住在迈俄提斯湖的沿岸或小亚细亚地区。为了传宗接代,她们同邻近部落的男子成婚,然后再把丈夫送回家乡。生下男孩交还其父,女孩便留下习武。此外,她们为便于拉弓射箭将女孩右乳烙去。亚马逊女武士使用双面斧、弓、矛和半月形盾等武器。这个内容奇特的神话在中世纪欧洲各地流传十分广泛,且富有魅力。同一时代的西班牙文学作品也记述了有关亚马逊女武士国的神话。此外,在几种传奇文学著作中也都提到她们。所以,16世纪西班牙王室在同征服者签订的约定书中,经常命令征服者去寻找亚马逊女武士及其國家。同时,很多西班牙人都相信她们的存在,甚至16世纪一些编年史家还赞扬她们的尚武精神。而“加利福尼亚”这个名称出现在美洲,可能同西班牙殖民者找寻亚马逊女武士有关。

  1533年至1535年,西班牙征服者科尔特斯(1485—1547)等人来到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从海上夺取了该地,并把它命名为“加利福尼亚”。而据传说,在中世纪哥特骑士的幻想中,该词正是指亚马逊女武士的岛国。与此同时,关于亚马逊女武士的神话在美洲广为流传。直到17世纪30年代,莱昂。皮内洛在其《新世界的天堂》一书中,还将其第4 册第4 章的标题标为《亚马逊女武士及西印度古代和现代传说》。此外,亚马逊女武士的形象还出现在两部骑士小说中。由此看来,“加利福尼亚”这个名称很可能来自欧洲的神话人物名字。其命名表明,第一批西班牙征服者坚信亚马逊女武士的存在。

  西班牙编年史家埃雷拉指出,“加利福尼亚”是1535年科尔特斯为某个岛所起的名称,因为这个征服者不仅能背诵骑士小说的韵文,而且实际上在那一带寻找过亚马逊女武士,据调查,科尔特斯远征贝尔梅霍湾后四年,“加利福尼亚”这个名字开始流传。除此之外,西班牙探险者安东尼奥。德乌略亚、弗朗西斯科。德博拉尼奥斯和卡布里略都用“加利福尼亚”来称呼相应于1539—1540、1541—1542年所探测的海岸;据同时代人说,科尔特斯及其随从人员找到了“加利福尼亚”——亚马逊女武士的岛国。

  有关“加利福尼亚”这个名称与亚马逊女武士的关系,在北美洲其他地区的探险和征服活动中也有一定的反映。但是,所述的关系却是出自北美洲印第安人的民间传说中。这就使得“加利福尼亚”这个名称的词源问题更加复杂化了,使人更难找到其真正的源头。

  1539年,西班牙传教士苏马拉卡(1468—1548)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谈到一件怪事:在今美国的科罗拉多附近,一个西班牙人曾从印第安酋长的口中得知有关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岛”附近的一位年迈女王的故事,而该地区是科尔特斯试图去殖民的同一个地方。1604年,另一个方济各会修士也讲到在一个印第安酋长统治的加利福尼亚的“西尼奥加瓦”岛上,女酋长只有其妹伴随,从不同任何男子往来。关于“加利福尼亚”的故事,直到17世纪贝莱神父还讲到一个巨人般的印第安女王,她在“加利福尼亚”岛上使用银盘和银餐具。同一世纪末,在阿帕拉契人中流传着关于亚马逊女武士的许多神话传说。直到1818年德鲁埃。德贝尔西在其《欧洲与美洲比较》一书中还颂扬了亚马逊女武士。以上事例表明,“加利福尼亚”是亚马逊女武士居住的地方,这种说法在北美洲的印第安人中流传也很广泛,它也很可能激励西班牙的冒险者和殖民者去北美各地探险。

  由于存在上述的各种传说,“加利福尼亚”这个名称的词源变得扑朔迷离了,它究竟出自欧洲的神话还是美洲的传说泥?这个问题人们正在探究之中。

 

no.6 谁建立了图拉城?


谁建立了图拉城?
 
  公元8 到13世纪,托尔蒂克人部落统治着墨西哥南部的许多地方,他们通过文化扩张,将其影响扩展到几乎整个中部美洲,从而成为所述地区文化的同化者和组合者。最终,托尔蒂克人的生活、文化和神话形式深刻地影响到中部美洲各种族集团。这个强大而又复杂的托尔蒂克文化共同体的首都就是图拉城,该城约建于公元10世纪初,位于墨西哥的伊达尔戈州南部,在墨西哥城北60公里处,离古代著名的宗教文化中心特奥蒂华坎60公里。图拉,这个名称的意思是“大都市”,表明其行政核心的特点,它是托尔蒂克文化的第一时期中央政权所在地。现在,人们要问:图拉,这座重要城市是由何人领导建造的?其答案只能从神话和零星的史料中去寻找。

  约公元10世纪初,在中部美洲高原出现了一位重要的人物——一位可确认其存在的,有血有肉的人,他就是米斯科亚特。他率领可能来自哈利斯科或萨卡特卡斯南部的游牧部落,后来他们就叫做托尔蒂克人。在关于这个部落起源的史书《太阳的神话》中,其历史得到神秘的反映。

  我们知道,在古代墨西哥高原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神:克扎尔科亚特尔,但是与此同时存在一位同名的人。后者是一位祭司,他的父亲就是米斯科亚特,他们的存在都是确凿无疑的。两人的一生及其活动不仅同托尔蒂克人密切相关,而且他们的成就也变革了古代墨西哥的思想,因为克扎尔科亚特尔、这个真实的人是一位形而上学论者和神秘主义思想家。

  米斯科亚特征服了墨西哥谷地及邻近地区,并迫害特奥蒂华坎文化核心的残余分子,但是并没有毁灭其文化成果。那时正在衰落的特奥蒂华坎文化仅剩下一些建筑,而米斯科亚特只是毁坏了这个文化的少数遗迹。

  这位首领建立了托尔蒂克人的第一个首都库卢亚坎。这座城市一直存在到三个世纪后阿兹特克人来到之时,它是唯一残存的托尔蒂克城市。

  在其妻怀孕期间,米斯科亚特被其部下所杀害。其妻逃往异乡,在生下遗腹子塞。阿卡特—托皮尔琴—阿克扎尔科亚特尔之后,她就去世了。孩子的名字由来是:按照土著人习俗和历法,他生于“塞。阿卡特”这一年,所以该年的名称就构成同年新生儿的名字的一部分,“托皮尔琴”意思是“我们的王子”,而“克扎尔科亚特尔”就是“宝蛇”或“长羽毛的蛇”的意思。

  克扎尔科亚特尔长大后,应召去库卢亚坎占据被篡权者所夺去的王位。

  据传说,他接受了召唤,回到墨西哥谷地,先寻找其父已神化的遗体,并把它安葬在星星山丘上,还为它建造了一座庙宇。最终,他战胜了篡权者,到公元980 年决定建立图拉城。

  但是,据土著人的《奇马尔波波卡古抄本》说,他先去了托兰琴科,即今伊达尔戈州的图兰辛戈,抵达日期是“十二阿卡特”年,据推算,可能是公元870 、922 或974 年;在乌埃琴之后,克扎尔科亚特尔在图拉登上了王位,这就证明,在他登基之前,图拉城早已建立,因为在“三阿卡特”年,或公元873 年、925年或977 年,已有首领占据该城。根据研究,克扎尔科亚特尔抵达图拉的年份为980 年,这是历史学家所最能接受的日期。由此看来,图拉不可能是由克扎尔科亚特尔建立的,但是曾受其统治。那么,该城究竟是由何人建立的呢?至今,这还是个历史难题。

  最后,《奇马尔波波卡古抄本》告诉我们,在“一阿卡特”年,可能为公元895 年、947 年或999 年,克扎尔科亚特尔再次被逐出图拉,因为其邻近部落集团是嗜血神的崇拜者,他们不能、也不想吸收先进文化,所以决定消灭托尔蒂克人。约公元999 年,克扎尔科亚特尔逃到(或被驱逐到)特利兰——特拉帕兰——黑色或红色的土地,也就是智慧之地,这里指的是尤卡坦半岛。

  无论史料还是考古学都表明,图拉先后处于10名统治者的管辖下,约在公元12世纪末或13世纪初被大火烧毁。从此,托尔蒂克人迁居墨西哥谷地和乔卢拉的内瓦达山,也有一部分人移居危地马拉,甚至萨尔瓦多和尼加拉瓜,其后裔不仅说纳瓦语,而且继续崇拜克扎尔科亚特尔。

  如前所述,在特奥蒂华坎衰落之后,托尔蒂克人不仅建立了图拉,而且继续保持了起源于特奥蒂华坎的纳瓦文化传统。围绕这两座城市的兴衰问题,历史学家中出现了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见解,这主要是由土著人的文献和征服后欧洲人著作的观点混乱造成的。因此,作为托尔蒂克人首都图拉究竟在何时、为何人所建?至今还没有结论性的答案。

no.7 最早的墨西哥城平面图出自谁手?


最早的墨西哥城平面图出自谁手?
 
  墨西哥城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众所周知。其前身是特诺奇蒂特兰,是由中世纪阿兹特克人建立的,但是在1521年它被入侵的西班牙人几乎夷为平地。然而,有一幅推测为特诺奇蒂特兰的平面图却早在1524年就出现在欧洲,并一直保留至今。那么,这幅图的作者是谁呢?

  如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首先回顾一下该城的创建史及其原来的面貌。在欧洲人入侵之前,特诺奇蒂特兰已是西半球的最大城市,估计其人口在10万至40万之间。它是经过精心规划而建造的,并最终发展为气势磅礴的岛屿城市。它的创建是同神话相联系的。据传说,约在11世纪,阿兹特克人离开神秘的阿兹特兰- 奇科莫斯托克,他们按照太阳神威济洛波奇特利的启示,漫游寻找其定居地。经过多年的艰辛迁移和斗争,他们来到墨西哥谷地,最终定居在墨西哥大湖的小岛上,在那里他们遇到吞食蛇的雄鹰,按照神的指示,那正是他们可以定居的地方。1325年,阿兹特克人建立了墨西哥—特诺奇蒂特兰城,在印第安语言中其意思是“墨西特利所居住的圣地”,这个名称也是为了纪念特诺奇和墨西哥特利两位祭司。在城内首先建起了高达57米的太阳神庙。

  在一个世纪不到,特诺奇蒂特兰已发展为富有特色的美丽城市。阿兹特克人通过完美的规划,创造性地利用湖岛上的土地,使得各个小岛组成一个巨大的城市整体。其宗教仪式中心的建筑复杂而壮观,主要由78座建筑物构成,如各种庙宇、贵族学校、宗教性球场,以及公共中心。始于查普尔特佩克的一条寻水管和来自丘鲁布斯科的另一条向首都供应饮用水。用木桩、石头和压平的泥土筑成的两条主要道路贯穿全城,城内可行独木舟的水道纵横交错。阿兹特克人还发展了一种独特的种植体制——水上园地,在其上种植玉米、小辣椒、蔬菜和鲜花。

  由水上园地和房屋构成的街区,或由陆地小巷、或由水道环绕,从而形成整齐的几何图形;换言之,水陆通道把全城划分为小方格图形。全城基本组织是“卡尔普利”(街区),其中每一个都有一座庙宇和平民学校。这就是特诺奇蒂特兰本来风格和面貌。

  但是,1521年5 月26日西班牙征服者埃尔南。科尔特斯入侵该城。其部队分别从水路和陆地发起攻击,野蛮地破坏了庙宇和公共建筑。实际上,特诺奇蒂特兰已变为一片废墟。

  1521年底和1522年初开始城市的重建活动。西班牙建筑师阿方索。加西亚。布拉沃,在贝纳迪诺。巴斯克斯和两个无名氏阿兹特克建筑师的协助下,进行规划和重建工作。他们改建了印第安模式的道路、水道和水渠。在城市中心地区为西班牙人保留了道路、广场和房基地,而把土著人驱赶到边缘地带。从此,一座欧洲风格的城市——墨西哥城矗立在特诺奇蒂特兰的废墟上。

  就在墨西哥城的重建过程中,一份推测为特诺奇蒂特兰的平面图,于1524年连同西班牙征服者科尔特斯的第二、三封叙事信发表于纽伦堡。所述的平面图并没有忠实地勾划出古老的阿兹特克城市的风格和概貌,其作者只是以观察欧洲城市的惯常眼光来看待美洲土著人的城市。尽管如此,它仍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文献,因为其中表现出了所述城市的一些基本成分,例如,直线轴和中央广场。这份平面图的作者是谁呢?他为什么要绘制这幅图呢?

  根据推测,其作者可能是参与最初入侵活动的西班牙士兵或建筑师,他们可能对于宏伟壮观的土著城市印象十分深刻,所以能把它的一些基本成分勾划出来。

  除此之外。还存在另一份地图,一些学者推测是西班牙人入侵前的作品,名叫《龙舌兰纸上平面图》;但有学者认为此图不可信。这幅图表明阿兹特

  克首都的水道相应为网状布局,在水道分割的小岛上分布着笔直的道路,从而构成了欧洲跳棋棋盘形状的直角街区;只有大庙按照一种严格的几何图形确定其位置。实际上,基本上保留至今的墨西哥城的网状结构起源于西班牙,并是加西亚。布拉沃规划和设计的成果。他在原阿兹特克首都的城市结构基础上,进行重新规划。该城原先的基本结构是十字形的,并以大庙为起点的大路作为参考轴。布拉沃就以这些大路作为出发点,设计了逐步用西班牙式的建筑加以填满的小方格形结构,从而给这座城市带来了西班牙殖民地城市的风格面貌。由此看来,上述的平面图并不是阿兹特克人的作品。而是某个西班牙人按照自己的传统风格勾划出来的。至此,可以推断,这两份平面图都是西班牙人的作品,但是其具体的作者究竟是谁?这还是一个有待于调查研究的问题。

no.8 历史上存在过亚马逊女儿国吗?


历史上存在过亚马逊女儿国吗?
 
  关于亚马逊女儿国的存在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在希腊东面黑海沿岸、小亚细亚地区有一个由女人组成的部落王国。这个女儿国的成员个个崇尚武艺,骁勇异常。为传宗接代,她们与邻近的部落男子婚配,以后又把丈夫送回部落,生下婴儿如是女的就留下,由母亲抚养,长大后在狩猎和战争中培养成勇猛的女将,如果是男的或交还其父,或将其杀掉。她们自诩为战神阿瑞斯的后裔,黩武好战,经常出征到欧亚國家。为便于交战时拉弓射箭,她们割去了右侧乳房。这些亚马逊女武士一般都使用双面斧、弓、矛和半月形盾等武器。这个神话在中世纪欧洲流传甚广。正因此,当1539—1541年西班牙探险家弗朗西斯科。德。奥雷利亚纳率探险队从安第斯出发,翻山越岭,从一条称为“圣玛丽亚淡水海”的河流上游驾驭船只沿主航道向下游方向行驶到一片广阔无垠、繁茂浓郁的原始丛林,突然遭到一群手持利器的印第安女勇士突击时,立即使他们联想到了那时广为传说的亚马逊女儿国,从此这条大河就以亚马逊河命名了。亚马逊人故事还同时出现在许多希腊神话传说中。相传勇士赫拉克勒斯为完成拿到那条精美绝伦的亚马逊女王的腰带,杀死了女王希波吕忒及她的许多臣民。

  女王之妹安提奥帕打进希腊为姐姐报仇,结果战死在提修斯统率的雅典部队手中。至今希腊保留着许多描绘这场战争的绘画、雕塑作品。传说亚马逊军队还参加了著名的特洛伊战争等。不仅如此,关于亚马逊人还在许多史籍中有记载。希罗多德的《历史》就有大段关于亚马逊人轶闻的文字。阿里安在其著作中叙述了亚历山大讨伐亚马逊女人国的故事。普鲁塔克则干脆说庞培在宿敌米特拉达梯军队中看见过她们。连我国《大唐西域记》、《西游记》、《山海经》中也有女儿国记载,人们还认为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所述:“拂懔国西南海岛有西女国,皆是女人,略无男子,多诸珍宝货,附拂懔国,故拂懔王岁遣丈夫配焉,其俗产男皆不举也”,就是指的亚马逊女儿国。

  不但关于亚马逊女儿国故事在欧亚流传,而且在拉丁美洲也有其踪印,在加勒比人和纳瓦人中就有这类神话。当地土著语言中意为“女子之地”一词音为“西瓦特兰帕”,今天墨西哥的科利马、略利斯科、格雷罗仍有命名为西瓜坦、西瓜特兰、西瓦塔内霍等地方。西班牙人将这些土著名称与亚马逊女儿国联系在一起。墨西哥流传的女巫会社实际指的也是亚马逊女儿国。

  这些传奇式神话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西葡殖民者去美洲进行探险活动。16世纪西班牙王室在同征服者签订的协议书中就经常命令征服者去新大陆寻找亚马逊女武士。哥伦布当时也相信能在西印度群岛的马蒂尼诺岛上找到她们,甚

  至后来说是到了她们中的10人,个个“都具有非凡的胆量,十分健壮;极为粗大,然而又非常敏捷”。西班牙征服者胡安。德。格里哈尔瓦和科尔特斯先后都说曾十分靠近这个女儿国。

  那么历史上究竟存在过亚马逊女儿国吗?许多人把它看作是纯粹的神话传说,根本是子虚乌有的。其中一些人认为希腊人与亚马逊人战争的故事是黑海地区殖民地希腊文化与处于野蛮状态的土著文化之间的冲突的神话中的反映。

  殖民地时期的一些编年史学家对于亚马逊女武士在美洲生活的说法,一般持半信半疑态度,如佩德罗。马蒂尔就说,“他们这样对我说,我就这样对你讲”。而现在一些学者认为上述神话传说多少带有事实的内涵,从希罗多德历史著作看,亚马逊人确实存在过,而且雅典人以战胜他们为荣。要知道一件虚构的事情是不可能成为炫耀自己的资本的,再说那么多历史记载也不可能都是海外奇谈。前苏联考古学家在1976年于伏尔加河中游古巴尔加斯附近发现的一座2000年前女人墓及墓中一把剑、几个箭头,更成为其说明亚马逊女儿国存在的一个佐证,因为这儿与希罗多德等所说的地理位置基本一致。

  苏联另一学者谢苗诺夫则从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婚姻演变过程来证实存在过独立的女人集团,从而引证亚马逊女儿国的出现。

  但不管何种观点都有待以更多的史料和事实来证明亚马逊女儿国在历史长河中的存在。

no.9 “拂菻”位于何处?


“拂菻”位于何处?
 
  我国古代史籍中记载的“拂菻”一名究竟指哪一个國家,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引人注目的问题。几百年来,许多中外学者围绕着这一问题聚讼纷坛,莫衷一是,形成了不少各执己见的论点。

  最早试图考释这一问题的是来华天主教传教士刘应,他在1687年提出拂菻是hellen的对音,即大秦,也就是罗马。后来德国的李希霍芬等人也赞同此说,认为佛菻指罗马而言。

  英国的亨利玉尔根据阿拉伯地理学家麻素提的记载,指出希腊人称东罗马首都为波菻(bolin ),就象伦敦人称呼伦敦为市(town)一样;中国史书上的拂菻,似为bolin 的音译。法国汉学者沙畹后来也接受了这一说法,主张突厥人从东罗马使者那里听到bolin 之名,而中国人又从突厥人口中得知,故讹为拂菻.德国学者夏德原先认为拂菻是指罗马帝国东方属地叙利亚一带而言,但后来又抛弃了这一见解。他在所著《神秘的佛菻》一书中,一方面驳斥玉尔和沙畹之说,指出拂菻一名出现于六七世纪时,而波菻(bolin )一名乃是10世纪麻素提时代的希腊人所使用,所以中国史书中的拂菻不可能是波菻的译音;另一方面又认为,拂菻乃是耶稣诞生地伯利恒(bethlehem )的音译。

  清末魏源的见解也与此相似,他在《海国图志》中认为,自唐朝以后,中国人把犹太圣地称为拂菻,即撒冷的转音;初转为拂懔,再转为拂菻. 但亨利考狄则对此说表示怀疑,认为拂菻二字根本不可能从犹太圣地伯利恒而来,因为中国人当时并不知道这一地区。此外从音韵上加以考辨,它也不可能从波菻一名音译而来。

  1904年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撰写《大秦国及拂菻国考》,根据《隋书。铁勒传》记载对拂菻位置加以考证,认为拂菻的本土在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东罗马帝国。他论证说,古代波斯人称呼罗马(roma)为鲁迷(rum ),突厥人讹传为乌鲁迷(urum),而中国人又讹称作伯特拉姆(butlam),即拂菻的古音读法。10年后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也提出相类似的看法。他从语言学研究角度论证说,亚美尼亚人称罗马(rom )为黑罗姆(hrom),帕提亚人称作阿罗姆(arom);古伊朗人将h 都改作f ,例如帕提亚语hiraman 和亚美尼亚语hranlan ,伊朗人都改作framana ,罗马(rom )之名,古代康居人读作甫罗姆(from)。中国史书中的拂菻,必然是从甫罗姆而来的。

  上述几种观点基本上都是指拂菻为东罗马帝国,只是在拂菻二字的来源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分歧。除此之外,也有的学者主张拂菻就是指古代波斯,如p.斯密就曾经提出拂菻可能是指菲列斯定(philistine)。

  德国的穆伦道拂和俄国的勃莱脱胥纳窦则另辟新说,认为中国史书中的拂菻指法兰克(franu.后来勃莱脱胥纳窦认为这一见解缺乏足够的证据,宣称自己不再信守这一观点。

  然而中国学者张星烺表示赞同勃莱脱胥纳窦的初说。他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中,举出四条证据来伦证拂菻即法兰克。第一、元至正二年罗马教皇献马中国,各种历史记载或作佛朗,或作拂朗,或作佛菻,证之《奉使东方录》等西籍,可知隋唐书上拂菻即framge的译音;第二、“佛”字古代读音如“不”字,故budha 译音为“佛陀”,“拂”字在古代的读音也与“佛”字相同,近代将这两字读作“复”。佛、拂二字何时改从今读,已不可考,但可以断定在隋唐时已读如今音,拂菻应读作fulin ,为frange的对音;第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文中,有僧拂林,其相等之叙利亚文读音为ephrem,此名的重音在phreh ,亦与frange同音;第四、《旧唐书。大食传》有阿甫茶拂之名,系阿拔斯朝第二代哈里发abudechafar 的译音,唐时“拂”字已读如f 音,说明拂菻就是法兰克。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根据上述四点证据断定隋唐史书中的拂菻就是franks,尚难令人信服。四证据之中,最要紧的是第一证据必须成立,查元至正年间教皇献马之事,文人多记为富浪、菻朗、佛郎、拂郎,如揭奚斯《天马赞》、周伯琦《天马行应制并序》、欧阳珪《天马颂》、吴师道《天马赞》、陆仁和秦约之《天马歌》。作“拂林”者,乃戴良《题平章公所藏天马图》,另朱泽民《存复斋文集》卷五作“佛”。揭、周、吴诸氏皆目睹其事者,而戴良所作题图诗,本非亲睹,临图赋试而已;朱泽民所记佛献马事,亦系闻诸外人道及,均有附会讹传致误的可能,故不足信。而其余三证又拘于对音,便考得“拂”读如f ,即断定拂菻必为富浪,即frank ,似乎均缺乏有力的证据。

  综观上述各家论辩,在拂菻究竟是哪一个國家这一问题上,要达成比较一致的见解和认识,当有待于中外学术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和探讨。

no.10 南诏是泰族建立的王国吗?


南诏是泰族建立的王国吗?
 
  世界史研究上有一桩百年未了的公案,这就是南诏是否是泰族建立的王国。一种观点认为:南诏是中国彝族和白族的先民以云南洱海和滇池地区为中心在中国西南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从公元7 世纪至9世纪,这个政权延续了200 多年,直到公元903 年才被白族先民建立的地方政权(大和长、大天兴、大义宁和大理政权)所取代。泰族既不是南诏的建立者和统治者,也不是南诏居民的主体,南诏、大理史完全属于中国史的范围。这种观点认为:南诏是唐代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在中国西南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公元7 世纪中,乌蛮贵族建立了六诏(诏,夷语,意为王或首领)。其中蒙舍诏因在诸诏之南,故名南诏。由蒙氏执掌政权,父子以名相属,与唐关系甚密。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其首领细奴逻建大蒙政权,以巍山(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为首府。唐玄宗时,五诏衰微,南诏第四世王皮逻阁在唐支持下,并吞其他五诏,迁治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西)。曾入朝于唐,受封为云南王。748 年皮逻阁死,其子阁逻凤继位,唐安史之乱前后,阁逻凤东向吞并东、西爨,西向征服寻传和裸形诸都,派兵进犯西川,打下清溪关(今四川越西、汉源间)。

  全盛时辖有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地。贞元十年(794 年),其第六世王异牟寻受唐册封为“南诏王”,首次派贵族子弟到成都学习书算。

  大和三年(829 年)其军一度攻入成都外廓,虏男女工匠数万人,从而促进了南诏手工业、建筑业的发展。境内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心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包括冶铁)发达。广泛使用佃人(奴隶)劳动,统治集团通用汉文。

  部分政治制度仿唐,佛教流行。后期向封建领主占有制社会进化,该政权自细奴逻起历传十三王,共247 年。十王曾受唐册封。唐照宗天夏二年(902 年)为权臣郑买嗣所建立的大长和政权所取代。

  另一种观点即是“南诏泰族王国说”。此说的始作俑者是法国人戴。哈威。圣丹尼斯。他于1876年在法国出版的《中国的哀牢民族》一书中,就已经提出了哀牢的后裔泰族人建立南诏的观点。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教授t.d.拉古伯利在为a.r.科胡恩所著的《在掸人中》一书所写的绪论中,不仅提出“泰族在公元629年建立了大南诏国”,而且还声称这是“完成了业已由楚国开始,由滇国继后的对泰掸族的统一事业……自公元860 年起,它以大理国的国号继续生存,直到被蒙古人征服。”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法、德、美等国一些专家学者、传教士和殖民地官员,纷纷著书立说,大谈泰族早期历史,把南诏史移花接木地搬到泰国或泰族古代史上。这类著作中主要有e.h.派克(曾任英国驻中国海南岛领事)的《古代云南西部的泰掸帝国》(1894年),p.l.邦德里的《泰族入侵印度支那考》(1897年)、乔治。斯各特(曾为英国驻缅甸的官员)的《上缅甸及掸邦志》(1900年)、h.r.戴维斯(曾任英印政府官员)的《云南——连接印度和扬子江的链环》(1909年)、w.c.杜德(在暹罗的美国传教士)的《泰族》(1923年)、英国人w.a.r.伍德(旧译吴迪,曾长期任英国驻泰国清迈领事)的《暹罗史》(1925年)等。这些著作中,杜德的《泰族》和伍德的《暹罗史》影响最大。《泰族》于1932年译成泰文,在泰国流传甚广。《暹罗史》则是第一部用英文写成的泰国史,其古代部分集拉古伯利以来西方学者观点之大成而加以系统化,后来在英语世界有广泛的影响,许多东南亚史著作转述的“南诏泰族王国说”往往采用伍德的说法。在泰国,被后人称为“泰国历史之父”的丹隆(1862—1943年,朱拉隆功王的异母弟,曾长期担任内务部长,并从事泰国历史研究)首先接受了西方人提出的“南诏泰族王国说”,并在他撰写的泰国史论著如《王宫史料——丹隆。拉查奴帕亲王的解说》(1912年初版,后经修订多次再版),《泰国古代史》(1925年初版,后多次再版)等著作中加以发挥。泰国著名的学者,文化名人披耶阿努曼拉查东(1888——1969年)也全盘接受了“南诏泰族王国说”。泰史学家姆。耳。琼赛在他写的泰国史和涉及泰国史的著作中,如《泰国史通俗读本》、《老挝史》等书中,都用了大量篇幅,叙述泰族建立南诏及南下中南半岛的历史。在缅甸,缅甸史学家波巴信在50年代写的《缅甸史》中说:“约在公元1 世纪时,掸族已成群结队的迁徙到中国南部和缅甸边境。到公元650 年左右,他们就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南诏国。”在有关柬埔寨历史的著作中,同样不乏这种观点,法国著名学者a.多凡。默湿在他的《柬埔寨史》中说:“泰族人最初定居在中国云南,公元8 世纪,他们在那里建立了南诏王国”。中国学者马长春在1936年发表的《中国西南民族分类》一文中,也把白族的先民白蛮看作泰族的先民。1936年出版的林惠祥的《中国民族史》,则把南诏称为是掸系民族所建立的最大國家。此外,世界上一些颇有权威性的世界史著作和工具书如美国史学家威廉。兰格编的《世界史百科全书》(1927年第5 版)、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集体编著的《现代泰国》(1958年)、苏联科学院主编的《Shi界通史》(第3 卷)和什那伊杰尔著的《缅甸》都持“南诏泰族王国说”。

  第三种观点是自相矛盾和含混不清的解释。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联合出版的中文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南诏”作了自相矛盾的解释。该辞条说:南诏是“中国云南地区在八世纪兴起的傣族王国。由乌蛮族奴隶主和融合了汉族的白蛮奴隶主联合建立”。“由乌蛮族奴隶主和融合了汉族的白蛮奴隶主”怎么会“联合建立”起一个“傣族王国呢?”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在《暹罗史和泰国史》这一辞条中说:“过去人们曾假设,泰人是南诏王国的建立者和统治者,但是,后来的研究表明,南诏的统治者不是泰人”。此说虽然没有把南诏王族说成泰族,但它也没有正面否认南诏的主要居民是傣族的说法。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