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之体育篇第1辑疑案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怎样起源的?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怎样起源的?
 
  众所周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史可查的首届奥运会是在公元前776 年举行的。之后,每四年开一次,至公元394 年被罗马皇帝下令禁止,经历293 届,历时1170年。现代奥运会始自1896年,仍是4 年开一次。到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已是第25届了。人们喜欢奥运会,但有关奥运会的起源及其具体年代,却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在古希腊诗人品达的颂诗中,曾记述一则神话说,奥运会起源于争夺王位的角斗:比萨国王爱诺麦有一漂亮的独生女儿基波达米亚。父王为给她挑选一位佳婿,诏令求婚者必需和自己比赛战车,胜了,以公主相许,继承王位;败了,就要被刺死。在海神波赛敦的儿子伯罗普斯向公主求婚之前,已有13个青年死于国王的长矛之下,但伯罗普斯毫无畏惧。他的英雄气概,拨动了公主的芳心,并深深地爱上了他。当伯罗普斯驾着父亲送给他的“永不知疲倦”的四马飞车出战时,公主则暗中串通车夫,要他偷偷拧松父王车轮上的锁钉。比赛中,国王的车倒翻了,伯罗普斯获胜。国王不食其言,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并允由伯罗普斯继承王位。伯罗普斯为庆贺胜利并感谢万神之王宙斯对他的佑助,便在比萨城以西六斯塔迪昂(希腊长度单位,约有1110米)的奥林匹亚圣地举行盛大祭典,并有战车和角力等体育竞技,古代奥运会就从这时开始了。而伯罗普斯便是奥运会的创始者。

  另一则神话说,奥运会起源于神的谕示:古希腊人崇奉多神,其中对太阳神阿波罗的崇敬占重要地位,固为它能代表宙斯宣告神谕,预卜未来。据说公元前884 年,希腊各地烽火四起,疫病流行,农业欠收。伊利斯国王伊菲道斯,为平息民怨,便派使臣到特尔斐城向阿波罗求签。阿波罗谕示:要想避免战祸,获得和平,一定要使奥林匹亚赛会再兴。届时,便会国泰民安。

  伊菲道斯又将神示转达给斯巴达国王力库尔格,于是,俩人签订了《神圣休战条约》,并达成定期举行奥林匹亚竞技会的协议,其它各城邦一致效法。

  伊菲道斯为庆祝和平降临和感谢神示,便创立了四年一届的奥运会。

  美丽的神话,引人入胜,但它毕竟不是历史的实事。迄今,对奥运会的起源,唯一能提供参考的文献资料,只有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得赛》。

  这部古典名著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公元前11至前9 世纪的希腊人的社会生活,史称这一阶段为“荷马时代”。在《伊利亚特》中的“帕特洛克罗斯的葬礼”一章中,曾记述希腊将领帕特洛克罗斯在攻打特洛伊城邦时不幸战死。他的好友阿喀琉斯为他举行殡葬仪式时,就举行了战车、拳击、角力、赛跑、决斗、掷铁饼、射箭、投标枪等内容丰富的竞技赛会,并发给优胜者以重奖。

  在《奥德赛》一书中,记述了该书的主人公奥德赛,在宴饮时举行的竞技会上,曾亲自参加投石比赛,他臂力过人,获得这个项目的第一名。根据以上记载,可以推测,早在“荷马时代”,古代奥运会作为葬礼或宴饮的组成部分就在希腊出现了。

  到了近代,许多专家、学者借助于考古学对古代奥运会的起源,又作过不少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看法。撮其要者:一、古希腊奥运会,原本起源于克里特岛。在这里,公元前2000年,就创造了青铜文化,出现了奴隶制國家,其中以诺萨斯城为中心的米诺斯王国,曾一度称霸克里特岛,并控制了附近的一些岛屿和雅典等地。当时克里特人在祭神的庆典中,曾盛行过拳击、角力、赛跑等体育竞技。公元前15世纪,米诺斯王国覆灭,希腊人继承了克里恃人的文化传统,建立起奥运会。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在诺萨斯城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男子角力、赛车、斗牛等壁画,为这一看法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资料。二、希腊奥运会是由腓尼基传入的。不久前,贝鲁特大学考古学家拉比。鲍罗斯,根据发掘地下体育场遗址,铸有运动员形象的硬币和腓尼基人的史诗中,考证出首届世界性体育比赛,早在公元前15世纪的腓尼基(今黎巴嫩一带)就举行了。他的依据是:当初举行这种体育竞赛,是为了对古腓尼基人信奉的太阳神和他们所崇拜的英雄赫拉克里斯及其祖先梅尔卡特表示敬意。这种体育竞赛每四年举行一次,后来传到希腊,古希腊人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奥运会。以上看法,与奥运会为希腊人的一项伟大创举的传统观点,是矛盾的。三、80年代初,国外考古学家,又发现了新的地下遗址,对奥运会的起源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据1981年8 月12日苏联《劳动报》报导:考古学家在雅典西南130 公里处的涅柏亚布,发掘出一座可容纳4 万名观众的运动场遗址,并有可供13名田径运动员同时起跑的177 米长的跑道。经专家考证:公元前1250年,在这座运动场里就举行了运动会。这么看来,古代奥运会早在荷马时代之前就诞生了;而与第一次有记录的首届奥运会(公元前776 年),则提早了约500 年。

  当今,奥运会作为世界性的体育盛会,已经风靡全球,家喻户晓了。但若要揭开奥运会起源之谜,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探讨。

 
 

no.2 中部美洲印第安人为何赛球?


中部美洲印第安人为何赛球?
 
  在欧洲人入侵之前的美洲,特别是在中部美洲所有大的文明中心都建有球场,印第安人在这里经常举行球赛。那么,印第安人为什么要举行这种活动呢?赛球是一种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体育活动,还是类似中世纪欧洲神裁法的一种手段,抑是一种严肃的土著宗教礼拜仪式?长期以来,这是一个引起人们强烈兴趣的问题。

  在中部美洲的托尔蒂克、阿兹特克和玛雅文化区,球赛活动十分流行。

  例如,在所有玛雅人的古典城市都建有一个或几个球场。现今在尤卡坦半岛的奇钦伊察,还保留有一个全墨西哥最大的土著人球场。所述的场地长95米,宽25米。球场两侧各有一堵高达8 米的墙壁,在墙中央上方各有一个大石圈,在墙下方建有两座供观众站立观看比赛的平台。有的球场旁边还有一个洗蒸气浴的简易设施。

  据史料记载,在印第安人的球赛中有两队参加,每队有7 人。球员服饰都非常华丽,他们戴着饰有彩色羽毛的头盔,腰间扎着宽腰带,右腿绑有护膝。球员应把球投入石圈内。球是用热带森林中采集的橡胶制成的。赛球时,禁止球员用双手或双脚触球,而只能用背、双膝或臀部击球。球员应不让球落地。由于比赛规则过分严格,所以球很难投入石圈,一般说来,获胜的球队是少犯规的队,也就是说,其球员极力不让球落地、出界或触手等等。欧洲人征服美洲后不久,西班牙人曾参加过许多次这样的球赛。因此,今天我们得以了解其中某些细节。

  那么,印第安人赛球的目的是什么呢?据研究,在托尔蒂克人和阿兹特克人中并不存在什么体育精神,赛球不是为了锻炼身体,或者表现球艺或灵巧,因此看来它并不是一种体育活动。众所周知,在美洲印第安人社会生活中,宗教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他们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直到日常生活,都是同宗教密不可分的。我们由此可以推测,印第安人的球赛也许同他们的宗教思想及其礼拜仪式有关。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以玛雅宗教与球赛关系作为探讨的实例。

  玛雅宗教具有强烈的二元论倾向:善与恶之间的斗争永恒地影响到人类的命运。善神产生雷鸣、闪电和雨水,使得玉米结果和丰收;而恶神则带来死亡和破坏,它们造成干旱、飓风和战争、毁坏玉米,使人饥饿、痛苦和贫穷。玛雅的古抄本就描绘了这两种力量的斗争:雨神恰克看来在守护幼树;而在其后面,死神阿普切则走来要折断树木。在这种宗教二元论思想的影响下,古代玛雅人通过各种手段和利用各种机会,祈求善神恩赐生命、健康和福祉。玛雅人在比赛中把球员分成两队,这象证神学中的二元倾向,通过他们的竞争,而显示出善与恶之间斗争的结果。由此看来,玛雅人赛球可能与这种宗教二元论思想有关。

  然而,有人认为古印第安人球赛类似中世纪欧洲的神裁法,通过这种比赛,神可以表明他的意旨,所以这种球赛既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又具有竞争性。这样,在赛球时球员都须极其小心谨慎。在比赛前夕,两个球队都必须进行祈祷,球员们祈求神灵保佑他们赢球。与此同时,他们又通过巫术,试图赋予各种比赛用品以神奇的力量,其中包括他们的服饰、手套、护膝、护背。球场上的石圈也是球员祈祷的对象;而用橡胶制成的球更是祈求的目标,球员祈求它们以神力为己队效劳。比赛后,胜利者先是用失败者的鲜血把球洗干净;然后,他们把橡胶球烧掉,以献给自己的神灵。因此,失败者不仅是输球者,而且还要按照神的意旨,献出自己的生命,作为祭礼神灵的牺牲品。目前,这种见解已为许多人所接受。

  但是,关于球赛的结果,还存在另一种说法。在宗教神学思想感召下,胜利者自觉自愿地作牺牲品,把自己的躯体献给神灵,从而让自己的灵魂升到天堂。

  无论如何,印第安人的球赛同其宗教思想和礼拜仪式是有密切的关系的;但是,后者如何影响和作用于前者,球赛的结果对于双方球员的命运有何影响?这还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no.3 航空界女杰阿米莉。埃尔哈特是怎样失踪的?


航空界女杰阿米莉。埃尔哈特是怎样失踪的?
 
  本世纪30年代之前,新兴的航空业一直是男性才能从事的职业。直到美国妇女阿米莉。埃尔哈特单独飞越大西洋成功,才结束了男性独占这一领地的历史。

  埃尔哈特生于1898年7 月,自幼对飞行器和飞行怀有极大的兴趣。他的青年时代,美、英等国设置了各种奖金鼓励人们飞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北极。

  1927年至1930年,各国曾组织了31次试图越过大西洋的飞行,由于飞机性能不够先进等原因,只成功了十次。正因为如此,当30岁的埃尔哈特于1928年6 月17日至18日作为世界上第一位女乘客飞越大西洋后,便名噪一时,为了证明自己对此举获得的声誉当之无愧,埃尔哈特决定驾机单独飞越大西洋。1932年5 月21日至22日,埃尔哈特终于遂愿,完成了单独飞越大西洋的壮举。此后,她又多次飞越美国大陆,以其非凡的行动努力争取航空界为妇女开放。1935年1 月,她又踏上新的征程——单独从夏威夷飞往加利福尼亚。这一危险的航程超过从美国到欧洲的距离,以前有人作过多次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埃尔哈特成了飞完这一航程的第一人。

  1937年6 、7 月间,这位世界航空界的女杰与领航员弗雷德。努南合作,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女性第一次环球飞行。当她们已完成航程的3/4 时,埃尔哈特驾驶的飞机在太平洋国际日界线附近突然失踪,至今下落不明,成为航空史上一大悬案。

  那年7 月2 日,埃尔哈特驾驶的洛克希德双发动机飞机离开新几内亚的拉伊,开始了向东4000公里的航程,这4000公里将是她这次环球飞行的最后一段距离。按预定计划,埃尔哈特应于当天上午飞抵霍兰岛附近上空。8 时44分,埃尔哈特通过无线电向美国巡逻艇“伊塔斯卡”号报告说:“我们现在所处方位是157 —133 ”。当时,“伊塔斯卡”号正停靠在霍兰岛,等候接应埃尔哈特着陆。“……157 —133 ”是人们听到的埃尔哈特的最后一句话,此后,她的飞机便与外界失去联系。埃尔哈特在报告方位之前,还抱怨过天气很糟,指令信号不清。她曾说:“我们肯定已抵达你们上空,但看不见你们,我们正在低空滑翔,没法寻找陆上目标。”

  可是,当时“伊塔斯卡”号停靠的霍兰岛天空晴朗,整个岛屿沐浴在阳光下。据此,当时美国海军派出调查团得出的结论是,埃尔哈特和努南搞错了方向,因而始终未能发现着陆目标,最后飞机因燃料耗尽而坠入太平洋。

  但半个多世纪来,人们对这一结论一直持怀疑态度。许多人为弄清埃尔哈特这位航空史上的女杰的失踪之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美国海军及史密圣尼安研究院的军人和科学家也曾多次调查,但总是没有找到足以做出新的结论的根据。专门从事重大空难事件调查的国际航空搜救组织倒是不断收到有关已找到埃尔哈特失踪原因的报告,但一经核查,它们不是谎报便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无稽之谈。埃尔哈特失踪成了难解之谜。

  可是,有两位退休飞行员却仍不甘心。1984年,56岁的汤姆。威利和64岁的汤姆。甘农开始查阅所有美国海军巡逻艇的搜寻记录、南太平洋环礁航行图以及洛克希德飞机的燃料消耗表等大量资料。四年之后,他俩向国际航空搜救组织求援。起初,该组织以为又是一次虚张声势的申报而不屑一顾。

  但威利和甘农据理力争,以周密的分析、精确的计算、科学的推论,使该组织的官员们折服。国际航空搜救组织又专门查阅了1937年至今所有关于埃尔哈特失踪案的调查卷宗,发现威利和甘农的见解确有价值。

  根据威利和甘农的推测,当时埃尔哈特的飞机已飞抵霍兰岛以北上空,然后又转向朝南飞行。那么,既然朝南飞行为何没有到达霍兰岛呢?威利认为,很可能是一股突如其来的北风使飞机的航向偏向西南,因此就飞到了当时荒无人烟的加德纳岛上空。威利和甘农认为,埃尔哈特的飞机是撞在加德纳岛悬崖上失事的。加德纳岛现名尼库马洛洛岛,位于萨摩亚以北1000公里处的太平洋上。此外,威利和甘农在档案中发现,努南虽然是个优秀的领航员,但有酗酒的嗜好,这也许是导致飞机偏离航向的又一个原因。

  国际航空搜救组织接受威利和甘农的建议,决定对尼库马洛洛岛及其附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经过一年的考察,终于有所收获。据1991年10月6 日《南华早报》的报道说,考查队在岛上找到一只铝箱,据初步鉴定,它可能是领航员努南随身携带的小书箱。此外,考察队还在当地发现一座无名墓穴,他们猜测里面安放的可能就是埃尔哈特和努南的遗骸。然而,在一切得到严格的科学鉴定确认这些遗物与埃尔哈特和努南有关之前,埃尔哈特的失踪,只能说还是一个谜。

no.4 人类用火的历史有多久?

人类用火的历史有多久?
 
  人类用火的历史到底有多久?至今许多考古学家仍在探索。

  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用火是与人类本身同时起步的。人类用火,起初主要是用以熟食,既要熟食,就要燃料,人类的第一把石刀可能就是为砍剁柴草而制造出来的。据考证,人类用火可简单分为四个阶段:(1 )猿人开始在野火堆上放柴草,开始熟食各种植物的果实,根块;(2 )猿人开始就地保存火种,遇风雨之前,在火堆周围放石块,加盖较湿的柴草、树叶,狩猎的萌芽开始出现;(3 )猿人开始搬迁火种;(4 )猿人能巧妙地管理火种,固定用火。肯尼亚卢多尔夫湖猿人生活的年代属于人类用火的第一阶段;中国西侯度猿人,元谋猿人生活的年代属于人类用火的第二阶段,法国埃斯卡尔猿人与我国蓝天猿人生活的年代属于人类用火的第三阶段;北京猿人与岩灰洞猿人、硝灰洞猿人生活年代属于人类用火的第四阶段。

  一种观点认为:最早的原始人类不知熟食,是猎取到的飞禽走兽和采集到的果实根茎,分着生吃,存在一段“茹毛饮血”的时代。后来,人们经过长期反复观察,看到雷电或火山爆发所引起的森林大火,不但可以取暖,吓跑野兽,而且发现被火烤熟了的兽肉吃起来香喷可口,又容易消化。于是,人们开始学会用火,起初只会利用和保存自然火,经过多少年月的生活实践,人们又发现了燧石加工或者久钻一块坚硬的木头,往往生热冒烟,迸出火光,从此就学会了“钻木取火”或其他人工取火方法。中国境内有些少数民族解放前还使用燧石打击、钻竹、钻木等等取火方法,在少数民族远古墓葬、遗址中,也发现有木片上钻孔烧的的遗物,都是例证。中国的“北京人”、“河套人”、“山顶洞人”和“小南海文化”等遗址中都出现灰烬堆积层,说明人类用火的时代很早,从“河套人”、“山顶洞人”等用火遗址来看,可能就在这个时期内已学会了人工取火。

  一种观点是否定北京猿人使用火。传统观点的依据是:在北京猿人遗址发掘到四个面积较大而较厚的灰烬层,其中最厚的灰烬层达六米,这些灰烬层中还发现了许多哺乳动物的骨头,其中尤以啮齿类动物为最多。经化学分析,灰烬的成分中有炭。传统观点据此认为北京猿人已使用火,用火来烤熟兽肉、驱赶猛兽。保护山洞。而这种观点认为并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人类使用过火。当然并不否认北京猿人遗址有火的遗迹,这已经被火烬的成份所证明。问题在于这些火的遗迹和北京猿人使用火的观点之间的关系远非很清楚。有足够的理由怀疑所谓灰烬层的遗物是北京猿人使用火的观点结论。灰层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猫头鹰和其他猛禽类的粪堆,其中至少有一部分原先是鸟粪的堆积物。这些大量的有机物在某种情况下会燃烧。根据沉积物的矿物质和泥炭成分分析:山洞内曾经有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闷燃过程,这种闷燃很可能是有机物自燃引起,或者由其他火源引燃的,如地质学中的表面火。一般石灰岩山洞的表面都有通向洞外的隙缝,这些隙缝常常成为森林火灾引进山洞的通道。所以,北京猿人将火种引进山洞的观点是不可信的,同样北京猿人用火烤熟兽肉的观点也是不可信的。

 

no.5 人类最先发明的工具究竟是石器还是木器?


人类最先发明的工具究竟是石器还是木器?
 
  人类历史的第一时期到底是石器时代还是木器时代?人类最先发明石器还是最先发明木器?这是近年来史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涉及到人类的年龄与故乡,而且涉及到石器在早期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将引起原始社会分期的重大变化。

  尽管近年来先木器论已经屡有论著,但迄今为止先石器论依然居于统治地位。先石器论者认为:一、“为了把木棒削尖……必须使用石器”。因此,石器必然是先发明的,先木器论不能成立。二、早期人类社会最具决定意义的工具是石器。因此,“木器时代没有过,也不可能有”(麦特伦编《世界原始社会史》第59—62页),或者说“木器时代过去从未有过”(《人类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木器时代》,刊《史前研究》1984年第3 期)。三、古猿是通过石器的发明而转化为人的。因此,人类最先发明的工具是石器而不是木器。

  制造木器“必须使用石器”吗?本世纪前期,世界上还有一些落后部族,他们那里根本没有石器,甚至在他们活动的广大地区,根本没有石块,当然不知石器为何物。可是,他们点穴下种与挖块根的木棒却相当尖锐,狩猎的长矛相当锋利。美洲南部的查科印第安人就是这样。至于他们是如何把木棒弄尖,把木矛弄利的,不得而知,但起码不是用石器把木矛削尖的。很有可能是像本世纪中期居于大洋洲南部的辟杰达特加拉人那样,是用锋利的天然石片把树木砍断的。除此之外,长期使用木器而无石器的民族还有老挝的卡族,以及中国云南省金平县的苦聪人(未输入铁器之前)等。

  早期人类社会最具决定意义的工具是石器吗?恐非如此。众所周知,早期人类社会所赖以生存的生产门路是采集与狩猎。以采集而论,无论是打野果、挖块根、采食嫩叶与幼芽,都以使用木棒、木矛为宜;使用石器(刮削器、砍砸器等)绝对不能解决问题。难怪现存的落后部族没有使用石器采集的,而却一律使用木棒、木矛。至于前苏联专家们所说的“万能工具”——两公斤左右的扁桃形石斧。说它们既可采集,也可狩猎;既是工具,也是武器,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如果用它打野果、嫩叶或幼芽,那只能是十打九空,徒劳无益;如果用它在野草丛中挖块根,即使磨得满手血泡,也难奏效;如果用它对抗或狩猎猛兽——狮子、虎、豹……,那简直等于送死。反之,如果使用木棒、木矛,则完全可以解决问题,就连猿类亦知用木棒驱打狮象,何况人乎?显然,采集与狩猎经济的本身,决定了早期人类社会最具决定意义的工具只能是木器而不是石器,先木器论是有道理的,民族学资料足证如此。

  古猿是通过石器的发明而转化为人的吗?这是需要研究的。

  尽管传统观念认为,古猿是通过石器的制造转化为人的,但历史实际恐非如此。因为,直至今日,世界上所发掘的确定为打制石器的最古资料,只有250 万年左右,超过300 万年的根本没有。可是,古人类学家根据功能鉴别分析法与化石形态的研究,确定为人类的化石资料却超过300 万年与400 万年者颇多,甚至还有超过500 万年的(详见拙文《论木器时代之存在》,刊《陕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1 期),而这些人类化石均无石器伴存。可见,石器发明前人类已形成,古猿通过制造石器转化为人之说不能成立。

  既然早在300 万年制造石器之前人类早已形成,那么,形成人类的动因就只能是木器的制造。当古猿在树上生活时,它们跳上跳下,吊荡背行,追逐游戏,折断树枝、构木为巢,所要接触的总是树木。因此,称其为“攀树的猿群”是符实的。当古猿下树之后,首先需要像现代猿类那样拿起树棒对抗猛兽(狮、虎、熊、豹等)、挖掘块根,求得生存。因此,称此时的古猿为“使用棍棒的猿群”而不称其为使用石块的猿群是符实的。既然现代类人猿知道“用棍棒驱赶狮子”、“痛打大象”(详见珍妮。古多尔《黑猩猩在召唤》);知道折断树枝,捋掉叶芽,析去枝杈,钓吃白蚁(同上书);知道把两根短木棒的一端啃尖,中间套上一段空心管子,接成长木棒拨取食物;知道用天然石块砸吃坚果、敲骨吸髓(腊玛古猿早如此)。那么,当使用和改造天然树棒的古猿发展到转变为人的质变时刻,通过使用天然石片砍制木棒、木矛从而转化为人是合乎逻辑的。反之,如果说古猿下树之后就“以石击石”制造石器,则是不合乎逻辑的。因为,古猿下树之后接触石块,了解石块、熟悉石块的性质,知道石块是可以相互击碎并能制成一定形状当做工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后,如果再由经典作家的论述来看,结论也是相同的。恩格斯曾把蒙味时代低级阶段称为“人类的童年时代”或“人类的幼年时代”。可是在这一时代,他并无提出石器的发明或制造,而是直到蒙昧时代中级阶段才提出了早期石器。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书中,恩格斯又说:“在人用手把第一块石头做成刀子以前,可能已经经过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和这段时间相比,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时间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 页)显然,恩格斯早已认为,石器发明前人类已形成。那么,石器发明前的人类到底用的是什么工具或武器呢?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书中,明确指出:“最初的武器是棍棒与戈矛”(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2页)。马克思在谈到原始社会工具发明的顺序时也说:“由木棒这种最初的武器进到具有石尖的矛,最后进到弓和箭;由石刀和石凿进到石斧和石槌”(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0页)。总之,经典作家认为,石器发明前人类早形成。那时,人类发明与使用的工具是木棒或棍棒。木器发明在前,石器发明在后。

  综上所述,人类形成于石器发明之前;人类是通过木器的制造而形成的;人类历史开始于木棒、木矛的发明;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旧观念:人类是通过石器的制造而形成的;石器的发明在前,木器的发明在后,应当于以纠正。

  尽管如此,但迄今为止,先木器论毕竟缺乏考古资料作证(木器易于腐烂,难于取证),又未获得公认,仍须再加探索。

no.6 六十进位制是如何创造的?


六十进位制是如何创造的?
 
  公元前4000年存在于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的文明,通常称之为苏美尔文明。从历史遗存分析,苏美尔人的文化是发达的。他们的金字塔形如神塔,装饰着精美的几何图案,金属冶炼术凝聚着复杂的浇铸与合金知识,灌溉业融进了他们的先进工程技术,他们的楔形文字,是用尖笔在泥板上压成符号,烧制而成,并且有可能比埃及的象形文字更早。

  苏美尔人在数学运用方面非常突出。更值得称道的是,在尚存的公元前3000年前期的一大批泥板符号中,发现约有2000多个单独的符号。它们当中的一组反映了较发达的计数制,因而有人据之推断,苏美尔人创造了如下的符号制:(1 )一个单位数,由一支圆柱形尖笔以一定角度压在粘土中制成的一个楔形符号代表;(2 )十个单位数,由小圆筒垂直地压进粘土中形成一个圆形的符号而来;(3 )六十个单位数,以一个大圆筒压成的楔形符号;(4 )3600或60×60单位数,由更大的圆筒垂直压进粘土制成的圆形符号来表示。

  这些符号组合起来既代表中间数目,又表示较大数目。这种单位制使用10和60两个数作为基础,具有一定的精密性,为区分这种单位制与今天所使用的进位值制,可做一类比。在这个基本的单位制内,11代表1 加1 ,或者是2 ;而不是10加上1 ,或者十一,这个早于罗马的单位制与罗马的计数方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虽然罗马的数字ⅱ和ⅰ分别是2 和1 的专用符号。这样ⅱ就不是表达1 加1 的简写方式了。

  约公元前2250年,苏美尔文字的大量单独符号被减化到几百个。计数制在保留原始的混合制基础上,发展得更加精密。

  有关苏美尔的计数资料得自于两个相差1000多年、即公元前2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与公元前1000年后期的塞罗斯德时期的泥板文书:在汉漠拉比统治后的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的数学得到充分发展。这时,已可能运用现代方法解决不同的代数方程式、包括带真根的二次方程式;运用后来所称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又使得精确计算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有了可能。一个新的利用位置进位值制的计算系统就此被创造出来,在此系统中,一个数字的价值不仅存在于它的字面所代表的数,而且依赖于它与其它数字相关的位置。

  古巴比伦时代保留了基于数字60的六十进位制,与现代的基于数字10的十进位制形成对照。从1 ~59的数字用原始的十进位制写出来,这些就被作为六十进位制的数字运用。因此,数字1 的符号可以表示1 ,60,3600或1/60;任何一个数字,其大小反映着60的倍数值,这与使用现代的十进位制是同一道理,如7 能代表7/100 ,,7/10,7 ,70或700.这个方法使计算简化,因为所有数字的乘法和加法被缩减到从1 到59的数字的加法和乘法;同样,十进位制使用1 —9 的数字。而电子计算机运用2 进位制,只需两个基本数字。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数字体制在古巴比伦时代只用于计算,没有其他明显的用途。而且古代人没有符号表示零的概念,除了偶而在两个数字之间有一个这种意义的空间,这一缺陷在塞罗斯德时期得到了弥补。约在公元前300 年,两个短的倾斜的楔形符号被用来表示在一个给定的空间内的空缺数字,零的符号第一次出现,并代表一个位数,这样就能区分以前无法区别的象21,201 ,2001等数字了。尽管如此,零的符号从没有用于数字的开头或结尾,像现代数字所区分的那样,比方说02,2 和20. 六十进位制的完善应归功于后来的希腊人的智慧。古代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第一个介绍和使用苏美尔人的六十进位制、并用于运算之中。六十进位制以它完善的形式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学领域。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从古巴比伦时代到塞罗斯德时期的1500年间,数学本身没有大的进步。一般认为,能够熟练运用某一发明的往往未必是它的创造者,尤其是古代。那么苏美尔人是受了何种文明的启迪而接受了它的成果呢?是不是独自创造了这一套计数体系?如果是创造,又是什么样的需要和动机,促使他们能够有此发明,是运用了什么样的现有逻辑,怎样创造的呢?

  泥板文书还未提供解释,有待于考古学家为我们揭示。

no.7 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与《周易》有关吗?


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与《周易》有关吗?
 
  莱布尼茨(gottfriedwilkelmleibniz ,1644—1716年)德国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出身于大学教授家庭。早年曾就读于莱比锡大学,担任过外交官、宫廷顾问、图书馆馆长等职务,是柏林科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曾旅居法、英、荷等国,与当时欧洲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如惠更斯、牛顿、霍布斯、斯宾诺莎等都有交往,同牛顿并称为微积分的创造人。他改进了帕斯卡的加法器,设计并制造了一种手摇的演算机,提出了他认为是和中国“先天八卦”相吻合的二进制,影响到后代计算技术的发展。在逻辑学上,最先提出充足理由律,并用数学方法研究有关的逻辑问题,是数理逻辑的先驱。在哲学上,早年曾受笛卡尔、霍布斯、斯宾诺莎等人的影响,倾向于机械唯物主义,后建立自己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单子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单子所构成,各种单子具有不同程度的“知觉”。最低级的单子只有一种“微知觉”,即模糊昏暗的“知觉”,如无生命的东西;高级的单子则具有“反省的知觉。”一切事物根据单子高低的不同,形成一个连续发展的系列,表现为从低级向高级的过度,而系列的顶点,最高级的单子,就是上帝;其他单子都是由上帝创造和支配,上帝预先安排整个世界各种单子和谐协调,他称之为前定和谐。在认识论上,反对洛克的经验论,认为认识不是来自外界事物,而是先验的,是心灵自身所固有的潜在观念的显现。把真理分为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其唯心主义体系中含有一些辩证法因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曾加以肯定,如列宁说:“莱布尼茨通过神学而接近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的(并且是普遍的、绝对的)联系的原则”(《列宁全集》第38卷第427 页)。莱布尼茨的主要著作有《人类理智新论》、《神正论》。《单子论》等。关于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与《周易》有关与否,至今仍众说纷坛,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认为《周易》中含有二进制数学思想,最近推行一种二进位baee2 数学。以二进位法厘定64个六爻卦的方法,因每卦由六条线组成,把0 代表——(阴),1 代表——(阳),从而算出每卦的次序。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易经》为西方科学家所认识,便是由莱布尼茨开始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曾经对莱布尼茨的生平作了深入的研究,认定二进制数学的起源应追溯到八卦,追溯到《易经》。李约瑟说莱布尼茨的创造是受到了东方这些古老图书的启示而完成的。传说菜布尼茨年轻的时候,游历巴黎,在那里发明了对数表,顿觉自负,恰好一个曾经到过中国传教的教士带了一轴名为《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以拉丁文翻译的画卷送给他。莱布尼茨对此非常感兴趣,披阅之余,经常对它苦思冥想,终于有一天豁然天朗,想到建立二进制,并把自己的数学发明弃置一旁,大赞东方人的智慧。他以二进位数学阐明六十四卦的奥义;八卦中——一两个符号及其排列方法,可以贯通等差级数,等比级数,二元式(二进位),二项式定理、逻辑数学以及音响、电磁波、连锁反应等原理。

  另一种意见认为,17世纪末叶,莱布尼茨在与华传教士闵明我、白进等人的通信联系中知道了《周易》和八卦图。莱布尼茨将其与他在1666年发明的二进制法相比较后,惊异地发现两者之间的思想和数学表达方式有着惊人的共同之处,他做梦也不曾想到,他的得意发明会在3000年前的伏羲先天八卦图中早就有所表达。钦佩激动之余,莱布尼茨写信给当时的中国皇帝康熙,要求加入中国籍。不知由于中国方面的原因,还是德国的优厚知识分子政策,

  以致于使莱布尼茨改变了主意,这件事终于没能实现,要不,创立微积分的这一近代数学史上的理程碑可就树立在中国了。后来他还是在法兰克福创立了一所中国学院,直到二次大战才毁。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与《周易》无关。这种观点认为,《周易》卦序与二进制数学丝毫没有关系,甚至宋代邵雍所创制的六十四卦方图和圆图,有学者指出,它“不能算二进制数学”,它们“只不过可以译成二进制数码,却并不蕴含二进制算法。”(董光壁《易图的数学结构》);郭书春在1987年11月17日《科技日报》著文认为只要列出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与其传教士白进的交往时间表,就可真相大白。1679年3 月15日,莱布尼茨的《二进位数学》初稿脱稿,1696年,莱布尼茨重新关注二进制问题,设计了一枚二进制表为背面的纪念章图案送给奥古斯特大公。他还向赴中国的传教士介绍了二进制原理。1697年,莱布尼茨开始与在中国的法国传教士白进交往。1701年2 月15日,莱布尼茨写信给白进,详细说明了二进制原理,白进收到信后才发现中国的六十四卦图与二进制有共同点。1701年11月4 日,他从北京给菜布尼茨写了一封长信,转告他这个发现,1703年4 月1 日,莱布尼茨才收到这封信,他欣尉异常,并立即复信指出,白进将六十四卦图与自己的二进制联系在一起,使得中国人千年以来不可理解之谜得到了解答。4 月7 日,莱布尼茨决定将他修改补充的论文《关于仅用0 与1 两个记号的二进制算术的说明,并附其应用及据此解释古代中国伏羲图的探讨》再送巴黎科学院,要求公开发表。自此,二进制公之于众。然而,白进和莱布尼茨都没有搞清楚,他们所说的“伏羲六十四卦图”,即不是《周易》中,更不是伏羲创造的,而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搞的。邵雍的排列,与二进制有共同点,但尚不能说是完整的二进制。

  是耶,非耶?仍是一谜。

no.8 是外星人绘制了古地图吗?


是外星人绘制了古地图吗?
 
  遥远的南极大陆,终年风雪狂暴,气候条件十分恶劣,是目前地球上唯一无人居住的一个大洲。可是,一幅被发现的古地图却令人不可思议地说明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就对南极进行过,“探险”,并绘制了地图。这既令人惊诧更使人振奋。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立凯恩大学研究科学史的专家、地球运行学权威查尔士。h.哈布古脱教授编篡的《古代海上霸王们的地图——冰川期高度文明的遗迹》一书,便把“古地图之谜”列为世界上的重大奇谜之一。

  18世纪初,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发现了几张古代地图,它原是由一个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海军舰队司令名叫比瑞。雷斯私人收藏的。有的是古人复制、临摹的,有的是他亲笔绘制。这在当时还没引起特别大的轰动。从本世纪40年代开始,有人重新对古地图发生了兴趣。美国的一位地图学家俄林敦。h.麦勒瑞对雷斯司令的古地图进行了仔细研究。结果证实,地图上所有的地理资料是真实存在的,并非古人主观想象。接着,麦勒瑞与美国海军水文局制图员俄勒特尔斯共同研究,俩人共同绘制了标座,并把这些古地图和一个现代地球仪对照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古地图非常准确。1957年,古地图被送到美国海军制图专家、休斯敦天文台主任汉南姆那里,经全面分析研究,肯定:不仅异常准确,甚至包括我们今天很少考察过或根本没有发现过的地方。那么这一被称为“奇谜”的地图主要“奇”在哪里呢?

  (一)关于南极洲的图形古图准确地勾画出了南极洲的轮廓。在古图上的南美大陆的南面,画着蜿蜒的海岸线,原是从威德尔海到毛德皇后地的南极大陆海岸线。

  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为太平洋和大西洋所包围,终年冰天雪地、风暴频繁,最强风速达100 米/ 秒。自古以来,人们都没有到过南极,也不知道它的存在。直到1738——1739年,法国人布维航海时才发现了南极附近的一个岛(今称布维岛)。1820——1821年,美国的帕尔默、沙俄的别林斯高和高扎列夫、英国的布兰斯菲尔德才第一次发现了南极大陆。在18世纪以前,古代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南极洲地形的真貌,可古图绘制者却勾画了出来,他们到过南极吗?为何如此清楚而又准确?

  更令人不解的是,南极冰的平均厚度达1880米,最厚达450o多米。几千年来,谁也不知冰层下面有山脉,而古图上还画着南极洲的山脉,而且十分准确,甚至标出了高度。现代人直到1952年才用地震波探测得在冰层下面确有那样高度的山脉,我们今天的地图也是借助回声探测仪才绘制成的。那么原图制作者是怎样得知的?

  根据现代地球物理学的推测,距今约6000多年前,在南极洲还有过温带地区,那时有些山脉还没有被冰雪覆盖。据此有人推测,古地图可能是在6000多年前即山脉未被覆盖之前绘成的。原图后来被人多次复制。可很多学者也怀疑:6000多年前的古人,真的到过南极吗?那时他们真具有如此高超的绘制地图的能力吗?

  (二)关于“泽诺地图”有一幅古地图上注有“1380年”的日期,名为“泽诺地图”。地图上的挪威、瑞典、丹麦、德国、苏格兰等地的准确度和岛屿经纬的精确度,竟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此外,还绘有现在并不存在的岛屿,据猜测这些岛屿可能后来被沉入海底或南下冰块覆盖住了。在雷斯司令的地图里,格棱兰却是由两个岛屿组成的。直到1947—1949年,由皮克特尔率领的法国北极探险队,对格棱兰进行了实地考察,证实在冰层确实存在山脉、河流。但这次考察不如古图详尽。

  (三)是在空中绘制的地图吗?有两块羊皮纸的地图残片,上面写着:“回历919 年”(即公元1513年)和“回历934 年”(公元1528年)的日期,经分析研究:这幅古图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空军采用的正距方位作图法绘制的军用地图相似。由于从空中看地面,陆地和海岸线呈歪斜现象。

  研究核对后,发现与北非上空绘制的地形几乎完全吻合。宇宙飞船从非洲开罗上空飞过时,飞船上的像机正好对着下面的开罗,照片清晰地显示了开罗周围50英里半径内的地形,但随着视线移动,照片中的陆地和海岸线也越来越走形和歪斜。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离开照片中心的区域就好象“下沉”了,歪斜了,如南美洲看上去就比实际长多了。这一点古地图上是这样,而在美国登月飞船上所拍的地球照片也是如此。因此,人们推测:这幅图可能是从天空中绘制出来的。

  学者们认为,要绘制如此准确的世界地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必须在空中飞行;其二必须有空中拍摄的器具和技术。而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既没有飞机、人造卫星或飞船,也没有空中拍摄的器具和技术,因此是无法绘制的。

  另一猜测则认为,是“天外来客——外星人”乘坐宇宙飞船在地球上空飞行时绘制的。瑞士学者达尼奇撰写了《来自外太空的播种者》一书,他推

  测,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有一批“天外来客”访问过地球,古图即是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作品。后来又经过多次按照原图临摹、复制,便流传到今天。但很多学者不同意此说。

  是外星人制作了古地图吗?如果不是,那么到底是什么人绘制的、又是采用何种方法绘制的?我们等待着未来的回答。

 

no.9 古代巴格达电池是真实的吗?


古代巴格达电池是真实的吗?
 
  1936年6 月的一天,一群筑路工人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城外修筑铁路时,挖掘出一个巨大的古代石棺,打开石棺,发现大量从公元前248 年到公元前226 年古波斯时代的文物,在大量的金银器和613 颗珍珠组成的捻珠等贵重殉葬品旁边,还有一些奇特的陶制器皿、锈蚀的铜管和铁棒。

  当时担任伊拉克博物馆馆长的德国考古学家威廉。卡维尼格做了这样的描述:“陶制器皿类似花瓶,高15厘米,白色中夹杂一点淡黄色,边沿已经破碎,上端为口状,瓶里装满了沥青,沥青中有一个铜管,直径2.6 厘米,高9 厘米,铜管顶端有一层沥青绝缘体,在铜管中又有一层沥青,并有一根绣迹斑斑的铁棒,铁棒高出沥青绝缘体1 厘米,由一层灰色偏黄的物质履盖着,看上去好象是一层铅,铁棒的下端长出铜管的底座3 厘米,使铁棒与铜管隔开,看上去好象是一组化学仪器。”经过鉴定,卡维尼格宣布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在巴格达出土的陶制器皿、铜管和铁棒是一个古代化学电池,只要加上酸溶液或碱溶液,就可以发出电来。

  卡维尼格的结论震动了考古学界,因为众所周知,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在1800年发明的,而现在卡维尼格的发现则把电他的发明推早了2000多年,正当各国科学家从世界各地赶来,希望仔细研究一下这个古代化学电池的时候,卡维尼格和古代化学电池却突然失踪了。原来,他已经带着这些电池悄悄地回到柏林,在那里进行另一项重要的试验。他用带来的陶制器皿、铁棒、沥青绝缘体和铜管组合成了10个电池,几个月后,卡维尼格又宣布了新的研究成果:古代人很可能是把这些电池串联起来,用以加强电力,制造这种电池的目的在于用电解法给塑像和饰物镀金。

  有人指责卡维尼格是骗子,神经病,考古学界为此争论不已,时至今日卡维尼格的结论,仍未得到考古学界的公认,后来访问巴格达的英国科学博物馆馆长、物理学家瓦尔特。温通说:“尽管卡维尼格的论断颇有道理,但自然科学家很难相信,早在世界上第一个电池发明者伏特和伽伐尼之前,世界上就诞生了电池。”卡维尼格则坚持说:“没有任何科学家能够驳倒我的观点。”

  虽然科学界始终不承认卡维尼格的发现,但是另一位德国学者阿伦。艾杰尔布里希特却用自己的试验来进一步论证了卡维尼格的论断。他仿照巴格达电池,制作了一些陶瓶、铜管和铁棒。然后取来新鲜的葡萄汁,倒入铜管内,结果,和电池连结在一起的电压表的指针竟然移动起来,显示电池有半伏特的电压。艾杰尔布里希特有一个公元前5 世纪的古埃及银像,它外面镀着一层又薄又软的金箔,他认为这样的镀金用粘贴或镶嵌的办法,是做不到的,于是他用雕像进行了镀金试验。他将一个小雕像浸没在金溶液里,然后用仿制的巴格达电池通电,两个多小时以后,一个镀金雕像完成了。经过反复试验,他最后宣称自己已经证实了卡维尼格的论断。

  与此同时,美国科学家们也模仿巴格达电池进行了一系列类似的试验,

  他们也成功地从电他中获得了半伏特的电压,而且持续工作了18天之久,试验中他们使用了多种溶液,其中有葡萄酒、硫酸铜、亚硫酸和溶度为5 %的醋等。而这些溶液都早已为古代人们所使用。通过这些试验,卡维尼格的论断得到了新的证实。

  巴格达电池的发现,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尽管至今尚未得到科学界的公认,但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家、电气学家、化学家的关注和研究。

  从巴格达电他的发现,使人们联想起古代埃及人也可能使用过电灯,他们使用的电灯也可能利用类似巴格达电池发出的电源,人们在古埃及金字塔内部进行考古发掘时,曾发现有一些石刻壁画,这些壁画是古代工匠在金字塔建成后,在金字塔黑暗的洞穴里雕刻成的,当然,要进行这种精细、颇费功夫的工作,必须要有明亮的光线,众所周知,在古代唯一的光源就是火。

  可是如果工匠在金字塔内,使用过火来照明,不管是火把或者是油灯,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烟火痕迹。这样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壁画的雕刻者究竟使用了其他光源没有?早在19世纪,一位名叫诺尔曼的考古学家就曾匍匐爬进金字塔里,仔细考察塔内的壁画,分析作画的过程,然后大胆地推断,雕刻金字塔内这些壁画时,古代埃及人可能使用了电灯。诺尔曼的推断一经宣布,立刻引起哗然,人们认为,说古代埃及人有电灯,还不如说有《天方夜谭》中提到的神灯。但这只能是一种幻想而不是科学。

  然而,100 年后,考古学家的新发现和科学家们的一系列试验使人们不得不回头重新考虑诺尔曼的论断,也许古埃及人使用过电灯:当人们重返埃及金字塔考察,居然又发现了一幅壁画,上面画面很象是一组巴格达电池!

  这一切有待人们进一步研究,彻底搞清它们的真相。

 

no.10 古代巴格达电池是真实的吗?


古代巴格达电池是真实的吗?
 
  1936年6 月的一天,一群筑路工人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城外修筑铁路时,挖掘出一个巨大的古代石棺,打开石棺,发现大量从公元前248 年到公元前226 年古波斯时代的文物,在大量的金银器和613 颗珍珠组成的捻珠等贵重殉葬品旁边,还有一些奇特的陶制器皿、锈蚀的铜管和铁棒。

  当时担任伊拉克博物馆馆长的德国考古学家威廉。卡维尼格做了这样的描述:“陶制器皿类似花瓶,高15厘米,白色中夹杂一点淡黄色,边沿已经破碎,上端为口状,瓶里装满了沥青,沥青中有一个铜管,直径2.6 厘米,高9 厘米,铜管顶端有一层沥青绝缘体,在铜管中又有一层沥青,并有一根绣迹斑斑的铁棒,铁棒高出沥青绝缘体1 厘米,由一层灰色偏黄的物质履盖着,看上去好象是一层铅,铁棒的下端长出铜管的底座3 厘米,使铁棒与铜管隔开,看上去好象是一组化学仪器。”经过鉴定,卡维尼格宣布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在巴格达出土的陶制器皿、铜管和铁棒是一个古代化学电池,只要加上酸溶液或碱溶液,就可以发出电来。

  卡维尼格的结论震动了考古学界,因为众所周知,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在1800年发明的,而现在卡维尼格的发现则把电他的发明推早了2000多年,正当各国科学家从世界各地赶来,希望仔细研究一下这个古代化学电池的时候,卡维尼格和古代化学电池却突然失踪了。原来,他已经带着这些电池悄悄地回到柏林,在那里进行另一项重要的试验。他用带来的陶制器皿、铁棒、沥青绝缘体和铜管组合成了10个电池,几个月后,卡维尼格又宣布了新的研究成果:古代人很可能是把这些电池串联起来,用以加强电力,制造这种电池的目的在于用电解法给塑像和饰物镀金。

  有人指责卡维尼格是骗子,神经病,考古学界为此争论不已,时至今日卡维尼格的结论,仍未得到考古学界的公认,后来访问巴格达的英国科学博物馆馆长、物理学家瓦尔特。温通说:“尽管卡维尼格的论断颇有道理,但自然科学家很难相信,早在世界上第一个电池发明者伏特和伽伐尼之前,世界上就诞生了电池。”卡维尼格则坚持说:“没有任何科学家能够驳倒我的观点。”

  虽然科学界始终不承认卡维尼格的发现,但是另一位德国学者阿伦。艾杰尔布里希特却用自己的试验来进一步论证了卡维尼格的论断。他仿照巴格达电池,制作了一些陶瓶、铜管和铁棒。然后取来新鲜的葡萄汁,倒入铜管内,结果,和电池连结在一起的电压表的指针竟然移动起来,显示电池有半伏特的电压。艾杰尔布里希特有一个公元前5 世纪的古埃及银像,它外面镀着一层又薄又软的金箔,他认为这样的镀金用粘贴或镶嵌的办法,是做不到的,于是他用雕像进行了镀金试验。他将一个小雕像浸没在金溶液里,然后用仿制的巴格达电池通电,两个多小时以后,一个镀金雕像完成了。经过反复试验,他最后宣称自己已经证实了卡维尼格的论断。

  与此同时,美国科学家们也模仿巴格达电池进行了一系列类似的试验,

  他们也成功地从电他中获得了半伏特的电压,而且持续工作了18天之久,试验中他们使用了多种溶液,其中有葡萄酒、硫酸铜、亚硫酸和溶度为5 %的醋等。而这些溶液都早已为古代人们所使用。通过这些试验,卡维尼格的论断得到了新的证实。

  巴格达电池的发现,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尽管至今尚未得到科学界的公认,但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家、电气学家、化学家的关注和研究。

  从巴格达电他的发现,使人们联想起古代埃及人也可能使用过电灯,他们使用的电灯也可能利用类似巴格达电池发出的电源,人们在古埃及金字塔内部进行考古发掘时,曾发现有一些石刻壁画,这些壁画是古代工匠在金字塔建成后,在金字塔黑暗的洞穴里雕刻成的,当然,要进行这种精细、颇费功夫的工作,必须要有明亮的光线,众所周知,在古代唯一的光源就是火。

  可是如果工匠在金字塔内,使用过火来照明,不管是火把或者是油灯,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烟火痕迹。这样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壁画的雕刻者究竟使用了其他光源没有?早在19世纪,一位名叫诺尔曼的考古学家就曾匍匐爬进金字塔里,仔细考察塔内的壁画,分析作画的过程,然后大胆地推断,雕刻金字塔内这些壁画时,古代埃及人可能使用了电灯。诺尔曼的推断一经宣布,立刻引起哗然,人们认为,说古代埃及人有电灯,还不如说有《天方夜谭》中提到的神灯。但这只能是一种幻想而不是科学。

  然而,100 年后,考古学家的新发现和科学家们的一系列试验使人们不得不回头重新考虑诺尔曼的论断,也许古埃及人使用过电灯:当人们重返埃及金字塔考察,居然又发现了一幅壁画,上面画面很象是一组巴格达电池!

  这一切有待人们进一步研究,彻底搞清它们的真相。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