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之五洲方舆古地今寻篇第1辑疑案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大西洲究竟在哪里?

大西洲究竟在哪里?
 
  在世界文化史的研究中,有许多疑谜悬案,其中之一便是阿特兰提达(atlantic或译“大西洲”)文明到底存不存在?千百年来,先是西方人,继而又有东方人对此怀有浓厚的兴趣,孜孜以求,寻找其踪迹。科学家们为此写下了许多论文与专著,内容涉及历史学、考古学、人种学、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物学等等领域,俨然成了一门新科学——阿特兰提达学。

  最早记载有关大西洲传说的人当推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 —347年)。公元前350 年,柏拉图在两篇著名的对话集《泰密阿斯》和《克利斯提阿》中详细记述了阿特兰提达的故事。传说在1.2 万年以前,离直布罗陀海峡不远,在美洲、欧洲和非洲之间浩瀚的大西洋中曾存在过一个神秘的大陆,名叫阿特兰提达大陆,或曰大西洲。其面积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比亚洲和利比亚合起来还大”。这个岛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森林茂密、土地富饶、经济繁荣、科学发达、建筑宏伟、国富民强,威震天下。可是好景不长,有一天,在一次特大地震和洪水中,整个大西洲沉没海底,消失于滚滚波涛之中,踪影全无。

  于是,大西洲何时存在?为何消失?位于何处?等等一系列问题便成了人们颇为关心的事情。学者专家们进行了许多的探寻和研究,给出了众多的解释。

  在古代和中世纪,有不少富有兴趣而又勇于探险的考古学家便进行过尝试,以期找到柏拉图描绘的那片富于诗意的绿洲。有的学者提出,正如柏拉图所述,在大西洋中部可能的确存在过一个幅员辽阔的大洲,亚速群岛、威德角群岛和马黛拉岛这些大西洋上的岛屿,也许就是大西洲仅有的陆地。中世纪晚期,在欧洲人寻找新大陆的热潮中,还有人把大西洲的位置画在了他们的航海图上。

  1882年,美国学者唐纳利运用考古、语言、人种、地质、植物和动物等方面的知识对之进行综合考察,提出了一个假说。他提醒人们注意,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前,美洲与地处旧文明大陆的埃及文化之间有许多惊人的共同之处。如部分金字塔的建筑结构、木乃伊的保存方法、历法等等,两地文化之间有着共同的起源和相互影响,而双方联系的中介者就是新旧大陆间有大西洋上存在过的大陆,即柏拉图所说的大西洲。这片大陆沉落海底后,中断了新旧大陆的交往。唐纳利关于大西洲失落于大西洋中部的推断被自然科学家们否定了。

  1958年,美国学者范伦坦博士在巴哈马群岛附近的海床发现,那里有着许多巨大的各种形态的几何图形结构和长达好几百里地的线条。又过了10年,他在同一地区的海底又发现了长达几百公里的城墙,此墙由每块16立方米的大石块砌成,他还发现了几个码头和一座栈桥,这显然是沉没了的港口旧址。一时间,大西洲似乎要重现于世了,探险家们纷纷来到巴哈马群岛的这片海域,海底的石墙和码头引起了人们对失落了的大陆的种种猜测和遐想。但这些假说很快又被海洋学者推翻。

  一些学者从地质变化和化石发现的角度认为,亚速尔群岛北部海下的

  2300米处的岩石是1.7 万年前在空气中形成的。有些学者进而指出,沉睡在亚速尔群岛海底的亚速尔高原在古代曾是一块陆地,它的形状与大小同柏拉图记述的大西洲相似。1974年苏联海洋考察船在直布罗陀海峡以西300 海里的地方发现了一座海底城市,许多人认为这正是大西洲的城市遗址。近年来,还有人在海地和古已等地沿岸海底发现了一些金字塔及其建筑遗址,进而认为加勒比海正是大西洲大陆的所在。古代巴比伦人和埃及人以及非洲一些部落就认为大西洲是在他们西边的大陆;而美洲的印第安人则认为大西洲是在他们的东方。

  长期以来,人们不懈地努力探索,把眼光从大西洋海域移向太平洋海域,也从海域移向邻近水系的广阔陆地,墨西哥、北欧、北非和澳大利亚乃至中国和印度都成了人们对大西洲的“怀疑对象”。然而,这种种假设仍被人们考察的结果无情地否定了。

  目前,多数考古学家倾向于认为,地处地中海东部水域的克里特岛更为接近大西洲的历史地理条件。1870年,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发掘出了迈锡尼遗址,过了35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又在克里恃岛上发掘出更早的米诺斯文明遗址。这两件考古学上的伟绩轰动了世界,人们不约而同地将它们与“失踪”的大西洲联系起来。许多学者认为,现存的克里特岛只是大西洲岛国的残余部分,因为克里特曾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20世纪至15世纪的450 多年间是米诺斯文明的黄金时代,其社会经济与对外贸易曾十分发达。但在经历了四五百年的繁荣期以后,它却遭到了大西洲式的厄运:“一场突如其来的火山、地震、海啸连续爆发,吞没了岛上的一切。”近代火山学的发展已证实了引起这场大浩劫的自然力量来自桑托林岛(位于克里特岛以北约113 公里)上的一次猛烈的火山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海啸。目前,要在桑托林、克里特与大西洲之间划上一个等号,其最大的症结便在时间和面积上,两者相差近八九千年和72万平方公里。

  大西洲究竟在哪里?它什么时候存在?为什么消失?传说的大西洲大陆与现在的大西洋之间有何关系?这些至今仍是无法揭开的谜,这一旷日持久、长达20多个世纪的探索或许还要继续下去。

no.2 巴黎的地下迷宫是如何形成的?


巴黎的地下迷宫是如何形成的?
 
  在法国巴黎年轻艺术家摇篮大街有一家名叫“蒙帕娜斯”的咖啡馆,这座咖啡馆是法国不少艺术家的沙龙,例如著名画家毕加索等就常在此聚会,讨论艺术与人生等问题。可是就在这个充满温馨的艺术气息的沙龙附近,有着一个骇人听闻的地下迷宫。这个迷宫的发现还是近年的事情,人们发现,进入地下通道后,约走15米后,会看到一幅无法想象的奇景。迷宫的墙壁是用一根根人骨堆砌而成。大概在砌墙时作过选择,墙底都是大胯以下的腿骨和臂骨,长短差不多,排列相当整齐,上面是用了其他的骨料,墙的四周还镶了边。迷宫中央还设有祭坛,祭坛的底座是用人骨横着堆放的,祭坛高约两米,上面是用一个个人的头骨镶成的圆形图案,那些头骨保留了骷髅的原状,有的露出了两个眼洞,有的咧开了大嘴,使人看了毛骨悚然。祭坛后还矗立着高高的人骨十字架纪念碑。这些经过精心挑选的白骨一根根闪着白碜碜的寒光。迷宫里还有许许多多用人骨拼成的海盗符号。周围有许多完整的人骨柱,靠墙根还有不少未加整理的人骨堆。

  据估计这阴森恐怖的地下迷宫中共有数百万具尸骨。这么多的尸骨是从哪儿来的?这地下迷宫又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一些历史学家作了结论。公元1世纪初,罗马人经过几百年的掠夺战争,建立起了庞大的罗马帝国,这个版图辽阔、幅员广大的帝国在当时不可一世,地中海仅仅成了它的内海。这个庞大的帝国实行奴隶主专政,奴隶主强迫亿万奴隶带上锁链,在鞭答拷打下强迫劳动。稍有反抗,便横加杀戮。当时的巴勒斯坦是罗马的一个行省,罗马帝国驻巴勒斯坦的总督彼拉多尤为残暴。公元66年,犹太人不堪压迫,举兵起义,一度消灭了耶路撤冷城中的罗马驻军。罗马帝国调集重兵围攻镇压,犹太人坚持战斗四年,终因寡不敌众,粮尽援绝,不幸失败。7 万多名起义奴隶全部被俘虏,又被残暴的罗马帝国统治者下令全部钉死在十字架上。在绝望之余,愤怒的奴隶们寄希望于上帝,他们幻想在天国中解脱现实的苦难。

  于是人们经常挖地道,在地下秘密修造祭坛,集会布道。同时诅咒罗马城早日崩溃,罗马帝国早日灭亡,奴隶主不得好死。

  这种集会活动更遭到罗马帝国的残酷镇压,但是越镇压越激起了被压迫者的愤怒和反抗。一次又一次起义反抗被罗马帝国镇压的基督教徒的尸骨就安放在地下密室之中,随着岁月的流逝,基督教徒反抗者的尸骨日益增多,地下墓室也逐渐扩充,规模更大。

  公元前4 世纪到公元4 世纪前后,高卢(即现在的法国)也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当然,基督教徒也同样惨遭镇压和迫害,他们的尸骨也被安放在地下密室之中,经年累月,基督教徒的尸骨堆积如山,巴黎的地下迷宫来历也是如此。

  活着的基督教徒为了纪念死者,强化宗教意识,就用尸骨砌成祭坛、纪念碑、墙壁和柱子等等,巴黎地下迷宫中的各种景观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而形成的。

  这种以地下墓室安葬基督教徒的风俗不仅流行于巴勒斯坦、高卢,在一切信奉基督教的民族和國家中都存在。一直到公元313 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宣布宽容基督教的“米兰敕令”之后,基督教徒的尸骨才渐渐从葬在地下改为葬到地上来。

  但是,奇怪的是,这些地下迷宫可能是营造者十分谨慎的原因,很少被后世的人们发现,至今为止,除了在巴黎发现这样大规模的地下墓室外,仅仅在美洲的墨西哥米伊拉发现过类似的墓室,可是规模却小得多,只有217 具尸骨。

no.3 “男岛”、“女岛”今何在?


“男岛”、“女岛”今何在?
 
  公元13世纪,意大利杰出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第3 卷专辟一章,叙述他所听到的印度洋中男人岛与女人岛的故事。其后,数百年来,有人多方考证,有人亲身探寻,却终未能找到二岛的下落。关于这两个岛的情况,马可。波罗作了如下的介绍:离克斯马科兰(印度西部大国)大约800 公里的南方大海洋中,有两个彼此相距48公里的岛屿。其中一个岛专住男人,叫男子岛。另一个岛专住女人,称女子岛。

  两岛男女居民同属一个民族,都是受过洗礼的基督教徒,有自己的主教(主教隶属于索科特拉岛教区),但遵守《旧约全书》的教规。男子来女子岛,只能连续住三个月,即三、四、五月,来访的男子和自己的妻子住在一个单独的屋子里,三个月期满之后回到男子岛上,渡过一年中的其余岁月,不再有女子作伴。丈夫负责播种谷物,维持自己妻子的生活,但备耕和收获农作物则是由妻子负责的。妻子把自己的儿子留养到12岁为止,然后送给他们的父亲。女儿就留在家里,养到结婚时的年龄为止,然后把女儿配给另一岛的男子。造成这种生活方式的原因,是由于当地气候的特殊性,不允许他们长年和妻子同居,否则有生命的危险。

  除马可。波罗之外,中世纪波斯和阿拉伯的作家也都有关于印度洋中女国的记载。而我国远在马可。波罗之前,一些古籍就已谈到西女国的事,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说:“拂懔国(似指东罗马帝国)西南海岛有西女国,皆是女人,略无男子。多诸珍宝,附拂懔国,故拂懔王岁遣丈夫配焉。”

  新旧《唐书》也讲到,拂菻(即拂懔)西南际海岛有西女国;唐人杜环的《经行记》也说:“又闻(拂菻国)西有女国,感水而生。”

  由于马可。波罗的书是胺炙人口的“世界一大奇书”,在西方流传广,影响大,因此,其中关于男岛、女岛的记述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巨大的兴趣。

  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时,追随达。伽马之后来到印度的葡萄牙水手们仍然听到有关男岛、女岛的传闻,并曾多次想去寻觅该二岛。

  1696年刊行的科伦内尔地图,将男岛、女岛的位置定在瓜达富伊岬(索马里东北)附近,合称其名为亚伯杜尔基里岛。英国历史学家马斯登曾采此说。1697年,有个法国传教士从马尼拉寄往欧洲的书信说,据马尼拉群岛南部某岛屿的人讲,他们那里有一个岛,岛上只有女子居住,自成一国,不许男子搀杂进去。女子多半不结婚,只是在一年中的某个季度允许男子前来,相聚数日之后,男子将那些不再需要哺乳的男孩带走,女孩则留在母亲那里。

  颇节认为,这封书信足以证明马可。波罗关于男岛、女岛的记述“并非想像之言。”

  后来,有人依据马可。波罗所定的方位,在克斯马科兰之南约800 公里处的海中寻找,发现此处海域实无一岛。于是,又根据马可。波罗在后一章所说,二岛之南800 公里就到达索科特拉岛,断定此二岛应在克斯马科兰和索科特拉岛两地的中间。而阿拉伯沿岸的科尔加——莫里安诸岛,正在此两地之间,因此,颇节曾力图在此区域去发现男岛、女岛,但无所获。

  又有人据马可。波罗所说岛民隶属一主教,而此主教又隶属于索科特拉之大主教,断定此种传说必限定于一定的区域。因此,修士乔尔凡将二岛位置确定在南亚次大陆与东非洲海岸之间。尼科尔。迪。康泰说,官们距离索科特拉岛仅有5 公里。而弗朗。莫洛则认为二岛位于桑给巴尔之南,并取名为曼格拉岛与内比拉岛。前一岛名出于梵语,意为“幸运者”;后一岛名源于阿拉伯语,为“美丽”之意。

  人们尽管作了上述种种推测和查考,但在印度洋却一直未能找到男岛、女岛,于是便转向他处去寻找。亚当。德。布伦海以为女岛在波罗的海中。

  但人们发现这是一个误会,原因是芬兰与女人地(“芬德兰”)二音相近所致。戈兹。德。梅多卡以为,男岛、女岛是在东亚海中。他说,距日本不远处发现有女人岛,岛中仅有女人,擅长射箭,为练习射击竟致烧去她们的右乳房。每年的一定月份,有若干日本船舶载货到该岛交易。船抵岛后,令二人登陆,将船中人数通知女王。女王指定船上众人上岸之日。是日,岛上女人(数目与舟中男人同)先到港口,各将一双绳鞋乱置于沙上,鞋上均附有暗记,然后退去。舟中男子随之登岸,各人拿着一双绳鞋去找鞋主。待相会期限已满,男人将其地址告诉同居的女子,此女次年如生男孩,应将他送交生父。据说,这事是传教士们听到一个曾经到过此岛的人讲的,但在日本的耶稣会士对此却毫无所闻,因此梅多卡本人也感到有些疑惑,不敢完全相信。

  迄今,马可。波罗所说的男岛、女岛,尚无下落,人们对其真实性颇有争议:颇节说,马可。波罗之述非想像之言,玉尔则答,在前提上已可认定此说是虚构的;冯承钧云,“此种异闻乃是纯属荒渺无稽之物语”,沙海昂则说,“女人国故事,时无分古今,地无分东西,悉皆有之。其惟一实在的女人国,盖在非洲达荷美境内,然至法国侵略之后遂绝”。也肩人推测:纯粹的女人国、男人国是不存在的,但男岛、女岛之类传闻反映了人类原始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的某些情景。

no.4 美洲的“七城”在何处?


美洲的“七城”在何处?
 
  在中世纪的欧洲,传说有一个地区叫做“七城”,但是“七城”的地理位置一直在几个海岛上游移不定。到16世纪初,关于“七城”的神话又在新大陆广为流传。而在美洲的“七城”神话中可以找到三个生成元:中世纪神话;印第安人对七洞穴的信仰,认为一些纳瓦部落源于那里;在科罗纳多探测的地区,实际上存在七个土著人村庄,人们认为那里拥有巨大的财富。因此,从16世纪初起,“七城”一直是欧洲的冒险家和征服者所追寻的目标。

  “七城”究竟在何处?这长期是个谜。直到1528年或1529年才最终把它“坐落”在今墨西哥北部无法探测的遥远地方:西博拉和大基维拉。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个地名神秘地围绕着“七”这个数字旋转,同时它在美洲印第安人传说中也有近似的反映:七洞穴或“奇科莫斯托克”,被认为是墨西哥的纳瓦部族的摇篮。那么“七城”究竟在哪里?从16到18世纪,为了揭破这个谜,一些欧洲人不惜以其财产和声誉为代价,去从事一系列的探险活动。

  西班牙殖民者卡维萨。德巴卡(1500?—1560?)及其同伴最早传出“七城”坐落在新西班牙以北的消息。1527—1535年间,他们从佛罗里达到库利阿坎作缓慢的旅行,并多次被印第安人俘虏。在此过程中,他们可能听到过印第安人的类似传说。此后,另一个西班牙人努尼奥又被派去核实上述消息的可靠性。而在他之先,一位僧侣不仅肯定了“七城”的存在,而且说它们十分壮观,其房屋的大门都是用绿松石制成的,顺便还提到存在所谓的“马拉塔、阿库斯和托顿特亚克诸国王”。这些惊人的传闻在新西班牙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些西班牙人争先恐后地带领远征队去北美洲各地找寻神秘的“七城”和令人垂涎的金银财富。

  与此同时,努尼奥在今墨西哥的哈利斯科,以及在库利阿坎和佩塔特兰的交界处锡纳罗亚河一带,要求印第安人当向导,带领他去“七城”的所在地西博拉;此后,受他派遣的远征队抵达了雅基谷地的皮马人地区。从此,又有不少西班牙人参与找寻“七城”的活动。另一方面,西班牙王室也直接参与远征活动,1540年新上任的新加利西亚省长弗朗西斯科。巴斯克斯。德科罗纳多(1510?—1549?),被委任为“阿库斯、西博拉、七城诸省,马拉塔和托顿特亚克王国,及发现的其他土地的最高司令官”。

  从当时的西班牙王室官吏到以后的编年史家都相信,在新西班牙的北部存在着神奇的王国,人们迟早会确定其方位。1540年一名西班牙殖民者向国王报告他们向北远征的情况:“走出这个荒无人烟的广大地区(即今墨西哥的瓜达拉哈拉以北地区),就是‘七城’……人们把它们叫做西博拉”。另一个西班牙人断定那个地区居住着“闻所未闻的怪人”。到1621年,一个神父报道说,征服者们“发现并看到了西博拉的平原;他们还说抵达了基维拉王国。“另一个修道士以为,西博拉并不位于俄克拉荷马和得克萨斯的平原上,而是坐落在新墨西哥、索诺拉谷地以北四五十列瓜的地方。17世纪前半期,荷兰地理学家拉埃特确定西博拉在加利福尼亚;并把美洲野牛叫做”西博拉母牛“,这一名词已列入西班牙语的词汇里。另外,他还以此作为科阿韦拉州的一条山脉、格朗德河畔的一座城和得克萨斯的一条河的名称。

  16世纪中期开始流传的“特瓜约神奇王国”的神话,看来是从西博拉的传说演变而来的。据印第安人向西班牙人的报告,“特瓜约”的首都是个有城墙的城市,周长达数列瓜,城里富有宝石。其国王用金餐具吃饭,并在一棵树底下睡午觉,摇动此树上的金铃可催人入睡;特瓜约的河宽在二列瓜以上,河里游着象马一样大小的鱼儿。1685年一位修道士把这个令人向往、而又神秘的王国确定在离乌塔印第安人的土地很遥远的地方,但是把它叫做“科帕拉”。1776年,有一支西班牙人远征队探测了神秘的乌塔地区,但一无所获;然而西班牙人就把这个地区命名为“科帕拉和特瓜约王国”。

  尽管从16世纪初开始,一批又一批西班牙远征队在今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一带进行探测和找寻活动,但是人们一直确定不了“七城”的所在地西博拉和基维拉的方位。因此,“七城”一直是个谜。

no.5 亚马逊河神秘在哪里?


亚马逊河神秘在哪里?
 
  在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希拉尔率领的1200人于1500年4 月登上巴西之前,奥海达、平松、莱佩三位西班牙航海家就已先后发现巴西。他们是最早踏上巴西土地的欧洲人。维森特。亚涅斯。平松在1550年3 月25日还第一个发现了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亚马逊河。他和其船队航行到一条大河口时,发现河水是淡的,河的入海口长达30里格,呼啸的河水,奔腾的巨浪把帆船顶了4 (1 等于1.6718米)多高。他从马腊若岛附近眺望这条大河,只见汹涌澎湃的河水滔滔不绝注入大海,那波澜壮阔的河面,气势磅礴的景观,使他深信不疑来到了一片广袤无际的大海边,他命名为“圣玛丽亚淡水海”。1539年—1541年,弗朗西斯科。德。奥雷利亚纳率探险队从巍峨的安第斯山出发,假道纳波河首次顺水而下。

  20年后冒险家洛佩。德。阿格尔又率一支土匪式探险队,再次沿河下行,他们是为寻觅传说中的“黄金国”。然而他们在深邃、变幻莫测、充满了神秘感的茫茫原始林海中,见到的是稀奇古怪的野生植物,近百米高的参天巨树,一天长高半米的奇竹,能作船用的巨叶……。

  地面上到处是突兀的、怪异的树根或攀缘纠缠的藤葛。那些出没无常的珍禽怪兽不时发出异声,使人毛骨悚然。他们没有找到日思夜想的黄金,却遭到了栖息在丛林中的土著印第安人部落的袭击,威武不屈的印第安人直杀得他们胆战心惊,魂飞魄散,尤其是部落中骁勇善战的女人,顿时使他们想到了希腊神话中的亚马逊女儿国,从此这条河就改名为亚马逊河。

  亚马逊河上游仅宽一公里多,到下流增宽到20公里,河口处宽达80公里,急湍直下的河水从河口直冲大海300 公里远,形成一片宽阔的淡水海面,正因此平松称之为谈水海。数百年来,这条拥有500 多条支流的大河以及它所孕育的近3万平方公里的葱笼茂密的神秘林海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探险队、冒险家前往探宝。传说亚马逊丛林曾有一座爱尔杜里多古城,后来在一次大地震中倾覆,与城俱亡的还有数以万计的珠宝。而自从发现亚马逊河和这片神秘莫测的土地后的几百年间,不断在河的上游地区采掘到黄金和金刚钻这一现实,更使人深信那里确有一金库存在。尽管探险家一个接一个葬身林海,但有关亚马逊的各种传奇故事仍触发新的亡命之徒去冒险。

  16世纪一个葡萄牙军人在巴西腹地发现了金银矿和金刚钻,他将采得的金刚钻上贡给了葡萄牙国王,以求赐给他一个封号,但葡王收了珍宝后不但没赐予爵位、反而将他囚禁起来,不久他就死于狱中,有关金银矿的秘密也就随着他的死而埋葬了。100 年后,又有六个葡萄牙人带了一群黑人和印第安人向亚马逊丛林进发。他们在林中辗转数年,热带病、饥饿、毒虫猛兽时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存。在短短一年不到时间里,接连猝死了好几个。正当他们快绝望时,忽然在黑暗的森林中看到了一线光明,走出森林眼前是一片辽阔的草原和一座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宝山,山上山下到处是金光灿灿的珠宝。走到山脚下只见一条羊肠小道的遗迹,沿着小道又爬上一座山,顿时一座城墙横在面前。这是一座死城,只残存一些零星的标志着年代已很久远的发黑的巨石建筑物,街上处处是裂缝和凹陷的坑洼,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曾发生过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地震。古城中心保留着一座石人象,石人的一个手指向北方的崇山峻岭。那些探险者除抄到建筑物上几个字母外,什么也没得到。

  10年后当几个从死里脱险幸存者从巴拉格苏出现时,已骨瘦如柴,奄奄一息了。他的首领将探险经过写成报告交给了巴伊亚总督。现在这份报告连同上述发生的事情记录都保存在果约热内卢的國家图书馆里。1913年奥休利约中校以他亲身历险的经过再次证实在亚马逊丛林中确有一座古城遗址和一座石象。1925年费萨上校又率队前赴考察,但他认为那座古城不是早先葡萄牙人发现的那座,他决心深入腹地作进一步探索,然而他却就此消失踪迹了。1948年史皮里格斯率由退伍军人组成的探险队,携带巨款、水陆两用车及滑翔机等工具向大森林挺进,结果也告失败。1956年美国五个传教士驾机飞向林区。最后却在棕树滩上找到了他们的尸骨。400 多年来数不清的探险者被这块神秘的土地吞噬了生命,然仍有后来者继续勇往直前,他们中虽然有如前苏联学者叶菲莫夫、托卡列夫称之为的淘金者、盗宝者,便也确有一些决心要揭开亚马逊神秘之幕的科学家。至于亚马逊流域的文化古迹,虽至今有诸多不同看法,但都肯定印第安人是亚马逊地区最早的主人。1970年在流域南部边缘瓦苏索斯部族居住区发现了十多处古印第安人生息的洞穴。从发掘的文物看,至少他们的活动年代在约1 万年以前。不过,一部分学者认为,许多文化遗址是沿着圭亚那海岸从北南下的阿拉瓦克人和图皮人留下的,而在圭亚那、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的考古发现又堆翻了这一观点。另一部分专家说原先就在亚马逊生活的热带印第安人创造了那里的古文化,但这些看法都有待于考古实物进一步证实。亚马逊地区至今被神秘的雾笼罩着,不少地带还保持着原始生态,阒无人迹,望不到头的莽莽林原将亚马逊河一些支流遮盖着,不为人知。1976年巴西空军用红外线摄影就发现了一条长达600 公里的河流。1978年为揭开亚马逊庐山真面目,利用其富饶资源为人类作出贡献,亚马逊地区八国领导人签署了《亚马逊合作条约》,决心共同合作,联合开发。不会多久,拉美人民将用自己的双手使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魔鬼般地狱变为造福于人类的地区,那时亚马逊的许多奥秘都会大白于天下。

 

no.6 圣博罗东岛和安蒂利亚岛存在吗?


圣博罗东岛和安蒂利亚岛存在吗?
 
  在中世纪,人们想象世界是由一系列现实和幻想的岛屿——“海洋群岛”环绕着,托勒密和阿拉伯地理学家埃德里希估计其数量在2.5 万到2.7 万座之间;但是,直到中世纪,除了其中的17座之外,它们都还没有被描述过。

  一些岛屿的名称多次出现在中世纪末,甚至在整个16世纪的地图上;与此同时,在欧洲流传着它们的神话。其中最著名岛屿的神话传说曾刺激欧洲人去美洲进行探险和殖民活动。关于圣博罗东岛和安蒂利亚岛的神话在欧洲人的基督教信仰和追求财富方面最富有魅力,从中世纪末起就吸引了航海者为之冒险或献身。那么,它们是现实存在,还是子虚乌有呢?这是人们长期所猜测的问题。

  关于圣博罗东(或布兰丹、布列丹)岛的传说源于凯尔特人,甚至可追溯到公元6 世纪。按照有关传说,爱尔兰圣徒博罗东同一批僧侣启航去寻找一个由隐遁的圣徒们所居住的岛屿。在途中,他在一个无名小岛上庆祝复活节,实际上那个小岛是一条鲸鱼的背脊。此后,他们达到了目的,不仅找到了“人间天堂”,“亚当和夏娃的第一个住所”,还碰到了陪伴犯罪魔王的冷漠天使,后者唱着希望赞歌;他们还看到大洋中受到波涛拍击的一块陡峭岩石,犹大就在那里永久地受到精神上的折磨。圣博罗东岛出现在15和16世纪的《世界地图》上;1721年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还在寻找它。甚至直到1759年有名海员还信誓旦旦地宣称,他曾遥望到圣博罗东岛。显然,有关该岛的传说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尚未被发现的岛屿在大洋中是否还存在泥?这确实是一个有待探究的问题。

  在传说的岛屿中,另一个最有名的岛屿是安蒂利亚岛,有时也叫做“隐藏之岛”或“失落之岛”,它经常同“七城”的神话相混淆。这个岛出现在中世纪的航海图上,位于加那利群岛和亚速尔群岛的西面,成型于1367年的《皮西加尼地图》上,发现美洲之后,该岛又出现在雷奇的《世界地图》、1523年斯科纳的《地球》和1587年著名的《梅尔卡托地图》上。在佩德罗。科拉尔的《堂罗德里戈国王编年史》中曾提到安蒂利亚岛:“它富有尘世的各种东西,……但是,当人们抵达时,它便消失了。”在两份著名的世界地图之一,1502年的《康蒂诺地图》中第一次标出美洲,但是把新大陆叫做“卡斯蒂利亚的安蒂利亚”。由于佛罗伦萨学者托斯卡内利和哥伦布所熟悉的多名宇宙志学者,如,贝卡里奥、帕菜托、贝尼卡萨等人的指点,哥伦布曾寻找过这个岛屿。传说中的安蒂利亚岛是超自然天堂的原型,那里实行一种神权政治统治。此外,按照西班牙编年史家埃雷拉的说法,为了避开航海者,安蒂利亚岛会变得无影无踪。在1502年的《卡尔内罗地图》中,绘图者把古巴叫做“安蒂利亚女王(或珍珠)”。最后,16世纪后半期安东尼奥。加尔瓦诺在其信中认为,七城、安蒂利亚和新西班牙是同一个地方。由此看来,关于安蒂利亚岛的传说,可能是海市蜃楼和基督教传说相混合的结果,它也是中世纪人们地理知识贫乏的产物。但是,另一方面,中世纪末期在世界各大洋中确实存在一批尚未被发现的岛屿,而安蒂利亚岛的传说正是反映了地理学上的无知状态,它代表了有待探测的岛屿或大陆。

  除了上述的岛屿之外,在中世纪地图上安蒂利亚岛的北面有一座“撒旦之手岛”或“黑手岛”,它首次神秘地出现在1436年比安科的地图上,据说,在该岛上有两座雕像。它们向航海者指明了航道。然而,“魔鬼之手”时常出现在水面上,把岛上居民拽到海底下。16世纪西班牙的一位编年史家和地理学家把该岛定位在纽芬兰一带,称之为“魔鬼之岛”,但是另一位学者将它置于圣洛伦索的潮淹区。据有人描述,“撤旦之手岛”上总是烟雾弥漫,魔鬼的嚎叫声十分凄厉,令人毛骨悚然,这就使得旅行者知道航船已接近黑手岛了。但是,这座可怕的岛屿是现实存在,还是天方夜谭?至今还没有答案,然而数百年来确实有不少人在茫茫的大洋中追寻它的踪迹。

  哥伦布航行美洲时,既没有找到圣博罗东岛,也没有发现安蒂利亚岛(antilla)但是此后人们把加勒比海上的一系列岛屿却叫做安的列斯群岛(an-tillas )。那么,这个群岛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安蒂利亚岛呢?

 
 

no.7 哥伦布首次在美洲的登陆地究竟在何处?


哥伦布首次在美洲的登陆地究竟在何处?
 
  1492年8 月3 日拂晓,西班牙南端的巴罗斯港,渐渐从晨雾中映露出来。

  这时,突然一声号炮响过,只见三艘载重约60吨的海船“圣玛丽亚”号、“平塔”号和“尼雅”号,扬帆启航,驶向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在旗舰“圣玛丽亚号”的船头,正站着一位身材不高、头发火红、满脸雀斑、一副鹰钩鼻子的人,他就是这支小小船队的总指挥——哥伦布。此人虽然其貌不扬,但却家喻户晓,寰宇皆知,在世界史上被誉为“新大陆的发现者”,“伟大的航海家”。他带着当时西欧人狂热追求黄金的强烈愿望,踏上了寻找被马可。波罗所描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的神话世界——中国和日本的航程。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这次航行,竟会给人留下许多争论不休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团!

  哥伦布是意大利热那亚人(当代有学者提出新说,认为是西班牙加利西亚人),1451年(一说1446年;一说1435年)出生于一个纺织毛织品的行会手工业者家庭。祖父、父亲都是织布匠。哥伦布在父辈的纺织机上度过了童年,但他并没有继承和安于父辈的先业,而是别的影响将他引向了一条使他驰名遐迩的轨道。热那亚是一个国际贸易的著名商港,商贾云集,商船进出络绎不绝,异国的香料、货物散发着诱人的馨香。哥伦布在干活之余,常去码头上看热闹,在那里他才得知世上有珍禽奇兽、奇花异草、香瓜佳果。

  不久,他由一旁观者变成一个猎奇冒险的实践家。大约在满14岁之后,他即投身海洋当了一名见习水手。后来他曾多次参加远航,南到几内亚,北到冰岛,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并听说了许多关于西航可以到达东方的故事。

  他热爱知识,勤奋好学,曾细心阅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在现今保存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城哥伦布图书馆中的一本《马可波罗游记》上,有哥伦布亲笔作的边注264 处。他还读过许多关于“地圆说”的论著,相信地圆说。1476年他因偶然事故来到葡萄牙,逐渐形成西航去印度的思想。他曾向意大利著名地理学家托斯卡内里写信求教,并得到一幅托氏绘制的世界地图。于是,他根据托斯卡内里“向西航行,即能到达那个生产各种香料和宝石最多的國家”的指引,大胆地为自己制定了一项西航去印度的计划。他认为从加那利群岛到日本只有2400海里。到中国只有3350海里,从而把地球缩小了70%,这是哥伦布始料难及的。当他踌躇满志,信心十足地把“西航计划”呈献给葡萄牙王若奥二世,请求支持时,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被看作“是个吹牛大王”而轰出宫廷。哥伦布愤然离葡萄牙,移居西班牙。

  西班牙是葡萄牙的紧邻,占有伊比利亚半岛总面积的4/5 ,扼地中海通往大西洋航道的咽喉。15世纪末,统一后的西班牙,是当时西欧的强国之一,但由于长期以来,战事频繁,国库空虚,迫切要求向海外扩张,寻求金银。

  哥伦布的计划正中西班牙统治者的下怀。但统治者内部对此计划意见不一,并没有马上接受,直到哥伦布来西班牙六年后,几经周折,才在王后伊萨贝拉慧眼识才、力排众议的支持下,同意资助哥伦布西航探险。据说她本人还

  变卖珠宝,解囊相助,以壮此行。1492年4 月17日,西班牙王室同哥伦布签订了著名的“圣大菲协定”,任命哥伦布为他发现或取得的一切岛屿和大陆的元帅、总督和首席行政官;这些地方所出产的或交换得来的一切珍珠、宝石、黄金、白银、香料、物品,1/10归哥伦布,9/10归西班牙王室。哥伦布的夙愿实现了。

  离开巴罗斯港后,哥伦布及其率领的87名水手(一说88名,一说90名,一说120 名),沿着人所共知的航线,首先到达加那利群岛,修好损舵、补充了食品和淡水后,于9 月6 日离开加那利,驶进欧洲人再也不熟知的海域。为了不迷失方向,哥伦布命令一直向正西方航行。两个多星期过去了,大西洋水天一色,浩瀚无垠。又过去了两个星期,前方仍然天连水、水连天,茫茫无际。陆地在何方?水手们失望了,愤怒了,吵嚷起来:“这个热那亚疯子到底把我们往哪儿带呀?!”“现在只有两条路了,要么叫他下令返航,要么把他抛进大洋!”旗舰上一部分水手开始密谋哗变。这时,哥伦布发现水里漂浮有马蔺草,后来又看到了一根芦苇和一根木棒,他认为陆地已不远了。于是,他把大家召集起来宣布道:“三天之内,如不见陆地,我就返航!”

  他说得是那样的坚定和自信,又暂时稳住了水手们的情绪。果然,10月12日2 时,“平塔”号了望台上的值班水手罗德里戈。特里安纳惊呼起来:“啊,陆地!”这一声惊呼,使在大西洋上飘泊了一个多月的冒险家们,个个欣喜若狂,欢呼雀跃,他们纷纷跑上甲板,互相拥抱,像疯子似的跳起舞来。天亮时,哥伦布穿上石榴红的元帅服,另外两个船长分别扛着绣有代表斐迪南的“f ”字和伊萨贝拉的“y ”字的绿色旗帜,登上了他们望眼欲穿,梦寐以求的陆地。这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岛,当地土人称之为“瓜纳哈尼”

  (gunahani,意为“我不懂”)。哥伦布上岛后,领着全体船员,仆伏在地,狂吻海滩的沙石,感谢上帝的恩赐。祈祷完毕,哥伦布以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名义,宣布占领该岛。他挥剑砍去几根杂草和树枝,表示已征服该地,并将该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岛”(sansalvadorisland ,意为“神圣的救命恩人”或“救世主”)。这就是哥伦首次登上美洲大陆的第一块土地。从此美洲结束了与世隔绝的状态,世界才有了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10月12日也成了所有拉丁美洲國家共同的节日——(拉丁美洲诞生)纪念日。然而,哥伦布首次登陆的地点究竟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呢?世界史学界较为一致的意见认为,这个地方就是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1939年9 月——1940年1 月,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历史学教授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博士(1887—1976),率领一支科学考察队,乘坐两艘与当年哥伦布乘坐的大小差不多的小帆船,沿着当年哥伦布走过的航线作了一次科学考察。莫里森的这次科学考察是在哥伦布这位具有多方面才干的杰出航海家的精神激励下进行的,其结果同哥伦布一样,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们从新英格兰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里斯本,再从里斯本沿着哥伦布当年的西航路线回到加勒比海。同年6 月又乘船考察访问了古巴和巴哈马群岛。三次航行,把哥伦布当年四次远航所走过的地方都走遍了,不仅有了实际经验和切身体会,而且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数据。在此基础上,集10年研究,写成《海洋统帅哥伦布》一书。这是一本关于哥伦布生平的传记著作,也是世界史学界研究哥伦布的权威性专著,曾在美国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在这本书中,莫里森对哥伦布首次登陆地点是华特林岛的观点,作了明确的肯定和支持,从而使史学界的这一看法更具有了权威性。

  然而,问题并没有结束。1986年10月,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一条消息,一批研究人员运用计算机和一种新的资料分析法得出结论:哥伦布首次在美洲“新大陆”的登陆点,不是现今大多数历史学家所认为的华特林岛,而是巴哈马群岛中一个名叫萨马纳的偏僻小岛,距离华特林岛有110 公里。主持哥伦布登陆地点研究的國家地理杂志高级副编辑约瑟夫。贾奇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相信,我们已经解决了5 个世纪以来重大地理难题之一。我们认为,我们已经证明这事已最终解决了,大部分历史书是错的。”这一新说,是对40多年来已被广泛接受、并被著名史学权威莫里森肯定的结论第一次提出的重大挑战,因而轰动学术界。许多学者预料,新解释不仅对哥伦布首次登陆地点,而且围绕500年前发现“新大陆”的那次航行中的许多其他问题,将引起一场大辩论。

  我国史学界对哥伦布首次登陆地点多持“华特林岛说”,但语气似又不那么肯定。周一良、吴于廑的《Shi界通史》上说“可能是瓦(华)特林岛”。

  李纯武的《简明Shi界通史》认为“可能就是今天的华特林岛”。朱庭光主编的《外国历史名人传》说,“据推测,这就是瓦(华)特林岛。”如此等等,用词基本一致,既认为是华特林岛,但又不十分肯定。对这种看法,有人不以为然。宋正海、刘道远在1980年第9 期《地理杂志》上发表的《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一文中认为:哥伦布首次登上美洲的地点是“现为巴哈马岛华特林岛东南350 公里的凯科斯岛(也是巴哈马群岛的一部分)中的一个小岛。”这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新说。此说论据何在,作者未道其详,至今亦未见国内学术界有不同意见的争鸣。但显然此说没有因袭旧观点。

  综上所述,哥伦布首次登上美洲的地点,共有三种意见:华特林岛说,萨马纳岛说,凯科斯岛说。究竟哪种说法最准确、科学,更符合历史实际,尚待学术界进一步研究、论证。

no.8 米拉多古城为何令人费解?


米拉多古城为何令人费解?
 
  1978年,在中美洲的佩腾密林中,美国天主教大学的考古队在距离危地马拉城约360 公里的地方,发现了建于公元前200 年前的米拉多古城遗址。

  城址面积大约有16平方公里,人口约1 万人,是2000余年前美洲大陆的第一大城市。在城市西部一块1000×800 米的地段内,发现两座大金字塔。

  其中一座以当地最厉害的动物——美洲虎命名,叫虎塔,大约占地5.8 万平方米,仅塔基就有1.8 万平方米,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全塔共有18层,高达55米,在12层顶上竖立着三个小金字塔,其中心的塔高达18米。另一座在虎塔北边,以美洲的猴命名,称猴塔,高40米,面积大约1.7 万平方米。

  这两座塔均属于玛雅人的最大建筑。两座塔都是在公元前200 年左右建造的。所用的建筑材料都超过25万立方米。

  在虎塔南侧的另一座金字塔底部曾发现几个半人半虎的浮雕:正面塑成人面,一对闪亮的眼睛,高突的鼻子,但镶的是虎牙,侧面则塑成虎爪。整个浮雕高2米多,至今保存完好。浮雕背景涂上奶油色,某些部分涂成黑色,但虎爪和虎牙则绘成红色。浮雕呈长方形,把人脸极大地夸张,很象我国商周时期的“饕餮纹”,极其威严神圣,象征神权。发掘者还以为这也是属于原始的象形文字。另外,红黑相配是古典时期玛雅艺术的一个常见的特点,最初出现于前古晚朔。

  虎塔以东2 公里有米拉多遗址中最大的建筑群,实际上这也许是玛雅历史上的最大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叫“鹿塔”,它由两层300 多米宽的台地组成,好象两个庞大的台阶,在其上面耸立着一座10层楼高的两层金塔,高达45米。虎塔和鹿塔遥遥相对。虎塔在东南边迎日出,鹿塔在西边送日落,这是玛雅人对太阳及其运行周期的崇拜。玛雅人把自己看作“太阳的保卫者”,往往在日出和日落之际举行礼拜仪式。不仅如此,这两座金字塔还跟玛雅人的天文学观察有关。在一定年份春分时节前后,从虎塔顶上观察,木星、火星、水星和土星仿佛是从鹿塔顶部升起。

  在虎塔和鹿塔之间,是米拉多城最大的中心广场,广场上有一座高台,这里是米拉多城的集会中心。当时的最高祭司,在这座高台之上,在螺号和鼓声中举行继承人诞生仪式。他举着用纺织物包裹着的婴儿向大众宣布:“一个新世界主人”诞生了。而当新王长大以后,又将要在群众面前切指放血,举行宣誓仪式,流出的血象征着人民和神的沟通。

  从现今航空勘测的资料可知,在当时有20条进入米拉多的通道。在米拉多城西南21公里处是达丁塔尔城址,东南12公里处是那克别城。从种种迹象看,当时此地已存在一个大的贸易网络。在米拉多城发现的海螺和珊瑚,是来自太平洋、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的;火山灰是来自300 公里以外的危地马拉高地;花岗岩和大理石是来自最近的伯利兹;红色的养料也可能来自高地。

  米拉多城址的发现给人们带来了许多费解的疑问。

  玛雅人在建筑当时第一大城市的时候,为什么会挑上米拉多这个地方?

  这是令人奇怪的。这里既没有湖、河,也不靠海,仅有的只是建筑用的石灰石以及做燃料用的木材,此外,再也不出产什么了。今天此地已被密林所覆盖,周围六十公里内无人居住,除了偶尔有树胶采集者出现外,罕为人至。

  现在,发掘者几经研究推测,认为之所以在此建城,主要是因为这里是通往尤卡坦半岛的交通要道,可以控制整个地区的贸易,从战略地位上讲十分重要。

  另外,令大多数玛雅学者更加迷惑不解的是,现在传统的观点认为玛雅國家产生于公元3 世纪,但在玛雅國家产生前的500 年就出现了这样大规模的城市和如此庞大的金字塔工程,这又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发展水平上出现的呢?它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否玛雅國家出现的年代要比传统的看法提前呢?有位发掘者认为,“难以想像的米拉多是被一个酋长部落制社会所创建的,此时可能存在一种原始城市國家的组织,只有这种组织才有可能组织起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建造这么大的城市。”那么,这种原始的國家又跟我们所说的國家有什么异同呢?或者更进一步说,是否现行的关于國家的定义和概念需要作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呢?总之,这座2100年前美洲大陆的第一大城市——米拉多古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至今
 

no.9 三大宗教圣地古耶路撒冷到底在何处?


三大宗教圣地古耶路撒冷到底在何处?
 
  古耶路撒冷究竟在哪里?这是一个引起众多学者关注和争论的问题。耶路撒冷是一座有着5000年历史的世界文化名城,众所周知它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在希伯来语中耶路是城市,撒冷意为和平,耶路撒冷即和平之城的意思。

  它现位于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中部。

  相传犹太人即希伯来人最早居住在两河流域上游亚述地区,后在部落首领亚伯拉罕率领下迁居到南部迦南,即后来的巴勒斯坦。亚伯拉罕孙子时代为躲避灾害又南移到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带。《旧约。出埃及记》中曾记载,在埃及法老统治下,犹太人在埃及生活的数百年间受尽其剥削和奴役,在濒临灭族之灾的境况下,犹太人被迫决定逃出埃及,由摩西首领统率,长途跋涉,几经转折,最后渡过红海,穿越西奈沙漠,重新返回“流奶滴蜜之地”的迦南定居。公元前11世纪古以色列王大卫统一了犹太各部族,缔造了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公元前10世纪到大卫儿子所罗门继承王位时,一座犹太教圣殿已在耶路撤冷城内的锡安山上拔地建起。殿堂长200 米,宽100 米,整个建筑宏伟壮观,金碧辉煌,在此后相当长时间内圣殿成为当时犹太人进行宗教祭祀和政治活动的中心,耶路撒冷也从此成为犹太教的圣地。到公元前586 年,这座犹太教圣殿被新巴比伦占领者焚毁,耶路撒冷也遭沦陷。

  此后犹太人在原处又建造了一座新圣殿,可惜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又重遭厄运,不仅殿堂被毁,绝大部分犹太人也被驱赶到欧洲各地,流落他乡,从此圣殿没能再兴建。犹太人在圣殿废墟上垒起了一道46米长的石头城墙,取名为“哭墙”。现“哭墙”已成为犹太教徒最重要的崇拜偶象,“哭墙”也由此名闻天下。

  耶路撤冷成为基督教供奉的圣地,要比犹太教晚得多。相传耶路撒冷南郊伯利恒小镇附近有一个名叫马赫德的山洞,大约在公元1 世纪中叶,基督教主耶稣就降生在此山洞里,后来在这里建起了马赫德教堂。耶稣在耶路撒冷渡过了他的学生生活,以后又在那里布道,自谓救世主。耶稣的传教受到犹太当局的仇视,于是他们设法收买耶稣12门徒中的一个犹大,设置圈套将耶稣活捉,然后把他活活钉死在城外十字架上,并就地埋葬。据《圣经》传说,三天后被钉死的耶稣起死复活,升入天堂。到公元335 年,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亲希拉娜太后巡游耶路撒冷,她下令在耶稣遇难的墓地上建造一座圣墓教堂,从此耶路撒冷也成了基督教徒信奉、朝拜的圣地。

  又过了好几个世纪,到公元7 世纪时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来到阿拉伯半岛传教布道。当时传说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遇到贵族反对。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天使送来一匹女人头的银灰色牝马,他跳上这匹马扬鞭奔驰到耶路撤冷,马蹄一脚踩在一块圣石上,瞬间马直向七重天飞腾而去,在接受了上天旨意后他又连夜快马加鞭返回麦加。现在伊斯兰教重要教义“夜行和登霄”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的。穆斯林因此将耶路撒冷奉为仅次于麦加、麦地那的第三个圣地。

  自三大宗教都把耶路撒冷定为圣地后,这个城市再也没有安宁过。据史料记载。从耶路撒冷诞生之日起至现在,已18次被无情战火夷为平地。但也因为耶路撒冷是世界公认的宗教圣地,所以一次次被战争吞没,又一次次奇迹般地复兴和重建起来,始终屹立在地球上。

  但是,近几年来对这座城市的原来所处的地理位置,西方一些学者提出质疑,持独特见解的代表者是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历史和考古系主任、历史学教授卡马勒。萨里比,他认为耶路撒冷不在古代的巴勒斯坦境内,而是在沙特阿拉伯。他在《圣经诞生于阿拉伯半岛》一书中明确指出,上帝赐给犹太人的“流奶滴蜜之地”,实际上在当今沙特阿拉伯境内从麦加到沙特- 也门边界附近的红海之滨、一条长约200 英里的狭长地带内,连同古以色列的大卫和所罗门王国及第一圣殿都在沙特阿拉伯境内,亦即现在的阿西尔省和希贾兹省。他运用语言学方法,广泛调查沙特城镇和乡村地名,并把它们

  与《圣经》上记载的12个地名对应比较,在此基础上来修正地理位置。他用了整整5 年时间,对阿拉伯半岛上一些非阿拉伯语地名作比较、分析研究,得出阿西尔省、希贾兹省内有些村庄名称与《旧约全书》中的主要地名十分相似,如基里班的阿西里村就是《圣经》中的希布伦,也即亚伯拉罕墓地,而锡安山则在今天的西以安山村,地处阿卜哈西边。萨里比说,考古家认为在离这个山村50英里远的阿尔瓦。萨拉姆或阿里。希里姆地下,保存着所罗门王国时代的古都耶路撒冷,发掘阿西尔土地将使以色列遗址再现。

  而另一位美国学者、东方研究院院长、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家詹姆斯。索尔对萨里比观点持反对立场。他认为希布伦和耶路撒冷就是在《圣经》中说的地方,这是被考古学家用大量事物所证实了的,岂能用简单的语言分析法就可把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结论推翻掉,这是不严肃、不科学的。他说:“古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都起源于同一种闪米特语族的语言,而就两者均无元音仅用辅音来说,我敢打赌,人们能在远至埃及、甚至非洲找到同样的地名。这样就可得出结论说,其实古耶路撒冷是在内罗毕。”

  但萨里比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预言“在未来的10年或20年中,将见分晓。”对此人们不抱乐观,因为在阿拉伯与以色列世界存在领土纠纷的情况下,要用事实来证明萨里比的见解,是一件做不到的事情。因此,两家的纷争也不会停息。

no.10 阿姆河水道曾直通里海吗?


阿姆河水道曾直通里海吗?
 
  阿姆河,位于亚洲的中部。它发源于帕米尔高原,沿西北方向顺兴都库什山麓流下,形成今塔吉克共和国与阿富汗东北部之间的边界,然后大体趋西和西北向、经土库曼共和国东部和乌兹别克共和国西部,流入咸海南端。

  我国古代称之为乌浒河或妫水;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称之为杰洪河。里海则是咸海以西约五六百公里的一个比它更大的内陆海。除了其南岸以外,其余均在前苏联境内。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及恩巴河注入其北部;库马河、特莱克河与库拉河则注入其西部。

  里海地区——尤其是其北岸和西岸——自古以来就是整个亚欧大陆上交通贸易通道的重要枢纽之一。例如,北岸的伏尔加河下游一带便是四通八达的聚散地:向西经由顿河——德涅茨水陆网络及第聂伯河——黑海通道等线路与基辅、西欧、小亚细亚等地区沟通;向北通过德维纳河和苏霍纳河与白海地区相连;向南经里海南下,直抵两河流域;向东则可通往乌拉尔河、乌拉尔山、西伯利亚及阿姆河下游的花拉子模地区,而花拉子模则是古代印度与西北方各大地区的主要中转站之一。所以,毋庸置疑,阿姆河与里海地区之间早就存在着繁华的交通道,沟通了古代印度和外界的贸易及其它交往。

  问题是,印度与西方之间是否曾有一条所谓的“乌浒一里海”水上商道?这是人们争论了很久而仍然悬而未决的一个问题。

  著名的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约前64—21年)以及罗马学者普林尼(23—79年)都曾提到过阿姆河与里海之间曾有水道相通。斯特拉波的记载系据自帕特洛克勒斯呈交叙利亚王安条克一世(前280 —前267 年在位)的报告:“乌浒河(oxus,即今阿姆河)完全适于航行,印度商品可经由它轻易地顺流而下,直抵希尔卡尼亚海(即里海),并通过其它河道远至此外的黑海地区。”这段记载似乎表明,至少在公元前3 世纪时,阿姆河是注入里海的。

  其它资料则说,公元前4 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西亚和印度的时代,乌浒河也是流入里海的。

  最早的时候,接纳阿姆河的是里海还是咸海?如今不得而知。又,假若阿姆河最初注入里海,那么在何时改道而入咸海?目前也难以断定。但是现代的考古发掘表明,似乎确实存在着一条自阿姆河至里海的古河床(从今阿姆河的下游向西南方折入里海),亦即是说,阿姆河有可能曾经流入里海。

  公元10世纪的阿拉伯地理学者麦格迪西曾谈及这条水道,并说在旧时代,主河道曾流经呼罗珊省尼萨城对面的巴尔汗镇。麦格迪西之后约250 年的波斯作者记载道,阿姆河在当时又一次恢复了古河道。因此有人认为,这确凿无疑地表明,从13世纪早期到16世纪末,阿姆河除了一部分水量仍流入咸海外,其它都沿亚历山大大帝时代的古河床流入了里海。

  伊本。阿提尔的编年史曾谈到,1220年,蒙古军队为了夺取乌尔根齐,在围困五个月之后摧毁了阿姆河堤坝,淹没该城,从而导致周围大片地区陷于汪洋之中。一段时间过后,洪水向西南方消退,注入阿姆河的旧河床,并在曼基什莱格地区进入里海。同时代的作家雅古特也谈及,泰伯里斯坦海(即里海)的岸边有座坚固的城堡,阿姆河于此地入海。14世纪的穆斯陶菲进一步证实了这些说法。他说,虽然阿姆河的一小部分水量仍然经由其右岸的支渠注入咸海,但其主流却在经过旧乌尔根齐后,从哈拉姆悬崖上奔泻而下,这一瀑布的噪声远闻于2 里格(一里格约为5 公里)之外。河水自此又经6 日流程,最后在渔场卡尔卡齐处流入可萨海(即里海)。穆斯淘菲在谈及里海时又说,在他那个时代,阿巴斯昆岛消失在海底下了,“因为杰洪河早先曾流入靠着戈格和马戈格诸地的东湖(即咸海),但自从蒙古人入侵以后,它便改变了水道,流入可萨海。由于可萨海并无其它出口,故阿巴斯昆岛干燥的陆地如今沉没在正在升高的海水之中了。”

  1417年,哈菲兹。阿布鲁关于阿姆河的记载肯定了上述诸说。他是沙赫鲁克(帖木儿之子及继位者)政权的一名官员,故对于属于该政权的这一地区肯定十分了解。他在两处清楚地说,旧阿姆河曾经注入花拉子模海(即咸海),但如近取了一条新道,经库尔拉武流入可萨海。他并说,当时由于阿姆河改道,咸海几乎枯竭。

  从上引资料来看,似乎阿姆河确实注入过里海,并且至少早在亚历山大东征时期就已出现过这种状况。易言之,古代印度与西方的交通路中确曾有过一条“阿姆河一里海”水上贸易道。然而,这一说法并未获得一致赞同,例如,著名的世界古代史学者塔恩便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斯特拉波所据帕特洛克勒斯的报告并不可靠。因为后者只是误以注入里海东南部的阿特莱河口为阿姆河口罢了。所以,“在古希腊时代,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存在着这样一条来自印度的贸易道。”他并且倾向于否定蒙古人侵时代阿姆河流入里海的现实性。看来,阿姆河水道问题仍未得到彻底的解决。由于古代印度与西方的贸易和贸易通道对于古代的东西文化、经济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故大概仍将有人致力于该问题的探讨。至于能否令人满意地破解这一历时甚久的“悬案”,则只能拭目以待了。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