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境内考古大发现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杨官寨遗址可能是五六千年前的原始城镇


杨官寨遗址可能是五六千年前的原始城镇

杨官寨遗址位于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东侧泾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上,海拔约498米。遗址北临雷村,东接徐午村,南距泾河约1公里,面积80余万平方米。泾渭两大河流在遗址东约4公里处汇合形成泾渭三角洲。4年来,针对杨官寨遗址的发掘面积已达16485平方米,发现各类房址49座、灰坑896个、壕沟9条、陶窑26个、瓮棺葬33个、墓葬45座、水井5口,出土各类可复原的器物7000余件。发掘区以产业园北区的东西二路为界分为南北两区:

  南区发掘面积约5615平方米,发现各类房址23座,仰韶时期灰坑496个、陶窑10个、瓮棺葬8个以及汉、唐、明、清时期的墓葬31座、水井5口。出土陶器5273件、石器353件、骨器303件、蚌器16件。

  该区的史前堆积主要是庙底沟文化遗存和半坡四期文化遗存。其中,最重要的收获是在发掘区南端一东西走向的断崖上发现了成排分布的半坡四期文化的房址和陶窑。房址共发现17 座,基本是平面呈“吕”字形的前后室结构,前室一般是地面式,后室则为窑洞式,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窑洞式建筑群。在房址和窑址附近的h402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仅尖底瓶可复原的就达18件,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陶胚残片和一件可能是用来制作陶器的工具——轮盘,说明这些由成排的房子、陶窑及储藏陶器的窖穴等遗迹构成的区域可能是当时的作坊区。

no.2 蜥蜴纹彩陶盆


杨官寨出土的蜥蜴纹彩陶盆

罕见的蜥蜴纹彩陶盆,奇怪的大眼睛陶制残块,这些珍贵文物在杨官寨遗址考古中均被首次发现,这是3月19日从杨官寨考古队传来的消息。
史前聚落可能有“护村河”
    杨官寨遗址位于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东侧,泾河北岸开阔的一级台地上,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是仰韶时期一处罕见特大型原始先民的聚落(人群聚居地,可理解为村落)遗址,距今约5000—6000年。省考古研究院杨官寨考古队自2004年开始,已经发掘了一批重要遗迹等,在近来发掘中,遗址东北部的一段壕沟遗址引起了考古队员的注意。
    考古队员袁明说:“这段壕沟口宽底窄,口宽6.3米,底宽3.7米,深约3.35米,现在能够显现出来的有60多米长,与早期在遗址西北部发现的一段壕沟,应为同一条壕沟。”
    环绕聚落一周的壕沟,是小河遗址还是当时原始先民“聚落”的“护村河”?考古人员分析,可能是到这片地区居住的聚落较多,聚落间出现竞争、争斗,壕沟作为“护村河”起到保护聚落人员安全的作用。
“蜥蜴纹彩陶盆”极为罕见
    据袁明介绍,从发掘清理至今,共发掘面积约14980平方米,清理灰坑837个、窑址13个、晚期墓葬45座等。当日在库房发现,大量珍贵的尖底瓶、平底瓶、做饭用的餐具瓮、盆、碗等陶器已被修复。
    令大家兴奋的是,此次发掘到一个蜥蜴纹彩陶盆!虽然陶盆底部有些残缺,但陶盆外面有蜥蜴爬行的图案,蜥蜴的四只脚、头部、尾巴都清晰可见,彩陶艺术类似于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考古人员分析,蜥蜴纹彩陶盆目前在全国极为罕见,可能用来祭祀。

no.3 周公庙遗址有“西周殷墟”之称,出土甲骨片上可辨文字超2200字


周公庙遗址有“西周殷墟”之称,出土甲骨片上可辨文字超2200字

2004年度调查和发掘的初步成果完全可以确认周公庙凤凰山遗址是一处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遗址,该遗址现已被有关专家评价为西周的“殷墟”。发现的甲骨数量超过了周原外的其他遗址。数例与“周公”有关的内容更是首次在甲骨中发现。专家表示,高等级西周贵族墓地,特别是具四条墓道大墓的发现以及铸铜作坊遗址的发现均是西周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对西周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据有关资料显示,罗振玉与王国维在学术上有着介乎师友之间的密切关系。旅顺博物馆有关专家从罗振玉搜集的甲骨片中,考证出了一系列殷先公先王的名字,并印证了《史记·殷本记·三代世表》所表述殷代世系虽略有错误,但基本上是正确的。这对研究殷商历史无疑是贡献巨大的。而该馆专家进行研究时所依据的正是罗振玉及另一位研究者哈同所搜集的甲骨片,因此,可以说,旅顺博物馆的馆藏甲骨片便是印证《史记》史实的最大根据。

  据了解,由于旅顺博物馆的馆藏丰富,其研究价值巨大,其中就有一套牛肩胛骨、龟甲被中国科学院借走进行研究。“被借走的那套甲骨片目前仍是我们旅顺博物馆的编号,能被中国科学院选中用来进行研究,这可以说是我们旅顺博物馆的一项荣誉,此举说明我们馆藏的甲骨文的价值。”

no.4 杨官寨出土的涂朱砂人面陶片


杨官寨出土的涂朱砂人面陶片陕西高陵县杨官寨新石器时代遗址

  遗址位于陕西省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地处泾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上,现存面积约80余万平方米。2004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达16485平方米。

  发掘范围可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发掘面积约5615平方米,发现各类房址23座,以及仰韶时期的灰坑496座、陶窑10座、瓮棺葬8座等,出土陶器5273件、石器353件、骨器303件、蚌器16件。文化堆积主要属庙底沟文化遗存和半坡四期文化遗存。最重要的收获是在发掘区南端发现了成排分布的半坡四期文化的房址和陶窑。房址共17座,基本上是平面呈“吕”字形的前后室结构,前室一般是地面式,后室则为窑洞式,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窑洞式建筑群。在房址和窑址附近的灰坑中出土大量陶器、陶坯残片和个别制陶工具。这一区域可能是当时的作坊区。

  2007~2008年,在遗址北区的发掘面积达10870平方米,文化堆积主要属庙底沟文化遗存。共发掘仰韶时期的各类房址26座、灰坑334座、陶窑16座、瓮棺葬24座等。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了庙底沟文化时期的聚落环壕。经初步钻探,环壕平面大致呈梯形,基本上为南北向布局,周长约1945米,壕内面积达24.5万平方米,壕宽6~9、最宽处约13、深2~3米。环壕西部发现一处门址,宽约2.7米,在门道两侧的壕沟堆积中出土大量陶、骨、石器,器物大多成层分布,保存基本完好。本次工作对聚落西门址、环壕的东北角、西南角等部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

  通过发掘,基本搞清楚了该遗址不同时期聚落的布局,遗址南部多为半坡四期文化居民聚居区,北部则是庙底沟文化的聚居区。大量半坡四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丰富了关中中部地区特别是泾渭两大河流交汇地带该文化的内涵,尤其是遗址南部制陶作坊的发现,对认识当时的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遗址北部发现的庙底沟文化环壕聚落,保存相对完好,为探索庙底沟文化的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该聚落规模巨大,或许就是关中庙底沟文化的中心聚落,还有线索表明它很可能是一座庙底沟文化的城址。

no.5 杨官寨遗址发掘的瓮棺葬


杨官寨遗址发掘的瓮棺葬古代以瓮、罐一类陶器作葬具的墓葬形式。多见于史前时代(中国流行于新石器时代直到汉代)。常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但日本在绳纹时代和弥生时代有成人瓮棺葬。欧洲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一些文化,还盛行以瓮棺盛放骨灰。中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常有儿童瓮棺葬,个别成人也有用瓮棺,一般用2或3件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多数埋在居住区内房屋附近或室内居住面下,也有专门的儿童瓮棺葬墓地。有人将洗骨葬和火葬的葬具称作藏骨器或骨灰瓮,以区别于一般瓮棺。

no.6 周公庙遗址出土的甲骨


周公庙遗址出土的甲骨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占卜用的甲或骨,至商代甲骨盛行,到周初或更晚仍有甲骨。商周时期的甲骨上还契刻有占卜的文字——甲骨文。
  殷墟出土的甲骨已有15万片左右,对甲骨的研究包括释读、卜法文例分析、分期断代研究和社会历史考证等。研究的一般步骤是整理、缀合、墨拓、分类、分期、著录、释读和综合研究。
  对甲骨的研究已形成为一门学科——甲骨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甲骨,对中国古代社会史、科技史和古文字学、语言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no.7 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


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

 该遗址地处洮河南岸的马蹄形山间台地,区域内发现有仰韶中晚期、马家窑、齐家和寺洼文化的遗存。本次发掘面积达1700余平方米,共清理齐家文化墓葬346座。

点评:该遗址大致为黄河上游的一处距今三千五六百年前后的齐家文化墓地,这个年代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夏王朝的后代,但当时甘肃地带还没进入夏王朝的版图。在此处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发现了从没见过的埋葬习俗——多人多次多批合葬。

众所周知,齐家文化是西部地区很重要的一种考古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齐家文化已有许多重要的发现,主要是一些墓地的资料,比如皇娘娘台、秦魏家及喇家墓地等,但所了解的墓葬为竖穴土坑,很简单,墓穴小,随葬品不多。而陈旗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则不同。该遗址内墓地合葬墓是多人多次埋葬的结果。因为合葬墓内有成人男女,也有儿童,我们分析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家庭墓葬,习俗独特,我们发掘时都非常难以置信,这样的埋葬风俗是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迄今为止发现的。这对于了解当时家族结构提供非常新的材料,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该墓地出土的铜刀等铜的工具,这对探讨中国青铜文化的来源——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还是单独形成的,提供了重要线索。

另外,齐家文化之后出现了寺洼文化,寺洼文化时期与中原地区商和西周相同时,因为齐家文化与寺洼文化之间有几百年的间隔,对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寺洼文化的源头、齐家文化的去向迄今为止还没确认。此墓地的齐家文化时期比人们以前看到的齐家文化时期相对要晚些,一些文化的特征表现出寺洼文化的特点,为了解齐家文化的去向,探索寺洼文化的渊源与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no.8 山东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


山东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

山东寿光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考古发掘取得突破性进展。12月11日,由山东省文物局组织的山东寿光双王城水库盐业考古发掘成果论证暨新闻发布会在寿光举行,与会专家认为,此次发掘发现商代晚期的遗存,说明该地区至少在商代就是重要的制盐地点,同时专家称在这么大范围内发现如此密集的与制盐有关的古代遗址,在我国考古史上尚属首次。

  寿光双王城水库,位于寿光市区以北35公里。自2003 年夏发现制盐遗址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寿光市博物馆考古专家曾连续多次对双王城盐业遗址群的规模、分布范围、遗址数量及时代进行徒步考察。

  为做好南水北调工程山东段的文物保护工作,从2008年4月开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对双王城水库工程范围内的遗址进行有计划的发掘,发掘面积近4000平方米,发现多处比较完整的商周时期与制盐有关的重要遗迹。为明确这些遗迹的性质及意义,12月11日,山东省文物局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及山东省文博界部分专家到寿光双王城盐业考古工地进行了考察,并召开了论证会。

  经反复讨论、论证,与会专家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在山东寿光双王城水库周围 30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的 80余处文物点出土的遗物绝大部分为盔形陶器,时代大多为商周时期,这些文物点是与古代盐业有关的,在这么大范围内发现如此密集的与制盐有关的古代遗址,在我国考古史上尚属首次。同时双王城遗址发掘发现了商代晚期遗存,说明该地区至少在商代就是重要的制盐地点,这为研究中国古代制盐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此外,此次考古发掘揭露了比较完整的盐业作坊遗迹,获得非常重要的发现,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遗迹现场

  这些发现,将改写中国盐业历史

  12月11日,记者跟随山东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来到山东寿光双王城遗址,发现考古人员正在进行发掘整理,从现场清理的情况可以看到大量古代制盐的遗迹,包括保留完整的制盐作坊、蒸发池、盐井、盔形器等。“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群的发现可以说是抓住了中国盐业生产的‘牛鼻子’,只要深入研究,相信中国盐业史这只大牛一定会显现本来面貌的。”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张学海表示。

  盐业遗址群面积全国最大

  据了解,从今年4月开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寿光市博物馆的考古专家再次联合,对南水北调工程双王城水库范围内及周边地区古遗址和文物分布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本次调查是继2003年遗址发现以来的第7次正式调查。这次调查又新发现遗址30余处,截至目前,双王城水库30平方公里的遗址面积上已发现盐业遗址87处。

  北京大学教授、盐业问题专家李水城告诉记者,双王城水库制盐遗址群面积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在全国非常罕见。“可以说,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商周时期最大的制盐遗址,并且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国内发现最早的海盐制造遗址

  “这是个很重要的发现。”國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光冀表示,“整个制盐历史过去做的很少,这一片是用海水来制盐,并且从商代就开始了,从考古史上来讲绝对很重要。”据徐光冀介绍,目前在这个遗址群上出土的一处遗迹可以确定为制盐作坊,从中可以看到制卤、煮盐的生产过程,“这是迄今国内发现最早的用海水制盐的制盐作坊。”

  制盐作坊完整有序

  在已经出土的制盐作坊处我们看到,在坑井南北两侧,有两条水沟分别流向坑池,目前已清理出不同时期的坑池约10个,深约 50厘米。据分析,此坑分沉淀池和蒸发池两种。沉淀池主要作用为净化卤水,蒸发池主要作用为提高卤水浓度。沉淀池、蒸发池均为目前国内首次发现。沉淀池、蒸发池的出现,说明在商代人们已经了解了渤海南岸地区春夏之交降水量少、干燥多风、蒸发量大的特点,充分利用日晒、风力等自然力来提高卤水的盐度,这是后来晒盐工艺的雏形。

  遗址上还发现了巨型盐灶等,位于南北坑池群的中部。考古人员认为,规模巨大的制盐设施,如盐井、盐池群、盐灶的发现,再加上在双王城一带所发现的多处规模大、分布密集的商周盐业遗址群,说明商周时期这里的制盐工业已存在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是國家控制下的盐业生产(官产)基地。这也是中国古代盐业官营制度的雏形,比文献记录的东周时期齐国盐业官营制度早数百年。

  盔形器数量繁多且独特

  据了解,在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出土最多的一种器具是“盔形器”。“随着世界对盐业考古的重视,专家们也对盔形器进行了研究,在用途上推断与古代制盐有关。”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守功表示。有关资料表明,往往需要打碎制盐工具来取出坚硬的盐饼,在双王城遗址考古现场也发现了陶片集中的灰坑,或许能印证这种说法。不过由于目前还缺乏考古依据,因此这种盔形器是否需要“破罐取盐”还需进一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双王城水库盐业

no.9 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


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

云南大理剑川海门口遗址于1957和1978年曾发两次掘过,因种种原因,发掘工作没有取得预期效果,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术界认为该遗址还存在着许多一、二次发掘没有解决的问题,遗址还没有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國家文物局于2007年12月批准对海门口遗址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项目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大理州、剑川县文化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08年1月8日起正式开始发掘,至5月25日发掘工作结束,共用时125天。共布5米×10米探方25个,5米×5米探方3个,5米×2米探方7个,完成发掘面积1395平方米,并将航拍、全站仪测绘、坐标布方法、数码照相制图、浮选、水洗、数据库管理等各种先进技术全方位运用于发掘和记录中,取得了较好的收获。

no.10 杨官寨出土的镂空人面深腹盆


杨官寨出土的镂空人面深腹盆

一处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的环壕聚落与“吕”字形窑洞的发现,让考古学家从2008年一直兴奋到了今年1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 

杨官寨遗址位于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东侧,处在泾河北岸开阔的一级台地上,面积约有80万平方米,自2004年5月至今,省考古研究院已对其中的1.398万平方米进行了大规模发掘,终于摸清了遗址不同时期的聚落布局,遗址南部多为半坡四期文化居民聚居区,北部则是庙底沟文化的聚居区。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发掘杨官寨遗址的负责人王炜林说,这是目前庙底沟文化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环壕聚落,距今至少有5500余年了,是中国文明形成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