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略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计战
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
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曰:“料敌制胜,计险阨
远近,上将之道也”。①汉末,刘先主②在新野③,三往求计于诸葛亮④。亮曰:“自
董卓⑤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⑥比于袁绍⑦,则名微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⑧,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
子⑨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⑩据有江东⑾,已历三世⑿,国险民附,贤
能为之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⒀北据汉、淝⒁,利尽南海⒂,东连吴、
会⒃,西通巴、蜀⒄、此用武之国,而其主⒅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
有意乎?益州⒆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⒇因之以成帝业。刘璋(21)暗弱,
张鲁(22)在北,民阜(23)国(24)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
胄,信义着于四海,总览(25)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
戎(26),南抚夷越(27),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
军以向宛、洛(28),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2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30)
以迎 将军者乎?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后果如其计
(31)。
【注释】
①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语出《孙子兵法·地形篇》。“计险
阨远近”句,马本、唐本皆脱“计”,今从王本。
②刘先主:即三国蜀汉的建立者刘备,东汉远支皇族,字玄德。谥昭烈皇帝,
史称“先主”。
③新野:诸本皆作“襄阳”,与史载相违,今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校
改。
④诸葛亮: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字孔明。
⑤董卓:东汉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字仲颖。汉灵帝时,任并州牧。灵
帝死后,他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自为太师,把持朝政,无恶不作。后
为司徒王允等人设计所杀。
⑥曹操: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谯县(今安徽毫县)人,字孟德,
小名阿瞒。
⑦袁绍:东汉末封建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字
本初。
⑧以弱为强者:马本脱“强”,今从唐本。
⑨天子:古称统治天下的帝王。这里指汉献帝刘协。
⑩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吴郡富春(今属浙江)人,字仲谋。
⑾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南、东北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来
的主要渡口所在,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岸地区为江东。
⑿三世:指孙坚(孙权父)、孙策(权兄)、孙权三世。
⒀荆州:汉武帝时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
贵州、广东、广西一部。东汉因之,治所在汉寿(今湖南常德东北)。
⒁汉、淝:即今之汉水,古代通称汉水为淝水。据《水经注》载称:其北源出
自今陕西留坝西名为沮水者称淝,西源出自今宁强北者称汉,二源会流后通称淝水
或汉水。
⒂南海:泛指南方沿海一带,即今广东、广西一带。
⒃吴、会:东汉时分会稽郡为吴郡、会稽二郡,合称“吴会”,其地辖今江苏、
浙江地区。
⒄巴、蜀:即巴郡、蜀郡,辖境当今四川地区。
⒅其主:指荆州统治者刘表。
⒆益州:汉武帝时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四川全境以及云南、甘肃、
湖北、贵州部分地区。
⒇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21)刘璋: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中山王刘焉的后代,字季玉,继其父职为益州牧。
后刘备率军入川,刘璋出降。
(22)张鲁:东汉末天师道首领。
(23)阜: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原作“殷”;《百战奇法》原作者因讳
宋太祖赵匡胤父名(弘殷)而援引时改“殷”为“阜”。
(24)国:马本及唐本皆作“固”,形近误,今从王本、汪本。
(25)览:通“揽”,采摘、收取的意思。
(26)戎:我国古代中原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之一。
(27)越:我国古代对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
(28)宛、洛:即今河南南阳、洛阳地区。
(29)秦川: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平原地区,因战国时地属秦
国而得名。
(30)箪食壶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民众慰劳所爱戴军队时用以
犒献的酒饭食物。
(31)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no.2 谋战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①春秋时,
晋平公②欲伐齐,使范昭③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④觞⑤之。酒酣,范昭请君之樽
酌⑥。公曰:“寡人之樽进客。”
范昭已饮,晏子⑦彻⑧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⑨曰:“能
为我奏成周之乐⑩乎?吾为舞之。”太师曰:“瞑臣⑾不习。”范昭出。景公曰:“晋,
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非陋于礼者,且
欲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
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
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
识之。”仲尼⑿〔闻之〕曰:“不越樽俎⒀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注释】
①上兵伐谋: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
②晋平公:春秋晋国国君,悼公之子,名彪,在位二十六年。
③范昭:春秋晋国大夫。
④齐景公:春秋齐国国君,庄公之弟,名杵臼,在位五十八年。
⑤觞(shāng):古代盛酒器。这里作动词,以酒招待的意思。
⑥樽酌:樽(zǔn),本作“尊”,酒杯;酌,斟酒、饮酒的意思。
⑦晏子:即晏婴。春秋齐国大夫,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字平仲。
⑧彻:通“撤”。
⑨太师:同“大师”中国古代乐官名。
⑩成周之乐:马本及诸本皆作“成周公之乐”,与史载不符,故据《晏子春秋·内
篇杂上第五》校改。成周,古地名,即西周的东都。成周之乐,谓周天子之乐曲。
⑾瞑臣:谓眼睛失明之臣。春秋晋国著名乐师师旷生而目盲,善辨声乐。齐国
乐官太师以“瞑臣”自称,自谦之意,未必也是盲人。
⑿仲尼:即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名丘,字仲尼。春秋
末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者。
⒀樽俎:俎(zǔ),古代祭祀时用以载牲的礼器。樽俎,即盛酒肉的器具,
这里指筵席。
⒁本篇史例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no.3 间战
凡欲征伐,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
无不胜。法曰:“无所不用间也。”①
周将韦叔裕②,字孝宽,以德行守镇玉壁③。孝宽善于抚御,能得④人心,所
遣间谍入齐⑤者,皆为尽力。亦有齐人得孝宽金货者⑥,遥通书疏⑦。故齐动静,
朝廷皆知之。齐相斛律光⑧,字明月,贤而有勇,孝宽深忌之。参军曲严颇知卜筮
⑨,谓孝宽曰:“来年东朝⑩必大相杀戮。”孝宽因令严作谣歌曰:“百升飞上天,
明月照长安。”⑾百升,斛也。又言:“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⑿令谍人
多赍此文,遗之于邺⒀。祖孝正⒁与光有隙,既闻更润色之,明月卒以此诛。周武
帝⒂闻光死,赦其境内,后大举兵,遂灭齐⒃。
【注释】
①无所不用间也:语出《孙子兵法·用间篇》。
②韦叔裕:北周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南)人,字孝宽。善用兵,有战功。北
周武帝时,官至大司空、上柱国。
③玉壁:北周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山西稷山西南。
④得:马本作“将”,显误;今从唐本及王本、汪本。
⑤齐:即北朝之一。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取代东魏自立为帝,改国号
为齐,史称“北齐”。
⑥金货者:马本作“金贺还”,显误。今从汪本;唐本作“金币”,亦通。
⑦书疏:即“书翰”,书札之类;这里指书面情报。
⑧斛律光:北齐朔州(今山西朔县)人,高车族,字明月。出生将门,善骑射,
长期从事对北周的战争。官至左丞相。后因周将韦叔裕施离间计,为齐后主高纬疑
忌所杀。
⑨卜筮:古时一种占卜的迷信活动,以龟甲占卜吉凶的称“卜”,以蓍草占卜吉
凶的称“筮”。
⑩东朝:指北齐。因北齐位于北周之东,故称。
⑾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计十斗)为一斛,影射斛律光之“斛”;明
月,即斛律光的字;长安,即北周的都城。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斛律光要当皇帝,
并将归顺北周。
⑿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槲木不扶自立”句,《周书·韦孝宽传》原
作“槲树不扶自竖”,《百战奇法》原作者因讳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时改“树”为
“木”,改“竖”为“立”。高山,喻指北齐高氏政权;槲木,喻指斛律光。这两句话的
意思是:北齐高氏统治即将垮台,斛律光就要取而代之。
⒀邺:北齐都城,位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⒁祖孝正:《周书·韦孝宽传》原作“祖孝征”,《百战奇法》原作者援引时因
讳宋仁宗嫌名(祯)而改“征”为“正”。
⒂周武帝:即宇文邕,宇文泰的第四子。公元577年,他乘北齐国势衰微,
出兵一举灭齐,统一了黄河以北地区,为其后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⒃本篇史例出自《周书·韦孝宽传》。

no.4 选战
凡与敌战,须要选拣勇将、锐卒,使为先锋,一则壮其志,一则挫敌威。法曰:
“兵无选锋曰北。”①
建安十二年,袁尚、熙②奔上谷郡③,〔引〕乌桓④数入塞为害。曹操征之。
夏五月,至无终⑤;秋七月,大水,傍海道路不通。田畴⑥请为乡导,公从之,率
兵出卢龙塞⑦,水潦,道不通,乃堑山堙谷⑧五百余里,经白檀⑨,历平刚⑩、鲜
卑庭⑾,东陷柳城⑿。未至二百里,虏方知之。尚、熙与蹋顿⒀、辽西单于⒁楼班、
右北平⒂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⒃,卒⒄与虏遇,众甚盛。
公辎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⒅
为先锋,虏众大溃,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⒆二十余万口。⒇
【注释】
①兵无选锋曰北:语出《孙子兵法·地形篇》。
②袁尚、熙:即袁绍之子袁尚、袁熙。
③上谷郡:古郡名,战国燕置。东汉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该郡
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小五台山以东,赤城、北京市延庆县以四,以及内长城和
昌平县以北地区。
④乌桓:古族名。亦作“乌丸”。属东胡族一支。秦末,东胡被匈奴击败后,部
分迁乌桓山,因以为名。汉武帝后,依附汉朝,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
辽东等郡。
⑤无终: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县。
⑥田畴:东汉无终人,字子泰。好读书,善击剑。曹操北征乌桓,他随军任司
空户曹掾。
⑦卢龙塞:古关塞名,故址在今河北喜峰口一带。
⑧堑山堙谷:谓开山填谷。
⑨白檀:古县名,西汉置。故城在今河北承德西。
⑩平刚:马本作“刚平”,互乙,故改。汉时为右北平郡郡治,故址在今辽宁凌
源西南。
⑾鲜卑庭:即鲜卑人管辖地区。秦汉时。其辖地在今东北西喇木伦河与洮儿河
之间。
⑿柳城:古县名,西汉置。故址在今辽宁朝阳南。
⒀蹋顿:东汉辽西郡乌桓族首领。
⒁单于(chán yú):即匈奴、鲜卑、乌桓等胡族最高首领的称号。
⒂右北平:马本及唐本皆作“比之”,显误,今据史校改。
⒃白狼山:亦名白鹿山或布祜图山,位于今辽宁凌源东南。
⒄卒(cù):同“猝”,意谓突然。
⒅张辽:曹操的大将。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人,字文远。先从吕布,后归
曹操。作战勇敢,数有战功。官至征东将军,封晋阳侯。
⒆胡、汉降者:马本作“降汉者”,唐本及王本、汪本皆作“胡降汉者”。皆误,
今据史载校改。
⒇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no.5 步战
凡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林木而战则胜。若遇平易①之道,须用
拒马枪②为方阵,步兵在内。马军、步兵中分为驻队、战队。驻队守阵,战队出战;
战队守阵,驻队出战。敌攻我一面,则我两哨出兵,从旁以掩之;敌攻我两面,我
分兵从后以捣之;敌攻我四面,我为圆阵,分兵四出以奋击之。敌若败走,以骑兵
追之,步兵随其后,乃必胜之方。法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如
无险阻,令我士卒为行马、蒺藜。”③
《五代史》:晋将周德威④为卢龙节度使,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榆关⑤之险。
契丹⑥每刍牧于营、平⑦之间,陷新州⑧,德威复取不克,奔归幽州⑨。契丹围之
二百日,城中危困。李嗣源⑩闻之,约李存审⑾步骑七万,会于易州⑿救之,乃自
易州北行,逾大房岭⒀,循涧而东。嗣源与养子从珂将三千骑为先锋,进至山口,
契丹以万骑遮其前,将士失色;嗣源以百骑先进,免胄扬鞭,胡语谓契丹:“汝无
故犯我疆场,晋王⒁命我将百万骑众,直抵西楼⒂,灭汝种族。”因跃马奋挝,三
人其阵,斩契丹酋长一人。后军齐进,契丹兵却,晋兵始得出。李存审命步兵伐木
为鹿角阵⒃,人持一枝以成寨。契丹环寨而过,寨中发万弩齐射之,流矢蔽日,契
丹人马死伤塞路。将至幽州,契丹列阵待之。存审命步兵阵于后,戒勿先动,令羸
兵曳柴、燃草而进,烟尘蔽天,契丹莫测其多少;因鼓入战,存审乃趋后阵,起而
乘之,契丹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口遁去,俘斩万计,遂解幽州之围。⒄
【注释】
①平易:马本及唐本作“平阳”,但与下篇《骑战》对照,以“平易”为好,故从
王本及汪本。
②拒马枪:古代作战中使用的一种能移动的障碍物,系以木材做成人字架,将
枪头穿在横木上,使枪尖向外,设于要害处,主要用以防御骑兵突击,故名拒马枪。
③“步兵与车骑战者”以下诸句:语出《六韬·犬韬·战步第六十》。但本篇是
摘要引证,并非全文。引文中提到的“行马”、“蒺藜”均系古代作战中使用的防御工
具。
④周德威:五代后唐前身晋的名将,官至节度使。公元918年在与后梁军作
战中阵亡。
⑤榆关:亦称“渝关”,即今之山海关。
⑥契丹:中国古族名兼政权名。
⑦营、平:即营州、平州;前者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后者治所在今河北卢龙。
⑧新州:治所在今河北涿鹿。
⑨幽州:治蓟县,位于今北京城西南。
⑩李嗣源:代北应州(今山西应县)人、沙陀族。本名邈佶烈,后为李克用收
为养子,赐姓名李嗣源。曾任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
庄宗李存勖在洛阳兵变中被杀,李嗣源乘乱进入洛阳称帝,是为明宗,改名曰亶,
成为五代后唐的第二个皇帝。
⑾李存审: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李存勖”,今据史载校改。李存审,后唐名将,
本姓符,晋王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姓李。从李存勖破后梁军,与大将周德威齐名,
官至节度使。
⑿易州:治易县,今属河北。
⒀大房岭:今北京市房山县西北的大房山。
⒁晋王:这里指李存勖,沙陀族首领李克用之子。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
2年)后,李克用因助唐镇压黄巢起义,被封为晋王。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
年),李克用病死,李存勖即王位,龙德三年(公元923年)称帝,是为庄宗,
都洛阳,国号大唐,史称“后唐”。
⒂西楼:契丹之都城,故址在今辽宁巴林左旗之波罗和屯。
⒃鹿角阵:即以形似鹿角的树枝设置的阵地,以阻挡敌人前进。
⒄本篇史例出自《旧五代史·唐书·庄宗本纪第二》,又见《资治通鉴》卷2
70《后梁纪五·均王贞明三年》。

no.6 骑战
凡骑兵与步兵战者,若遇山林、险阻、陂①泽之地,疾行急去,是必败之地,
勿得与战。欲战者,须得平易之地,进退无碍,战则必胜。法曰:“易地则用骑。”

《五代史》:唐庄宗③救赵④,与梁军⑤相拒于柏乡⑥五里,营于野河⑦北。
晋兵少,梁将王景仁⑧所将兵虽多,而精锐者亦少。晋军望之色动。周德威勉其众
曰:“此汴、宋佣贩⑨耳。”退而告之〔庄宗曰:“梁兵甚锐,未可与争,宜少退以
待之。”〕庄宗曰:“吾提孤兵出千里,利在速战,今不乘势而急击之,使敌知我众
寡,则计无所施矣。”德威曰:“不然,赵人皆能城守而不能野战;吾之取胜,利在
骑兵,平原旷野,骑兵之所长也。今吾军于河上,迫近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
庄宗不悦,退卧帐中,诸将无敢入见者。德威乃谓监军张承业⑩曰:“王怒老将。
不速战者,非怯也。且吾兵少而临贼营门,所恃者一水隔耳。使梁得舟筏渡河,吾
无类⑾矣。不如退军鄗邑⑿,诱敌出营,扰而劳之,可以策胜也。”承业入言曰:“德
威老将知兵,愿无忽其言。”庄宗遽起曰:“吾方思之尔。”已而,德威获梁游兵,
问景仁何为?曰:“治舟数百,将以为浮梁。”德威乃与俱见。庄宗笑曰:“果如公
所料。“乃退军鄗邑。德威乃遣骑三百扣梁营挑战,自以劲兵三千继之。景仁怒,
悉以其军出,与德威转斗数十里,至于鄗南,两军皆阵。梁军横亘六、七里。庄宗
策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浅草,可前可却,真吾制胜之地也。”乃使人告德威曰:
“吾当为公〔先,公可继进。〕”德威谏曰:“梁军轻出而远来,与吾转战,其来既
速,必不暇赍粮糗⒀;纵其能赍,有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马饥渴,其军必退。退
而击之,必获胜焉。”至申⒁时,梁军中尘起,德威鼓噪而进,梁军大败。⒂
【注释】
①陂(bēi):山坡。
②易地则用骑:语出《通典·兵十二》引李靖语;但这里是摘要引证。
③唐庄宗:即五代后唐皇帝李存勖。他率兵救赵是在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
0年),此时尚未称帝,仍为晋王。
④赵:五代初河北的割据势力之一,由成德节度使王镕为赵正,据守镇州(治
今河北正定),初事后梁朱温,后事晋王李克用父子。
⑤梁军:即后梁朱温的军队。
⑥柏乡:今属河北。
⑦野河:即槐河的别名。源于今河北赞皇县西南之赞皇山。
⑧王景仁:后梁合肥(今属安徽)人,初从吴王杨行密起兵于淮南,后归后梁,
官至淮南招讨使。为将骁勇刚悍。
⑨汴、宋佣贩:汴、宋,即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宋州(治今河南商丘)。
佣贩,即雇佣来的商贩,马本及唐本、汪本皆误作“佣败”,今据史载校改;王本作
“佣奴”似亦可。
⑩张承业:唐僖宗时宦官,本姓康,为内常侍张泰养子,改姓张。唐昭宗时被
派往晋王李克用处任河东监军,克用病亡后,仍为李存勖的监军。
⑾无类:谓无遗类,即无一幸免之意。
⑿鄗邑:古县名,汉置。故址在今河北柏乡之北。
⒀糗(qiǔ):炒熟的米麦等食物,即干粮。
⒁申:旧历十二时辰之一,即十五时至十七时。
⒂本篇史例出自《新五代史·唐书·周德威传》。

no.7 舟战
凡与敌战于江湖之间,必有舟楫①,须居上风、上流。上风者,顺风,用火以
焚之;上流者,随势,使战舰以冲之,则战无不胜。法曰:“欲战者,无迎水流。”

春秋,吴子③伐楚。楚令尹④卜战,不吉。司马子鱼⑤曰:“我得上流,何故
不吉?”遂战,吴师败绩。⑥
【注释】
①舟楫:船只。楫(jí),划船的桨。
②欲战者,无迎水流: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但这里是摘要引录。
③吴子:即春秋时吴国公子光,亦即后来指使专诸刺杀吴王僚而自立为君的吴
王阖闾。
④令尹:职官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所设,为楚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这里具体
指阳匄,即楚穆王曾孙子瑕。
⑤司马子鱼:司马,官名,西周始置,主管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时仍沿用
未变。子鱼,即楚公子鲂。
⑥本篇史例出自《左传·昭公十七年》,又见《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

no.8 车战
凡与步、骑战于平原旷野,必须用偏箱、鹿角车①为方阵,以战则胜。所谓一
则治力,一则前拒,一则整束部伍也。法曰:“广地则用军车。”②。
晋凉州③刺史杨欣失羌戎④之和,为虏所没。河西断绝,帝⑤每有西顾之忧,
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通凉州讨此虏者乎?”朝臣莫对。司马督马隆⑥进曰:“陛
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若能灭贼,何为不任,顾卿方略如何耳!”隆曰:
“陛下若能任臣,当听臣自任。”帝曰:“云何?”对曰⑦:“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
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类何足灭者!”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
太守。隆募〔限〕腰开弩三十六钧⑧,立标拣式,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
曰:“足矣。”隆于是率其众西渡温水⑨,虏木机能⑩等以众万骑,或乘险以遏隆前,
或设伏以截隆后。隆依八阵图⑾作偏箱车,地广用鹿角车,路狭则为木屋⑿施于车
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转战千里,杀伤以千数。隆到武威,虏大人
猝跋韩、且万能⒀等率万金众归,隆前后诛杀及降附者数万。又率善戎没骨能⒁等
与木机能等战,斩之,凉州遂平。⒂
【注释】
①偏箱、鹿角车:皆为中国古代的作战兵车。偏箱车的车箱系木板制成,置放
兵器于其上。作战时,车与车相连,前后相接,连成方阵,可用于平原旷野上作战。
鹿角车,则是用削尖的树枝插在偏箱车前后,以防敌接近。
②广地则用军车: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作“地
广则用鹿角车营”。
③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④羌戎:古族名。羌,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一带。戎,旧时中原人
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
⑤帝:指西晋武帝司马炎。
⑥马隆:西晋名将。平陆(今山东汶上北)人,字孝兴。少而智勇。晋武帝时,
任东羌校尉,封奉高县侯。
⑦对曰:马本及唐本、王本皆脱,今从汪本补。
⑧钧:中国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一钧为三十斤。
⑨温水:即武威东之温围水。
⑩木机能:羌族的一个部落首领。史载原作“树机能”,《百战奇法》原作者因
避讳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时改“树”为“木”。
⑾八阵图:中国古代作战的一种阵法。
⑿木屋:即用木料制成,四面开孔,置于车上,既便于观察敌情,又可抵御矢
石击伤。
⒀猝跋韩、且万能:皆为羌族的部落首领,但《资治通鉴》卷80《晋纪二》
称其为鲜卑人。
⒁没骨能:羌族的一个部落首领。
⒂本篇史例出自《晋书·马隆传》。

no.9 信战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
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法曰:“信则不欺。”①
三国魏明帝②自征蜀,归长安③,遣司马懿④督张合⑤诸军,雍、凉劲卒三十
万⑥,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⑦。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
更下⑧,在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⑩适交,参佐咸⑾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
⑿,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⒀,
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⒁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
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
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合,却司马懿,一战大
克,信之由也。⒂
【注释】
①信则不欺:语出《六韬·龙韬·论将第十九》。
②魏明帝:即魏国皇帝曹睿,魏文帝曹丕之子。
③长安:古都城,汉惠帝时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④司马懿:三国魏名将。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字仲达。初为曹操主簿。
魏明帝时,官至大将军,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着,封宣王。后其孙司马炎
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懿为晋宣帝。
⑤张合:三国河间义县(今河北任丘北)人,字俊乂。初随韩馥镇压黄巾起义,
馥败,合以兵附袁绍;官渡之战后归曹操,官至左将军。
⑥三十万: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二十万”,今据史载校改。
⑦剑阁:关隘名。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所处之剑门关,地势险要,有“一夫
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⑧十二更下:谓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
⑨在:马本及诸本皆脱,今据史载补正。
⑩幡兵:马本及诸本皆作“代兵”,不尽原意,今据史载校改。幡,同“旛”,旌
旗;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因不同部队有不同旗号,故部队换防,所持旗号也
随之变换。
⑾参佐咸:马本及唐本皆误作“秦佐成”,今从王本及汪本。
⑿非力不制:马本及诸本皆误作“非力所制”,一字之差,其义完全不同。今据
史载校改。
⒀得原失信: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冬,晋文公率兵
围攻原国,预定三天攻下,但届期未克,晋文公即下令退兵。
⒁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因喻引领切盼之意。
⒂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五事”。

no.10 教战
凡欲①兴师,必先教战。三军②之士,素习离、合、聚、散之法,备谙③坐、
作、进、退之令,使之遇敌,视旌麾④以应变,听金鼓而进退。如此,则战无不胜。
法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⑤
战国时,魏将吴起⑥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
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
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
之,坐而起之⑦,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教
习,乃授其兵,是为将事。”⑧
【注释】
①欲:马本及唐本、王本皆误作“与”,今从汪本。
②三军:春秋时期,大国多设三军,如晋设上、中、下三军,以中军之将为三
军之统帅。楚则设左、中、右三军。本篇所称“三军”,是对全军的统称。
③谙(ān):熟记,熟悉。
④旌麾(jīnghuī):谓古时用羽毛装饰的军旗,主将用以指挥军队作战。
⑤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语出《论语·子路第十三》。
⑥吴起:战国初期著名军事家。着有《吴子》流传后世。
⑦坐而起之:马本及唐本、汪本皆作“坐而进之”,不符《吴子》原义,今从王
本。
⑧本篇史例出自《吴子·治兵第三》。

no.11 众战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①,闻
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②
晋太元③时,秦苻坚④进屯寿阳⑤,列阵淝水⑥,与晋将谢元⑦相拒。元使谓
苻坚⑧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
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
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⑨,而我以铁骑数十万⑩向水,逼而杀之。”
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元与谢琰⑾、桓伊⑿等,以精锐
八千渡淝水,石军⒀拒张蚝⒁,小退。元、琰仍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⒂
【注释】
①闻鼓则进:王本及汪本皆作“闻鼓则战”。
②用众进止: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
③晋太元:马本及诸本皆脱“太”,今据史补。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秦音淝
水之战,即发生在太元八年(公元383年)。
④苻坚: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皇帝。氏族,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人。在
淝水作战失败后,为羌族首领姚苌所擒杀。
⑤寿阳:今安徽寿县。
⑥淝水:在今安徽合肥境内。
⑦谢元:史载本作“谢玄”,因《百战奇法》原作者避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名讳(“玄
朗”之“玄”)而援引时改“玄”为“元”。谢玄,东晋名将,宰相谢安之侄。曾受命组织
北府兵以御前秦。淝水战后,他率军收复了徐、兖、青、豫等州大片土地。
⑧苻坚:马本及诸本皆误作“苻融”,今据史载校改。
⑨但却军,令得过:马本及诸本皆作“但却,无令得过”,显与原意相悖,故据
史校改。
⑩数十万: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数万”,今据史校改。
⑾谢琰:东晋宰相谢安之子,淝水之战时任辅国将军。
⑿桓伊:东晋谯国鑟e县(今安徽宿县西)人,字叔夏。初任淮南太守,后迁
豫州刺史。淝水之战后,因功升任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都督。
⒀石军:即谢安之弟谢石所率之军。
⒁张蚝: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张耗”,今据史校改。
⒂本篇史例出自《晋书·谢玄传》。

no.12 寡战
凡战,若以寡敌众,必以日暮,或伏于深草,或邀于隘路,战则必胜。法曰:
“用少者务隘。”①
《北史》: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将高欢②渡河③,逼华州④,刺史王罴⑤严守,
乃涉洛,军于许原⑥西。西魏遣将宇文泰⑦拒之。泰至渭南,集诸州兵,未会⑧。
诸将以众寡不敌,请且待欢更西以观之。泰曰:“欢若至咸阳⑨,人皆转搔扰。今
其新至,可击之。”即造浮桥于渭南,军士赍三日粮,轻骑渡渭,辎重自渭南夹渭
而西。十月壬辰⑩,至沙苑⑾,距齐军六十余里。高欢率兵来会。候骑告齐兵至,
泰召诸将议。李弼⑿曰:“彼众我寡,不可平地置阵⒀。此东十里,有渭曲⒁,可
〔先〕据以待之。”遂进至渭曲,背水东西为阵,李弼为右拒,赵贵⒂为左拒。命
将士皆偃戈于葭芦之中,闻鼓声而起。日晡⒃,齐军至,望见军少,争进,卒乱而
不成列。兵将交,泰鸣鼓,士卒皆起。于谨⒄等以大军与之合战,李弼等率铁骑横
击之,绝其军为二,遂犬破之。”⒅
【注释】
①用少者务隘:语出《吴子·应变第五》。
②高欢:一名贺六浑。世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为鲜卑化的汉人。
初参加杜洛周起义军,继归葛荣,后叛降尔朱荣。荣死后,他依靠鲜卑武力,联络
山东士族势力,拥立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他迫孝武帝西奔长
安,别立元善见(孝文帝曾孙)为帝(孝静帝),迁都邺城,是为东魏。至此北魏
分裂为东、西魏。高欢执魏政十六年,死后,其子高洋代东魏称帝,改国号为齐,
史称“北齐”,追尊欢为神武帝。
③河:古代黄河的专称。南北朝以前,称“河”或“河水”,隋唐以后称“黄河”。
④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
⑤王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王霸”,今据史校改。
⑥许原:故址在今陕西大荔西北五十里。
⑦宇文泰:一名黑獭,鲜卑族,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曾参加鲜于修礼
起义军,继归葛荣,后降尔朱荣。北魏孝武帝被高欢所逼西奔长安,他拥帝与高欢
相对抗,为大丞相,执掌西魏朝政。死后,其子宇文觉代魏称帝,改国号为周,史
称“北周”,追尊泰为文帝。
⑧未会: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来会”,今据史校改。
⑨咸阳:治所在今陕西泾阳。
⑩十月壬辰:即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的十月初一。
⑾沙苑:故址在今陕西大荔南。
⑿李弼:北周襄平(今辽宁辽阳)人。北魏永安初,从尔朱天光西讨,以功拜
征虏将军,后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西魏文帝时,他归附文帝,官至太师,封赵国
公。
⒀不可平地置阵: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不可争也,宜置阵”,今据史校改。
⒁渭曲:即渭水之一弯曲处。
⒂赵贵:北魏孝明帝时,任镇北将平。西魏时,被宇文泰任为大都督。北周闵
帝时,封楚国公。
⒃日晡:即午后申时,亦即十五至十七时。
⒄于谨:北周洛阳(今属河南)人,字思敬,小名巨弥。北魏永熙三年(公元
534年),他向宇文泰献都关中之策,为泰赏识,被任为大丞相府长史。大统元
年(公元535年),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后,晋封
燕国公。
⒅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周太祖本纪》。

no.13 爱战
凡与敌战,士卒宁进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三军知在上之人爱
我如子之至,则我之爱上也如父之极。故陷危亡之地,而无不愿死以报上之德。法
曰:“视民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①
战国②魏将吴起为西河守,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乘骑,亲裹
赢粮③,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或曰:“子,卒
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也?”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
④,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侯⑤以吴起用
兵廉平,得士卒心,使守西河⑥,与诸侯⑦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⑧。
【注释】
①视民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语出《孙子兵法·地形篇》。但“民”字原作“卒”。
②战国: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春秋”,今据史校改。
③赢粮:赢,通“盈”;赢粮,谓装满粮食。
④旋踵:旋转脚跟,引申为转身后退之意。
⑤文侯:即战国时期魏国建立者魏文侯,名斯。他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
西门豹为邺令,实行改革,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魏国成为当时强国。
⑥西河:郡名。战国魏置。辖境当今陕西东部的黄河西岸地区。
⑦诸侯:西周、春秋时期分封的各国国君。在其封疆之内,世代掌握统治大权,
形成各自为政的许多诸侯国。
⑧本篇史例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no.14 威战
凡与敌战,士卒前进而不敢退后,是畏我而不畏敌也。若敢退而不敢进者,是
畏敌而不畏我也。将使士卒赴汤蹈火而不违者,是威严使然也。法曰:“威克厥爱
允济。”①
春秋齐景公时,晋伐阿、鄄②,而燕侵河上③,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
婴乃荐田穰苴④,曰:“穰苴虽田氏庶孽⑤,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
之。”景公乃召穰苴,与语兵事,大悦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
“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亲,人微权轻,
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⑥往。穰苴
既辞,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军门。”穰苴先驰至军中,立表下漏⑦待贾。贾素骄
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
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贾乃至。穰苴曰:
“何为后期?”贾对曰:“不佞⑧,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
忘其家,临阵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⑨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
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垂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
⑩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
往,未及返,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皆震栗。久之,景公遣使持节⑾救贾,
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问军正曰:“军中不驰,今使者云
何?”对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杀其仆、车之左
驸⑿、马之左骖⒀,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事。士卒次舍⒁、井灶、饮食、
问疾、医药、身自拊循⒂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以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
最比⒃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
罢去;燕师闻之〕,渡河而解。于是,穰苴乃率众追击之,遂取所亡邦内故境,率
兵而归。⒄
【注释】
①威克厥爱允济:语出《尚书·胤政篇》。
②鄄(juàn):史载原作“甄”,《百战奇法》原作者援引时因避讳宋仁宗
嫌名(“祯”)而改“甄”为“鄄”。鄄,今山东鄄城北。
③河上:指黄河南岸之沧、德二州北界。
④田穰苴:春秋齐国人,本姓田,为大司马,故又称司马穰苴,善于治军,深
通兵法。
⑤庶孽:即庶子,旧时指妾所生之子。
⑥庄贾:春秋齐国大夫,景公之宠臣。
⑦立表下漏:谓立标竿以测日影,设漏壶以记时间。表,古代测日影时所立的
标竿;漏,古代记时用的漏壶。
⑧不佞:犹言“不才”,自谦之词。
⑨援桴鼓:谓拿起鼓槌敲鼓。桴( eū),鼓槌。
⑩军正:军中执法之官。
⑾持节:古代使者所拿作为凭证之物,节,符节。
⑿左驸:即车之左面的夹车木。驸,通“辅”,夹车木。
⒀左骖:即左面驾车的马。骖(cān),一车驾三马为骖。
⒁次舍:即宿营。次,古代行军停驻一地谓之“次”。
⒂拊循:安抚,抚慰。拊,同“抚”。
⒃最比:谓尤其照顾到。最,尤其,极为;比,及,到。
⒄本篇史例出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no.15 赏战
凡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卒争先登;白刃始合,士卒争先赴者,必诱之以重
赏,则敌无不克焉。法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①
汉末大将曹操,每攻城破邑,得靡丽②之物,则悉以赏有功者。若勋劳宜赏,
不吝千金。无功妄施,分毫不与。故能每战必胜。③
【注释】
①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语出《三略·上略》。
②靡丽:谓华丽贵重。
③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裴松之注引《魏书》。

no.16 罚战
凡战,使士卒遇敌敢进而不敢退,退一寸者①,必惩之以重刑,故可以取胜也。
法曰:“罚不迁列。”②
隋大将杨素③,御戎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贷。每将对敌,辄求
人过失而斩之,多者百余人,少者不下十数人。流血盈前,言笑自若。及其对阵,
先令三百人赴敌,陷阵则已,如不能陷阵而还者,无问多少,悉斩之。又令二三百
人复进,还如向者。将士股栗,有必死之心,由是战无不胜。④
【注释】
①退一寸者:马本及诸本均无“退”字,根据前后文义,疑脱,故补。
②罚不迁列:语出《司马法·天子之义第二》。
③杨素:隋代名将。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字处道。士族出身。初事北周
武帝,官至车骑大将军。后从隋文帝灭陈作战有功,官至上柱国,封越国公。他与
晋王杨广交厚,曾参予杨广谋篡活动。杨广即帝位后,改封其为楚国公,官至尚书
令、司徒。
④本篇史例出自《隋书·杨素传》。

no.17 主战
凡战①,若彼为客、我为主②,不可轻战。为吾兵安,士卒顾家,当集人聚谷,
保城备险,绝其粮道。彼挑战不得,转输不至,候其困敝击之,必胜。法曰:“自
战其地为散地。”③
《晋书》④:后魏武帝⑤,亲征后燕慕容德⑥于邺城⑦,前军⑧大败绩。德又
欲攻之,别驾韩 进曰:“古人先决胜庙堂⑨,然后攻战。今魏不可⑩击者四,燕
不宜动者三。”德曰:“何故?”曰:“魏垂军⑾远入,利在野战,一不可击也。深入
近畿,致其死地,二不可击也。前锋既败,后阵必固,三不可击也。彼众我寡,四
不可击也。官军自战其地,一不宜动。动而不胜⑿,众心难固,二不宜动。城隍⒀
未修,敌来无备,三不宜动。此皆兵家所忌,不如深沟高垒,以佚待劳。彼千里馈
粮,野无所掠,久则三军靡费⒁,则士卒多毙,师老衅生,起而图之,可以捷也。”
德曰:“ 别驾之言,真良、平⒂策也。”⒃
【注释】
①凡战:马本及诸本皆作“凡敌”。从前后文义看,且对照下篇《客战》起句,
当为“凡战”,故改。
②若彼为客、我为主:这里所说的“主”与“客”,乃是中国古代常用的军事术语,
一般指在本国实施防御作战的军队为“主军”,而深入敌国实施进攻作战的军队为
“客军”。
③自战其地为散地: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所谓“散地”,是指在本国境
内作战的地区,由于官兵思乡恋土,易于逃散,故称此种作战地区为“散地”。
④《晋书》: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北史》,今据史校改。
⑤后魏武帝:即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
⑥慕容德:十六国时期南燕国的建立者。鲜卑族,慕容垂之弟。慕容垂建立后
燕,封他为范阳王。其后北魏攻占河北,后燕被截成南北两部。慕容德率众南迁至
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南)称王,后又东取广固(今山东益都东北),占有今山东一
带称帝立国,史称“南燕”。
⑦邺城:十六国时属后燕地,位于今河南安阳东北。
⑧前军:指北魏将领拓跋章所率进攻邺城的前锋部队。
⑨庙堂:古代帝王祭祀和商议军国大事的地方。出战之前,必先议决于庙堂之
上,然后出兵攻战,因之又称谋划战事为“庙算”。
⑩不可:马本及诸本皆作“不宜”,既与下文四个“不可”不一致,又与史载原义
不符,故据史校改。
⑾垂军:史载原作“悬军”,《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嫌名
(“玄朗”之“玄”)而援引时改“悬”为“垂”。
⑿动而不胜:马本脱“动”,今从唐本。
⒀城隍:即护城壕。
⒁靡费:耗费。
⒂良、平:指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张良、陈平。
⒃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慕容德记》。

no.18 客战
凡战,若彼为主、我为客,唯务深入。深入,则为主者不能胜也。谓客在重地
①,主在散地②故耳。法曰:“深入则专。”③
汉韩信④、张耳⑤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⑥击赵。赵王⑦及成安君陈馀⑧聚兵
井陉口,众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⑨说成安君曰:“闻汉韩信涉西河⑩,虏魏豹
⑾,擒夏悦⑿,新喋血阏与⒀。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以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⒁,
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⒂,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
不得方轨⒃,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
万人,从间道⒄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能斗⒅,退不能还,〔吾
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十日,两将之头可悬麾下。愿君留意〔臣之计〕。
否则,必为所擒。”成安君自以为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果被杀。⒆
【注释】
①重地:《孙子兵法》所使用的军事术语。谓深入敌境,背后有许多敌人城邑
的地区。
②散地:《孙子兵法》军事术语。马本及诸本皆误作“轻地”。据《孙子兵法·九
地篇》称:“主军”乃是“自战其地”,而“自战其地为散地”,故改。
③深入则专: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
④韩信:西汉初名将。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初从项羽,后归刘邦,被
任为大将。楚汉战争中,刘邦采其策,攻占了关中。刘邦在荥阳、成皋间与项羽相
持时,派韩信抄袭项羽后路,破赵取齐,占据黄河下游地区,被封为齐王;不久率
军与刘邦会合击灭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汉朝建立,改封其为楚王。后因
被告谋反,为吕后所杀。
⑤张耳:秦末大梁(今河南开封)人。陈胜起义时,他与陈馀从武臣北定赵地,
武臣为赵王,他为丞相。陈胜起义失败后,他受项羽分封为常山王。后因与陈馀有
隙,弃项投刘邦,改封赵王。
⑥井陉:故址在今河北井陉西北。
⑦赵王:即赵王歇。
⑧陈馀:秦末大梁人。陈胜起义后,奉命与张耳从武臣进占赵地。武臣被杀后,
他与张耳共立旧贵族赵歇为王;后迫走张耳,自为代王。在韩信破赵之战中兵败被
杀。
⑨李左车:西汉初赵王歇之谋士。
⑩西河:指黄河。
⑾魏豹:战国时魏国贵族。秦末陈胜起义时立其兄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
咎被迫自杀,豹逃至楚,借兵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项羽大封诸侯,改
封豹为西魏正,后为韩信所虏杀。
⑿夏悦:西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七月,夏悦奉陈馀命与张同往说齐
王田荣共击常山王张耳,大破之。其它事迹不详。
⒀阏与:古邑名。战国韩地,后属赵。故址在今山西和顺。
⒁远斗:马本及唐本皆误作“远阏”,今从王本、汪本。
⒂樵苏后爨:谓打柴烧饭。樵苏,打柴割草;爨(cuàn),烧火煮饭。
⒃方轨:两车并行谓之方轨。
⒄间道:偏僻小路。
⒅斗:马本及诸本皆作“进”,不尽原义,故据史校改。
⒆本篇史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no.19 强战
凡与敌战,若我众强,可伪示怯弱以诱之,敌必轻来与我战,吾以锐卒击之,
其军必败。法曰:“能而示之不能。”①
战国赵将李牧②,常居代、雁门③,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④皆输入幕府
⑤,为士卒费。日击数牛享士,习骑射,谨烽火⑥,多间谍,厚⑦遇战士,约曰:
“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盗,辄入收保,不与战。如是数
岁,无所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谓⑧李牧,李牧
如故。赵王召之,使人代牧将。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
田畜。于是,复请牧。牧称疾,杜门不出,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若用臣,
臣如前,乃敢奉命。”王许之。李牧遂往,至,如故约。匈奴来无所得,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乘,选骑得一万三千匹、
百金之士⑨五万人、控弦者⑩十万人,悉勒兵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来,
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以击
之,大破之,杀匈奴十万余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犯赵边。⑾
【注释】
①能而示之不能: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李牧:战国末赵国名将。长期驻守赵国北部边境,甚得军心,曾率军打败东
胡、林胡、匈奴。赵王迁三年(公元前233年),因率军击败秦军有功,被封为
武安君,后因赵王中秦国反间计被杀。
③代、雁门:代,郡名,地处今河北蔚县一带;雁门,郡名,地处今山西河曲、
五寨、宁武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区。
④市租:马本及唐本皆作“下租”,今从王本和汪本。市租,谓收取租税。
⑤幕府:古代将帅出征,所设府署以帐幕搭设而成,故称将帅之府署为“幕府”。
后世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如明清的督抚衙门,也称“幕府”。
⑥烽火:马本及唐本、汪本皆误为“风火”,今从王本。烽火,古代边防报警设
施。当敌人入侵时,即在边境所筑的高台(烽火台)上烧柴或点燃狼粪以传报敌情。
⑦厚: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后”,今据史校改。
⑧谓:史籍原作“让”,《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英宗父名(“允让”之“让”)
援引时改“让”为“谓”。
⑨百金之士:指敢于冲锋陷阵而获得重金奖赏的勇士。
⑩控弦者:指会拉弓射箭的射手。
⑾本篇史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no.20 弱战
凡战①,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
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法曰:“强
弱,形也。”②
后汉③,羌胡反,寇武都④,邓太后⑤以虞诩⑥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羌
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⑦、崤谷⑧,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
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⑨。令吏士各作两灶,
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
戒不虞〕,而今日且行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虏见吾灶日增,
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⑩
【注释】
①凡战:王本和汪本皆作“凡与敌战”。
②强弱,形也:语出《孙子兵法·势篇》。
③后汉:指东汉。
④武都:郡名。汉武帝时置。东汉时郡治在下辨(今甘肃徽县西)。
⑤邓太后:即东汉和帝刘肇之皇后,名绥。和帝死后,她先后立殇帝刘隆(和
帝少子)、安帝刘祜(章帝孙),临朝执政十余年。
⑥虞诩:东汉陈国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人,字升卿。安帝时,始为朝歌(今
河南汤阴西南)长,后任武都太守。顺帝时,官至尚书仆射。
⑦陈仓:古县名,秦置。因山而得名,治所在今陕西宝鸡东。
⑧崤谷:即散关,亦称大散关。位于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
是自陈仓出陕入川的交通要道,向为兵争要地。
⑨兼行百余里:马本及唐本“兼行”后有“日行”,显系衍文,今据史载删除。兼
行,谓两倍行程,故“兼行百余里”,实际行程当为二百余里。
⑩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虞傅盖臧列传》。

no.21 骄战
凡敌人强盛,未能必取,须当卑词厚礼,以骄其志,候其有衅隙可乘,一举可
破。法曰:“卑而骄之。”①
蜀将关羽②北伐,擒魏将于禁③,围曹仁④于樊⑤。吴将吕蒙⑥在陆口⑦称疾,
诣建业⑧,陆逊⑨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⑩,后不堪忧也!”蒙曰:
“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凌轹⑾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
⑿,〔但务北进,无嫌于我。〕又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擒制。下
见至尊⒀,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与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布,兼
始有功,胆气益壮,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卿病,谁可代者?”蒙对曰:“陆
逊虑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⒁,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
过⒂。若用之,当今外自韬隐⒃,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
部督⒄代蒙。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⒅,小举大克,一
何巍巍!
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抚节⒆,想遂席卷,共奖王纲⒇。某 不敏,受任
来西,延慕光尘(21),思禀良规(22)。”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
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23),淮阴拔赵之略(24),蔑以尚之(25)。闻徐
晃(26)等步骑驻旌(27),窥望麾葆(28)。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
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
针,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29),嘉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
可怀也。〔傥明注仰(30),有以察之。〕”羽览书有谦下自托之意,遂大安,无复
所嫌。逊具启状,陈其可擒之要。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
南郡。(31)
【注释】
①卑而骄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关羽:三国蜀汉大将。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字云长。东汉末,
从刘备起兵于涿郡。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为曹操所败,羽被俘后受封
汉寿亭侯,后仍归刘备。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镇守荆州;二十四年率军北
进,围攻曹操部将曹仁于樊城,大破于禁所领七军。不久,因后方空虚无备,孙权
派兵袭占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南郡(治今湖北江陵),荆州完全丢失,关羽
父子兵败被俘杀。
③于禁:三国魏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字文则。初从济北鲍信镇压黄巾起
义,后归曹操,官至虎威将军,封益寿亭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奉
命率军赴樊城援救曹仁,兵败投降关羽。后孙权军袭占荆州,禁被放还魏,惭恨而
死。
④曹仁:曹操堂弟,字子孝。东汉末随曹操起兵,官至征南将军,屯兵江陵,
以御东吴。曹丕称帝后,他任大将军。
⑤樊:即樊城,今属湖北襄樊市。
⑥吕蒙:三国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字子明。从孙权征
战有功,任横野中郎将。赤壁战后,任偏将军;袭取荆州后,任南郡太守,封孱陵
侯,不久病死。
⑦陆口:俗称陆溪口,在今湖北嘉鱼县西南之陆水入江处。三国时为东吴军事
重镇。
⑧建业:东吴都城,今江苏南京。
⑨陆逊:东吴名将。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字伯言。孙策之婿,出身士
族家庭,善于谋略,为吕蒙所荐,任偏将军右部督代蒙屯陆口。袭取荆州后,升任
大都督,掌东吴兵权,督军先后败刘备于猇亭(今湖北宜都北),破曹休于石亭(今
安徽怀宁、桐城间),官至丞相。
⑩远下:谓吕蒙称病离陆口而东下回建业。建业对陆口而言相距既远目又在长
江下游,故谓“远下”。
⑾凌轹:亦称“陵轹”、“輘轹”,谓倾轧,欺压。
⑿始有大功,意骄屯逸:马本和唐本皆作“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
國家大计未有所损”。经查,此非陆逊对吕蒙所讲之话,而是司马懿建议曹操不要
迁都河北时所讲的话(原文见《晋书·宣帝纪》),这里显系张冠李戴。今从王本。
⒀至尊:谓至高无上的地位,古代多指皇位,故用作皇帝的代称。这里系指孙
权。
⒁规虑:谓器识,谋划,思虑。
⒂无复是过:意思是,没有再能超过陆逊的。是,代指陆逊。
⒃韬隐:隐藏谋略企图。
⒄偏将军右部督:右部督,系偏将军之属官;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都督”,今据
史校改。
⒅以律行师:用法制来治军打仗。语出《周易·师卦》初六爻辞“师出以律。”
⒆闻庆抚节:马本及唐本将“庆”误作“爱”,今从王本。庆,即可纪念庆贺的事
情,这里指关羽围曹仁于樊、败于禁七军。抚节,以手击节,表示祝贺之意。整个
句意是,听到这个喜庆的消息,我们就击节祝贺。
⒇共奖王纲:奖,奖助,辅助也;王纲,谓朝廷之法度,这里指东汉朝廷。谓
共扶汉室之意。
(21)延慕光尘:延慕,延颈倾慕;光尘,光照尘世。句意谓引颈仰慕你光照尘
世的业绩。
(22)思禀良规:意思是渴望接受你对我的良好教诲。
(23)晋文城濮之师:即指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
2年),晋文公率军与楚将子玉军在城濮(今山东范县西)交战,晋军大败楚军,
从此确立了晋国的霸主地位。事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24)淮阴拔赵之略:马本及唐本将“拔”误作“授”,今从王本。淮阴,指汉初名
将淮阴侯韩信。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兵攻赵,采用出奇制
胜之略,以少胜多,大破赵军,攻占赵地。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又见《汉书·韩
信传》。
(25)蔑以尚之:蔑,无;尚,超过。句意是没有超过你(指关羽)的。
(26)徐晃:三国魏名将。河东杨县(今山西洪桐县东南)人,字公明。先从车
骑将军杨奉镇压黄巾起义,后归曹操,任右将军,封阳平侯。
(27)驻旌:旌,旗帜,代指军队。驻旌,谓驻扎军队。
(28)麾葆:即古代将帅指挥军队作战的旗帜。这里代指关羽。
(29)忝所不堪:忝(tiǎn),谓有愧于,羞于,自谦之词。句意谓有愧于
自己不能胜任的职位。
(30)傥明注仰:傥,倘若;注仰,仰目注视。句意谓倘能明白我对你的仰慕之
忱。
(31)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no.22 交战
凡与敌战,傍与邻国①,当卑词厚赂结之,以为己援。若我攻敌人之前,彼犄
②其后,则敌人必败。法曰:“衢地则合交。”③
三国蜀将关羽,围魏曹仁于樊,魏遣左将军于禁等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
兵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④。是时,汉帝都许昌⑤,魏武⑥以为近贼,欲徙河北,
以避其锋。司马懿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國家大计未有损失,
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淝之人俱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而内疏,羽今
得意,权必不愿也。可谕权,令犄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遣使结权,遂
遣吕蒙西袭公安,拔之,羽果弃樊而去。⑦
【注释】
①傍与邻国:王本作“傍有邻国”。
②犄(jì):牵制。
③衢地则合交: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
④江陵:今属湖北。
⑤汉帝都许昌:汉帝,即东汉献帝刘协。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曹
操奉献帝自洛阳迁都于许昌(今河南许昌东)。
⑥魏武:即曹操。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是为文帝,建国号魏,追尊
曹操为武皇帝,故史称曹操为魏武帝。
⑦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又见《三国志·魏书·蒋济传》。

no.23 形战
凡与敌战,若彼众多,则设虚形以分其势,彼不敢不分兵以备我。敌势既分,
其兵必寡;我专为一,其卒自众。以众击寡,无有不胜。法曰:“形人而我无形。”

汉末,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②。绍遣郭图③、淳十琼、颜良攻曹
将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④,绍率兵至黎阳⑤,将渡河。夏四月,曹操北救延。荀攸
⑥说操曰:“今兵少不可敌,若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⑦,若将渡河向其后,绍必
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操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
西应之。操乃率军兼行趋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迎战。操使张辽、关羽前
登,击破之,斩良,遂解白马之围。⑧
【注释】
①形人而我无形: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官渡:古地名。位于今河南中牟东北,临古官渡水。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
00年),曹操以劣势兵力歼灭袁绍主力于此,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今尚存上
垒遗迹,称中牟台,又名曹公台。
③郭图:东汉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字公则。为袁绍谋士,曾劝绍乘汉献帝
东迁,将其挟持于邺,但不为绍从。
④白马:古县名。位于今河南滑县东。
⑤黎阳:汉置县。位于今河南浚县东。《汉书·地理志》注引“晋灼曰:‘黎山
在其南,河水经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以为名。’”
⑥荀攸:东汉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字公达。东汉末,曾任黄门侍郎,后为
曹操军师,从征屡献计谋,被任为尚书令。后随曹操攻孙权,病死于途中。
⑦延津:古津渡名。位于今河南汲县东之古黄河渡口。
⑧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no.24 势战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
“因势破之。”①
晋武帝②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③、杜预④、张华⑤与帝意合。
祜病,举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兵甲,
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
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
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守之
耳。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⑥效之后,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自
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之。若今中止,孙皓⑦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⑧,更添修江
南诸城,远居其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⑨,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
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⑩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
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
伍巢等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⑾,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
心,遂虏吴都督孙歆。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⑿,吴之州郡,望风
归附,预仗节宣诏而抚绥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能尽克。今大暑,
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藉济西一战⒀,以并
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
群帅⒁,径造⒂秣陵⒃,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⒄
【注释】
①因势破之:语出《三略·上略》。
②晋武帝:即司马炎。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他取代曹魏称帝,改国
号为晋,史称“西晋”。
③羊祜:西晋大臣。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字叔子。晋武帝时任尚
书左仆射,曾参与谋划灭吴。他出镇襄阳十年,都督荆州诸军事,开屯田,修兵甲,
储军粮,为其后一举灭吴打下了基础。
④杜预:西晋大将,著名学者。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字符凯。晋
武帝时,为羊祜所举,祜卒后,代镇襄阳,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因灭
吴有功,封当阳县侯。他博学多才,尤善谋略,时有“杜武库”之称。着有《春秋左
氏经传集解》、《孙子兵法注》等。
⑤张华:西晋大臣。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字茂先。晋初任中书令,
力排异议,支持武帝司马炎灭吴计划。灭吴后,受封广武县侯。
⑥赵充国所上事:赵充国,西汉大将,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字翁
孙。熟悉匈奴和羌族情况。武帝、昭帝时,率军反击匈奴贵族袭扰,勇敢善战,因
战功卓著而任后将军。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在与羌族先零部贵族斗争
中,曾多次上书提出屯垦戍边的建议,所谓“赵充国所上事”即指此。赵充国每次上
书,宣帝都召集大臣讨论,开始,赞成者只有十分之三;中间,增至十分之五;最
后,增至十分之八。对此,宣帝下诏责问原先持反对意见的人,迫使他们叩头请罪。
事见《汉书·赵充国传》。
⑦孙皓:三国时吴国最后一个皇帝。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即帝位后,
专横暴虐,奢侈荒淫。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晋武帝六路出兵攻吴,翌
年三月,晋军攻入吴都建业,孙皓投降称臣。
⑧武昌:吴江夏郡治所,位于今湖北鄂城。
⑨夏口:古地名。位于今湖北武汉对面。
⑩枰(píng):棋盘。
⑾乐乡:位于今湖北江陵西南。⑿交、广:即交州、广州,相当于今广西、广
东大部。
⒀乐毅藉济西一战: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统率燕、
秦、楚、韩、赵、魏六国军队攻打齐国,于济西(古济水之西,今山东高唐、聊城
一带),大败齐军,并乘胜追击,攻占了齐都临淄。事见《史记·乐毅列传》。
⒁群帅:马本及唐本皆误作“郡帅”,今从王本。
⒂径造:直往。
⒃秣陵:晋以建业(今江苏南京)为“秣陵”。
⒄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杜预传》。

no.25 昼战
凡与敌昼战,须多设旌旗以为疑兵①,使敌莫能测其众寡,则胜。法曰:“昼
战多旌旗。”②
春秋晋侯伐齐③,齐侯登山④以望晋师。晋人使〔司马〕斥⑤山泽之险,虽所
不至,必旆而疏陈之⑥”,使乘车者左实右伪,以旆先,舆曳柴而从之。齐侯见之,
畏其众也,遂逃归。⑦
【注释】
①疑兵:即以伪装或佯动手段所布设的兵阵,主要用以迷惑敌人,以达到诱敌
就范。
②昼战多旌旗: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③春秋晋侯伐齐:此战发生在周灵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以晋胜齐败
而结束。晋侯,即晋平公。
④齐侯登山:齐侯(灵公)所登之山为巫山,位于今山东长清西南。
⑤斥:侦察,探测。
⑥必旆而疏陈之:旆(pèi),大旗;陈,同“阵”。此句意谓:(山泽险要
地方,尽管部队不到达),也一定树立大旗而稀疏地布设假目标作为疑兵以迷惑敌
人。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传·襄公十八年》。

no.26 夜战
凡与敌夜战,须多用火鼓,所以变乱敌之耳目,使其不知所以备我之计,则胜。
法曰:“夜战多火鼓。”①
春秋越伐吴②,吴人御之笠泽③,夹水而阵。越为左右二军④,乘夜⑤或左或
右,鼓噪而进;吴分兵御之。越为中军潜涉⑥,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遂败
之。⑦
【注释】
①夜战多火鼓:语山《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越伐吴:即春秋时期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率军进
攻吴国的笠泽之战。
③笠泽:古水名。位于今江苏苏州南,自太湖东流至海,与今吴淞江平行。
④越为左右二军:《左传》作“越子为左右句卒”。句卒,亦作“勾卒”,即担任
出击吴军左右两翼的分队,以此扰乱和分散吴军兵力,而以主力偷渡笠泽,攻击吴
军主力。
⑤乘夜:马本及唐本作“使夜”,今从王本和汪本。
⑥越为中军潜涉:王本作“越率军潜涉”。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哀公十七年》。

no.27 备战
凡出师征讨①,行则备其邀截,止则御其掩袭,营则防其偷盗、风则恐其火攻。
若此设备,有胜而无败。法曰:“有备不败。”②
三国魏大军南征吴③,兵到精湖④,魏将满宠⑤帅诸军在前,与敌夹水相对。
宠谓诸将曰:“今夕风甚猛,敌必来烧营,宜为之备。”诸将皆警。夜半,敌果遣十
部〔伏〕来烧营,宠掩击破之。⑥
【注释】
①征讨:王本及汪本皆作“征伐”。
②有备不败: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
③魏大军南征吴:马本及诸本皆作“魏大将吴鳞征南”,但史载魏将并无“吴鳞”
一名。又据《三国志·魏书·满宠传》记载文字,此句当为“魏大军南征吴”,故改。
④精湖:地名。位于今江苏高邮北。
⑤满宠:三国魏将。山阳昌邑(今山东巨野南)人,字伯宁。从曹操征战功着,
官至奋威将军。曹丕即帝位后,官拜伏波将军。据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二十六载
称,满宠随魏文帝曹丕南征东吴“为黄初六年(公元225年)事。”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满宠传》。

no.28 粮战
凡与敌垒相对持,两兵①胜负未决,有粮则胜。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
恐为敌人所抄。若敌人饷道,可分遣锐兵以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走,击之则胜。
法曰:“军无粮食则亡。”②
汉末,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绍遣车运谷〕,使军粮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
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③贪财,绍不能足,奔归操,因说操曰:
“今袁绍有辎重万余乘,而乏严备,今以轻兵袭之,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
败矣。”左右〔疑之〕,荀攸、贾诩④劝操。〔操〕乃留曹洪⑤守,自将步骑五千
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⑥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
曰:“袁公恐曹操抄掠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
大放火,营中大乱,大败之,绍弃甲而遁。⑦
【注释】
①两兵:指敌对双方的军队。马本及唐本皆脱“两”,今从王本及汪本。
②军无粮食则亡: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但这里是摘要引录,并非全文。
③许攸:东汉南阳(今属河南)人,字子远。初随袁绍,官渡之战时,弃绍投
操,并献袭烧袁军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粮屯之策,为操采纳,成为曹军官渡之
战获胜的重要战略一着。其后,许攸因恃功自傲被杀。
④贾诩:马本作“考诩”,唐本作“荀翊”,王本作“关某”,汪本作“关羽”,皆误。
今据史校改。贾诩,东汉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字文和。董卓入据洛阳,诩
任讨虏校尉。卓败,诩先后依附李傕、段煨。官渡之战前,诩说服张绣一并归附曹
操,封都亭侯。曹丕称帝后,官至太尉。
⑤曹洪:曹操堂弟,字子廉。东汉末,从曹操起兵征战,官至都护将军。曹丕
时,任骠骑将军,封野王侯。
⑥衔枚:枚,一种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在颈上的一种装具。古时行军,
为奇袭敌人成功,常令士卒衔枚于口中,以防喧哗惊动敌人。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no.29 导战
凡与敌战,山川之夷险,道路之迂直,必用乡人引而导之,乃知其利,而战则
胜。法曰:“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①
汉武帝时,匈奴比岁②入寇,所杀掠甚众。元朔五年春,今卫青③将三万骑出
塞,匈奴右贤王④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遂醉卧帐中。汉兵夜至,围右贤王,虏大惊,
独与其爱妾一人、骑兵数百,溃围夜逃北去。汉遣轻骑校尉⑤郭成等追四百里,弗
及,得虏裨将十余人,男女万五千余口⑥,畜数十百万。于是,青率兵而还。至塞,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诸将皆以兵属,立号而归。皆用校尉
张骞⑦以尝使大夏⑧留匈奴久,导军,善知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⑨
【注释】
①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又见同书《九地篇》。
②比岁:每年,连年。
③卫青: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仲卿。汉武帝的卫皇
后之弟。本为平阳公主家骑,因其姐子夫得选入宫,为汉武帝所重用,官至大将军,
封长平侯。多次率军击败匈奴贵族对汉朝北部边境的攻掠,战功卓著。
④右贤王:本谓“右屠耆王”,匈奴官名。冒顿单于时,他除自领中部外,又设
左、右屠耆王,分领东、西二部,由单于子弟担任。“屠耆”,匈奴语,意谓汉语“贤”,
故汉族称其左、右屠耆王为左、右贤王。
⑤轻骑校尉:即统率骑兵的武官。校尉,汉代军中官职,略次于将军。
⑥万五千余口: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五千余口”。今据史校改。
⑦张骞:西汉杰出外交家。汉中城固(今属陕西)人。官至大行(掌礼宾),
封博望侯。曾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为加强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发
展同中亚各国友好往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第一次出使西
域大月氏、大夏等地,历时十三年,途中被匈奴扣留达十一年之久,因此他对匈奴
的风物人情、地理状况比较熟悉,为其后卫青率军反击匈奴的作战,提供了不少当
地的自然地理情况。
⑧大夏:中亚古国,所辖地区当今阿富汗北部。
⑨本篇史例出自《汉书·卫青传》,又见于《史记·卫青列传》和《史记·大
宛传》。

no.30 知战
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师至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战则胜。
知战地,知战日,则所备者专,所守者固。法曰:“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
里而会战。”①
战国魏与赵攻韩②,韩告急于齐。齐③用田忌④将而往,直走大梁⑤。魏将庞
涓⑥闻之,去韩而归魏。孙膑⑦谓田忌曰:“彼三晋⑧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
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
半至’⑨,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⑩。”涓追三日,
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精锐
骑兵倍道兼行逐之。
孙膑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⑾。〔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木
⑿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斫木下,期曰:
“暮见举火即万弩俱发。”⒀涓果夜至,立木下见白书⒁,乃钻火烛之⒂。读其书未
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⒃。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刎。⒄
【注释】
①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魏与赵攻韩:此战发生在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韩向齐求救,
齐派将田忌和军师孙膑率军往救,这便是齐魏马陵之战的直接起因。
③齐:马本及唐本皆脱,今从王本及汪本。
④田忌:又作“田期”或“田思期”。战国初齐国名将。曾率军先后于桂陵(位于
今河南长垣西北)、马陵大败魏军。后因与齐相邹忌不睦,被诬告而一度去齐投楚,
楚封之于江南。
⑤大梁:魏国都城,位于今河南开封西北。
⑥庞涓:战国魏将。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率军进围赵都邯郸;次
年,齐将田忌采用孙膑“围魏救赵”之谋,大破庞涓军于桂陵。周显王二十九年(公
元前340年),庞涓率军攻韩,又为孙膑“减灶设伏”之谋所败,于马陵自杀而死。
⑦孙膑:战国时代著名军事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兵圣孙武的后
裔。曾与庞涓同学兵法于鬼谷子。后庞涓出任魏将,因忌孙膑才能过己,将其骗至
魏国,处以膑刑(即剜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淳于髡秘密救回,齐
威王任他为军师。他设谋先后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着有《孙膑兵法》传世。
⑧三晋:春秋末期,晋国之卿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为战国时期韩、赵、魏
三国,故史称此三家为“三晋”。这里是指魏、赵两国。
⑨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但因词句有变化,故含义与孙子原文不尽相同。《孙子兵法》原文是:“百里而争
利,则擒三军将;劲者先,罢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军将,其
法半至。”蹶(jué),损折。
⑩三万灶:马本及唐本皆作“二万灶”,不符史载。今从王本及汪本。
⑾马陵:地名。其地理位置有二说:一说在今河北大名东南:一说在今河南范
县西南十五里的马陵集。
⑿大木:史载原作“大树”,《百战奇法》原作者因讳宋英宗嫌名(“曙”)援引
时改“树”为“木”。其下文“庞涓死此树下”之“树”未改,若从《百战奇法》全书避讳
规律看,此似属漏讳。
⒀期曰:“暮见火举即万弩俱发”:马本及唐本皆脱,今从王本。期,约定。
⒁涓果夜至,立木下见白书:马本及唐本皆作“涓追至,见白书”,与史载原义
不尽同,故从王本。
⒂烛之:照亮树上的字。烛,这里作动词,谓照亮。
⒃相失:谓相互失掉联系。
⒄本篇史例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no.31 斥战
凡行兵之法,斥堠①为先。平易用骑,险阻用步。每五人为甲②,人持一白旗
③,远则军前后左右④,接续候望⑤。若见贼兵⑥,以次递转,告白主将,令众预
为之备。法曰:“以虞待不虞者胜。”⑦
汉宣帝时,先零诸羌叛,犯边塞,攻城邑,杀长吏。时后将军赵充国,年七十
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
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
隃度⑧,臣愿驰至金城⑨,图上方略⑩。然羌戎小夷,逆天背叛,灭亡不久,愿陛
下属之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欲渡河,恐
为虏所遮。即夜遣三校⑾衔枚先渡,渡辄营阵,会明,遂以次尽渡。虏数十百骑来,
出入军傍。充国曰:“吾士马新至,困倦不可驰逐⑿。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
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令军中勿击。遣骑候望四望狭⒀中,亡虏。
夜半兵至落都⒁,召诸校司马,谓曰:“吾知羌虏不能为〔兵〕矣。使虏发数千人
守杜四望狭中,兵众岂得入来!”充国常以远斥堠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垒,
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平先零。⒂
【注释】
①斥堠:亦作“斥候”。谓侦察,候望;亦指侦察人员。
②为甲:王本及汪本作“为一甲”。
③人持一白旗:王本及汪本作“持以白旗”。
④远则军前后左右:王本及汪本作“军行前后左右”。
⑤候望:王本及汪本作“瞭望”。
⑥贼兵:马本及唐本作“贼马”,今从王本及汪本。
⑦以虞待不虞者胜: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
⑧隃度:谓在远处估计。隃,通“遥”,遥远;度(duó),推测,估计。
⑨金城:郡名。治所允吾,位于今甘肃永靖西北。
⑩图上方略:据唐颜师古云:“图其地形,并为攻讨方略,俱奏上也。”
⑾三校:校,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汉武帝时设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
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每校兵数不等,少者七百人,多者一千二百人。统带一
校的军官称校尉。三校,这里也可理解为三支部队。
⑿驰逐:马本及唐本皆作“骑逐”,今从王本及汪本。
⒀四望狭:狭谷名。位于今青海乐都西。
⒁落都:山谷名。即落都谷,位于今青海乐都北。马本及各本皆作“洛都”,今
据史校改。
⒂本篇史例出自《汉书·赵充国传》。

no.32 泽战
凡出军行师,或遇沮泽、圮毁之地①,宜倍道兼行速过,不可稽留也。若不得
已,与不能出其地,道远日暮,宿师于其中,必就地形之环龟②,都中高③四下为
圆营,四面受敌。一则防水潦之厄,一则备四周之寇。法曰:“历沛圮,坚环龟。”

唐调露元年⑤,突厥⑥阿史德温傅⑦反,诏礼部尚书、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
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之。军次⑧单于⑨界北,暮已立营,堑壕既周,行俭更命徙
营高冈。吏曰:“吏士安堵,不可扰。”不听,徙之。比夜,风雨雷霆暴至,前设营
所,水深丈余,莫不骇叹,因问何以知风雨也,行俭笑曰:“自今但依我节制,毋
问我所由知也。”⑩
【注释】
①沮泽、圮毁之地:沮泽,即沼泽之地,圮毁,即被水冲毁的坍塌之地。圮(p
ì),马本及唐本皆作“北”,今从王本和汪本。
②环龟:即四周低中间高的形似龟背之地。
③都中高:意即居于四周低中间高之地。
④历沛圮,坚环龟: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为“历
沛历圮,兼舍环龟”。王本及汪本作“历沛历圮,坚舍环龟。”沛(pǐ),有水草的
低洼地。此句意思是:部队经过沼泽低洼地或被水冲毁的坍塌地时,要选择四周低
中间高的地形宿营。
⑤调露元年:调露,唐高宗年号,马本及各本皆误作“甘露”,今据史校改。调
露元年,‘即公元679年;是年十月,东突厥阿史德温傅举兵反唐,次年三月,
裴行俭率军抵达单于都护府界北。
⑥突厥: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兴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部,
初属柔然统治,六世纪中叶,击败柔然,建政权于今鄂尔浑河流域,占有东至辽河,
西抵里海(一说咸海),南到阿姆河南,北越贝加尔湖的辽阔地区。隋初,分裂为
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分。本篇所称“突厥”,是指东突厥。
⑦阿史德温傅:东突厥一部落酋长。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阿史德湿傅”,今据史
校改。
⑧次:停留,驻扎。
⑨单于:这里指“单于都护府”。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改云中都护
府置,治云中古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统漠南突厥部落诸州事,辖境当今
内蒙古阴山、河套一带。
⑩本篇史例出自《新唐书·裴仁俭传》。

no.33 争战
凡与敌战,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以战则胜。若敌人先至,我不可
攻,候其有变则击之,乃利。法曰:“争地勿攻。”①
三国魏青龙二年,蜀将诸葛亮出斜谷②,并田③于兰坑④。是时,魏将司马懿
屯渭南,郭淮⑤策亮必争北原⑥,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
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心,此非国之利也。”懿善之,淮遂屯北原。堑
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遂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淮将皆以为欲攻西围⑦,
淮独以亮见形于西,欲使兵众应之,必攻东耳。其夜,果攻阳遂⑧,有备不败。⑨
【注释】
①争地勿攻: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但与原文略异,原文是:“争地则
无攻。”
②斜谷:山谷名。位于今陕西郿县西南终南山,谷呈南北走向,南口曰褒,北
口曰斜,故又名“褒斜道”。
③田:马本及诸本皆误作“由”,今据史校改。田,这里作动词,意谓屯田。
④兰坑:地名。位于今陕西郿县西之渭水南。
⑤郭淮。三国魏将。阳曲(今山西太原北)人,字伯济。魏文帝时,任雍州刺
史,封射阳亭侯。明帝时,任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长期驻守关右,后任车
骑将军,封阳曲侯。
⑥北原:地名。位于今陕西宝鸡与郿县之间的渭水北岸,军事要地。
⑦西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西国”,今据史校改。西围,乃魏军营垒之称。
⑧阳遂:地名。故址在北原东,即今陕西郿县西之渭水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郭淮传》。

no.34 地战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
则亦不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①
晋安帝②讨南燕③,慕容超④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⑤曰:“晋师劲果,
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⑥,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
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
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苍除⑦粟苗,使
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
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卒芟。设使芟苗守
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⑧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
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⑨曰:“若如圣旨,
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战〕而不胜,犹可退守。
不宜纵敌人岘,自贻窘逼。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马
阁之险⑾,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
而摄莒、梁父⑿二戍,修城隍⒀,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⒁〕,
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⒂。俄而⒃,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
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⒄,数日而拔,燕地悉平。⒅
【注释】
①天时不如地利: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又见于《尉缭子·战威第四》。
②晋安帝: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晋武帝”,今据史校改。晋安帝,即东晋皇帝司
马德宗。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他派刘裕为将率兵十万灭亡了南燕。
③南燕:十六国之一。东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北魏拓跋珪率兵击败
后燕,燕相慕容德率众从邺城迁至滑台(今河南滑县)称燕王,后又迁至广固称帝,
占有今山东和河南一部分,史称其政权为“南燕”。
④慕容超:慕容德之侄。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即帝位。他不恤政事,
信用奸佞,丧失民心。义熙六年(公元410年)二月,被东晋大将刘裕军所俘获,
送至建康(今南京)斩首。在位仅六年。
⑤公孙五楼:南燕将领,官至征虏将军。
⑥大岘:即大岘山,位于今山东临朐东南。此山险峻路狭,其上有穆陵关,向
称“齐南天险”。
⑦芟除:谓铲除,除掉。芟(shān),除草为芟。
⑧五州:南燕分其地为幽、并、青、徐、兖五州。
⑨慕容镇:南燕将领。曾任车骑将军。慕容超称帝后,加任其为开府仪同三司、
尚书令。
⑩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即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赵军主帅成安君
陈馀因弃守井陉之险,而遭兵败被杀之祸。此战例详见本书《客战》篇。
⑾诸葛瞻不守马阁之险:此战例详见本书《奇战》篇。马阁,即马阁山。马本
及诸本皆误作“剑阁”,今据史校改。《十六国春秋》和《晋书·慕容超记》则作“束
马”,亦不确。马阁山,位于今四川平武县东南,据《资治通鉴》卷七十八胡三省
注云:此山“峻峭崚?,极为艰险。邓艾军行至此,路不得通,乃悬车束马,造作
栈阁,始通江油,因名马阁。”可见,“束马”当为“马阁”。
⑿莒、梁父:均为地名。莒,今山东莒县;梁父,位于今山东泰安东南。
⒀隍(huáng):无水的护城壕为隍。
⒁东莞:地名。今山东沂水。
⒂临朐: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临衢”,今据史校改。该地今属山东。
⒃俄而:不久,旋即。
⒄广固:南燕都城,位于今山东淄博东。
⒅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慕容超记》。

no.35 山战
凡与敌战,或居山林,或在平陆,须居高阜,恃于形势,顺于击刺,便于奔冲,
以战则胜。法曰:“山陵之战,不仰其高。”①
战国秦伐韩,〔军于阏与〕。韩求救于赵,王②召廉颇③而问曰:“可救否?”
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④而问曰:“可救否?”乐乘对如颇言。又召赵奢
⑤问,奢曰:“道远路狭,譬如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奢将,救之。兵
去赵国都三十里,垒不进,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武安⑥〔西〕。
有一人谏,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
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非赵地也。”
赵奢既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⑦,〔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入谏,赵奢内之⑧。许历
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奢曰:
“请受教⑨。”历曰:“请受刑⑩。”奢曰:“须后令⑾至邯郸。”历复请〔谏〕曰:“先
据北山者胜,后至者败。”赵奢曰:“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
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遂解其围。⑿
【注释】
①山陵之战,不仰其高:语出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山陵之“陵”,
马本及诸本皆作“上”,与原义不尽同,故据原著校改。
②王:指赵惠文王。
③廉颇:赵国名将。赵惠文王拜其为上卿。作战勇敢,屡败齐、魏等国。赵孝
成王时,任相国,封信平君。
④乐乘:战国赵将。本燕国将领乐毅之后,因燕王不听其计,出兵攻赵失败被
俘而留于赵国,封为武襄君。
⑤赵奢:战国赵将。初任田部吏,主治国赋;后任将军,善于用兵,因率军救
韩大破秦军有功,被封为马服君。
⑥武安:赵国城邑。位于今河北武安西南。
⑦二日一夜至: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一昼夜至”,今据史校改。
⑧内之:谓请许历进来。内,同“纳”,使进入;之,指许历。
⑨请受教:史载原文作“请受令”,义同,不改。
⑩请受刑:史载原文作“请就鈇质之诛”,义同,不改。鈇质,即古代腰斩人的
用具。鈇,通“斧”,质,垫在下面的砧板。
⑾须后令:史载原文作“胥后令”。古人“胥”“须”通用。须者,待也。须后令,
谓待后令。“后令”是对前令“有以军事谏者死”而言。赵奢率军离开邯郸三十里后止
军不进,乃是用以麻痹秦军的一种计谋,因恐人谏而破坏此谋,故出前令。现在即
将交战,须得新谋策,不能再用前令,故云“须后令”。赵奢采纳军士许历“先据北
山”的建议打败秦军,回到都城邯郸后,不但未治其罪,相反,赵惠文王还授任许
历为国尉(执掌全国军政的长官)。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no.36 谷战
凡行军越过山险而阵,必依附山谷,一则利水草,一则附险固,以战则胜。法
曰:“绝山依谷。”①后汉②将马援③为陇西太守,三降羌④与塞外诸种为寇,杀长
吏。援将四千余人击之,至氐道县⑤。羌在山上,援军据便地⑥,夺其水草,不与
战,羌遂穷困,豪帅数十万户亡出塞外,诸种万余人悉降。羌不知依谷之利,而取
败焉。⑦
【注释】
①绝山依谷: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意思是:沿着山地行进,依傍溪谷
设阵。绝,横渡,穿越;依,依傍,凭借。
②后汉:即东汉。
③马援:东汉名将。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文渊。本战国时期赵
国名将赵奢后裔,其先世以奢封号“马服君”而改赵姓为马姓。王莽执政时期,曾任
新城太尹(太守),莽败,依附于割据陇西的隗嚣,后归刘秀。他在东汉朝廷任将
二十二年,曾参加北击匈奴、乌桓,西平隗嚣、先零羌,南定交趾、武陵等战争,
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
④三降羌:史载原作“参狼羌”,《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太祖赵匡胤始祖
嫌名(“玄朗”之“朗”),援引时而改“狼”为“降”。参,同“三”。参狼羌,即汉代时
羌族的一种,主要分布于武都郡(今甘肃武都地区),故又称武都羌。
⑤氏道县: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礼县西北。
⑥便地:谓便利之地,亦即有利地形。
⑦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no.37 攻战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
曰:“可胜者,攻也。”①
三国魏曹公②遣朱光③为庐江太守,屯皖④,大开稻田,又令间人⑤招诱鄱阳
⑥贼帅⑦,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野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是数岁,
操态见矣,宜早除之。”
乃具陈其状。于是,孙权亲征〔皖〕,一朝夜至⑧,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
高垒⑨。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⑩,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
水以入,若淹留经日⑾,水必向尽⑿,还道艰难,蒙窃⒀危之。今⒁观此城,不甚
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以归,全胜之术也。”吴主权从之。
蒙乃荐甘宁⒂为升城都督⒃,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⒄进攻,蒙手执枹
鼓⒅,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⒆,闻城已拔,乃退。权嘉蒙
功,即拜庐江太守。⒇
【注释】
①可胜者,攻也:语出《孙子兵法·形篇》。
②曹公:即曹操。
③朱光:马本及唐本皆误作“朱公”,今从王本及汪本。
④皖:即皖县,庐江郡治,位于今安徽潜山。
⑤间人:即间谍。
⑥鄱阳:郡名。三国吴置。治所在今江西波阳。
⑦贼帅:马本作“败归”,唐本作“叛归”,汪本作“贼师”,皆与史载不符,今从
王本。贼帅,旧史对人民起义首领的诬称。
⑧一朝夜至:犹言一昼夜至。
⑨作高垒:王本及汪本作“作土山攻具”,义同。
⑩治垒必历日乃成:马本及唐本皆将此句置于“蒙曰”之前,但据史载,此句实
为吕蒙向孙权进言的话,故应置于“蒙曰”之后。
⑾淹留经日:谓停留数日。经日,一日或数日之谓,这里指数日。
⑿水必向尽:马本及唐本皆误作“必须尽还”,今据史校改。此句意为上涨的江
水必然退尽。
⒀窃: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切”,今据史校改。窃,犹私,这里用作表示个人意
见的谦词。
⒁今:马本及唐本误作“徐”,今从王本及汪本。
⒂甘宁:巴郡临江(今四川忠县)人,字兴霸。初附刘表,后归孙权。作战勇
敢,为孙权所推重,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
⒃升城都督: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外城都督”,今据史校改。升城都督,系作战
临时任命的统兵攻城的长官。
⒄侵晨:天刚亮。
⒅枹鼓:谓以槌击鼓。枹,同“桴”,鼓槌,这里作动词。
⒆夹石:地名。位于今安徽桐城北。
⒇本篇史倒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吴书》。

no.38 守战
凡战,所谓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有未可胜之理,则我且固守,待敌有可胜之
理,则出兵以击之,无有不胜。法曰:“知不可胜,则守。”①
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反②,以周亚夫③为太尉,东击吴、楚七国。因自请于
上曰:“楚兵剽轻④,难与争锋,愿以梁⑤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
亚夫率兵既会兵荥阳⑥,吴方攻梁,梁急,请救于亚夫。亚夫率兵东北走昌邑⑦,
坚壁而守。梁王使使请亚夫,亚夫守便宜,不往救。梁上书于景帝,帝诏亚夫救梁。
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⑧等将轻骑绝吴、楚兵后食道。吴、楚兵乏粮,
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夜,亚夫军中惊乱,自相攻击至于帐下。亚夫坚卧不
起,顷之,自定。后吴奔壁东南陬⑨,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吴兵果奔西北,不得
入。吴、楚兵饥,乃引兵退。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
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⑩。汉兵因乘胜追击,尽虏之,降其郡县。亚夫下令曰:
“有得吴王者,赏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首以告。凡相攻守三月⑾,而吴、
楚悉平。⑿
【注释】
①知不可胜,则守:语出《孙子兵法·形篇》,但与孙子原文略异,原文是:
“不可胜者,守也。”
②吴、楚七国反:西汉初年,高祖刘邦为巩固刘氏家族的最高封建统治地位,
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受封的诸侯王,在其封国之内,有自行收取租赋、煮盐铸钱的
权力,因而逐渐形成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独立王国。到文、景二帝时,先后采纳贾
谊、晁错建议,实行削弱王国封地的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这就激起诸侯王的严
重不满。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
东王刘雄渠、胶西王刘卯、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等,以诛晁错为名,发动大
规模武装叛乱。后为中央政府先后平定。
③周亚夫:西汉名将。汉初大将周勃之子,初封条侯,文帝时受命驻军细柳(今
陕西咸阳西南),在防御匈奴贵族进攻的斗争中,军功卓著,治军严整。景帝时因
率军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有功,升任丞相。
④剽轻:谓勇猛轻捷。
⑤梁:即梁国,西汉初所封诸侯国之一。
⑥荥阳:地名。位于今河南荥阳东北。
⑦昌邑:属梁地,位于今山东金乡西北。
⑧弓高侯:马本及诸本皆脱“弓”,今据史补。弓高侯,即韩王信之子颓当。汉
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颓当自匈奴归汉,被封为弓高侯。弓高,县名,
位于今河北阜城南。
⑨陬(zōu):意同隅,角落。
⑩丹徒:地名。位于今江苏镇江东南。
⑾三月: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七月”,今据史校改。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又见于《汉书·周勃传附周亚夫》。

no.39 先战
凡与敌战,若敌人初来,阵势未定,行阵未整,先以兵急击之,则胜。法曰:
“先人有夺人之心。”①
春秋,宋襄公②及楚人战于泓③,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子鱼④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请急击之。”公弗许。既济未成列,子鱼复请。公复未之
许。及成列而战,宋师败绩。⑤
【注释】
①先人有夺人之心: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引自《军志》。
②宋襄公:春秋时宋国国君,名兹父。齐桓公死后,他与楚国争夺霸主,一度
为楚所拘。其后,与楚军战于泓水,因其不听劝谏,空讲“仁义”而屡失有利战机,
结果被楚军打败受伤,不久因伤重而死。
③泓:即泓水,位于今河南柘城西北。
④司马子鱼:司马,官职名,掌管军政和军赋。西周始置,春秋、战国仍沿用。
子鱼,人名,即宋襄公庶兄公子目夷,与前《舟战》所引史例中的“司马子鱼”非一
人。
⑤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no.40 后战
凡战,若敌人行阵整而且锐,未可与战,宜坚壁待之,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
之,无有不胜。法曰:“后于人以待其衰。”①
唐武德②中,太宗③围王世充④于东都⑤,窦建德⑥悉众来救。太宗守武牢⑦
以拒之。建德阵汜水⑧东,弥亘数里,诸将皆有惧色。太宗将数骑登高以观之,谓
诸将曰:“贼起山东⑨,未见大敌。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逼城而阵者,有轻
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动,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
建德列阵,自辰至午时⑩,卒饥倦,皆列坐,又争饮水。太宗令宇文士及⑾率三百
骑,经贼阵之西,驰而南,戒曰:“贼若不动,正宜退归;如觉其动,宜率东出。”
士及才过,贼众果动。太宗曰:“可击矣。”乃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
循谷而东,以掩贼背。建德遽率其阵,却止东原,未及整列,太宗轻骑击之,所向
披靡。程咬金⑿等众骑缠幡⒀而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表里俱奋,贼众大
溃,生擒建德。⒁
【注释】
①后于人以待其衰: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引自《军志》。但与原文略
异,原文为:“后人有待其衰”。
②武德:唐高祖李渊的年号。
③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率军围攻王世充、抗击窦建德之战发生在唐
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此时李世民为秦王,尚未即帝位。
④王世充:隋代官吏。新封(今陕西临潼东北)人,字行满。隋炀帝时任江都
通守等职,镇压过隋末农民起义。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于江
都被杀后,他在洛阳拥立越王杨侗为帝,次年废侗,自称皇帝,国号郑。唐武德四
年被李世民打败降唐。
⑤东都:即洛阳(位于今河南洛阳东)。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改称“东
都”。
⑥窦建德: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军首领。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率众起义,
投高士达处任军司马。士达牺牲后,他继为领袖,称将军,拥兵十余万。大业十三
年(公元617年),在河间作战中,歼灭隋将薛世雄部三万余人,声势大振。次
年,称夏王,建都乐寿(今河北献县),国号夏,据有今河北大部地区。唐武德四
年(公元621年),在虎牢作战中被李世民军所俘,后被害于长安。
⑦武牢:本为“虎牢”,因唐讳“虎”(唐太宗曾祖李虎),故写史者改“虎”为“武”。
虎牢,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该处地势险要,向为军事要地。
⑧汜水:古县名。位于今河南荥阳西北。
⑨山东:古代指太行山以东地区为“山东”,即今河北地区。
⑩自辰至午时:马本及各本皆将“辰”误作“卯”,今据史校改。自辰至午时,即
从七时至十三时,亦即上午时间。
⑾宇文士及:武川(今河南南阳北)人,字仁人。隋炀帝之婿。炀帝死后,他
归附李渊父子,因从讨王世充有功,封郢国公,官拜中书令。
⑿程咬金:唐初大将,后改名知节。济州东阿(今属山东)人。隋末从李密参
加瓦岗军,任内军骠骑。密败,归王世充;后归唐任秦王府左三统军,后又任左领
军大将军,封卢国公。
⒀缠幡:谓卷起旗帜。缠,扎束,卷起;幡,旗帜。
⒁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太宗纪上》和《资治通鉴·唐纪五》。

no.41 奇战
凡战,所谓奇①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
使敌莫知所备。如此,则胜。法曰:“敌虚,则我必为奇。”②
三国魏景元四年③,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④指授节度,使邓艾⑤与蜀
将姜维⑥相缀连⑦;雍州刺史诸葛绪邀维,令不得归。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
营,陇西太守牵洪⑧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诣甘松⑨。维闻钟会⑩诸军已入汉中⑾,
退还。欣等蹑于强川口⑿,大战,维败走。闻雍州⒀已塞道,屯桥头⒁,从孔函谷
⒂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里,闻绪军却,
〔寻〕还,从桥头过,绪趣⒃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
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从阴平⒄由邪径⒅经汉德阳亭⒆趣涪⒇,去剑阁
西百里,去成都(21)三百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22)
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23)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
掩其空虚,破之必矣。”〔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信道,
造作桥阁(24),山高谷深,至为艰难,粮运将匮(25),频至危殆。艾以毡自裹,推
转而下(26),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27)而进,先登至江油(28),蜀守将马邈降。
蜀卫将军诸葛瞻(29)自涪还绵竹(30),列阵待艾。艾遣其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
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胜。”艾怒曰:“存亡之
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
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31)。刘禅(32)遣使请降,遂灭蜀。(33)
【注释】
①奇:与下篇《正战》之“正”构成一对相反相成的军事术语。“奇正”论,乃是
我国古代兵家研究克敌制胜的一种军事辩证理论。“奇正”之说虽最早见于《老子》
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但作为完全意义上的军事理论则始见于《孙子兵法·势
篇》:“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
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孙子
这里虽然既强调了奇正二者相区别的一面,也肯定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一面,但
对奇正概念的内涵却未展开论述。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在继承其先世孙武的军事
思想基础上,对“奇正”论有了创新性的阐发。他在《孙膑兵法·奇正篇》明确指出:
“同,不是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又说:“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可见,“正”
是指一般的、正常的,“奇”是指特殊的、变化的;在正常情况下是“正”者,在特殊
情况下可变为“奇”,反之亦然。“奇正”理论在战争中的广泛应用,大体上可以包括
以下方面:在兵力部署上,担任警戒守备任务的部队为正,担任机动出击的部队为
奇;箝制敌人的部队为正,突出敌人的部队为奇。在作战方式上,正面进攻为正,
侧翼迂回为奇;明攻为正,暗袭为奇。在战术变换上,一般战法为正,特殊战法为
奇;常法为正,变法为奇,等等。本篇所讲的“奇”,是就战术战法而言。
②敌虚,则我必为奇: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意思是,发现敌人有
虚弱之点,我就采用出奇制胜战法袭击它。
③魏景元四年:即公元263年。景元,是魏元帝曹奂的年号。
④司马文王:即魏将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马本及诸本皆作“司马宣王”(即司马
懿),显误。魏火蜀之战是在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此时,宣王司马懿已故
去十二年(即亡于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故据史校改。
⑤邓艾:三国魏将。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人,字士载。初为司马懿掾
属,建议屯田两淮,广开漕渠,发展生产。后升任征西将军,与蜀将姜维相拒。景
元四年同钟会分军灭蜀。后为钟会诬告以谋叛罪被杀。
⑥姜维:三国蜀将。原为魏将,后归蜀汉,为诸葛亮所器重,授任具为征西将
军。亮死后,他继领其军,官至人将军,率师多次攻魏无功。魏攻蜀之战,他坚守
剑阁抗击魏军主力。蜀主刘禅出降,他被迫降于魏将钟会。后钟会叛魏,他伪与联
结,企图乘机复蜀,事败被杀。
⑦缀连:本谓连结,这里指保持接触以吸引对方。
⑧牵洪:人名,原作“牵弘”,《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父讳(“弘
殷”之“弘”)而援引时改“弘”为“洪”。
⑨甘松:即甘松岭,位于今甘肃迭部东南。
⑩钟会:三国魏将。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字士季。魏大将军司马昭
的重要谋士,官至司徒,封东武亭侯。魏火蜀之战时,他任镇西将军,率主力十二
万进攻汉中,继攻剑阁受阻。灭蜀后,因叛魏被杀。
⑾汉中:郡名。秦置。三国时属蜀,后为魏攻占,治所南郑(今陕西汉中东)。
⑿强川口:因强水出阴平西北之强山,故名强川。
⒀雍州:即雍州刺史诸葛绪的代称。
⒁桥头:地名。位于今甘肃文县东南。
⒂孔函谷:山谷名。位于今甘肃舟曲东,亦即白龙江谷。
⒃趣(cù):谓急速,赶快。
⒄阴平:古县名。西汉置。位于今甘肃文县西北。因其地处摩天岭之阴而得名,
是陇南入蜀的必经之路,东经阳安关可通汉中,南出江油、涪县可达成都。
⒅邪径:谓险僻小路。
⒆汉德阳亭:西汉时的故亭,东汉时因亭置县。位于今四川剑阁西北。
⒇涪:即涪县,位于今四川绵阳东北。
(21)成都:马本及唐本作“城都”,今从王本和汪本。成都,三国蜀都,今属四
川。
(22)方轨:谓平坦的大道。
(23)军志:犹言兵书。这里指《孙子兵法》。
(24)桥阁:亦称栈图,谓栈道,即在险绝之处,凿崖架木,以为信道。
(25)匮(kuì):缺乏,困难。
(26)推转而下:外力助推使之滚动而下。
(27)鱼贯:像水中鱼游一样先后接续不断。
(28)江油:地名。位于今四川江油北。
(29)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字思远。蜀后主时,任骑都尉、行都护卫将军平尚
书事等职。邓艾率军自阴平入蜀,瞻督军进至涪县不前,致艾军得以越过马阁山险,
直趋成都。瞻自涪退军绵竹后,与艾军交战中兵败被杀。
(30)绵竹:位于今四川绵竹东南。
(31)雒:马本及唐本皆误作“汉中”,今据史校改。雒,即雒县,广汉郡治所,
位于今四川成都北。
(32)刘禅:三国蜀后主。刘备之子,字公嗣,小字阿斗。初由诸葛亮辅政,亮
卒后,他任用宦官黄皓,朝政日趋腐败。炎兴元年(公元263年)魏军迫近成都,
他被迫出降,后被封为安乐公。
(33)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no.42 正战
凡与敌战,若道路不能通,粮饷不能进,推计①不能诱,利害不能惑,须用正
兵②。正兵者,拣士卒,利器械,明赏罚,信号令,且战且前,则胜矣。法曰:“非
正兵,安能致远?”③
宋檀道济④为高祖⑤北伐前锋,至洛阳,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⑥。议者谓
应戮以为京观⑦。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王师以正为律,何必杀人?”
皆释而遣之。于是戎夷⑧感悦,相率归之者众。⑨
【注释】
①推计:谓行以计谋。唐本作“计谋”,王本及汪本作“诡计”,皆可。
②正兵:本篇这里是指经过选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采取“且战目前”、
步步推进的正面进攻的大部队。
③非正兵,安能致远: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但与原文略异,原文
是:“若非正兵,安能致远。”
④檀道济:南朝宋将领。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
江)。东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404年)从刘裕讨桓玄入建康(今南京),官至
冠军将军。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又从刘裕北伐后秦担任前锋,以正兵战法
“长驱而进”,迅速攻占洛阳。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
宋后,进位司空,镇守寻阳(今江西九江)。后为宋文帝(刘裕第三子刘义隆)所
疑忌被杀。
⑤高祖:指南朝宋武帝刘裕。但刘裕统兵北伐后秦之时,尚未代晋称帝,官至
太尉,封宋王。
⑥四千余人:汪本误作“四十余人”,今据史校改。
⑦京观:亦称“京丘”。古代战争,胜利者为炫耀其武功,常常将敌尸收集一起
封土作高冢,称为“京观”。⑧戎夷:这里是对后秦人的诬称。
⑨本《正战》篇,马本及唐本、王本均无史例原文,仅在《正战》篇目下注有
“与前《车战》同断”字样。据清咸丰三年(1853年)麟桂刊本《水陆攻守战略
秘书七种》之《百战奇略·正战》篇下注文,所谓“与前《车战》同断”,是指《正
战》史例与前《车战》史例相同。为保持《百战奇略》一书具有百战百例这一特点
的完整性,故据汪本《百战奇法·正战》篇史例补入,该史例系出自《宋书·檀道
济传》。本篇之后的《重战》、《佚战》、《乱战》、《合战》四篇与《正战》情
况相同,所缺史例皆据汪本补入,这里一并说明,以下各篇不再详注。

no.43 虚战
凡与敌战,若我势虚,当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
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法曰:“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①
三国蜀将诸葛亮在阳平道②,魏延③诸将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余守城。魏司马
懿率二十万众拒亮,与延军错道,径前,当亮军六十里,候还白懿云亮城中兵少力
弱。亮亦知懿军垂至,恐与己相逼,欲赴延军,相去又远,势不能及,将士失色,
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命军中皆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又令大开四门,扫地却
洒。懿尝谓亮持重,而复见以弱势,疑其有伏兵。于是,率众北趋山。明日食时,
亮与参佐④拊手大笑曰:“司马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还白,如亮言。
懿后知之,深以为恨。⑤
【注释】
①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马本及诸本皆
将“得”字误作“敢”,不符原义,故改。
②阳平道:即阳平关。故址在今陕西勉县西。
③魏延:三国蜀将。义阳(今河南桐柏东)人,字文长。初以部曲随刘备人蜀,
以勇着称,屡有军功,累官至征西大将军。诸葛亮死后,他与长史杨仪争权,兵败
被杀。
④参佐:谓僚属,助手。
⑤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三事”。

no.44 实战
凡与敌战,若敌人势实,我当严兵以备之,则敌人必不轻动。法曰:“实而备
之。”①
三国蜀先主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屯江陵。是岁,羽留兵屯公
安、南郡,以备吴,而率兵攻魏将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等救仁。秋,大雨,汉水
泛滥,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庞德②被诛。梁、郏、陆浑群盗③或遥受羽印号,
为支党,羽威震华夏。④
【注释】
①实而备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庞德:南安獂道(今甘肃陇西东南)人,字令明。初随马腾、马超,后归曹
操,官至立义将军。
③群盗:指梁县、郏县和陆浑等地的起义民众。
④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no.45 轻战
凡与敌战,必须料敌详审而后出兵。若不计而进,不谋而战,则必为敌人所败
矣。法曰:“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①
春秋晋文公与楚战②,知楚将子玉③刚忿褊急,文公遂执其使者宛春以挠之。
子玉怒,遂乘晋军,楚军大败。④
【注释】
①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语出《吴子·论将第四》。
②晋文公与楚战:即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
③子玉:即楚国贵族成得臣。楚成王时,因其伐陈有功,而继子文为令尹。城
濮之战后因兵败而自杀。
④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no.46 重战
凡与敌战,须务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若此,则必不
陷于死地①。法曰:“不动如山。”②
春秋晋将栾书③伐楚,将战,楚晨压晋军而阵,军吏患之。裨将范匄④趋进,
曰:“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⑤。〔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
⑥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栾书曰:“楚师轻佻,吾持
重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全胜。”〔郄至⑦曰:“楚有六间,不可
失也。其二卿⑧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
合而更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公说⑨。
于是败楚师于鄢陵。⑩
【注释】
①死地:谓危亡之境地。其义与《孙子兵法·九地篇》所讲之“死地”(即“疾
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不尽相同。
②不动如山: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③栾书:春秋晋国将领。晋文公时下军主将栾枝之孙。晋厉公六年(周简王十
一年,公元前575年),在晋楚鄢陵(位于今河南鄢陵北)之战中,他任中军主
将。
④范匄:即士匄,晋国大夫士燮(亦称范文子)之子,卒后谥宣子,故又称“范
宣子”。
⑤疏行首:谓拉宽行阵间战道的距离,以利出战、击刺。行首,即行道,战道
也。
⑥文子。即范文子。
⑦郄至:春秋晋景公时为温大夫,故又称温季。厉公时晋楚战于鄢陵,他任新
军副将,以“楚有六间”为据,力主速战勿失良机,为晋厉公所采纳,遂败楚军。
⑧二卿:指楚公子子反、子重,二人矛盾甚深。
⑨公说:自此以下句,汪本作“终败楚师”,因其不尽史载原文,故据《国语·晋
语六》补。公说,谓晋厉公欣然采纳郄至的建议。公,即晋厉公;说,通“悦”,高
兴。
⑩本篇《重战》,马本及唐本、王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补入。此篇史例
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及《国语·晋语六》。

no.47 利战
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之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以击之,
其军可败。法曰:“利而诱之。”①
春秋楚伐绞②,〔军其南门〕。莫敖③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
捍采樵者④以诱之。”从之。绞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徒于山中。楚人
坐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⑤
【注释】
①利而诱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绞:春秋时期诸侯国之一,位于今湖北郧县西北。
③莫敖:马本及唐本皆误作“莫数”,今据史校改。莫敖,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掌
军政大权之官,相当于别国的司马。
④请无捍采樵者:马本及唐本皆作“请无行采樵者”;王本及汪本则作“请行采
樵者”,都与原义不符,故据史校改。此句意思是:请派出不设保卫的砍柴人。捍,
保卫;采樵者,砍柴人。
⑤本篇史例出自《左传·桓公十二年》。

no.48 害战
凡与敌各守疆界,若敌人寇抄我境,以扰边民,可于要害处设伏兵,或筑障塞
以邀之,敌必不敢轻来。法曰:“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①
唐时,朔方军总管沙吁忠义②为突厥③所败,诏张仁愿④摄御史大夫代之。既
至,贼已出,率兵蹑击,夜掩其营,破之。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崖有拂
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祀,然后引兵渡而南。时默啜⑤悉兵西击突骑施⑥,
张仁愿请乘虚取漠南⑦,〔于〕河北筑三受降城⑧,绝虏南寇路。唐休璟⑨以为:
“两汉以来,皆北守河,今筑城虏腹中,终为〔贼虏〕所有。”仁愿固请,中宗许之。
表留岁满〔兵〕以助其功。时咸阳兵二百人逃归,仁愿擒之尽斩城下,军中股栗,
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以拂云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灵武,东城南直榆
林,三垒相距各四百余里,其北皆大碛也,斥地三百里远。又于牛头朝那山⑩北置
烽堠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复无寇。岁省费亿计,减镇兵数万。

【注释】
①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沙咤忠义:唐中宗时少数民族将领。
③突厥:指东突厥。
④张仁愿:唐代将领。华州下邽(今陕西华县西北)人。初为洛州长史,后为
朔方军大总管。因其对突厥作战有功,官至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韩国
公。
⑤默啜:亦作“墨啜”。东突厥可汗,亦即阿波干可汗,名环。自唐武后至玄宗
间,屡扰边境,四出扩张,拓地万余里,有兵四十万,成为颉利可汗之后最强盛的
时代。
⑥突骑施:马本及诸本皆作“突厥”,不确,今据史校改。突骑施,古族名,原
属西突厥,唐武后时逐渐强大,建政权于碎叶川(位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之楚河流
域),统治地区至伊丽水(即今新疆伊犁河)流域。
⑦漠南: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汉南”,今据史校改。漠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
南地区,自汉代后称之为“漠南”,亦作“幕南”,今属我国内蒙古地区。
⑧三受降城:即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东城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南,中城
位于今内藏古包头西之黄河北岸;西城位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南之黄河
北。
⑨唐休璟:唐京兆始平(今陕西兴平东南)人。唐中宗时,官至尚书右仆射,
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宋国公。
⑩牛头朝那山:马本及诸本皆误作“牛头庙那山”,今据史校改。该山位于今内
蒙古固阳东。
⑾本篇史例出自《新唐书·张仁愿传》,又见于《旧唐书·张仁愿传》。

no.49 安战
凡敌人远来气锐,利于速战;我深沟高垒,安守勿应,以待其敝。若彼以事挠
我求战,亦不可动。法曰:“安则静。”①
三国蜀将诸葛亮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渭水之南。魏遣大将司马懿拒之,诸
将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率军而济,背
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②,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③,则
诸军无事矣。”亮果上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懿知其必败。时朝廷以亮率军
远入,利在急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亮数挑战,懿不出,因遗懿以巾帼妇人
之饰。懿终不出。懿弟孚书问军事,懿复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少决,好兵
而无权,虽持兵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
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懿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以归
师不之迫,于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食甚众。
懿审其必死,曰:“天才奇才也!”辛毗⑤以为尚未可知。懿曰:“军家所重,军书
密计、兵马粮食,今皆弃之,岂有人损五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关中多蒺藜
⑥,懿使军士二千人⑦着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着屐,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
⑧,乃知亮已死。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懿笑曰:“吾能料生,不
能料死故也。”⑨
【注释】
①安则静:语出《孙子兵法·势篇》。王本及汪本作“不动如山”,与前《重战》
引文重。
②武功:汉置县。故址在今陕西武功西。
③五丈原:古地名。位于今陕西宝鸡东南之斜谷口西侧,渭水经其北自西向东
流。
④杨仪: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威公。诸葛亮以其为长史,协助处理军
务和筹划粮秣。亮死后,自恃其诛杀魏延功高,因职低不满,与尚书令蒋琬争权而
获罪入狱自杀身死。
⑤辛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字佐治。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任丞相长史。
魏文帝时任侍中,明帝时封颖乡侯。
⑥蒺黎:一种果被带刺的草本植物,部队经此丛生之地,影响行军作战。
⑦二千人: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三千人”,今据史校改。
⑧赤岸:马本及唐本皆误作“亦岸”,今从王本。赤岸,位于今陕西留坝东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

no.50 危战
凡与敌战,若陷在危亡之地,当激励将士决死而战,不可怀生,则胜。法曰:
“兵士甚陷,则不惧。”①
后汉将吴汉②讨公孙述③,进入犍为④界。诸县皆城守。汉攻广都⑤,拔之。
遣轻骑烧成都⑥市桥,武阳以东诸小城皆降。帝⑦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
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须转营迫之,须其力疲,
乃可击也。”汉不听,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⑧北
为营,作浮桥,使别将刘尚将万余人⑨屯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帝大惊,责汉曰:
“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
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他者,急率兵还广都。”
诏书未到,述果遣其将谢丰、袁吉将众十余万出攻汉;使别将〔将〕万金人劫刘尚,
今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围之。汉召诸将厉⑩之曰:“吾与诸
将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今至城下,而与尚二处受围,势
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⑾就尚于江南御之。若能同心协力,人自为战,大功可
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
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立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尚合军。丰等不觉,
明日,乃分兵拒江北,自将攻江南。汉悉兵迎战,自旦至哺,遂大败之,斩谢丰、
袁吉。于是,率兵还广都,留刘尚拒述,具以状闻,而深自谴责。帝报曰:“公还
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
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于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
于郭中。述自将数万人出城大战,汉使护军高午、唐邯将锐卒数万击之。述兵败走,
高午奔阵刺述,杀之。旦日城降,斩述首传送洛阳。蜀遂平。⑿
【注释】
①兵士甚陷,则不惧: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
②吴汉:东汉大将。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字子颜。王莽末年,亡命渔
阳(今北京密云西南),以贩马为业。后归刘秀,任偏将军、大将军。刘秀称帝后,
升任大司马,封舞阳侯。
③公逊述: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子阳。王莽时期,任蜀郡太守。
东汉初,起兵据益州称帝,成为反对东汉中央政权的地方割据势力。建武十二年(公
元36年)被吴汉率军平定。
④犍为:郡名,西汉冒。东汉时,郡治在武阳(今四川彭山东)。
⑤广都:汉置县。位于今四川成都南。
⑥成都:今属四川。
⑦帝:指东汉光武帝刘秀。
⑧江:西晋以前长江的专称,凡称“江”或“江水”者,皆指“长江”。本篇这里指
今长江的支流“岷江”。
⑨万余人:马本及唐本皆误作“十余万人”,今据史校改。
⑩厉:通“励”,激励,勉励。
⑾立:史载原作“树”,《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
时改“树”为“立”。
⑿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吴汉传》。

no.51 死战
凡敌人强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须置之死地①,告令三军,示不获已。
杀牛燔车,以享战士,烧弃粮食,填夷井灶,焚舟破釜,绝去其生虑,则必胜。法
曰:“必死则生。”②
秦将章邯③已破楚将项梁④军,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
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兵败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离⑤、涉间
⑥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⑦而输之粟。楚怀王以宋义⑧为上将,项羽⑨为次
将,范增⑩为裨将,救赵。诸别将皆属焉。宋义行至安阳⑾,留四十余日不进,遣
其子宋襄相齐,自送之无盐⑿,饮酒高会。项羽曰:“今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
扫境内而专诸将军,國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项羽晨朝宋义,即其帐中,斩之,下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王阴令羽诛之。”
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⒀,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
即共立羽为假上将军⒁。使人追宋义子襄,及之齐,杀之。使桓楚⒂报命于楚怀王,
因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焉。项羽以杀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率二万众渡河⒃救巨鹿。战少利⒄,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兵
渡河,沉舟,破釜甑⒅,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还心。〔于是至〕
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
兵冠诸侯〕,诸侯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兵击秦军,诸将皆从壁
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
大破秦军。⒆
【注释】
①死地:《孙子兵法》术语。意即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只有死亡
的地区,叫做“死地”。
②必死则生:语出《吴子·治兵第三》。
③章邯:秦将,官至少府。秦末,曾率兵镇压过陈胜、项梁领导的起义军。后
在巨鹿兵败投降项羽,被封为雍王。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围攻,兵败而自杀。
④项梁:马本及唐本皆误作“项良”,今从汪本。项梁,秦末起义军领袖之一。
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贵族出身,楚将项燕之子。秦二世元年(公元前
209年),他响应陈胜起义,与其侄项羽率兵八千于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陈
胜失败后,他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梁自号武信君。后在定陶(今
山东定陶北)与秦军作战中战死。
⑤王离:秦将王翦之孙。
⑥涉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涉涧”,今据史校改。
⑦甬道:谓两旁筑有墙坦的信道,以保证运输的安全。
⑧宋义:故楚令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从项梁起义。后楚怀王熊心以其为
上将军,号卿子冠军。率军北上救赵时滞留安阳不进,为项羽所杀。
⑨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从叔父项梁起义。梁战死后,他与宋义等率军北上
救赵,于安阳杀死宋义,被楚怀王任为上将军,率军北进于巨鹿打败秦军主力。秦
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在楚汉战争中,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刘邦击败,
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身死。
⑩范增:项羽谋士。参加秦末农民起义时,年已七十,初从项梁,后佐项羽,
颇有谋略,被羽尊为亚父。他屡劝项羽杀掉刘邦,未被采纳。后因刘邦施反间计,
为项羽怀疑而忿离死于归乡途中。
⑾安阳:地名。位于今山东曹县东北。
⑿无盐:地名。位于今山东东平东南。
⒀支吾:亦作“枝梧”,意谓抵触,抗拒。
⒁假上将军:因尚未得到正式任命而暂署上将军之职,故称“假上将军”。
⒂桓楚: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旦”,今据史校改。
⒃河:这里指“漳河”。
⒄战少利: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战不利”,今据史校改。
⒅釜甑:均为炊具。釜,一种敛口圆底,或有两耳的锅,有金属制和陶制两种。
甑,类似现代的蒸锅,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
⒆本篇史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no.52 生战
凡与敌战,若地利已得,士卒已阵,法令已行,奇兵已设,要当割弃性命而战,
则胜。若为将临阵畏怯,欲要生,反为所杀。法曰:“幸生则死。”①
春秋时,楚子伐郑,晋师救之,与战于敖、鄗②之间。晋赵婴齐③使其徒先具
舟于河,欲败而先济,故将士懈,卒不可胜。④
【注释】
①幸生则死:语出《吴子·治兵第三》。
②敖、鄗:马本及各本皆于“敖、鄗”后有“若高”二字,显系衍文,故据史删。
③赵婴齐:晋军中军大夫。
④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no.53 饥战
凡兴兵征讨,深入敌地,刍粮乏阙,必须分兵抄掠,据其仓廪,夺其蓄积,以
继军饷,则胜。法曰:“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①
《北史》:北周将贺若敦②率兵渡江取陈湘州③。陈将侯④讨之。秋水泛滥,
江路遂断。粮援既绝,人怀危惧。敦于是分兵抄掠,以充资费。恐瑱等知其粮少,
乃于营内多聚土,覆之以米。召侧近村人,佯有访问,随即遣之。瑱等闻之,以粮
为实。敦又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湘、罗⑤之间,遂废农业。瑱等无如之
何。初,土人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以饷军。敦患之,乃伪为土人船,伏兵甲于
中。军望见,谓饷船至,逆水争取。敦甲士遂擒之。又敦军数有叛者乘马投瑱,瑱
辄纳之。敦乃取一马,牵以趣船,令船中人以鞭鞭之。如是者再〔三〕,马畏船不
敢上。后伏兵于江岸,使人乘畏船马诈投瑱军,瑱即遣兵迎接,争来牵马。马既畏
船不上,伏兵发,尽杀之。后实有馈饷及亡奔瑱者,犹恐敦设诈,兵不敢受。相持
岁余,瑱不能制。⑥
【注释】
①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
②贺若敦:北周将领。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善骑射,多计谋。官
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恃功怀怨为丞相宇文护所不容,而被逼自杀。
③湘州: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湘川”,今据史校改。湘州,南朝陈长沙郡治所,
位于今湖南长沙。
④侯瑱:马本及唐本皆误作“侯琪”,今从汪本。侯瑱,陈朝将领。巴西充国(今
四川南充西北)人,字伯玉。作战勇敢,在梁朝时因平定侯景叛乱有功,任豫州刺
史。陈文帝时,官至太尉。
⑤罗:即罗州,位于今湖北房县西北。
⑥本篇史例出自《北史·贺若敦传》,又见《周书·贺若敦传》。

no.54 饱战
凡敌人远来,粮食不继,敌饥我饱,可坚壁不战,持久以敝之,绝其粮道。彼
退走,密遣奇兵,邀其归路,纵兵追击,破之必矣。法曰:“以饱待饥。”①
唐武德初,刘武周②据太原③,使其将宋金刚④屯于河东⑤。太宗⑥往征之,
谓诸将曰:“金刚垂⑦军千里入吾地,精兵骁将皆在于此。武周自据太原,专寄金
刚以为捍蔽⑧。金刚虽众,内实空虚,虏掠为资,意在速战。我当坚营待其饥,未
宜速战。”于是,遣刘洪⑨等绝其粮道,其众遂馁,金刚乃遁。⑩
【注释】
①以饱待饥: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刘武周:唐初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河间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后徙居马
邑郡(治今山西朔县)。隋炀帝时,任鹰扬府校尉。隋末,乘乱杀死马邑太守王仁
恭,自称太守,遣使北附突厥,被立为定杨可汗,不久称帝。唐初,与宋金刚等率
兵南下,入据太原,以拒唐军。后被李世民击败,北走突厥被杀。
③太原:郡名。治所晋阳,位于今山西太原西南。
④宋金刚:原为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力量之一,活动于易州(治今河北易县)。
后被窦建德击败,归附刘武周,号称宋王,谋与刘武周人据太原,企图南下与唐争
天下。其后为唐军击败,与刘武周同逃突厥被杀。
⑤河东:郡名。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
⑥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但此时尚未称帝而为秦王。
⑦垂:史载原作“悬”、《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嫌名(“玄
朗”之“玄”)而援引时改“悬”为“垂”。
⑧捍蔽:谓保障,屏蔽。
⑨刘洪:史载并无其人,据新、旧《唐书·刘弘基传》所载内容,疑刘洪为“刘
弘基”之误。
⑩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太宗本纪上》。

no.55 劳战
凡与敌战,若便利之地,敌先结阵而据之,我后去趋战,则我劳而为敌所胜。
法曰;“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①
晋司空刘琨②遣将军姬澹③率兵十余万④讨石勒⑤。勒将拒之,或谏曰:“澹
兵马精盛,其锋不可当,且深沟高垒以挫其锐,攻守势异,必获万全。”勒曰:“澹
军远来,体疲力竭,犬马乌合,号令不齐,一战可擒也,何强之有!寇已垂至⑥,
胡可舍去,大军一动,岂易中还⑦!若澹乘我之退,顾乃无暇,焉得深沟高垒乎!
此谓不战而自取灭亡之道。”遂斩谏者。以孔苌为前锋都督,令三军后出者斩。设
疑兵于山下,分为二伏。勒率兵与澹战,伪收众而北。澹纵兵追之,〔勒前后〕伏
发,夹击,澹大败而退。⑧
【注释】
①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刘琨:晋将。魏昌(今河北定县南)人,字越石。西晋惠帝时,因其平定东
平王司马懋有功,封广武侯,官至振威将军。愍帝即位后,拜司空,任大将军,都
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
③姬澹:亦称“箕澹”。北魏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人,字世雄。官至信义将
军。后率众归晋。刘琨以其为前锋讨石勒,兵败被杀。
④(姬澹)率兵十余万:此姬澹所率兵力数,出自《晋书·石勒记上》。但《晋
书·刘琨传》则称:刘琨“悉发其众,命澹领步骑二万为前驱,琨自为后继”。据此
可见,本篇所说的“刘琨遣将军姬澹率兵十余万”之数,当为晋北伐的总兵力数,而
非姬澹前锋军的兵力数。
⑤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字世
龙。青年时被掠卖到山东为奴,与汲桑等人聚众起义。后投汉刘渊为大将。晋元帝
大兴二年(公元319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石勒败晋刘琨军时,
仍为汉之大将。
⑥寇已垂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援又垂至”,今据史校改。
⑦岂易中还: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不宜易远”,今据史校改。此句意谓怎幺容易
中途退还。
⑧本篇史例出自《晋书·石勒记上》;又见《晋书·刘琨传》。

no.56 佚战
凡与敌战,不可恃己胜而放佚,当益加严厉以待敌,佚而犹劳。法曰:“有备
无患。”①秦王翦②将兵六十万代李信③击荆④,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
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
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
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荆兵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
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⑤
【注释】
①有备无患:语出《左传·襄公十一年》。
②王翦:战国时秦国名将。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曾先后率兵攻破赵国、
燕国和攻灭楚国,因功着而晋封武成侯。
③李信:战国秦将。曾率兵击败燕军,俘虏燕太子丹。
④荆:古代楚国之别称。因其原建国于荆山(今湖北南漳西)一带,故名。另
一说,秦称楚为荆是因避秦庄襄王子楚之讳。
⑤本篇《佚战》,马本及唐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佚战》补人。此篇史
例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no.57 胜战
凡与敌战,若我胜彼负,不可骄惰,当日夜严备以待之。敌人虽来,有备无害。
法曰:“既胜若否。”①
秦二世②时,项梁使沛公③、项羽别攻城阳④,屠之。西破秦军濮阳⑤东,秦
收兵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⑥,因西略地至雍丘⑦,大破秦军,斩李由⑧,
还攻外黄⑨。项梁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进谏于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兵
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梁弗听。而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
高陵君显⑩,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
“然。”曰:“今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兵益章邯击
楚军,大败之,项梁死。⑾
【注释】
①既胜若否:语出《司马法·严位第四》。
②秦二世:即秦始皇的次子,名胡亥。公元前210年即帝位,至公元前20
7年秦灭亡,在位仅三年。
③沛公:即刘邦。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农民起义后,他于沛县起兵响应,
故史称其为“沛公”。
④城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襄城”、今据史校改。该地故址在今山东鄄城东南。
⑤濮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汉阳”,今据史校改。该地位于今河南濮阳西南。
⑥定陶:地名。位于今山东定陶西北。
⑦雍丘:地名,位于今河南杞县。
⑧李由:即秦朝丞相李斯之子,时任三川郡守。
⑨外黄:地名。位于今河南兰考东南。
⑩高陵君显:显,人名,姓氏不详;高陵君是封号。
⑾本篇史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no.58 败战
凡与敌战,若彼胜我负,未可畏怯,须思害中之利,当整励器械,激扬士卒,
候彼懈怠而击之,则胜。法曰:“因害而患可解也。”①
晋末,河间王颙②在关中,遣张方③讨长沙王④,率众自函谷⑤人屯河南⑥。
惠帝⑦遣左将军皇甫商拒之,方潜军破商,遂入洛阳。乂⑧奉命讨方于城内,方军
望见乘舆⑨,于是少却,方止之不可得,众遂大败,杀伤满衢巷。方退壁于十三里
桥⑩,人情挫衄,无复固志,多劝方夜遁。方曰:“兵之利钝⑾是常事,贵因败以
为成耳。我更前作垒,出其不意,此兵法之奇也。”乃夜潜进逼洛阳城七里。又既
新捷,不以为意,忽闻方垒成,乃出战,遂大败而还。⑿
【注释】
①因害而患可解也:语出《孙子兵法·九变篇》。但与原文略异,原文是:“杂
于害,而患可解也。”
②河间王颙:即司马颙,司马懿之侄孙,字文载,封河间王。晋惠帝时,镇守
关中,官至侍中、太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为争夺政权,他派张方等率
军攻入洛阳。
③张方:晋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人。以材勇得幸于河间王司马,曾率兵攻
入洛阳,劫持惠帝去长安。官至中领军、录尚书事,领京兆太守。后为司马 所杀。
④长沙王乂:即司马乂,晋武帝司马炎第六子,字士度,封长沙厉王。惠帝时,
任抚军大将军,后于洛阳被张方所杀。
⑤函谷:即函谷关。古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战国秦置。新函谷关在今河
南新安东,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移此,去故关三百里,故名新关,今
遗址尚存。本篇指新函谷关。
⑥河南:指河南郡,汉置,西晋因之。治所洛阳。
⑦惠帝:即司马衷,晋武帝司马炎之第二子。公元290—306年在位。
⑧乂:此“乂”及此后之“乂”,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商”,今据史校改。
⑨乘舆:旧指帝王乘坐的车子。这里指晋惠帝所乘之车。
⑩十三里桥: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三十里桥”,今据史校改。该桥在洛阳城西,
距城十三里,故名。
⑾利钝:谓顺利与不顺利。这里可作“胜败”解。
⑿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张方传》。

no.59 进战
凡与敌战,若审知敌人有可胜之理,则宜速进兵以捣之,无有不胜。法曰:“见
可则进。”①
唐李靖②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击破突厥,颉利可汗③走保铁山④,遣使入朝谢
罪,请举国归附。以靖往迎之。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靖揣知其意。时诏
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安。若万骑赍二十
日⑤粮,自白道⑥袭之,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
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⑦。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至阴山
⑧,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⑨。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锋
乘雾而行,去其牙帐⑩七里,虏始觉,列兵未及阵,靖纵兵击之,斩⑾首万余级,
俘男女十余万,擒其子迭罗施⑿,杀义成公主⒀。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
宝相擒之以献。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⒁
【注释】
①见可则进: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为:“见可而
进。”
②李靖:唐代著名军事家。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精兵
法,善谋略。唐太宗时,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曾先后指挥唐军南灭萧铣、
东平辅公祏、北击东突厥、西讨吐谷浑等重大作战,因其战功卓著而晋封卫国公。
史载其一生撰着的兵书多达10余种,但大都失传了,现在仅有清人汪宗沂根据唐
代杜佑《通典》等存录的部分内容而辑成的三卷本《李卫公兵法》流传于世。
③颉利可汗:东突厥最高统治者。名咄芯,启民可汗少子。在位期间(公元6
20—630年),屡扰唐朝边境,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被唐将张宝相俘
送长安。
④铁山:位于阴山之北,在今内蒙古白云鄂博境内。
⑤二十日: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三日”,今据史校改。
⑥白道:即阴山南北的重要信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
⑦韩信所以破齐也:即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派郦食其说齐归
汉,齐王为之所动,撤除屯守历城(今山东济南)防御汉军进攻的兵力。这时,韩
信听从辩士蒯彻建议,乘齐无备一举袭破历城,进至临淄(今山东临淄北),齐王
败走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⑧阴山:即今内蒙古境内之阴山。
⑨随军:马本作“随车”,与史载不符,今从唐本。
⑩牙帐:即突厥颉利可汗官署处所。
⑾斩:马本及各本皆误作“辕”,今据史校改。
⑿迭罗施:马本及汪本作“盅罗施”,唐本作“垒罗施”,皆误,今据史校改。
⒀义成公主:即隋义成公主,本为突厥处罗可汗之妻,处罗死后,其弟颉利可
汗纳之为妻。
⒁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李靖传》和《新唐书·李靖传》。

no.60 退战
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当急退以避之,可以全军。法
曰:“知难而退。”①
三国魏将曹爽②伐蜀,司马昭③同行出骆谷④,次于兴势⑤。蜀将王平⑥乘夜
袭击,昭令坚卧不动,平退。昭谓诸将曰:“费祎⑦据险拒守,进不获战,攻之不
可,宜急旋军,以为后图。”爽等遂退,祎果驰兵趋三岭⑧争险,爽等潜师越险,
乃得过。⑨
【注释】
①知难而退: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引自《军志》;又见于《左传·宣
公十二年》。
②曹爽:曹操之侄孙。字昭伯。魏明帝时,官至武卫将军。明帝病重之时,拜
其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司马懿受遗诏同辅齐王曹芳。
后因与司马懿争权被杀。
③司马昭:马本及各本皆作“司马懿”,显误,据《晋书·宣帝纪》和《三国志》
之《魏书·三少帝纪》、《魏书·曹爽传》、《蜀书·后主传》、《蜀书·王平传》
等书记载,此次曹爽率军伐蜀,不但皆无“司马懿同行”之说,相反,却称司马懿对
此次攻蜀始终持劝阻态度,但结果是“止之,不可”(见《晋书·宣帝纪》;又见《三
国志·魏书·曹爽传》:“宣王止之不能止”)。又据《晋书·文帝纪》载称:“大
将军曹爽之伐蜀也,以帝(指司马昭)为征蜀将军,副夏侯玄,出骆谷,次于兴势。”
可见,随爽攻蜀者并非是司马懿,而是懿子司吴昭。故据《晋书·文帝纪》校改。
④骆谷:狭谷名。位于今陕西周至县西南,谷长四百余里,地势险要,是关中
通往汉中的交通要道。
⑤兴势: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兴元”,今据史校改。兴势,即兴势山,位于今陕
西洋县北。
⑥王平:蜀将。马本及各本作“王琳”,《晋书·文帝纪》作“王林”,皆误。今
据《三国志·蜀书·王平传》和《资治通鉴·魏纪六》校改。
⑦费祎:蜀将。江夏鄳县(今河南信阳东北)人,字文伟。蜀后主时,任黄门
侍郎,为诸葛亮所推重,拜为参军、司马。亮卒,祎为后军师。蒋琬秉政后,祎任
大将军,录尚书事。
⑧三岭:即沉岭、衙岭、分水岭。均在今陕西周至西南之骆谷中。
⑨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文帝纪》。

no.61 挑战
凡与敌战,营垒相远,势力相均,可轻骑挑攻之,伏兵以待之,其军可破。若
敌用此谋,我不可以全气击之。法曰:“〔敌〕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
①十六国②,姚襄③据黄落④,苻生⑤遣将苻黄眉⑥、邓羌⑦等率步骑〔万五千〕
讨襄。襄深沟高垒,固守不战。邓羌曰:“襄性刚愎,易以挠动。若长驱一行,直
压其垒,襄必忿而出战,可一战而擒也。”黄眉从之,遣羌率骑三千军于垒门,襄
怒,尽锐出战。羌伪不胜,率骑而退,襄追之于三原⑧,羌回〔骑〕拒襄,〔俄〕
而黄眉至,大战,斩之,〔尽〕俘其众,〔黄眉等振旅⑨而归。〕⑩
【注释】
①敌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
②十六国:西晋末年,各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乘各族人民起义之机,纷纷起兵
建立政权,从西晋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匈奴族刘渊称王,到北魏太武帝
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的135年间,各族统治者先后在北方和巴蜀
建立政权,主要有:成汉、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
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和夏十六国,史称此时期为“十六国时期”。
另有冉魏、西燕和代(北魏前身)不包括在内。
③姚襄:羌族首领姚弋仲的第五子。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字景国。
东晋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其父死,他率众归附东晋,驻谯城(今河南
夏邑北)。次年叛晋,进屯盱眙(今江苏盱眙北),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后移驻
许昌(今河南许昌东),欲谋取关中。晋升平元年(公元357年)被前秦苻黄眉
所杀。
④黄落:即黄落镇,亦称“黄堡镇”,位于今陕西铜川西南。
⑤苻生:前秦苻健的第三子,字子长。东晋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健
卒,苻生即帝位,改元寿光。在位二年,为苻坚所杀。
⑥苻黄眉:前秦苻健之兄子,初仕健为卫大将军。苻生即位后,封广平王。后
因谋杀苻生事泄被杀。
⑦邓羌: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邓差”,今据史校改。邓羌,前秦将领,苻生时任
建节将军,苻坚时任车骑将军。
⑧三原:地名。位于今陕西淳化东北。
⑨振旅:谓整队而还。
本篇史例出自《晋书·苻生记》。

no.62 致战
凡致敌来战,则彼势常虚;不能赴战,则我势常实。多方以致敌之来,我据便
地而待之,无有不胜。法曰:“致人而不致于人。”①
后汉建武五年,光武②诏耿弇③,悉收集降附,结部曲④,置将吏,弇帅骑都
尉刘歆、泰山太守陈俊将兵而东。张步⑤闻之,使其将费邑军历下⑥,又令兵屯祝
阿⑦,别于泰山⑧、钟城⑨列营数十以待之。弇渡河先击祝阿,拔之,故开围一角,
令其众得奔归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遂空壁亡去。费邑分兵遣其弟
费敢守巨里⑩,弇进兵先胁巨里,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敕诸部〕:后三日〔当〕
悉力攻巨里城。阴缓生口,〔令得〕亡归,以弇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万
余人〕来救〔之〕。弇〔喜〕谓诸将曰:“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⑾之耳。野兵
不击,何以城为?⑿”则分兵守巨里,自帅精锐上冈阪⒀,乘高合战,大破之,斩
邑。既而取首级以示巨里,城中惧,费敢〔悉众〕亡归张步。弇悉收其积聚,纵兵
攻诸未下者,平四十余营,遂定济南。⒁
【注释】
①致人而不致于人: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光武:即东汉光武帝刘秀。
③耿弇东汉名将。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伯昭。西汉末,从刘秀
起兵,任大将军。刘秀称帝后,任建威大将军,封好畤侯。建武五年(公元29年),
奉诏率军击灭称雄于济南郡地的割据势力张步。
④部曲:本谓中国古代军队编制之称,后又为家仆之称。本篇这里指军队编制。
⑤张步:东汉初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琅邪不其(今山东即墨西南)人,字文公。
新莽末,刘秀起兵,张步亦乘机拥众据济南郡地,自称五威将军。刘秀建立东汉政
权后,曾派使持节授步为东莱太守,但步杀使自立齐王,成为东汉初盘据山东济南
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建武五年为耿弇击败投降,后因谋叛被杀。
⑥历下:亦作“历城”,济南郡治,位于今山东济南。
⑦祝阿:县名。故址在今山东济南西。
⑧泰山:郡名。治所奉高,位于今山东泰安东。
⑨钟城:故址在今山东济南南。
⑩巨里:故址在今山东章丘西。
⑾诱致: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又致”,今据史校改。
⑿野兵不击,何以城为:此两句出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耿弇语,而《后
汉书·耿弇传》则为“今来,适其所求也。”
⒀冈阪:据《尔雅》释义称:山脊为冈,山坡为阪。冈阪,在这里可作“山顶”
或“制高点”解。
⒁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耿弇传》和《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

no.63 远战
凡与敌阻水相拒,我欲远渡,可多设舟楫,示之若近济,则敌必并众应之,我
出其空虚以济。如无舟楫,可用竹木、蒲苇、罂缻①、瓮囊②、枪杆之属,缀为排
筏,皆可济渡。法曰:“远而示之近。”③
汉初,魏王豹④初降汉,复以亲疾请归,至国,即绝其河关⑤反〔汉〕,与楚
约和。汉王遣郦生⑥往说豹,不听。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击豹。〔魏王〕盛兵蒲坂
⑦,塞临晋⑧;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⑨以木罂〔缻〕⑩渡
军,袭安邑⑾。魏王豹惊,帅兵迎战,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⑿
【注释】
①罂缻(yīng eǒu):罂,一种陶制的盛酒器;缻,同“缶”,一种陶制
的炊具。此两种器具,其形状均为小口大腹,在渡河无舟的情况下,可以将其与竹
木、蒲苇连缀在一起,作为渡河用的飘浮工具。
②瓮囊:也是一种形如罂状的盛器。
③远而示之近: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④魏王豹:即魏豹,战国时魏国贵族子弟。秦灭魏后,与其兄咎皆被贬为庶人。
秦末,陈胜起义攻下魏地,立咎为魏王。后咎被秦将章邯击败而自杀,豹逃往楚,
楚怀王予以援兵收复魏地,被立为魏王。后从项羽入关,被徙至河东郡,封为西魏
王。刘邦定三秦,豹叛楚归汉,不久又叛汉归楚。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
八月,为韩信击败被俘,后在荥阳被杀。
⑤河关:指黄河渡口临晋关,后改名蒲津关,故址在今陕西大荔东的黄河西岸。
⑥郦生:即郦食其,刘邦的谋士。
⑦蒲坂:邑名。即今山西永济西之黄河东岸的蒲州镇。
⑧临晋:县名。故址在今陕西大荔东,与旧关相对。
⑨夏阳:县名。故址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之黄河西岸。⑩木罂缻:即以木押缚罂
缻作为渡河工具。一说以木为器如罂缻。
⑾安邑:战国魏都,汉置为县。位于今山西夏县西。魏豹据此反汉。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又见《汉书·淮阴侯传》。

no.64 近战
凡与敌战,或岸边为阵,或水上泊舟,皆谓之水战。若近水为战,须去水稍远,
一则诱敌使渡,一则示敌无疑。我欲必战,勿近水迎敌,恐其不得渡。我欲不战,
则拒水阻之,使敌不能济。若敌率兵渡水来战,可于水边伺其半济而击之,则利。
法曰:“涉水半渡可击。”①
汉郦生说齐下之,齐王②日与生纵酒为乐,而罢守备。蒯通③说信,遂渡河,
袭破齐。齐下以郦生卖己,烹之,而走高密④,请救于楚。楚遣龙且将兵〔号称二
十万〕救齐。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来,其锋难当,齐、楚自居其地〔战〕,
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⑤。
汉兵客居,其势无所食,可不战而擒也。”龙且曰:“吾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今若
救齐不战而降之,有何功?若战而胜,齐半可得。”遂进兵与汉军夹潍水⑥而阵。
信夜使人〔为〕囊〔盛〕沙壅水上流,旦渡击且,佯败走。龙且喜曰:“吾固知信
怯。”遂追之〔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且军大半不得渡,即击,杀且。
〔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⑦,皆虏楚卒〕,遂平
齐。⑧
【注释】
①涉水半渡可击:语出《吴子·料敌第二》。
②齐王:即田广。
③蒯通:本名彻,因与汉武帝刘彻同讳,故史家改“彻”为“通”。蒯通,范阳(今
河北徐水北)人。陈胜起兵反秦后,派武臣进取赵地,通说范阳令徐公归降,武臣
不战而得赵地三十余城。后又劝韩信袭取赵地,成为汉初重要谋士和说客。
④高密:郡名。故址在今山东高密西南。
⑤反汉: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及汉”,今据史校改。
⑥潍水:今称潍河,在山东省东部。
⑦城阳: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荷泽东北。
⑧本篇史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no.65 火战
凡战,若敌人居近草莽,营舍茅竹,积刍聚粮,天时燥旱,因风纵火以焚之,
选精兵以击之,其军可破。法曰:“行火必有因。”①
汉灵帝②中平元年,皇甫嵩③讨黄巾④,汉将朱儁⑤与贼波才⑥战,败,贼遂
围嵩于长社⑦。贼依草结营,会大风。嵩敕军束苣⑧乘城,使锐卒间出围外,纵火
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阵,贼惊乱奔走。会帝遣曹操将兵适至,合战
大破之,斩首数万级。⑨
【注释】
①行火必有因:语出《孙子兵法·火攻篇》。
②汉灵帝:即东汉皇帝刘宏。公元168—189年在位。
③皇甫嵩:东汉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字义真。灵帝时为北地太守。
黄巾起义爆发时,任左中郎将,与朱儁率军镇压起义军,后官至太尉,封槐里侯。
④黄巾:即黄巾起义军,因起义者以黄巾裹头,故名。
⑤朱儁:东汉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字公伟,曾任刺史、谏议大夫等职。
与皇甫嵩镇压黄巾军时任右中郎将,后封为西乡侯。
⑥波才:黄巾起义军一支部队的首领。
⑦长社:县名。故址在今河南长葛东北。
⑧束苣:即用苇秆扎成的火把。
⑨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

no.66 缓战
凡攻城之法,最为下策,不得已而为之。所谓三月修器152白话百战奇略械,
三月成距堙①者,六月也。谓戒为己者,忿躁不得攻具而令士卒蚁附,恐伤人之多
故也。若彼城高池深,多人而少粮,外无救援,可羁縻②取之,则利。法曰:“其
徐如林。”③
十六国前燕将慕容恪④击段龛⑤于广固,围之。诸将请恪急攻,恪曰:“军势
有宜缓以克敌,〔有宜急而取之〕。若彼我势均,外有强援,恐有腹背之患,则攻
之不得不速。若我强彼弱,外无救援,当羁縻守之,以待其敝。兵法‘十围五攻’⑥,
正谓此也。龛党尚众,未有离心。今凭阻坚城,上下戮力⑦,尽锐攻之,数旬可拔,
然杀吾士卒必多矣。当持久以取耳⑧。”乃为壁垒以守之,终克广固。⑨
【注释】
①距堙:堙(yin),又作“闉”。距堙,即古代在攻城作战中环城而堆筑的
土山,以为窥察敌人城内情况或登城之用。
②羁縻:犹言束缚,牵制;这里可作“围困”解。
③其徐如林: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④慕容恪:前燕王慕容皝的第四子。鲜卑族,字玄恭。从父征伐,镇守辽东。
后辅兄儁及炜,封太原王,累官大司马,总摄朝政,量才授任,颇有政绩。
⑤段龛:辽西鲜卑族,段兰之子。东晋穆帝永和七年(公元351年),龛以
青州归降东晋,被授任镇北将军,封齐公,镇守广固。后为前燕将慕容恪所执杀。
⑥十围五攻: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⑦戮力:谓努力,尽力。
⑧当持久以取耳:马本及各本皆作“要在取耳”,不符史载原意,故据史校改。
⑨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慕容儁记》。

no.67 速战
凡攻城围邑,若敌粮多人少,外有救援,可以速攻,则胜。法曰:“兵贵拙速。”

三国蜀将孟达②降魏,遂领新城太守,未几,复连吴附蜀以叛魏。司马懿潜军
进讨,诸将言达与蜀交结,宜观望而后可。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当
及其未定③,促④而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至其城下。吴、蜀各遣将救达,
懿乃分兵拒之。初,达与诸葛亮书曰:“宛⑤去洛⑥八百里,去吾⑦一千二百里⑧,
闻吾举事,表上天子,比相往反时,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将足办。吾所在深
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
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⑨城三面阻水,达于外为木栅以自固。懿渡水,
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⑩,李辅⑾等斩达首,开门以降。⑿
【注释】
①兵贵拙速: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但与原文略异,原文是:“兵闻拙
速。”
②孟达:字子度,一字子敬。初事刘璋,后归刘备,为宜都太守。后叛蜀降魏,
被任为新城太守驻兵于上庸城。蜀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伐魏,曾致
书诱达为援,为魏所疑,达惧复叛魏,不久在司马懿率军进攻下,为其部下所杀。
②未定:马本误作“未足”,今从唐本。
④促:马本及唐本误作“偍”,汪本误作“堤”,今据史校改。促,通“趋”,急速
之意。
⑤宛:即宛县。三国时魏南阳郡治,位于今河南南阳。当时,司马懿镇守此地,
都督荆豫诸州军事。
⑥洛:即洛阳,魏国都城,今属河南。
⑦吾: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吴”,今据史校改。吾,为孟达自言其驻地上庸城。
⑧一千二百里: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一百二十里”,今据史校改。
⑨上庸:县名。故城位于今湖北竹山西南。
⑩旬有六日: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旬月”,今据史校改。
⑾李辅:孟达部将。司马懿率军围攻上庸时,他与达甥邓贤斩达首后开城投降。
⑿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

no.68 整战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整齐,士卒安静,未可轻战,伺其变动击之,则利。法
曰:“无邀正正之旗。”①
三国魏司马懿征公孙渊②,〔次于辽水③。渊遣步骑数万,阻辽隧④,坚壁而
守,以距帝⑤。〕懿泛舟潜济辽水,〔傍辽水〕作〔长〕围,弃城而向襄平⑥。诸
将曰:“不攻城而作围,非所以示众也。”懿曰:“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军也。攻
之,正堕其计。贼大众在此,其巢穴虚失,我直指襄平,必人怀内惧,惧而求战,
破之必矣。”遂整阵而过。贼见兵出其后,果邀之,乃纵兵逆击,大破之,〔三战
皆捷。贼保襄平,进军围之。〕⑦
【注释】
①无邀正正之旗: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公孙渊:《晋书》称之“公孙文懿”,三国时襄平(今辽宁辽阳)人。魏明帝
时,任辽东太守、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叛魏自立为燕王。
次年,被司马懿率军所攻杀。
③辽水:今辽宁之辽河。
④辽隧:地名。故址在今辽宁鞍山西之辽河东岸。
⑤帝:指司马懿。魏元帝咸熙二年(公元265年),懿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
立西晋后,追尊其为宣皇帝。
⑥襄平:三国魏辽东郡治。公孙渊叛魏后据此自称燕王。
⑦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

no.69 乱战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不整,十卒喧哗,宜急出兵以击之,则利。法曰:“乱
而取之。”①
唐段志玄②从刘文静③拒屈突通④于潼关⑤,文静为通将桑显和所败,军营已
溃,志玄率二十骑赴之,击杀数十人而还;还为流矢中足,虑众心动,忍而不言,
更入贼阵者再三。显和军乱,大军因而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
诸将追而擒之。〕⑥
【注释】
①乱而取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段志玄:唐将。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隋末从李渊起兵,官至郢
州刺史。唐朝建立后,随李世民讨王世充、破窦建德等作战有功,升任左骁卫大将
军、镇军大将军,封褒国公。
③刘文静: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肇仁。隋末为晋阳令。李渊于太原起兵,
他参与定计。唐朝建立后,任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后因不满位居裴寂
之下,李渊听信裴寂谗言而将其杀害。
④屈突通: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朝时任右武候车骑将军、左骁卫大
将军。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在潼关与李渊部队作战中,被段志玄所俘。唐
建国后,任兵部尚书,封蒋国公。
⑤潼关:关隘名。位于今陕西潼关县北,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
⑥本篇《乱战》,马本及唐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乱战》补入,其史例
出自《旧唐书·段志玄传》,又见《新唐书·段志玄传》。

no.70 分战
凡与敌战,若我众敌寡,当择戍平易宽广之地以胜之。若五倍于敌,则三术为
正,二术为奇;三倍于敌,二术为正,一术为奇。所谓一以当其前,一以攻其后。
法曰:“分不分为縻军。”①
梁将陈霸先②、王僧辩③讨侯景④,军于张公洲⑤。高旗巨舰,截江蔽空,乘
潮顺流。景登石头⑥,望之不悦,曰:“彼军士有如是之气,不可易也。”帅铁骑万
人,鸣鼓而前。霸先谓僧辩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贼今送死,
欲为一战。我众彼寡,宜分其势。”僧辩从之,以劲弩当其前,轻锐蹂其后,大阵
冲其中。景遂大溃,弃城而走。⑦
【注释】
①分不分为縻军: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或称《唐李问对》)卷下。
②陈霸先:即陈武帝,南朝陈的建立者。梁时曾任太守、刺史等职。梁元帝承
圣元年(公元552年),率兵与王僧辩讨平侯景叛乱后,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
不久杀僧辩,迎梁敬帝复位,自为相国,封陈王。后代梁称帝,国号陈。
③王僧辩:南朝梁将。梁右卫将军王神念之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
君才。侯景叛乱时,受诏入朝,以大都督讨景,与陈霸先破景于石头城,累功任太
尉,封永宁郡公。后因从此齐主高洋谋立贞阳侯萧渊明为帝,被陈霸先袭杀。
④侯景: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人,字万景。先属北魏尔朱荣,继归东
魏高次,拥众十万,镇守河南。梁中大同二年(公元547年)降梁,封河南王。
次年,勾结梁宗室萧正德举兵叛乱,攻入建康(今南京),自立为汉帝。所部到处
烧杀抢掠,使长江下游地区遭到极大破坏。后被陈霸先、王僧辩等消灭。
⑤张公洲:长江中的小洲,位于今南京西南的长江中。
⑥石头:即石头城,又名石首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该城背山面江,南
临淮口,当交通要冲,六朝时为建康的军事重镇。
⑦本篇史例出自《陈书·高祖本纪》。

no.71 合战
凡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兵家之常情也。若我兵分屯数处,敌若以众攻我,
当合军以击之。法曰:“聚不聚为孤旅。”①
开元②时,吐善③入寇,报新城④之役,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
王忠嗣⑤策马而进,左右驰突,如此无不辟易⑥,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
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⑦
【注释】
①聚不聚为孤旅: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②开元:唐玄宗的年号。
③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公元七至九世纪,建立于青藏高原。
④新城:地名。故址在今青海门源。
⑤王忠嗣:唐将。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本名训,九岁时,因其父在对吐
蕃作战中阵亡,为唐玄宗收养于宫中,并赐名忠嗣。及长,从军守卫西北边防,因
战功卓著,任河西陇右节度使,佩四将印。
⑥辟易:惊退。
⑦本篇《合战》,马本及唐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合战》补入,其史例
出自《旧唐书·王忠嗣传》。

no.72 怒战
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法曰:“杀敌者,怒也。”①
汉光武建武四年,诏将军王霸②、马武②讨周建④于垂惠⑤。苏茂将兵四千余
救建,先遣精骑遮击马武军粮,武往救之。建于城中出兵夹击武,武恃霸援,战不
甚力,为茂、建所败,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势盛,出必两败,努力而
已。”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茂兵精锐,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
虏〕⑥与吾相恃,两军不一,败道也,今闭营坚守,示不相救,彼必乘势轻进;武
恨无救,则其战当自倍。如此,茂众疲劳,吾乘其敝,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兵
出攻武,合战良久,霸军中壮士数十人断发请战。霸乃开营后,出精骑袭其背。茂、
建前后受敌,遂败走之。⑦
【注释】
①杀敌者,怒也: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
②王霸:东汉将领。颍阳(今河南许昌西南)人,字符伯。新莽末,从刘秀起
兵,破王邑、王寻,累功拜上谷太守,长期戍守北部边疆,后封淮陵侯。讨周建时
任偏将军。
③马武:湖阳(今河南唐河湖阳镇)人,字子张。新莽末从刘秀破王寻等,刘
秀称帝后,任捕虏将军,封杨虚侯。
④周建:东汉初地方割据势力。
⑤垂惠:地名。故址在今安徽蒙城北。
⑥捕虏:指捕虏将军马武。
⑦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王霸传》。

no.73 气战
夫将之所以战者,兵也;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盛①者,鼓也。能作
士卒之气,则不可太频,太频则气易衰;不可太远,太远则力易竭。须度敌人之至
六七十步之内,乃可以鼓,令士卒进战。彼衰我盛,败之必矣。法曰:“气实则斗,
气夺则走。”②
春秋,齐师伐鲁,庄公将战,曹刿③请从,公与之同乘,战于长勺④。公将鼓
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鼓之,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
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⑤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
其故。刿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是以败
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⑥,故逐之。〕⑦
【注释】
①盛:马本及各本皆作“胜”,从文义和下文“彼衰我盛”来看,当为“盛”,故改。
②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语出《尉缭子·战威第四》。
③曹刿(guì):春秋时期鲁国武士。齐鲁长勺之战中,他辅佐鲁庄公打败
齐军进攻。
④长勺:古地名。春秋鲁地。因商遗民长勺氏居此而得名。故址在今山东莱芜
东北。
⑤轼(shì):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其形如半框,有三面。
⑥靡:披靡,倒下。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no.74 逐战
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
必有奇也,须当虑之。若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
却也,可以力逐。法曰:“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①
唐武德元年,太宗征薛仁杲②,其将宗罗睺拒之,大破于浅水原③。太宗帅骑
追之,直趋折墌④围之。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遣之。须臾,各乘
马至。太宗具知仁杲虚实,乃进兵合围。纵辨士⑤喻以祸福,仁杲遂降。诸将皆贺,
因问曰:“大王破敌,乃舍步兵,又无攻具,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卒下之,何
也?”太宗曰:“此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且罗睺所将皆陇外人,
吾虽破之,然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杲收而抚之,未易克也;迫之,则
兵散陇外,折墌自虚,仁杲破胆,不暇为谋,所以惧而降也。”⑥
【注释】
①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但“凡从
勿怠”句原文作“凡从奔勿息”。
②薛仁杲:一作“薛仁杲”。
③浅水原:一名“鹑觚原”。故址在今陕西长武西北。
④折墌: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圻墌”,今据史校改。故址在今甘肃泾川东北。
⑤辨士:谓能言善辨之士。辨,通“辩”。
⑥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太宗本纪上》。

no.75 归战
凡与敌相攻,若敌无故退归,必须审察,果力疲粮竭,可选轻锐蹑之。若是归
师,则不可遏也。法曰:“归师勿遏。”①
汉献帝建安三年,曹操围张绣②于穰③。刘表④遣兵救之,绣欲安众⑤守险,
以绝军后。操军不得进,前后受敌,夜乃凿险〔为地道〕伪遁,伏兵以待。绣悉兵
来追,操纵奇兵〔步骑〕夹攻,大败之。谓荀彧⑥曰:“虏遏我归师,而与吾死地
〔战〕,吾是以〔知〕胜矣。”⑦
【注释】
①归师勿遏: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张绣:东汉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西南)人。董卓部将张济之侄。济死,继
领其众,屯据宛城,后降曹操,不久复叛。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五月,于安
众被曹操打败;次年,曹操征袁绍时,他再度降操,任扬威将军。后从攻乌桓而死
于途中。
③穰:县名。故址在今河南邓县城外东南隅。
④刘表:东汉山阳高平(今山东鱼台东北)人,字景升。汉室远支皇族。官至
荆州牧。死后,其子刘琮归顺曹操。
⑤安众:县名。故址在今河南邓县东北。
⑥荀彧:曹操谋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字文若。出身士族,初附袁
绍,后归曹操。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失宠,被迫自
杀身亡。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no.76 不战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
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①
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②时年十七,从军,与太
宗登玉壁城③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
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难持久,
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
遁,追入介州④,一战败之。⑥
【注释】
①不战在我: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为:“夫
不战者,在我。”
②李道宗:唐宗室东平王李韶之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封略阳郡公;
次年,从李世民讨刘武周有功,拜为灵州总管。贞观初,从李靖破突厥功着,升任
礼部尚书,改封江夏王。
③玉壁城: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山西稷山西南。
④介州:州名。故址在今山西介休。
⑤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李道宗传》;又见《新唐书·李道宗传》。

no.77 必战
凡兴师深入敌境,若彼坚壁不与我战,欲老我师,当攻其君主,捣其巢穴,截
其归路,断其粮草,彼必不得已而须战,我以锐卒击之,可败。法曰:“我欲战,
敌虽深沟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①
三国魏明帝景初二年,召司马懿于长安诣京师,使将兵往辽东讨公孙渊。帝曰:
“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②,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③。度渊以何计得策?”懿曰:
“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以〕拒大军,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曰:
“三者何出?”懿曰:“唯明君能量彼我,预有所弃,此非渊所及也。”曰:“往还几
日?”对曰:“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遂进兵。
渊遣将帅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余里。诸将欲击之,懿曰:“此欲老吾兵,
攻之正堕其计。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④。彼大众在此,巢穴空虚。直抵襄平,出
其不意,破之必矣。”乃多张旗帜,欲出其南,贼尽锐赴之。懿潜济以出其北⑤,
弃贼直趋襄平;贼将战败,懿围襄平。诸将请攻之,懿不听。陈珪⑥曰:“昔攻上
庸,旬日之半破坚城,斩孟达。今日远来,而更安缓,愚窃惑之。”懿曰:“达众少
而食支一年;吾将士⑦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⑧,以一月较一年,安可不速⑨?以四
击一,正令失半而克,犹当为之。是以不计死伤,而计粮也。今贼众我寡,贼饥我
饱,而雨水乃尔,攻具不设,促之何为?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忧贼走。今贼粮
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
贼凭恃其众,故虽饥困,不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若求小利而惊之,非计也。”
既而雨霁,造攻具攻之,矢石如雨,粮尽窘急,人相食,乃使其将王建、柳甫〔乞
降〕请解围,当君臣面缚,懿〔不许〕皆斩之。渊突围而走,懿复追及梁水⑩上杀
之,辽地悉平。⑾
【注释】
①“我欲战”四句: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但“敌虽深沟高垒”句,原文作
“敌虽高垒深沟”。
②奇: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骑”,今据史校改。
③不当稍计役费: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不当计要后费也”,今据史校改。
④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西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绿林起义军攻打宛
城,王莽派大司空王邑会同严尤等率军四十二万往救宛城。绿林军根据刘秀建议,
采取坚守昆阳(今河南叶县),迟滞、消耗南下之王邑军,掩护主力攻取宛城,然
后伺机内外夹击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王邑凭借其优势兵力,拒绝严尤“亟进大兵”
绕过昆阳坚城、先救宛城的正确建议,指挥数十万大军强攻昆阳,结果在绿林军内
外夹击之下,几乎全军覆没,实由王邑耻过昆阳而强攻之所致。其史例详见《后汉
书·光武帝纪上》和《汉书·王莽传下》。
⑤其北: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其地门”,今据史校改。
⑥陈珪:东汉灵帝时光禄大夫陈球弟之子,字汉瑜。少与袁术交游,后因觉术
有纂汉阴谋,而离术归附曹操。
⑦吾将士: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渊军”,今据史校改。
⑧淹月:滞留一月,或经历一月。
⑨安可不速: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安事速为”,今据史校改。
⑩梁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泜水”,今据史校改。今名不详。
⑾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资治通鉴·魏纪六》和《三国志·魏书·明
帝纪》及裴松之注。

no.78 避战
凡战,若敌强我弱,敌初来气锐,且当避之,伺其疲敝而击之,则胜。法曰:
“避其锐气,击其情归。”①
汉灵帝中平五年,凉州②贼王国③围陈仓④,以皇甫嵩讨之。董卓请速进,嵩
曰:“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之。是以善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陈仓虽小,城〔守〕固备,未易拔。王国虽强,攻陈仓不下,其众必疲,疲而击之,
全胜之道也。”国攻之终不拔,其众疲敝解去。嵩进兵追击之。卓曰:“〔不可。兵
法⑤〕,穷寇勿追,归众勿迫。〔今我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嵩曰:“不
然。〔前吾不击,避其锐也。今而击之,待其衰也。所击疲师,非归众也。国众且
走,莫有斗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遂独追击而破之。卓由是有惭色。⑥
【注释】
①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凉州: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所置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甘肃省。东
汉时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③王国:东汉汉阳(今甘肃天水西北)人。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
起兵反汉,自号“合众将军”,为静遂、马腾等人共推为主,后在围攻陈仓作战中为
皇甫嵩击败逃走而死。
④陈仓:县名。治所在今陕西宝鸡东,当关中、汉中之冲,向为兵争要地。
⑤兵法:这里指《孙子兵法》。
⑥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

no.79 围战
凡围战之道,围其四面,须开一角,以示生路,使敌战不坚,则城可拔,军可
破。法曰:“围师必缺。”①
汉末,曹操围壶关②,攻之不拔。操曰:“城拔,皆坑之。”
连月③不下。曹仁言于曹操曰:“围城必示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
必死,使人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延日久。今钝兵坚城
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策〔也〕。”操从仁言,乃拔其城。④
【注释】
①围师必缺: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但“缺”原文作“阙”。
②壶关:汉置县。东汉末为上党郡治,位于今山西长治北。
③连月:马本及各本皆误作“连日”,今据史校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第一》。称:“公围壶关三月,拔之。”
④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曹仁传》。

no.80 声战
凡战,所谓声者,张虚声也。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
则我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也。法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①
后汉建武五年,耿弇与张步相拒,步使其弟蓝将精兵二万守西安②,诸郡太守
合万余人守临淄③,相去四十余里。弇进兵画中④,居二城之间。弇视西安城小而
坚,且蓝兵又精;临淄虽大而易攻,乃敕诸将会,俟五日攻西安。蓝闻之,日夜为
备。至期,弇敕诸将夜半皆蓐食⑤,会明至临淄。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
安。弇曰:“〔不然〕。西安闻吾欲攻之,日夜备守;临淄出其不意,至必惊扰,
攻之则一日可拔。拔临淄则西安孤,张蓝与步隔绝,必复亡去,所谓击一而得二者
也。若〔先〕攻西安,不卒⑥下,顿兵坚城,死伤必多。纵能拔之,蓝帅兵奔还临
淄,并兵合势,观人虚实,吾深入敌地,后无转输⑦,旬日之间,不战而困。诸君
之言,未见其宜。”遂攻临淄,半日拔之,入据其城。张蓝闻之,果将兵亡去。⑧
【注释】
①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西安:县名。故址在今山东桓台东。
③临淄:县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北。
④画中:邑名。东汉时又称“棘里亭”,位于今山东临淄西。
⑤蓐食:据《方言》云:“蓐,厚也。”蓐食,谓丰厚饮食。这里指战前令士卒
饱餐。
⑥卒(cù):同“猝”,谓突然、急促,引申为马上、立即之意。
⑦转输:谓转运输送物资。这里指后勤供应。
⑧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耿弇传》。

no.81 和战
凡与敌战,必先遣使约和。敌虽许诺,言语不一。因其懈怠,选锐卒击之,其
军可败。法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①
秦末,天下兵起。沛公西入武关②,欲以二万人击峣关②,张良④曰:“秦兵
尚强,未可轻。闻其将多屠、贾子⑤,易以利动。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
为五万人⑥〔具食〕,且日益张旗帜为疑兵,而使郦生〔持重宝啖秦将⑦。〕”秦
将果欲连和〔俱西袭咸阳⑧〕,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怠击之。”沛公乃引兵出击秦军,大破之。⑨
【注释】
①无约而请和者,谋也: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
②武关:关隘名。故址在今陕西商南东南。
③峣关:关隘名,故址在今陕西商县西北,因临峣山而得名。自古为关中平原
通往南阳盆地的交通要道。
④张良:西汉开国功臣。字子房。先世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复韩,
曾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秦末农民战争中,他聚众归附刘
邦。其后,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多所献策,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汉建立后,封
留侯。
⑤屠、贾子:即屠夫、商人子弟。贾(gǔ),古指设肆售货的商人,亦称“坐
商”。
⑥五万人: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万人”,今据史校改。
⑦持重宝啖秦将: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陆贾”,今据史校改。啖(dàn),引
诱,利诱。
⑧咸阳:秦朝都城。位于今陕西咸阳东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又见《汉书·张良传》。

no.82 受战
凡战,若敌众我寡,暴来围我,须相察众寡虚实之形,不可轻易遁去,恐为尾
击。当圆阵外向,受敌之围,虽有缺处,我自塞之,以坚士卒心。四面奋击,必获
其利。法曰:“敌若众,则相众而受敌。”①
《北史》:魏普泰元年,高欢讨并州刺史②尔朱兆③。孝武帝永熙元年春,拔
邺④。尔朱光⑤自长安,兆自并州⑥,度律⑦自洛阳,仲远⑧自东郡⑨,同会于邺,
众二十万,挟洹水⑩而军。欢出顿紫陌⑾,马不满二千⑿,步不满三万,〔众寡不
敌〕。乃于韩陵⒀为圆阵,连牛驴以塞归路。〔于是〕将士皆为死志,选精锐步骑
从中出,四面击之,大破兆等。⒁
【注释】
①敌若众,则相众而受敌: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但“受敌”原文作“受
裹”,义同不改。
②并州刺史: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信都校尉”,今据史校改。
③尔朱兆:鲜卑族。北魏秀容部落首领尔朱荣从子,曾任平远将军。荣死后,
他据晋阳叛魏进攻洛阳,俘虏了孝庄帝元子攸。后为高欢击败自杀。
④邺:即邺城。故址在今河南安阳。
⑤尔朱光:即尔朱天光,尔朱荣从祖兄之子,官至左卫将军。后在攻邺作战中
被高欢执杀。
⑥并州:州名。治所晋阳,位于今山西太原西南。
⑦度律:即尔朱度律,尔朱荣从父之弟。高欢率军进攻尔朱兆时,他虽引兵赴
援,但因与尔朱兆有矛盾,故不战先退,为高欢所追杀。
⑧仲远:即尔朱仲远,尔朱荣的从弟。在其配合尔朱兆进攻高欢作战中,为欢
击败,逃往南朝梁,死于江南。
⑨东郡: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南。
⑩洹水:亦称“安阳河”,源于今河南林县北,东向流经安阳。
⑾紫陌:地名。原名“祭陌”。故址在今河南临漳西。
⑿二千: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三千”,今据史校改。
⒀韩陵:即韩陵山,位于今河南安阳东北。
⒁本篇史例出自《北史·齐本纪上》。

no.83 降战
凡战,若敌人来降,必要察其真伪。远明斥堠,日夜设备,不可怠忽。严令偏
裨①,整兵以待之,则胜,不然则败。法曰:“受降如受敌。”②
后汉建安二年,曹操讨张绣于宛,降之。〔绣〕既而悔恨复叛,袭击曹操军,
杀曹操长子昂③、〔弟子安民〕,操中流矢,师还舞阴④。绣将骑来〔抄〕,操击
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
操谓诸将曰:“吾降⑤绣,失在不便取〔其〕质,以致如此。〔吾知所以败〕。
诸将观之,自今以后不复败类。”⑥
【注释】
①偏裨:指偏将、裨将,皆为副将。
②受降如受敌:语出《旧唐书·裴行俭传》。
③长子昂:马本及各本皆作“长吏及子昂”,但史无“长吏”之说,故改。
④舞阴:县名。故址在今河南泌阳北。
⑤降: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强”,今据史校改。
⑥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no.84 天战
凡欲兴师动众,伐罪吊民,必在天时①,非孤虚向背②也。乃君暗政乱,兵骄
民困,放逐贤人,诛杀无辜,旱蝗冰雹,敌国有此,举兵攻之,无有不胜。法曰:
“顺天时而制征讨。”③
东齐④后主纬隆化元年,擢用邪佞,陆令萱⑤、和士开⑥、高阿那肱⑦、穆提
婆⑧、韩长鸾⑨等宰制天下,陈德信⑩、邓长颙、何洪珍⑾参预机权。各领亲党,
升擢非次,官由财进,狱以赂成,乱政害人,使旱蝗、水潦、寇盗并起;又猜嫌诸
王,皆无罪受损,丞相斛律光及弟荆山公羡,并无罪受诛。渐见伏弱之萌,俄观土
崩之势。周武帝乘此一举而灭之。⑿
【注释】
①天时:中国古代著作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其含义可因不同著作而各不相同。
有指自然变化的时序;有指节气、气候、阴阳寒暑变化的;有指天命的;有指天灾
的,等等。本篇这里是指敌国因天灾人祸而造成的为我所乘的时机。
②孤虚向背:语见唐李筌《太白阴经·人谋上·天无阴阳篇》但马本及各本皆
误作“孤虚向于”,故改。孤虚,是古代一种占卜推算日时的迷信,即以天干为日,
地支为辰,日辰不全为孤虚,又称“空亡”。如占卜时得孤虚日,则认为不吉利,主
事将不成。
③顺天时而制征讨:语出《贞观政要·畋猎第三十八》,但原文为:“顺天道
以杀伐”;又见于宋张预《注孙子·计篇》。
④东齐:即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因其地理位置在北周之东,故又称“东齐”。
⑤陆令萱:北齐天统年间(公元565—575年)左丞相穆提婆之母。因她
为齐后主高纬的乳母而得胡太后昵爱,封为郡君,号称“太姬”。自此独擅威福于宫
中,并伙同其子等奸臣把持朝政,卖官鬻爵,聚敛无厌,致使朝政日非,民怨沸腾。
⑥和士开:齐后主时官至尚书令,封淮阳王。
⑦高阿那肱:齐后主时官至右丞相,封淮阴王。
⑧穆提婆:陆令萱之子,本姓骆,因母为齐后主乳母而得宠于皇后穆昭仪,奏
引入侍,并赐穆姓,拜官左丞相。
⑨韩长鸾:齐后主时官至领军大将军,与高阿那肱、穆提婆均为后主宠幸,时
号称“三贵”。
⑩陈德信: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陈德言”,今据史校改。陈等以下三人事迹史无
记载。
⑾何洪珍: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何洪玠”,今据史校改。
⑿本篇史例出自《北史·齐本纪下》。

no.85 人战
凡战,所谓人者①,推人士②而破妖祥③也。行军之际,或枭④集牙旗,或杯
酒变血,或麾竿毁折,唯主将决之。若以顺讨逆,以直伐曲,以贤击愚,皆无疑也。
法曰:“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⑤
唐武德六年,辅公祏⑥反,诏赵郡王李孝恭⑦等讨之。将发,与将士宴集,命
取水,水〔忽〕变为血,在座皆失色,孝恭〔举止〕自若,〔徐谕之〕曰:“〔祸
福无门,唯人所召〕。毋疑,诸君,此〔杯中血〕乃公祏授首⑧之征也。”遂饮而
尽之,众为安。先是,贼将拒险邀战,孝恭坚壁不出,以奇兵绝其粮道,贼饥,夜
薄李孝恭,孝恭坚卧不动。明日,以羸兵扣贼营挑战,别选骑阵以待。俄而羸兵却,
贼追北且嚣,遇祖尚⑨,薄战遂败。赵郡王乘胜破其别阵,辅公祏穷走,追骑生擒
之,〔江南悉平〕。⑩
【注释】
①所谓人者:此为《人战》篇解题起句。人者,马本及汪本作“夭士者”,唐本
作“妖事者”。从前后文义看,皆误。唯作“人者”,才能构成本篇解题立意的正确起
句。故据清咸丰本《百战奇略·人战》校改。
②推人士:谓推举堪当任事的人。人士,唐本作“人事”,亦通。
③妖祥:本谓吉凶的征兆,这里指妖灾怪异等不吉利现象。
④枭(xiāo):鸟名。亦作“鸮”,俗称猫头鹰。旧传枭食其母,故常以喻
恶人或不祥之兆。
⑤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祥,马本及各本皆作
“邪”,今据原书校改。
⑥辅公祏:本为隋末江淮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唐朝建立后,与杜伏威一道降
唐,受任为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后据丹阳(今江苏南京)称帝反唐,国号曰宋。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被唐军镇压。
⑦李孝恭:唐高祖李渊从父兄之子。因辅佐李渊父子定天下有功,于武德三年
(公元620年)封赵郡王,贞观初改封河间王,官至礼部尚书。
⑧授首:谓被杀。
⑨祖尚:即卢祖尚,字季良。隋末据扬州起兵称刺史,后归附唐朝,任交州刺
史。
⑩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李孝恭传》;又见《新唐书·李孝恭传》。

no.86 难战
凡为将之道,要在甘苦共众。如遇危险之地,不可舍众而自全,不可临难而苟
免,护卫周旋,同其生死。如此,则三军之士岂忘己哉?法曰:“见危难,毋忘其
众。”①
魏曹操征孙权还,〔使〕张辽、乐进②、李典③将七千④余人屯合肥⑤。操征
张鲁,教与护军薛悌书,题⑥其函曰:“敌至乃发。”俄而,权帅众围合肥,乃发此
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勿与战。”诸将皆疑。
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此,破我必矣。是以指教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
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胜负之机,在此一举,诸君何疑?”李典意与辽同。于是,
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享士,明日大战。平旦,辽披甲出战,先登
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击突至权麾下。
权大惊,众不知所以,走登高〔冢〕。权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
〔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兵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解,辽将麾下
数十人得出,余众呼号曰:“将军岂舍我耶?”辽复还入围,拔出余众,权军无敢当
者。自旦至日中,吴人夺气,辽〔还〕修守备,众心乃安⑦,〔诸将〕悦服。权守
合肥旬日,城不得拔,乃退。辽率诸将追击,几复获权。⑧
【注释】
①见危难,毋忘其众:语出《司马法·定爵第三》。
②乐进:阳平卫国(今河南清丰南)人,字文谦。有胆略,从曹操征伐,屡建
战功。官至右将军,封广昌亭侯。
③李典:山阳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人,字曼成。从曹操征伐,战绩颇着,
官至捕虏将军,封都亭侯。
④七千:马本及汪本皆作“七十”,与史载不符,今从唐本。
⑤合肥:故城在今安徽合肥西北。
⑥题:史籍原作“署”,《百战奇法》原作者因讳宋英宗嫌名(“曙”),引录时
改“署”为“题”。
⑦众心乃安:马本及各本皆颠倒为“众乃心安”,今据史复原。
⑧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no.87 易战
凡攻战之法,从易者始。敌若屯备数处,必有强弱众寡。我可远其强而攻其弱,
避其众而击其寡,则无不胜。法曰:“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①
《北史》:周武帝〔将〕伐齐之河阳②,〔谋及臣下〕,宇文 ③〔进策〕曰:
“〔今之用兵,须择其地〕。河阳冲要,精兵所聚,尽力攻围,恐难得志。〔如臣
所见〕,彼汾之曲④,戍小山平,攻之易拔。”武帝不纳,师竟无功⑤。〔建德五
年,大举伐齐,卒用计。后终于平齐。〕⑥
【注释】
①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语出《孙子兵法·形篇》。
②河阳:故址在今河南孟县西。北齐时在此筑南城、北城、中潬城三城,成为
军事重镇。
③宇文 :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宇文弱”,今据史校改。宇文 ,鲜卑族,字公
辅。博学多才。北周时官至内史都上士,隋代任尚书左丞、礼部尚书等职。
④汾之曲: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分之曲”,今据史校改。汾之曲,即汾水之弯曲
处。
⑤师竟无功:马本及各本皆作“终无成功”,不尽原义,故据史校改。
⑥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宇文 传》;又见《隋书·宇文 传》。

no.88 离战
凡与敌战,可密候邻国君臣交接有隙,乃遣谍者以间之。
彼若猜贰,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法曰:“亲而离之。”①
战国周赧王三十一年,燕上将乐毅②并将秦、魏、韩、赵之师伐齐,破之,愍
王③出奔于莒④。燕军闻齐王在莒,合兵攻之。楚将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⑤,
欲与燕将分齐地,乃执愍王数其罪而诛之。复坚守莒城、即墨⑥以拒燕兵,数年⑦
不下。乐毅并围之,即墨大夫战死,城中推田单⑧为将军。顷之,〔燕〕昭王薨,
惠王⑨立,为太子时与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新王有隙,
畏诛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乃使骑劫代毅。毅遂奔赵,燕将士由是不和。单乃诈以卒为神师而出
之,列火牛阵⑩大破燕军,复齐七十余城,迎襄王⑾自莒入临淄。⑿
【注释】
①亲而离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乐毅:战国燕名将。燕昭王时,任上将军,封昌国君。昭王死后,惠王轻信
谣言,以骑劫取代乐毅为将,乐毅被迫逃往赵国。

④莒:周代所封诸侯国名。故址在今山东莒县。
⑤齐相: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齐祖”,今据史校改。
⑥即墨:战国齐邑。故址在今山东平度东南。
⑦数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数月”,今据史校改。
⑧田单:战国齐名将。
⑨惠王:即燕惠王,昭王之子。
⑩火牛阵:即战国齐将田单在即墨防御战中击败燕军围攻时所采用的一种战
术。他将千余头牛披上画以五彩龙纹的外衣,在牛角上缚以尖刀,牛尾上捆以浸泡
油脂的苇草,乘夜暗点燃苇草,驱赶牛群猛冲燕军阵地,再以五千士卒紧随牛后冲
杀,结果大败燕军,收复了失地。此种战法,后人名之曰“火牛阵”。
⑾襄王:即齐襄王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记·田单列传》。

no.89 饵战
凡战,所谓饵者,非谓兵者置毒于饮食,但以利诱之,皆为饵兵也。如交锋之
际,或乘牛马,或委财物,或舍辎重,切不可取之,取之必败。法曰:“饵兵勿食。”

汉献帝建安五年,袁绍遣兵攻白马,操击破之,斩其将颜良。遂解白马之围,
徙其民〔循河〕而西。绍渡河追之,军至延津南。操勒兵驻营南坡下,令骑解鞍放
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谓饵兵,
如之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②骑前后至。诸将曰:“可上马。”操曰:
“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操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
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③
【注释】
①饵兵勿食: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五六千: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五六十”,今据史校改。
③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no.90 疑战
凡与敌对垒,我欲袭敌,须丛聚草木,多张旗帜,以为人屯,使敌备东,而我
击其西,则必胜。或我欲退,伪为虚阵,设留而退,敌必不敢追我。法曰:“众草
多障者,疑也。”①
《北史》:周武帝东讨,以宇文宪②为前锋,守雀鼠谷③。帝亲临围晋州④,
〔齐主闻晋州〕被围,亦自来援。时陈王纯⑤屯千里径⑥,大将军永昌公椿⑦屯鸡
栖原⑧,大将军宇文盛⑨守汾水关⑩,并受宪节度。〔宪〕密谓椿曰:“兵者,诡
道。汝今为营,不须张幕,可伐柏为庵,示有处所。〔令〕兵去之后,贼犹致疑。”
时齐主分兵〔万人〕向千里径,又遣众出汾水关,自帅大军与椿对。椿告齐兵急,
宪自往救之。会椿被敕追还,率兵夜反⑾。齐人果以柏庵为帐幕之备,遂不敢进。
翌日始悟。⑿
【注释】
①众草多障者,疑也: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
②宇文宪:宇文泰之第五子。累功封齐王。
③雀鼠谷:山谷名。位于今山西介休西南。
④晋州: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晋周”,今据史校改。晋州,治所在今山西临汾。
⑤陈王纯:即北周宇文纯,宇文泰之第九子。官至上柱国。
⑥千里径:马本误作“十里径”,今从汪本。该地位于今山西临汾北,是通往太
原的要隘之一。
⑦永昌公椿:即宇文椿,宇文泰之侄孙,周武帝时任大将军,封永昌公。
⑧鸡栖原:地名。位于今山西霍县东北。
⑨宇文盛:宇文泰之第十子。周武帝时任大将军,封越国公。
⑩汾水关:故址在今山西灵石西南的汾水东畔。
⑾会椿被敕追还,率兵夜反:马本及各本皆作“会军败,齐追还师,夜引还”,
不尽原义,故据史校改。
⑿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宇文宪传》。

no.91 穷战
凡战,如我众敌寡,彼必畏我军势,不战而遁,切勿追之,盖物极则反也。宜
整兵缓追,则胜。法曰:“穷寇勿迫。”①
汉赵充国讨先零羌。充国兵至羌虏所,〔虏〕久屯聚,懈弛,望见大军,弃辎
重,渡湟水②。道隘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迟③。”充国曰:“此穷寇
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死战。”诸校曰:“善。”虏赴水溺死者数百,
余皆奔溃。④
【注释】
①穷寇勿迫: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湟水: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泾水”,今据史校改。
③逐利行迟:颜师古注云:“逐利宜疾,今行太迟。”意思是,追逐敌人利于行
动迅速,现在行动太迟缓了。
④本篇史例出自《汉书·赵充国传》。

no.92 风战
凡与敌战,若遇风顺,致势而击之;若遇风逆,出不意而捣之,则无有不胜。
法曰:“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①
《五代史》:晋②北面行营都招讨使③杜重威④等,与契丹战于阳城⑤,为虏
所困,而军中无水,穿井辄崩;又东北风大起,虏顺风纵火扬尘以助其势。军士皆
愤怒大呼曰:“都招讨何以用兵,令士卒枉死?”诸将请战,杜重威曰:“俟风少缓,
徐观可否。”〔马步都监〕李守贞曰:“风沙之内,彼众我寡,莫测多少,但力战者
胜,此风力助我也。”即呼曰:“诸军齐击贼!”〔马军左厢都排阵使〕张彦泽召诸
将问计,或曰:“虏得风势,宜待风回〔与战〕。”彦泽⑥亦以为然。〔马军〕右厢
副〔阵〕使药元福⑦谓曰:“今军饥渴已甚,待风回,吾属为虏矣!且敌谓我不能
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急击之。此诡道也。”〔马步左右厢都排阵使〕符彦卿等乃
〔以〕精骑击之,逐北二十余里,契丹主〔乘〕奚⑧车走十余里,追兵击之,得一
橐驼⑨乘之遁去。晋军乃〔退保〕定〔州〕。⑩
【注释】
①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语出《吴子·治兵第三》。但“呼”字,
马本及各本皆作“势”,今据《吴子》校改。
②晋:即五代时期的后晋,为石敬瑭所建。
③北面行营都招讨使: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都排阵招讨使”,今据史校改。
④杜重威:马本及各本皆误作“符彦卿”,今据史校改。杜重威,后晋高祖石敬
瑭妹丈。
⑤阳城:县名。故址在今河北保定西南。
⑥彦泽:即张彦泽。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彦卿”,今据史校改。
⑦药元福: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乐元福”,今据史校改。
⑧奚:古族名。南北朝时称“库莫奚”,分布于饶乐水(今辽宁昭乌达盟境内的
西拉木伦河)流域,以游牧为生。唐代,其首领李大酺被封为饶乐郡王。五代时归
附契丹。
⑨橐驼(tuó):即骆驼。
⑩本篇史例出自《旧五代史·汉书·杜重威传》和《资治通鉴·后晋纪五》。

no.93 雪战
凡与敌人相攻,若雨雪①不止,觇敌不备,可潜兵击之,其势可破。法曰:“攻
其所不戒。”②
唐遣唐邓节度使李愬③讨吴元济④。先是愬遣将将千余骑巡逻,遇贼将丁士良,
与战,擒之。士良,元济骁将,常为东边患,众请刳其心,愬许之。士良无惧色,
遂命解其缚,士良请尽死以报其德,愬置为捉生将。士良言于愬曰:“吴秀琳据文
城栅⑤,为贼左臂,官军不敢进者,有陈光洽为之主谋也。然光洽勇而轻,好自出
战,请为擒之,则秀琳自降矣。”铁文及光洽被执,秀琳果降。愬延秀琳⑥问计,
秀琳答曰:“将军必欲破贼,非得李祏不可。”愬,贼健将也,有勇略,守兴桥栅⑦,
每战常轻官军。时祏率众割麦于野,愬遣史用诚以壮士三百伏林中,用诚⑧擒之以
归。将士争请杀之,愬独待以客礼,时复与语,诸将不悦。愬力不能独完,乃械祏
送之京师,先密表曰:“若杀祏,则无成功。”诏以祏还愬,愬见祏大喜,署为兵马
使,令佩刀出入帐中,始定破蔡之计。令祏以突将三千⑨为前锋,李忠义副之;愬
与监军将三千为中军;李进诚以三千殿为后军,令曰:“但东行!”〔行〕六十里,
夜,至张柴村⑩,尽杀其戍卒,敕士少休,令士卒食干糗⑾,整羁靮⑿、鞍铠、弓
刃。时大雪,旗施折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人人自谓必死。诸校请所之,想曰:“入
蔡州⒀取吴元济。”众皆失色,相泣曰“果落李祏奸计。”然畏愬,莫敢违。夜半,
雪愈盛。分轻兵断贼朗山⒁之援;又断洄曲⒂及诸道桥梁。行七十里至悬瓠城⒃。
城旁皆鹅鹜池,愬令击之以乱〔军〕声。初,蔡人拒命,官军三十余年⒄不能至其
城下,故蔡人皆不为备。祏等坎城先登,众从之,杀守门者,而留击柝⒅者,纳其
众城中。鸡鸣雪止,遂执元济,监送京师,而淮西⒆悉平。⒇
【注释】
①雨雪:谓下雪。雨(yù),这里作动词,降下之意。
②攻其所不戒: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
③李愬:唐朝名将。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字符直。唐宪宗时,官至节度
使,因平吴元济有功,封凉国公。
④吴元济: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唐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其父
死后,因袭父官位未获批准,遂割据蔡州对抗朝廷。后为李愬所俘。
⑤文城栅:地名。故址在今河南遂平西南。
⑥秀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光洽”,今据史校改。
⑦兴桥栅:地名。故址在今河南遂平东南。
⑧用诚:马本及各本皆误作“秀琳”,今据史校改。
⑨突将三千:马本及各本皆误作“突骑三十”,今据史校改。
⑩张柴村:地名。故址在今河南遂平东。
⑾糗(qiǔ):炒熟的米麦粉,即干粮。
⑿羁靮(jīdí):即马笼头和马缰绳。
⒀蔡州:州名。治所在今河南汝南。
⒁朗山:即今河南确山。
⒂洄曲:河名。一名“时曲”。位于今河南商水西南。
⒃悬瓠城:又作“悬壶”,故城在今河南汝南,因城北汝水屈曲如垂瓠(瓠,通
“壶”)而得名。
⒄三十余年: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几五十年”,今据史校改。
⒅柝(tuò):旧时巡夜用的报更木梆。
⒆淮西:唐代方镇名,全称淮南西道,辖蔡、陈、许、光、申五州之地。
⒇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李愬传》,又见《新唐书·李愬传》和《资治通鉴·唐
纪五十六》。

no.94 养战
凡与敌战,若我军曾经挫衄①,须审察士卒之气,气盛而激励再战;气衰则且
养锐,待其可用而使之。法曰:“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②
秦始皇③问李信曰:“吾欲取荆,度用几何人?”对曰:“不过二十万人。”及问
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乃命信及蒙恬④将
二十万人伐荆。翦因不用,遂谢病归频阳⑤。信〔攻平舆⑥〕,蒙恬〔攻寝⑦〕,
大破之。〔信又攻鄢郢⑧,破之〕,乃引兵西,与蒙恬会城父⑨。荆人因随之,三
日不顿舍,大败信军,入两壁⑩,杀七都尉,信奔还。王怒,自至频阳见王翦,强
起之。对曰:“老臣〔罢病⑾〕悖乱,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从
之。翦遂将兵,王送至灞上⑿。荆人闻之,悉兵以御翦。翦坚壁不战,日休士卒洗
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与士卒同甘苦。久之,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
翦曰:“可用矣。”荆人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翦追击大破之。至蕲⒀南,杀其将军
项燕,荆兵遂败走,翦乘胜略定城邑。⒁
【注释】
①衄(nù):谓损伤、挫败也。
②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
③秦始皇:秦国封建王朝的建立者。名嬴政,秦庄襄王之子。战国末,他先后
兼并韩、赵、燕、魏、楚、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称帝。秦对楚战争时,嬴政
尚为秦王。
④蒙恬:秦国名将。
⑤频阳:县名。故址在今陕西富平东北。
⑥平舆:县名。故址在今河南平舆北。
⑦寝:邑名。故址在今安徽临泉。
⑧鄢郢:战国楚都。故址在今湖北宜城东南。
⑨城父:邑名。故址在今河南宝丰东。
⑩两壁:马本及各本皆误作“西壁”,今据史校改。壁,壁垒也,指李信军的两
个营垒。
⑾罢病:谓体弱多病。罢,通“疲”,软弱无力。
⑿灞上:一作“霸上”,又名“霸头”。故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因其地处灞水西的
高原上而得名。
⒀蕲:地名。故址在今江苏宿县南。
⒁本篇史例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no.95 畏战
凡与敌战,军中有畏怯者,鼓之不进,未闻金先退,须择而杀之,以戒其众。
若三军之士,人人皆惧,则不可加诛戮,重壮①军威。须假之以颜色,示以不畏,
说以利害,喻以不死,则众心自安。法曰:“执戮禁畏,太畏则勿杀戮,示之以颜
色,告之以所生。”②《南史》:陈武帝③讨王僧辩,先召文帝④与谋。时僧辩婿
杜龛据吴兴⑤,兵甚众,武帝密令文帝速还长城⑥,立栅备之。
龛遣将杜泰乘虚掩至,将士相视失色,帝言谈自若,部分⑦益明,于是众心乃
定。
【注释】
①壮:通“戕”(qiāng),挫伤,伤害。
②“执戮禁畏”以下四句:出自《司马法·严位第四》,但这里是摘要性引录,
且“禁畏”原文作“禁顾”。
③陈武帝:即南朝陈开国皇帝陈霸先。本篇所述陈武帝讨王僧辩之战,是在梁
敬帝绍泰元年(公元555年),此时陈霸先是为梁将,尚未得国称帝。
④文帝: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文章”,今据史校改。文帝,即陈文帝陈蒨,陈霸
先之兄子。他参加讨平王僧辩之战时,任梁吴兴太守。
⑤吴兴:郡名。治所在今浙江吴兴南。
⑥长城:县名。故址在今浙江长兴。
⑦部分:对兵力进行部署。
⑧本篇史例出自《南史·陈本纪上·文帝纪》。

no.96 书战
凡与敌对垒,不可令军士通家书,亲戚往来,恐言语不一,众心疑惑。法曰:
“信问通,则心有所恐;亲戚往来,则心有所恋。”①
蜀将关羽屯江陵,吴以吕蒙代鲁肃②屯陆口。蒙初至,外倍修恩德,与羽厚结
好。后蒙③袭收公安、南郡,而蜀将〔士仁、糜芳〕皆降于蒙。蒙入据城,得羽及
将士家属,皆抚慰,令军卒不得干历④人家,有所取求。蒙麾下士,与蒙同汝南⑤
人,取民一笠,以覆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废法,乃泣而斩
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⑥,问所不足,疾病者给
医药,饥寒者与衣粮。羽还,在道路,每使人相问,蒙则厚遇之,周游城中,家家
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问,咸贺家门无恙,相待过于平时,故羽
士卒无斗志。会权又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⑦〕,西至漳乡⑧,众皆降,羽
被杀。⑨
【注释】
①“信问通”四句:出处不详待查。
②鲁肃:三国吴名将。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字子敬。初随周瑜到
江南,任孙权之赞军校尉。在曹刘吴三家鼎立纷争局势中,独肃力主联合刘备以抗
曹操的战略,为孙权采纳,因而取得赤壁败曹的作战胜利。瑜死后,肃先后任奋武
校尉、横江将军,督领全军,并继续推行联刘抗曹之策。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
217年),肃病死后,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自此,孙刘联盟完全破裂。
③蒙:即吕蒙。马本及各本皆误作“羽”,今据史校改。
④干历:谓侵犯,扰乱。
⑤汝南: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新息。
⑥耆老:泛指老年人。
⑦麦城:古城名。相传战国楚昭王所筑。故址在今湖北当阳东南。
⑧漳乡:地名。位于今湖北当阳东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no.97 变战
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古知兵,举动必先料敌。敌无变动,则待之;乘其
有变,随而应之,乃利。法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①
五代梁②末,魏博③兵乱,〔囚〕贺德伦降晋④。庄宗⑤人魏〔州〕,梁将刘
鄩⑥乃军于莘县⑦,增垒浚池,自莘至河,筑甬道⑧〔以通〕饷。梁帝⑨诏鄩出战。
〔鄩奏〕曰:“晋兵未易击,俟彼进取,苟得机便,岂敢坐滋患害?”帝遣使问鄩以
决胜之策,对曰:“臣无奇谋,但人给十斛⑩粮,尽乃破敌。”帝怒曰:“将军留米
疗饥耶?”又遣中使督战。鄩谓诸校曰:“大将专征,君命有所不受,临敌制变,安
可预谋。今揣彼自气盛,难可轻克,诸君以为如何?”众皆欲战,鄩默然。〔他日〕,
乃复召诸将列军门,人给河水一杯,因命饮之,众未测其意,或饮或辞。鄩曰:“一
杯之难若是,滔滔河流,可胜既乎?”众皆失色。时庄宗以兵压鄩营,亦不出。帝
又数遣人促之,鄩以万人薄其营,俘获甚众。少顷,晋兵继至,鄩退。后战于故元
城⑾,庄宗与李嗣源⑿、李存审⒀夹击,鄩兵大败。⒁
【注释】
①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梁:即五代时期的后梁。朱温所建。
③魏博:即魏博镇,治魏州(位于今河北大名北)。
④晋:即五代时期后唐的前身。唐僖宗年间,沙陀族首领李克用因率兵助唐镇
压黄巢起义,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封晋王,坐镇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其
子李存勖即王位,仍称晋。
⑤庄宗:指后唐皇帝李存勖。但在争夺魏州之战时,尚未称帝建唐,仍为晋王。
⑥刘鄩:后梁大将。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官至镇南节度使。因与晋军争
夺魏州作战失败,被梁末帝朱友贞杀害。
⑦莘县:今属山东。
⑧甬道:即两旁筑有墙垣的信道。
⑨梁帝:即后梁末帝朱友贞。
⑩斛:量器名,亦为容量单位,中国古代南宋以前,一斛为十斗;十斛当为百
斗。
⑾故元城:地名。故址在今河北大名北。
⑿李嗣源:马本及各本皆误作“符彦卿”,今据史校改。其事迹详见《步战》注。
⒀李存审: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李存勖”,今据史校改。其事迹详见《步战》注。
⒁本篇史例出自《旧五代史·梁书·刘鄩传》和《资治通鉴·后梁纪四》。

no.98 好战
夫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实不获已而用之。不可以国之大,民之众,
尽锐征伐,争战不止,终致败亡,悔无所追。然兵犹火也,弗戢,将有自焚之患;
黩武穷兵,祸不旋踵①。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②
隋之炀帝③,国非不大,民非不众,嗜武好战,日寻干戈,征伐不休,及事变
兵败辽城④,祸起萧墙⑤,岂不为后世笑乎?吁,为人君者⑥,可不⑦慎哉!⑧
【注释】
①祸不旋踵:旋踵,旋转脚跟,亦即向后转身;不旋踵,谓来不及转身。全句
意思是,祸患产生于来不及转身的瞬间。
②国虽大,好战必亡:语出《司马法·仁本第一》。
③炀帝:即隋炀帝杨广。隋文帝杨坚之第二子。自仁寿四年(公元604年)
即帝位,至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被杀,在位仅十四年。
④兵败辽城:指隋大业八年至十年(公元612~614年),隋炀帝连续三
次进攻高丽之战,隋军皆大败而归。因高丽地处辽东方向,故称兵败辽城。
⑤祸起萧墙:语出《论语·季氏篇》。萧墙,即门屏,古代宫室用以分隔内外
的当门小墙。祸起萧墙,喻指起于内部的祸乱。本篇这里所指,一是国内各地不断
爆发的农民起义,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杨玄感起兵反隋和宇文化及等人杀死炀帝之
举。
⑥为人君者:马本及唐本无,今从汪本。
⑦可不:马本及唐本无,今从汪本。
⑧本篇史例出自《隋书·炀帝纪》和《资治通鉴·隋纪五》。

no.99 忘战
凡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圣人之深诫也。天下无事,不可废武,虑有弗庭①,
无以捍御。必须内修文德,外严武备,怀柔远人,戒不虞也。四时讲武之礼,所以
示国不忘战。不忘战者,教民不离乎习兵也。法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②
唐玄宗时,承平日久,毁戈牧马,罢将销兵,国不知备,民不知战。及安史之
乱,仓卒变生于不图,文士不足以为将,市人不足以为战,而神器③几危,旧物④
几失。吁,战岂可忘乎哉!⑤
【注释】
①弗庭:谓不归顺朝廷。这里指与我不友好,处于敌对状态的邻国。弗,不;
庭,通“廷”,指朝廷。
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语出《司马法·仁本第一》。但“安”、“危”,马本及
各本皆作“平”、“倾”,今据原书校改。
③神器:古代指帝位、政权。
④旧物:指先代遗物。这里喻指江山。
⑤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玄宗本纪》和《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no.100 生战
凡与敌战,若地利已得,士卒已阵,法令已行,奇兵已设,要当割弃性命而战,
则胜。若为将临阵畏怯,欲要生,反为所杀。法曰:“幸生则死。”①
春秋时,楚子伐郑,晋师救之,与战于敖、鄗②之间。晋赵婴齐③使其徒先具
舟于河,欲败而先济,故将士懈,卒不可胜。④
【注释】
①幸生则死:语出《吴子·治兵第三》。
②敖、鄗:马本及各本皆于“敖、鄗”后有“若高”二字,显系衍文,故据史删。
③赵婴齐:晋军中军大夫。
④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