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之发明篇第1辑疑案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印刷术是如何西传的?


印刷术是如何西传的?
 
  我国印刷术发明后,就逐渐向国外传播。首先是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诸国,之后又通过伊朗、埃及传及欧洲,这西传的经过颇为曲折,而且时间长达800 年之久,我国在公元7 世纪已经发明了印刷术,而欧洲正式开始采用是在公元14世纪末,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印刷术不像造纸术,养蚕那样通过“丝绸之路”迅速传到西方呢?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谜,流行着不同说法。“

  一、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史》一书中认为,“印刷术西传之举,可能是由维吾尔人在蒙古时期完成的……如果印刷术由东方传到西方的过程中有过那么一个中间环节的话,即熟悉雕版印刷又熟悉活字印刷的维吾尔人极有机会在这种传播中起重要作用。”公元9 世纪,回纥人维吾尔族居住在甘肃西部和新疆东部,这里当时处于中西交通的枢纽地带,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1902~1907年,在吐鲁番的古代遗迹中,发现了大量的印刷品的残页和碎片。对这些印刷遗物的分析表明,约在13~14世纪的时候,回纥人的印刷工业曾经相当发达,而且,回纥人的印刷术是源于宋朝和元朝的。1907年的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回纥人的木活字,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活字。这完全是按王桢的方法制造的。回纥人也曾大量印刷书籍,随着书籍的流传,把我国的印刷术也传到了中东一带,直至埃及,并经由那里影响到欧洲。

  二、波斯(今伊朗)是我国印刷术西传的另一中继站。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公元1221年攻占波斯,也把汉、蒙等民族的文化带到了波斯。这以后,波斯逐渐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但是由于宗教的原因,波斯的印刷事业

  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伊斯兰教徒认为,真主像是不能印刷的。公元1294年,伊尔汗国曾在波斯的首都塔布里兹,用雕版印刷术印刷,发行过一种纸币,纸币是仿照元朝的“至元宝钞”用汉字和阿拉伯文两种文字印的,这显然是宗法中国的印刷术。可是,这次纸币的发行引起了很大的骚动,仅发行三天就以失败告终。此后阿拉伯的文献就再没有从事印刷的记载。由于阿拉伯世界对于印刷不感兴趣,因而延迟了印刷术迅速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但是,印刷术的优越性还是吸引了有些阿拉伯人。在19世纪末,埃及发现了50张阿拉伯文印刷纸片,其中有《可兰经》残页。据西方学者断定,这些印刷品是公元900 ~1350年之间的产物。在这段时期,埃及地区正处于伊朗统治之下。这是阿拉伯地区有人从事印刷的铁证。波斯著名的历史学家拉施德在其公元1310年完成了名著《世界史》中,也有关于中国的印刷术的详细描述。

  波斯的印刷品和拉施德的名著都曾经流传到欧洲,这对于欧洲人认识印刷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是有帮助的。

  三、从1096~1270年,欧洲发动了八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把中国的印刷品如纸牌、版画陆续带到欧洲。丰富了欧洲人对印刷的认识。在13世纪中叶到14世纪中叶,许多欧洲人到中国,回去后写书谈到中国纸币的情况,意大利旅游家马可。波罗,曾于1275年到1295年留居中国,归国时带去了元朝的纸币,并在他的《游记》中有详细的记载。欧洲一学者曾经讲过,欧洲雕版书籍几乎在一切方面都和中国的模式完全相象,“我们只能认为,欧洲雕版书的印刷方法也一定是严格按照中国的样品复制的,把这些样品书带到欧洲来的是早期去过中国的人,只是他们的姓名没有能够流传到今天而已。”

  14世纪末,德国的纽伦堡已能够印出宗教版画,意大利威尼斯也成了一个印刷圣像的中心,那些来过中国并且看到过中国雕版印刷的欧洲人则是在中国居留期间,直接从中国印刷者那里学会这项与欧洲传统迥异其趣的技术的。“

  四、13世纪中叶到14世纪中叶,中国的北面俄罗斯也为蒙古人所统治,印刷术有可能先传入俄罗斯,再由俄罗斯传入欧洲,因为俄罗斯货币中有印有颜色的皮革或毛皮的皮币,这当然是仿照大汗印的纸币。16世纪西班牙史学家刚柴丰说过:“中国人懂得并使用印刷术,比谷腾堡要早500 多年。”

  他推测这个发明,是经过俄国与莫斯科或经过红海与阿拉伯传到德国。“

  五、元朝初年,由于连年战争,蒙古军许多懂得雕版印刷的工人,与所到之处的群众、部队都有接触,于是,诸如版画、符咒、纸牌、纸币一类的印刷品随之传入,使得这些地方的一些城市,成为推行雕版印刷活动的活跃地方,对欧洲产生印刷术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国印刷术究竟如何西传的,这一争论方兴未艾,犹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得世界政治地图重新划定一样,印刷术西传的“新大陆”也一定能找到。

no.2 欧洲活字印刷术到底是怎么发明的?


欧洲活字印刷术到底是怎么发明的?
 
  印刷术是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发明之一。毫无疑问,印刷术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然而现今全世界包括我们中国通行的印刷方法又都肇源于欧洲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那么欧洲活字印刷又是怎么发明的?它与中国古代的印刷术有无渊源?如果有,具体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还有,在欧洲又是谁最先发明活字印刷的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将把我们引入一个扑朔迷离的境地。

  中国最早的印刷术为雕版印刷。专家们一致认为,这种印刷术是从中国

  古代的印章和拓碑方法脱胎形成的。雕版印刷始于何时,已难考证。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书是唐末868 年印的《金刚经》,日本却存有770 年印的佛经,众所周知,日本的雕版印刷是中国传过去的,因此中国的雕版印刷发明当在8 世纪中叶以前。有人甚至认为6 世纪的隋朝就出现了印刷术。

  中国发明活字印刷则有年代可考。北宋著名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八中详细介绍了这一伟大发明。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间,有位叫毕升的普通老百姓发明了泥活字。具体做法是用胶泥刻成单个泥印,然后经火烧变硬,在铁板上排成版面,外用铁箍箍紧,内有脂胶粘牢,即可印刷。

  这无疑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可是毕升死后,没人继承,他发明的器具被沈括的下属保藏起来。自此以后800 年,很少有人用泥活字印书,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才又有人用它印了一些书籍。宋以后还出现过木活字与金属活字,都未成气候。朝鲜自中国学得活字印刷以后,曾大量铸造铜活字印行儒家典籍,到18世纪逐渐萎缩。活字印刷为什么在中国始终不能取代雕版印刷的地位呢?专家们认为一是汉字字数太多,不利成批铸造;二是活字铸造、排版,印刷技术要求高,又没有压印机;三是中国人酷爱书法,雕版可发挥这一特长等等。总之,中国的活字印刷没有得到重大发展是事实。

  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是不是传到了欧洲,从而成为欧洲活字印刷的先声呢?对此,行家们有各式各样的回答。

  现在还没有找到有说服力的材料来证明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传到了欧洲。

  尽管如此,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卡特在其名著《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一书中仍然指出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法国学者格斯曼进一步提出活字印刷是中国经俄罗斯传入欧洲的,或者是由一群从中亚迁至荷兰定居的亚美尼亚人带过去的,并说欧洲活字印刷发明者古腾堡是在东欧的布拉格学会活字印刷的。他们的观点不无道理,因为从毕升到古腾堡,中间整整有400 年时间。

  然而由于缺乏证据,上述观点只能是一种假说。

  在近现代,确认欧洲活字印刷是在中国雕版印刷的影响和启发下,并且经技术改良而形成的却不乏其人。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雕版印刷传到了欧洲,尽管直接的证据尚不充分,然而他们还是对此深信不疑。有人提到9 世纪威尼斯就印过《古兰经》,但因看不到此书,人们难以置信。很多东方学专家认为阿拉伯人不喜印刷术,所以直到蒙古大军西征时,中国雕版印刷才传到欧洲,那是14世纪的事了。现存最早的欧洲雕版印刷品是1423年的《圣克利斯多夫像》。早在1550年,意大利的约维斯研究了葡萄牙人从中国带回的几本雕版书,嗣后他断定欧洲的印刷术渊源于中国。卡特也肯定中国雕版印刷导致了欧洲活字印刷的发明,理由是从雕版走向活字既是中国人走过的历程(但未最后成功),也是欧洲人的必经之路。他指出,欧洲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心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后来也是活字印刷发展最早的國家。此外,他还指出雕版不太适用于拉丁字母,所以在欧洲不太流行,因而很快为适宜拉丁文的活字印刷所代替。显然,铸造二十几个字母比铸造数以万计的汉字要简单得多。

  西方也有一些人认为欧洲的活字印刷与中国毫无联系,它完全是独自发展起来的。这种抱有明显偏见的观点为绝大多数严肃的学者所不能苟同。卡特明确指出,如果说中国和欧洲的“印刷术完全各自独立发展,那就更加难于使人相信。”不过,中国印刷术是怎样传到欧洲,又是怎样促使欧洲发明活字印刷的,这个问题还不能得到圆满解答,很多地方还是若明若暗。

  欧洲又是谁最早发明活字印刷的呢?传统的说法是德国的古腾堡。古腾堡是德国美因兹城的金工,出生在1400年前后,经过潜心钻研,他铸造了金属活字,并制成了手摇压印机。1450年左右,古腾堡印行了《最后的审判》、《拉丁语语法》、《天文历书》三种书,人们普遍认为这标志着近代印刷术的诞生。但上述三本书现在找不到了,古腾堡1455年印制的有名的《四十二行圣经》现在还存有48部,成为稀世珍宝。古腾堡的发明早已为世界公认,马克思高度评价活字印刷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发明,雨果称它是“一切革命的胚胎”。

  但是法国、荷兰都宣称是它们的人最先发明了金属活字。根据古腾堡早年曾到过法国斯特拉斯堡研究活字印刷的经历,有人由此认为法国有人早于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特别是在荷兰,15世纪就流传哈勒姆城一个叫考斯脱的人发明活字印刷的说法,并且比古腾堡早得多。考斯脱一直被当作荷兰民族英雄,哈勒姆中心广场至今矗立着他的铜像。1982年的一份联邦德国《南德意志报》登的一则报导增加了这一传说的说服力。人们在一本15世纪荷兰手抄本书籍的封面上后页发现了12个铅印的红色字母。据伦敦一位有名的拍卖鉴定人鉴定,这些红色字母是1430年在荷兰哈勒姆印出来的。如果真有如此,那么荷兰人比古腾堡还要早20年就发明了活字印刷。这一发现与荷兰的传说互相印证,对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一说产生了很大冲击,但还不足以完全动摇古腾堡的地位,因为12个字母说明不了多少问题。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欧洲活字印刷比古腾堡要早的说法。此说能否成立,还得看以后的研究和发现了。

no.3 埃及玻璃何时传入中国?


埃及玻璃何时传入中国?
 
  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最早制造玻璃的民族是埃及人。据说在上古以前,埃及人采用苏打作溶剂的方法从沙中提金,偶而发现了制造玻璃的方法。那时埃及人制造玻璃的原料是一种纳和钙的硅酸盐类的自然物,通常取之于苏打和石灰石,比现代玻璃含有更多的铁和铝的氧化物,以及氧化锰和碱,另外还常有少许的镁。埃及人最早制造的玻璃器皿是乳色玻璃,它是用埃及被称为雪花石膏的方解石精制而成,具有乳白色的半透明性质。到了公元前1580至前1314年的埃及十八王朝时,埃及已拥有许多玻璃工人,能制造出各种透明和半透明的玻璃器皿和珠子。

  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玻璃并非国内制作,而是由埃及辗转引进,这是科技史研究者已经达成的共识;但是,古埃及的玻璃是在何时传入中国的呢?

  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

  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在公元前1001至前947 年的周穆王时期传入的。据《十洲记》记载,西湖曾经向周穆王进献被誉为“白玉之精”的玉杯。这种杯又称作夜光常满杯,一直被误认为是用祁连山玉(即酒泉玉)所制造。但穆王的夜光杯,即使不是完全透明的玻璃杯,也很像是用埃及乳色玻璃所造的雪花石膏杯,而祁连山玉多以绿玉为主。古籍所载的夜光常满杯,以“白玉之精”这样崇高的称颂来衡量,和祁连山玉这种砆玉实不相称。因此其来源应当是个遥远的文明古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当时只有以生产雪花石膏和玻璃著称的埃及才能相当。据此他们认为在公元前10世纪,由居住在中国西北的伊朗语系民族进献的夜光常满杯,应是埃及用雪花石膏制成的乳色玻璃杯。

  但不少学者怀疑此说只是一种假托和猜测。他们认为,近年来考古发掘

  提供的实物表明,南方沿海地区自公元前5 世纪以来,到公元三四世纪一直是中国玻璃制造的重要基地。广州至少在公元前2 世纪起,即已拥有自己的玻璃制造业,它的兴起很可能和印度有过技术上的交流。因为埃及玻璃要远销中国,不论陆路或海道,必须经过南亚次大陆,因此中国最初知道埃及玻璃,都从印度运入。这些事实表明,埃及玻璃制品大致从公元前2 世纪便已开始流入中国,一直继续到公元五六世纪。个别的可能早在公元前6 世纪,已有精制的埃及玻璃珠流入长沙了,因为在属于公元前五六世纪年代的长沙楚墓中已发现了埃及的蜻蜒眼式玻璃珠。从北方运进中国的玻璃大都经过帕格曼,由南方输入的玻璃大都由南印度、中南半岛诸国转运。

  如果说在埃及玻璃何时传入这一问题上尚难达到比较一致的结论,那么在由此引出的埃及玻璃制造技术何时传来这一问题,同样存在着相异的见解。一种长久流传的说法认为是在5 世纪上半叶由大月氏输入中国。持这一说法的人认为,《魏书》卷102 《大月氏传》曾经记载,在北魏太武帝(424 —452 )时,有个自称“能铸石为五色玻璃”的大月氏商人来到北魏首都平城(山西大同),在那里烧炼玻璃,获得了光泽胜过西方玻璃的成绩,并建造了一座可容百人的玻璃宫。由于大月氏玻璃工匠传授了制造五色玻璃的技术,使得当时的中国北方有能力成批生产彩色玻璃。这个精通玻璃制造法并贩运玻璃制品的大月氏商人,大约正好来自亚洲南部的玻璃制造中心塔克希拉,那里由于素来与古埃及的玻璃制造业交流技术,一直在玻璃制造方面处于先进地位。

  与此不同的一种见解是,还在3 世纪时,我国南方与非洲有直接交通的交州、广州沿海一带已首先从埃及引进了先进的玻璃制造技术。东晋著名的炼丹术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已提到了仿造埃及玻璃碗,使玻璃制品进入日用器皿领域。交、广两州的设置在3 世纪初,三国孙吴统治交州,公元225 年始分交州为交、广二州,从这以后,两地便开始有仿造埃及水晶碗的工场了。两州与埃及之间的贸易十分频繁,很早就接触到埃及透明玻璃的制作技术,因而很快便研究出埃及玻璃之所以比其它地区的制品精巧,首先取决于五种成份的配制。这五种成份就是硅土、苏打、石灰、镁和氧化铝,都有一定的配制比例。这与现代科学对埃及古玻璃的鉴定结果是相一致的。

  埃及玻璃碗由于它的耐高温性能,比中国玻璃碗更能适应骤冷骤热的要求,因而在当时具有更多的实用价值。广州玻璃制作业通过吸收先进的埃及工艺,便能按照埃及玻璃的配方,制造出本国生产的单色或多色透明玻璃碗。

  这一创举,使中国南方的玻璃制造业大步向前推进,远远超过了北方黄河流域的传统玻璃制造业。不过这种工艺上的突破和创新,受到了地理上和行业上的严重局限。埃及水晶玻璃制作技术传入广州以后,因销路不广而很快失传了。直到18世纪乾隆年间才再次由欧洲天主教士传入宫廷。

  由此看来,在古埃及玻璃及其制作工艺何时传入中国问题上要达成比较一致的结论,还有待于考古发掘的新发现及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努力。

 

no.4 阿拉伯世界何时从中国传入瓷器?


阿拉伯世界何时从中国传入瓷器?
 
  瓷器,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也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中国瓷器在世界上享有最高的荣誉。英文里面“china ”一词,有个特别的含义,那就是“瓷器”。由于中国造瓷最早,影响极大,外国人就称中国为“china ”。

  由此可见,中国瓷器影响之深。

  中国瓷器传入阿拉伯世界,也如同造纸术、养蚕那样通过“丝绸之路”,即由新疆到波斯、由波斯经叙利亚,以达地中海各国如腓尼基,及巴勒斯坦等商埠。除了这条陆路之外,还有海路,唐代四大港(交、广、泉、扬等州),北宋三司(广、杭、明等州),南宋四大港(广、杭、明、泉),元代八大港(广州、泉州、漳州、温州、庆元、杭州、澉浦、上海)都是瓷器出口的大港。外销瓷离中国后,船经波斯湾、巴士拉、巴格达至埃及;或巴博、席拉夫、萨马拉至埃及。这是一条“充满艰难困苦的陶瓷贸易之路,”是一座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那么,这条路何时开通?桥梁何时架起的呢?这是一个至今仍争论不休的饶有兴趣的题目。

  一曰始于公元7 世纪。《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1年第3 期刊载一文“伊朗乃沙布尔出土的唐越窑碗”认为,从考古发现的可靠材料来推断,唐代前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商业贸易扩大,作为新兴商品的瓷器大量行销印度、伊朗、伊拉克及埃及等地,阿拉伯南海岸和非洲东海岸索马里、肯尼亚、莫桑比克等遗迹中都发现有我国残瓷器。

  二曰始于公元8 世纪。日本学者三上次男著的《陶瓷之路》一书认为,从1912年英国人发掘9 世纪最为昌盛的埃及开罗南部福斯塔特(fostat,13世纪末逐渐荒废)遗迹,获得了若干唐三彩陶片和邢、越窑残器,还有刻划莲花、凤凰等纹样的残片中可确定这些瓷器年代最早的是8 世纪的唐代,所出土的中国陶瓷数量与其它遗址比较,还是占绝对的多数。这不仅是研究中国陶瓷、而且是探讨中世纪埃及和中国贸易极为重要的材料。

  《中国的瓷器》一书也认为,在8 到16世纪这800 多年中,埃及不断输入各种名窑陶瓷,而当中国陶瓷的新品种以优美的姿态出现时,不论在什么时代,马上就能仿制出来,如唐三彩、白釉瓷器、越窑青瓷等不一而足,当时中国的瓷器因其时髦款式而盛行于埃及。

  三曰始于公元9 世纪中叶。阿拉伯商人苏雷曼(sulayman)就是经过海路来中国经商的。851 年(唐大中五年),他写的一部游记讲:“中国人用陶造用品,透明如玻璃,里面加了酒,从外面可以看到。”瓷器既然被阿拉伯人欣赏称赞,运到阿拉伯去的一定有相当数量,且在人民大众中间享有显赫的声誉。

  在对伊拉克北部的沙麻拉城这座九世纪中叶阿拨斯王朝的临时首都遗址的发掘中,曾发现了许多阿拉伯的瓷器,都是模仿中国瓷器制造的,同时还发现许多从中国运去的瓷器。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拨图塔在其游记中写道:“中国瓷器仅产于刺桐城(泉州)与广府(广州)。用当地山上泥土燔烧成炭。先在泥中加上一种当地特产的矿石,燔烧三日后取出,再泼之以水,使之发酵。优质瓷器,须发酵一月,但不宜再久。中国瓷器销经印度和其它各地,甚至运到我国摩洛哥。”

  四曰始于晚唐五代。马文宽、孟凡人著的《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一文认为,从考古资料看,在非洲约有17个國家和地区,200 余个地点发现中国古瓷,散布的地域广阔,数量惊人,瓷器种类丰富,延续时间很长。非洲发现的中国古瓷,包括了绝大部分唐朝主要窑口所生产的瓷种,对这些不同古瓷品种、窑口和年代的分析,可形成一个粗略的中国古瓷从晚唐到清代中叶的年代发展序列。晚唐五代瓷器的外销情况,在西亚文献中也有反映。如西亚学者贝哈基在1059年(宋嘉佑四年)谈到“巴格达的哈里发柯伦。阿。拉西德统治时期(786 —806年,即唐贞元二年至元和一年),东波斯霍拉桑地

  区的统治者阿里。伊本。伊萨曾献给这位哈里发20件中国御用瓷器及2000件一般瓷器。巴格达驿长伊本。考尔达贝在846 —881 年间写了《郡国道里志》一书。书中提到中国几个名港,着重指出“中国出口货物中有精美的瓷器。”

  总之,从晚唐五代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外销瓷的烧制、海外贸易与海外交通的发展,国外瓷器大量出土以及国外文献资料等方面断定,在晚唐五代时期,瓷器作为外贸商品,已经大量地输往阿拉伯世界。

  从现存的考古材料和文献资料来看,阿拉伯世界从中国传入瓷器不会早于公元7 世纪,但是,这个时期规模小,限于少数國家和地区,至公元八九世纪,瓷器大量地输入阿拉伯世界,形成规模效益,此说能否成立,亦是一个未知数。要彻底解开这一历史哑谜,看来还得有待于考古工作者和史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no.5 神奇的古印第安天文学知识来自何处?


神奇的古印第安天文学知识来自何处?
 
  15世纪末以前,美洲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远在西欧殖民主义者侵入美洲之前,印第安人就已创造出了十分灿烂的文明——堪与世界优秀文化媲美的玛雅文化、阿斯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尤为突出的是他们惊人的天文成就。

  印第安人对天文的知识可追溯到遥远的过去。美国《科学文摘》曾刊登了文森特。马姆斯牧罗姆的一篇文章,记叙了这样一个事实:大约在3351年前的某一天,伊萨帕的一位祭司发现,在没有任何一种竖在地上的东西的情况下,地面上竟出现了投影。于是,这位细心的祭司记下了发生这一奇怪现象的日子,并且继续留心观察并计算天数。260 天以后,这种现象再次发生。从此,最初的历法产生了,在这种历法中,每年分为13个月,每月20天,全年260 天。

  这就是所谓的宗教历法。至今在危地马拉的一些偏僻山区,土著居民仍然使用这种独特的历法。

  居住在墨西哥和中美洲的玛雅人,继承了伊萨帕人发明的历法,结合自己长期对太阳和星辰的观测,发明了他们的历法。他们有四种不同的历法:第一种是玛雅历法(即宗教历法);第二种为太阳历,每年18个月,每月20天,外加5 天(“无名月”)作为“忌日”,共365 天,这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常用历法;第三种是每一金星年为584 天的金星历;第四种是每年为385 天零8 小时的太阳历。玛雅人在没有沙漏和滴漏等原始计时工具,更没有现代天文望远镜和其他先进的光学仪器的情况下,借助于特殊的方法,即已较准确地预测出了日食和月食的时间,掌握了月亮、金星运行周期。他们计算出每一金星年为584 天的结论,同现代科学家们计算的583.92天相比较,每地球年误差仅72分钟。

  尤为令人惊叹不已的是,玛雅人把造型艺术与天文学知识浑然一体,巧妙地结合在一座座金字塔上。例如: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地区的七层壁龛金字塔,其有365 个方形壁龛,每龛代表一天。在尤卡坦半岛北部的库库尔坎金字塔,四面各有91级台阶,加上通往最高处圣堂的一级正好是365 级,与全年天数相符。在石阶两旁朝北的两个边墙下端刻成巨型蛇头,每年春分和秋分,在夕阳的照射下,出现“蛇影奇观”。据墨西哥天文和考古工作者说,库库尔坎金字塔坐南朝北而偏西17度,春分和秋分是一年中仅有的昼夜均分的两天,太阳向正西方向落下,便形成了奇妙的蛇影。玛雅人把蛇影的出现

  看作是羽蛇神降临大地,春分出现时,带来雨水,开始耕地播种,而当秋分时,则雨季结束。就这样,玛雅人不仅把他们丰富的天文知识结合到建筑艺术中,而且还巧妙地将它同宗教信仰结合起来,并为农业生产服务。

  稍晚时候崛起的阿斯特克文化又继承玛雅人丰富的天文遗产。如为纪念他们传说中的“第五个太阳”而建的,以“众神之城”而闻名的牧奥蒂华坎城,考古学家们对该城最高的建筑太阳金字塔进行考察后认为该金字塔象征着“通往新世界的天路之航标。”

  居住在南美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土著居民基多人,在很远古的年代,就经过观察,认定基多城北的卡史贝一带是太阳每年两次跨越南北半球的“太阳之路”,并且设立了标记。后来,经过法国和厄瓜多尔两国的科学家的测定,证明赤道的方位就在“太阳之路”的附近。

  自誉为太阳子孙的印加人给许多星体和星座起了名字,并从观察天体中总结出自然界的规律。印加人有太阳年和太阴年的概念。他们的太阳年每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每年另加5 天;而他们的太阴年则为每年354 天。

  前印加时期的蒂亚瓦纳科文化,有一座以石造建筑而闻名的“太阳门”。

  整个建筑是用一块重达百吨的巨石雕成的,高2.5 米,宽达4.5 米,中央凿一门洞,门楣上有一些精美的、神秘的人形浮雕,有传说中安第斯世界造物主比拉科查像,以及其他各种图案花纹和符号等。据说每年9 月21日黎明的第一道光总是准确地从太阳门中央射入。但这座太阳门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如当时的人们用什么方法雕刻这样巨大的石料,在没有轮制运输工具的条件下,它是怎样经过坎坷的山路运到广场并被竖立起来的,至今还得不到满意的解答。此外,门楣上的图案又代表着什么呢?有人认为那些符号可能是一种当时的历法,但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历法呢?

  在纳斯卡地区,有一片长达60公里、宽约2 公里的石碛平原,墨色石块砌成宽窄不一的线条纵横其间。这些线条有的是三角形、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有的像螺纹、方格等各种形状,同时尚有100 多个动植物图案穿插其间,且每隔一定距离重复出现。这就是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纳斯卡地画。它们的用途是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有人推算其可能和天文观测有关,是至今世界上最大的历法图。1941年第一个研究纳斯卡画的保罗。科索克博士说,他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学书籍”。许多科学家认为,地画是古代印第安人描绘的一幅巨型天文历法图,地画中的动物图像可能是各种不同星群形状的复制图,而那些长短不一、形状各异的线条则代表星辰运行的轨迹。

  总之,古代印第安人的天文学充满着无穷的奥秘。虽然有些人将他们的天文学成就与外星人的启示联系在一起,但他们神奇的天文学成就如何取得,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

 

 
 

no.6 葡萄牙古飞船飞行是否真实?


葡萄牙古飞船飞行是否真实?
 
  1709年6 月24日,维也纳的一家日报刊登了如下一条新闻:一只硕大的“笨鸟”被数以千计的小鸟围攻,盘旋在市中心上空。后来小岛纷纷着陆,露出“笨鸟”的真面目,原来是一架船状的机器,上有船帆,下有摆动的翅膀,船上的人想着陆中心广场,却不能。风把他吹向塔楼,而且帆挂在塔尖上。

  过了两个小时,直到那位空中旅行者从塔尖顶上摘下风帆,“笨鸟”才落到广场上。这艘飞船让卫兵保护起来,免得好奇者围观时把它踏坏,飞行家被领到旅馆里休息,并在那里把政府委托的信件交给葡萄牙公使及其他要员。

  这位飞行家说,他乘坐自己新发明的空中机器6 月22日从里斯本起飞,当飞船经过月亮时,那里的生命见到他惊恐万分。他说月亮上的居民和人差不多,只是没有脚,有一层硬壳裹着身子,像乌龟似的,还说,如果葡萄牙国王施令,他可以率领类似装置的飞船40—50艘,每艘乘4 —5 名战士,轻而易举占领月球帝国。

  为了不让人怀疑,确信这一事件的事实性,报纸还附印这艘葡萄牙飞船:躯壳呈船状,船首装有鸟头,后舵上插着葡萄牙国旗,翅膀和后舵着力刻画出巨大的羽毛样。

  报纸的消息收效甚大,维也纳居民奔走相告,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这突如其来的场面,顿时这期报纸供不应求,人人争相购买。当时,人们对此都深信不疑。

  180 多年后的今日,人们开始怀疑此事是一个科幻故事。《历史大观园》1989年第12期中刊登了东北师大吴爱林的文章,对此提出了异议。文章认为,1709年6 月22—24日自里斯本向维也纳的飞船飞行是编造的,第一个飞向天空的人是在这74年之后。

  那时的葡萄牙失去了大量的殖民地,是一个贫穷、经济落后的國家。1707年后,葡萄牙国王若望五世开始振兴昔日强大的军队,繁荣经济,重新将政权牢牢掌握在皇室手里。此时,有一个名叫巴托罗缪。罗伦索。德。古日芒的人,从巴西来到奥地利,他受到葡萄牙国王的接见,并向国王宣称自己发明了一昼夜可行600 英里的飞船,可使葡萄牙恢复昔日的强盛。不过,他没有提及任何占领月球之说。

  古日芒提到了飞船的多种用途:在飞船上可以指挥军队;解救被围困的要塞城堡;迅速、无阻地取得情报;空投军用供给及食品;可以从被围地救出各种要员,而且敌方对此无能为力;商人亦可往被围地送期票与资产,亦可从中取出它们;并预见到从飞船里往堡垒、军舰扔炸弹这一军事用途。无疑,这比第一次使用飞机轰炸的时间早200 年。

  葡萄牙人因这项发明而自豪,当时国王如获至宝,自然,秘密也不向外泄露,至今人们无从得知,维也纳报纸公布的插图是否就是古日芒飞船的图纸。

  1934年,意大利发现了另一份古日芒草图。它是迄今为止人们所见的最老的一份飞船图纸,凭旁边的附注判断,它是据葡萄牙的正本临摹下来的副本。图纸的标题是:《本年度葡萄牙国的发明,日行600 哩的运载飞船,用于商贸》。标题可能是个伪装,因为古日芒设计的目的根本不是用于商贸运输,而是军用。

  古日芒飞船图纸的两种记载可能该作如下理解:“故事泄露假情报”。

  其中掩盖了发明飞船的真正目的——军用。连维也纳报纸也仅一笔带过要征服月球。葡萄牙也罢,奥地利也罢,他们的书报检查机关都不允许在争夺西班牙遗产战争之际散布飞船用于军事的想法。

  在古日芒发明之前的1670年,北意大利的耶稣会学者弗朗西斯克。德尔齐。德。拉尼斯出了一本书,献给皇帝列奥波里一世,其中有飞船的草图,与上述飞船图相似,它的外表很像一艘多桅帆船,躯壳近似楼船,是当时极

  普通的海船外形。不过飞船的升力不是来自气流,而是四个大铜球,里面拍出空气。拉尼斯认为,铜球里的空气抽尽,飞船能够升空。而古日芒的发明很可能是基于拉尼斯的图纸。两者存在一些最相同之处。在古日芒问世21年前,拉尼斯也极为现实地勾勒了一幅图画:飞船轰炸房屋、城堡及船只的可怕威力。

  1709年8 月3 日、8 月5 日、10月30日,古日芒进行了三次重要的公开试验。他把热气强行灌入开口向下的气囊里,迫使升空。气囊的质量是硬质的,多半是柳条糊上纸。气囊里面装上盛可燃物质的小贮存器,点燃导火芯生成热气。第一次试验刚点着整个装置就烧毁了;第二次试验上升到升限处也突然起火了;10月30日的试验在因吉亚宫的庭院进行,飞行装置飞得很高,并完整无损地着陆。这就是葡萄牙飞船试验的经过。其实,古日芒的飞船试验从升到落时间短暂,即使未原地不动地落在宫廷院内,也不会飞出葡萄牙国界。因而很可能是人们把第三次试验成功讹传夸大,并与同年6 月24日的维也纳报纸混为一谈所编撰出来的。

  然而,古日芒在科技史上留下的功绩是现实而显然的:他毕竟是第一位利用热气力量进行试验的升空者。而他的飞船能否从葡萄牙飞到奥地利的维也纳,是真是伪,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no.7 最早的南极洲古地图是怎么测绘出来的?


最早的南极洲古地图是怎么测绘出来的?
 
  南极洲在世界七大洲中是被人们发现得最晚的大陆。尽管早在公元前6 世纪,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依据当时流行的“对称美”的观念,天才地精测到“南半球必定有一些大块陆地存在,以与北半球的那些大陆相对称”。然而这毕竟是人们对南极大陆的“合理想象”。

  公元2 世纪时,希腊地球学家托勒密在其专著《地理学》一书中则断言:地球的南半球是和亚洲、非洲相连接的大陆块,浩瀚的非洲大沙漠应该一直延伸到南极地带。这一权威论断直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人们完成了三次著名的冒险远航后才被打破。但是由于大块浮冰区和冰山的重重包围,也由于恶劣的气候条件,使人们对南极洲的认识十分艰难。

  迟至1675年,英国人安东尼奥。德。拉。罗奇在一次航行中偶然发现了南乔治亚岛,南极洲才首次进入人类的视野。又过了100 年,英国著名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在给英国海军部的报告中描述了他的南极探险。他的考察船曾到达南纬71度10分,这里距南极大陆海岸仅200 公里,但是在风暴和浮冰的阻隔下,他们终于未能登陆。由此他在报告中断言:“我已在这样高的纬度完成了对南半球海洋的环行,并已达到了不可能有大陆存在的地步,至少是探险家们从未接近的顶点。”可见,在19世纪之前人类对南极这块神秘大陆的认识是十分贫乏,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无知的。

  可是1956年,美国海军部文职人员,一位以研究旧海图见长的阿林顿。马勒里宣布,他在一份1513年绘制于羊皮纸上的古地图的摹本上发现了南极洲部分陆地。在这份地图的下方用淡淡的颜色绘出了未被冰川复盖的南极北部沿岸地区——莫德女王地,其地形特征与1949年人们测定的南极地形轮廓惊人地相似。这一重大发现引起学术界的极大震动:因为人们确切地知道,1895年1 月,挪威船长伦纳德。克里斯坦森领导的考察组在阿德尔角登陆成功,这是人类第一次脚踏南极大陆的实地。1933—1955年,美国著名探险家理查德。伯德才使用船只和飞机对南极大陆12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及其周围水域进行了勘探和测绘,1934—1941年间再次对太平洋海岸线进行了标界,对从罗斯海到威得尔海之间200 万平方公里的未知地区作了考察。那么,在此前400多年的古地图上怎么会有南极洲的地形图呢?

  美国学者查理斯。哈普古德教授决心解开这个令人费解的谜。经查证,地图的绘制者是皮里。雷伊斯。他原是一名颇有名气的海盗,后来效力于苏莱曼一世的远航船队。在地图的说明中他声称,绘制这幅地图时他参考了20份海图。于是哈普古德着手搜寻皮里。雷伊斯同时代及其以前人绘制的地图和海图。其间,哈普古德教授又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在一位名叫奥伦狄奥斯。菲南乌斯绘制于1531年的地图上,他清楚地看到与北极遥遥相对的南极,其大陆形状几乎同现代地图绘制的一样准确。该地图上的莫德女王地与皮里。雷伊斯地图相同,所不同的是这份图上的南极大陆地形中有突兀而起的山峦和奔流入海的河流。

  真是旧谜未解新谜又生:地理学家的研究早已证明,地球冰川时期最后阶段结束于大约公元前1 万年。其时南极洲的冰川曾向北延伸到今天的阿根廷的巴塔戈尼亚地区。即使现在冰川已收缩至南极洲大陆架一带,整个南极大陆仍几乎全被冰川复盖,何来奔涌的河流和无冻的海域呢?

  大惑不解的哈普古德教授不想轻率断言这是地图作者的意想之作。经过格外缜密的考察和研究,教授了解到,南极洲边缘罗斯海的海底岩层是南极冰川时期以前,经河水冲刷入海沉积而致。这些沉积物已愈万年,最晚的是五千年左右。他的考察和研究还证实,公元前3 世纪初,在埃及托勒密王朝时代,亚历山大城的博学园曾是收藏和研究古代航海地图、日志、文物和史料的中心。只是当罗马的凯撒入侵埃及后,博学园毁于战火,许多珍藏的古代地图及其摹本或散乱丢失,或被转移到拜占庭帝国。而当1204年威尼斯人攻占拜占庭时,一部份地图又被掠往欧洲。据此,哈普古德教授在1966年正式出版一本名为《古代海王地图》的专著,就南极洲古地图之谜他作出如下推断:早在史前时代可能就有人绘制出南极大陆绿洲时期的地形地貌图,这些图是远古时代一些富有探险精神的航海家根据实际情况绘制的。1513年皮里。雷伊斯绘制的地图是参照了藏于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王宫或图书馆内的古地图和摹本。这是对南极洲古地图之谜的一种言之成理的破解。

  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起又一次震动。赞成者认为,据此现代人应对远古时代人类的航海能力和范围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作出全新的评价。反对者更不乏其人。他们指出,哈普古德的推断虽然言之成理,但却持之无据。他的书中推测性的论点过多,却提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确切证明史前时代即有人绘制了世界地图。他们诘问道:如果史前时代就有人绘出南极绿洲时代的地形地貌图,它们又能奇迹般地流传到皮里。雷伊斯生活的时代;那么为什么现在这些史前地图或摹本又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这确实颇让教授难以对答。

  于是,70年代初一位想象力异常丰富的瑞士业余考古工作者埃里奇。冯。丹尼肯提出,皮里。雷伊斯的地图是描摹了太空拍摄的一幅照片。

  这幅照片是外星人从他们空间站俯视地球时拍下的。这一大胆的假设更难得到确切的求证了,而且一些学者轻而易举地推翻了这一说法。因为据说是照片翻版的皮里。雷伊斯地图上所绘制的许多地方,其地理位置就与实际不符。

  即便有人再用沦海桑田、板块飘移之类的说法予以解释,恐怕也难令人信服。

  但是这样一来,对早在人们探测南极大陆及其海域400 多年前,就有人

  绘出南极大陆的古地图又怎么解释呢?看来猜测、争论及至考察、研究还将继续下去。

 

no.8 汽车是由谁最早发明的?


汽车是由谁最早发明的?
 
  提起汽车的发明,似乎每一个國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说法。德国人认定汽车是由卡尔。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于1886年发明的,法国人则提出早在1884年德拉玛尔——德布特维尔就发明了汽车,而大多数美国人对于汽车不是由亨利。福特发明的说法更会感到十分惊讶。其实,汽车的发明完全是各国科学家们在一二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共同合作的产物,很难把它简单地归功于哪一个人。

  自从发明了带轮子的车以后,人类就一直梦想着能够制造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人力、畜力而自动行驶的车辆。尽管历史上古代的中国、阿拉伯、欧洲都不乏能工巧匠试图用风力、水力或者弹簧拉力等形形色色的方法来推动车辆,但是这些尝试或者以失败告终、或者只能走上很少的几步而成了华而不实的昂贵玩具,都不能称为汽车。一直到18世纪中期,蒸汽机的发明及广泛应用,才使人们有可能真正开始从事自行车辆的研究。据记载,1769年一位名叫尼古拉斯。约瑟夫。库诺塔的法国炮兵工程师曾在巴黎试验过一种蒸汽动力三轮军用牵引车,这辆车不仅十分笨重,而且操纵困难,时速仅为4 公里左右,因此很难投入实用。1770年,库诺塔的同胞居纽又把一个巨大的圆形锅炉装在了一副只有三个轮子的底架上。这辆长达7.23米,时速可达3.5 公里的蒸汽车至今仍被珍藏在法国巴黎技术博物馆里。1805年,由著名的工程师奥利弗。伊文斯设计制造的美国第一辆蒸汽车在费城大街上轰然驶过。日后的对比实验表明,这辆重达15.5吨的庞然大物能够满载100 桶面粉用两天的时间行驶65英里并获利50美元,而5 匹马拉的货车运送同样的货物却要用3 天时间,只能获利18.3美元。到了19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以后,由英国人戈兹沃西。格尼、法国人阿米迪。博利以及美国人西尔维斯特。海华德。罗帕改进的蒸汽车大量地行驶在欧洲及美国的城镇之间。这些蒸汽车尽管大小不同、形态各异,但都具有共同的明显缺点。首先,笨重的车身使蒸汽车必须沿着固定的线路行驶,以便随时补充煤和水。其次,这种车不仅在行驶时操纵起来很困难,而且启动要预热,停车要减速,十分不方便。另外,乘客们整天坐在锅炉旁,夏天热的难受,大风时满身煤灰,还躲不开那吵人的噪声。有时性急的司机一下把炉火烧得太旺,车子还会因汽压太高把乘客炸上天。当另一种更有效、更轻便实用的新发明——内燃机出现后,人们立即纷纷以之取代蒸汽机,而蒸汽车短暂统治的时代也随之消声匿迹。真正的现代汽车,是从发明汽油动力内燃车开始的。因此,大多数研究汽车历史的专家都没有把蒸汽车的发明人库诺塔与居纽当作最早发明汽车的人。

  早在1858年,定居法国的比利时工程师勒努瓦就发明了一种燃烧煤气的发动机。1860年这一发明取得了专利,并成功地装在一辆三轮车上作了试验。两年后,他又试制了一辆能在3 小时内跑完10公里路程的液体燃料内燃机汽车。1864年,奥地利人西格弗莱德。马库斯于维也纳发明了他的煤气动力汽车。可惜这辆车很难操作,经过几次试验之后就被拆掉了,直到10年以后马库斯才又造了第二辆车。1884年,法国人德拉玛尔——德布特维尔终于造出了世界第一辆使用汽油机为动力的汽车,然而他很快就把这辆车的发动机拆下来用作纺织厂的动力,而没有再花精力去改进这一发明。直到这时为止,发明家们所关心的只是改进这种新型的内燃机引擎,汽车只是他们的副产品,因而人们一般不把勒努瓦、马库斯或者德拉玛尔——德布特维尔当作汽车的发明人。1886年,德国工程师戈特利布。戴姆勒将自己设计制造并获得专利的小型内燃机,装在了一辆马车上,于是一辆“不用马拉”的怪物吼叫着奔上了大街。几乎与此同时,另一位德国人卡尔。本茨也完成了自己的发明——一辆三轮内燃机汽车,并获得了专利。以后的几年,经过不断地改进,这种以汽油为动力的车辆终于接近了实用化,由卡尔。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生产的汽车也日益成为汽车爱好者们心目中的名牌货。1926年6 月,这两家世界上最古老的汽车公司合并,组成了戴姆勒——本茨公司,并一直以生产高质量的豪华汽车而著称于世。因此,人们大多把汽车的发明权归于卡尔。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其实,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汽车是在本哈特。标致、路易。雷诺、奥贝尔兄弟、罗尔斯。罗伊斯等一大批早期汽车业的先驱者们的探索和竞争之中逐渐成熟并为大众所接受的,现代汽车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机械都与本茨和戴姆勒最早的发明有很大的不同。从这个角度上讲,汽车的发明应该归功于18、19世纪那些孜孜不倦的发明家们,没有他们楔而不舍地奋斗,某一二个发明家是很难单独发明如此复杂精巧的机械的。

  在本茨和戴姆勒分别发明了汽车之后10多年,美国人才造出了自己最早的内燃机动力汽车。然而,美国人却把汽车生产真正发展成了现代化的大工业。其中,一位名叫威廉。杜兰特的人于1908年组建了名为“通用”的庞大汽车公司,打破了汽车的作坊式生产。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亨利。福特于1910年前后首创了利用流水线成批生产汽车的方式,制造任何人都买得起的汽车。在美国人的努力之下,汽车工业终于成为雄踞当今世界之首的行当。

 

 

no.9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谁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谁发明的?
 
  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曾梦想过象鸟儿那样凌空翱翔,腾云驾雾,直上九天。但是,在19世纪末叶以前,这个美好的愿望没有变成现实。只是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巨大进步,随着借助于发动机和机翼在大气中飞行的比空气重的飞行器——飞机的发明,人类才终于打开了天空的大门,跨进了征服太空的宇宙的时代,实现邀游兰天的梦想。

  飞机的发明使世界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变。万里之遥,朝发夕至,如今已成家常便饭。当人们乘坐又舒适、又安全、速度又快的理想的空中交通工具——飞机旅行时,谁能不对飞机的发明者的伟大创造肃然起敬、表示感激之情呢。

  但是,长期以来,关于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谁发明的问题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为俄国人莫扎伊斯基发明说。例如,在前苏联史学家诺索夫主编的《苏联简史》一书中直接了当地写道,俄国军事工程师亚。费。莫扎伊斯基(1825—1890年)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在前苏联另一位史学家涅奇金娜主编的《苏联通史》中也说,俄国第一架飞机的制造者是莫扎伊斯基。这位海军少将长时间和仔细地设计自己的飞机,并准备飞行。他制造了单翼飞机,这种飞机有机身、机翼、起落架、动力装置、水平和垂直的操纵系统,即有现代飞机的所有主要部件。1881年,莫扎伊斯基因发明“航空器”(飞机)而获得了专利特许证。1882年7 月20日,在靠近彼得堡的红村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首次试飞。一位目击者写道:“莫扎伊斯基的飞机靠轮子在地上滑行,然后像鸟儿那样腾空飞起”。据前苏联科学院主编的《Shi界通史》中说,莫扎伊斯基1882—1885年试制的飞机上使用的是蒸汽发动机。他的飞机问世之后,1890—1893年克。阿德尔在法国,1892-1894 年海。马克西姆在美国也先后试制最初的安装蒸汽发动机的飞机。

  第二种为美国人赖特兄弟发明说。在《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一书中写道,美国的两个发明家赖特兄弟,即威尔伯。赖特(1867-1912 年)和奥维尔。赖特(1871-1948 年)驾驶以汽油为动力的飞机实现了第一次空中飞行。

  我国学术界也有人认为赖特兄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由于用蒸汽作动力驱动飞机实用价值不大,因此,随着内燃机的发明,人们就把注意力放在试制用内燃机作动力的飞行器上。1896年,德国设计师g.捷尔费尔特首次把使用液体燃料的内燃发动机装在飞艇上。内燃机的改进以及飞行理论和飞行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现代飞机的制造准备了必需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初,出身牧师家庭、从小就坚持不懈地观察、研究飞行器并勇于进行飞行实践的赖特兄弟开始研制用内燃机作动力,由人操纵的飞机。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制成符合飞行要求的12匹马力的内燃机,通过链条带动螺旋桨。这种使用汽油的内燃机轻便而又紧凑。飞机则用木头和布料制成。1903年12月17日,赖特兄弟俩带着自制的飞机,来到北卡罗来纳州基蒂霍克附近的沙丘,开始试飞。最初两次起飞失败。接着,奥维尔驾机起飞,在空中飞行了12秒钟,飞行距离120 英尺,距地面高度为3 米。世界上第一架内燃发动机飞机试飞成功了!1906年,威尔伯获得美国专利。他去世后,其弟奥维尔继续从事飞机性能的改进工作。1943年,奥维尔将他和哥哥共同研制的飞机赠送给华盛顿密森学院,5 年后作为永久展品供世人瞻仰。飞机上有块牌子,上面写着一行醒目的文字:“赖特兄弟最早发明的飞机”。

 

no.10 第一颗原弹子是美国研制的吗?


第一颗原弹子是美国研制的吗?
 
  第一颗原子弹一般都认为是美国研制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了抢在纳粹德国前面造出原子弹,曾制订了“曼哈顿工程”计划,动员了数万名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耗费了20亿美元巨款,经过近6 年的苦战造出了原子弹。

  1938年,德国物理学家成功地进行了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的实验。如果把这一技术转为实用就能造出第一颗原子弹。当时流亡在美国的意大利核物理学家费米和匈牙利物理学家锡拉德意识到德国有研制成原子弹的危险性。

  他们求助于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希望他能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警告。爱因斯坦慨然应允,这封信由罗斯福的私人顾问萨克斯转交总统。在白宫二楼的书房里,萨克斯在转交爱因斯坦的信时,讲了拿破仑因不重视美国发明家富尔顿制造汽船的建议而受挫的故事,引起了罗斯福对研制原子弹的重视。

  1942年夏末,美国政府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研制原子弹。在格罗夫斯准将的主持下给这一工作定名为“曼哈顿工程”。最多时雇用人员近60万人,且人才云集。有些部门,博士比办事员还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可以排列成行。

  直至1945年7 月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片荒漠中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实验。

  原子弹爆炸后一座几十米高的铁塔被熔化,爆炸中心闪射出耀眼的光芒。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在很远的地方高声喊叫她看到了亮光。当地报纸还称“有一座军火库爆炸”。

  1945年8 月6 日,由专门组建的509 团的b —29轰炸机载着一颗新制成的原子弹从提尼安岛起飞,投在日本的港口城市广岛上空。原子弹在离地600 米的空中爆炸。在中心地区,强烈的光芒使人双目失明,高温把地面上的一切都化为灰烬。城市里到处是尸骸和被严重烧伤的人。伤亡人数高达7 万人。

  8 月9 日,美国又在长崎投下了一颗原子弹。

  除了美国在研制原子弹外,其他國家也为此做了一些努力。英国在1941年10月成立了研制原子弹的政府机构。这个机构代号叫“合金管”。但是在敌机频繁空袭的情况下,这一工作难以在英国本上投入工业生产。后来英国同意将此机构并入美国的“曼哈顿工程”计划。

  纳粹德国在1942年6 月召开了有关研制原子弹的会议,由军备部长施佩尔主持,了解什么时候能制成原子弹。由于缺乏金属铀和重水,研制工作难以很快完成。不久为德国生产重水的挪威重水工厂遭到挪威抵抗力量和英国特工人员的破坏,生产设备严重受损。这使德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受阻。另外希特勒对这一花费甚巨的工作也不感兴趣,投入的人力财力很少,使得德国未能成为第一个研制成原子弹的國家。

  近几年来有人对美国最早研制出原子弹的传统说法表示怀疑。他们根据解密不久的有关档案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是前苏联首先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墨西哥一家报纸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记载了这件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斯大林从一些苏联科学家处得知,利用铀的原子裂变可以制造杀伤力极大的核武器,而纳粹德国正在从事铀原子裂变的试验。

  这时前苏联研究核物理的主要科学家大多在肃反中受到牵连,因错案被关在西伯利亚的集中营里。1938年初,斯大林派人走遍各个集中营找来有关的科学家,送到设在西伯利亚荒原中的实验基地,由库尔恰托夫和卡尔察主持研制原子弹。这些科学家虽身陷囹圄,但出于对祖国的忠诚,仍辛勤工作,每天在实验室里苦干12个小时以上。

  1939年3 月,希特勒撕毁《慕尼黑协定》,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对苏作战一触即发。此时,斯大林亲自召集这些科学家来克里姆林宫开会,强调祖国的安全取决于能否拥有原子弹。会上经过几个小时的讨论,斯大林决定在4 年内造出原子弹。西伯利亚实验基地的研制工作夜以继日地进行。斯大林派的代表经常提醒疲惫的科学家们注意斯大林规定的期限。

  1941年6 月22日,300 万德军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到年底,兵临莫斯科城下,前线告急。但苏联政府不顾物资补给困难,对西伯利亚基地的供应有增无减。库尔恰托夫和卡尔察已进行了600 多次试验。随着后来苏军的顽强反击,战局完全改观。1943年夏天,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惨败。这时苏联用常规武器也能打败德国,斯大林对研制原子弹不感到那么迫切了。1943年9 月,他收到了来自西伯利亚的急电,告诉他第一颗原子弹的暴炸已准备就绪,准备于9 月10日在一个无人烟的湖心岛上进行。斯大林来去观看,派了马林科夫率团前往。

  这颗原子弹很小,当量只有两年后美国在广岛投下的那颗的1/10大小。

  启动控制装置后,科学家和观看试验的人撤到很远以外的地下掩体里。可是物理学家别特尔萨克却低估了其威力,没有进入混凝土掩体,成了原子弹的第一个受害者,尸体被炸得无影无踪。

  后来因经费不足,苏联的原子弹工作缓慢下来,直至1949年苏联才爆炸了一颗与美国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威力相仿的原子弹。

  但是,如果事情真是这样,为什么在苏联出版的著作中对此却秘而不宣,这与苏联喜欢宣传本国成就为世界第一的习惯做法很不相符。这也就给这一本来似乎已有定论的问题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