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爱经(从古印度《爱经》到第一条推特)

80酷酷网    80kuku.com

印度爱经(从古印度《爱经》到第一条推特)

早在公元前3世纪,人们就已经在泥板上记录文字以传达特定的信息。从那时起,文件就成了历史向前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或扮演着政府权力的角色、指挥具体的行动,或代表着宗教或是艺术动人心魄的力量,或是以最简单的形式,将发明家诞育的革命性新想法表达出来。

英国一位名叫斯科特·克里斯蒂安松(Scott Christianson) 的历史学家,从小就对各式各样的文件感到好奇,上至奠定民主与法制的《权利法案》,下至改变摇滚乐历史的披头士唱片合约,如数家珍。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白纸黑字”,他用近一年的时间将散落各地的文件原稿收集整理,写成了《文件中的历史: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100份文件》一书。

书里收录的文件既有激动人心的政治宣言,也有推动科学发展的理论文献,甚至包括了改变文化潮流的艺术作品,几乎涵盖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

除了真实可感的原作与手稿,这本书还花了大量篇幅记叙了文件背后富有传奇色彩的“趣闻轶事”。引发西方教会大分裂的《九十五条论纲》是怎样传播的?《美国宪法》为何在颁布后遭到了猛烈地攻击?曼哈顿计划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苹果公司成立的法律文件暗藏何种玄机?这些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故事让这些历史文件摆脱了冷冰冰的历史见证者形象,而更像一个与你闲聊家长里短的说书人。

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这100份历史文件中精心挑选了4份——从公元前的性爱社交指南《爱经》,到80年前开启了电视时代的第一张节目单,再到奥威尔预言之作《1984》的神秘手稿,最后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条推特……

入门指南型图书的先驱:《爱经》(公元前400年—公元200年)

这是一本公认的高难度性爱体位指南,但无插图的梵文原版实际上是指引人们如何享受多彩多姿感官体验的生活指南。这部伟大的著作内容丰富详尽,展现了惊人的现代感,而性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幅18世纪亮色油画描绘了《爱经》里的一个性爱技法,它的画风属于盛行于印度北部拉杰普塔纳宫廷的拉杰普特画派。这部经书被认为汇编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3世纪之间的某个时间段,但最早的原始版本并未流传于世。

梵文术语“爱经”意指对性之欢愉的指南。以“爱经”作名的这本古代著作,通常被认为是北印度的智者筏蹉衍那所作。据说,筏蹉衍那是一名独身苦行僧,他在超凡入圣的沉思和冥想之后,汇编完成了这部日积月累而成、覆盖各个年龄层的性学知识书。然而,这本书的来龙去脉依旧不甚清楚。《爱经》由一种古代梵语写成,是古印度那段历史时期里仅见的哲学文献。

《爱经》的基本信条是,男女两性都娴熟于许多不同途径的欢愉,这是幸福婚姻的需求。这部书还对同性恋和婚外情给出了指导,包括如何使用香料来吸引爱侣。它还画出了图示,解释男女使用何种性爱体位最为相宜;还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性爱姿势,从拥抱接吻到口交和性交,不一而足。不过,性爱话题只占了全书七篇中的一篇。

当然,《爱经》珍视印度教四位一体生命目标(purusartha)的每一面向,并强调这四大目标——法(dharma,追求有道德的生活),利(artha,追求各种财富和成就),欲(kama,追求欲望和情爱等欢乐)和释(moksha,追求真知、获得解脱)应该保持彼此间的平衡。如是这般,这本书编载了高级印度教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传授了优雅生活所需的许多社交技巧,包括音乐、烹饪、文学、体育和沙龙。

影像放送时代到来:第一张电视节目单(1936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将“神奇的电视”介绍给它的听众后,便开始向电视的潜在用户提供一份简要的节目清单,以《广播时报》附刊的形式出版,每周一刊。唯一的问题是,观众必须住在信号发射台方圆二十五英里内才能接收到电视信号。

《广播时报》的“电视节目”副刊向读者许诺,“接下来的数月将趣味盎然……你将看到一门新艺术的诞生。”

信号闪烁不定、若有若无——对电视这种新媒介进行了多年试验后,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亚历山德拉宫(绰号“阿里·帕里”)建造了第一座电视台,节目策划们受命,在9天内研发第一个电视节目。开场秀“在这里,看着你”于1936年8月26日现场直播。播报员莱斯利·米切尔说:“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我非常荣幸,带您进入神奇的电视。”

1936年11月2日下午3点,世界第一档按时播出的电视节目如期登场。当时,英国或许只有100~500台电视机有条件接收信号,所有的电视观众都必须住在距离亚历山德拉电视台周边25英里半径之内。电视机的庞大和贵重,让看电视成为遥不可及的奢侈,唯有富人方能享受。当时的传统是,观众看电视时必须西装革履正襟危坐,仿佛他们正在参加一场舞台剧。

由埃里克·弗雷泽精心设计的《广播时报》特别封面,画出了亚历山德拉宫的收发塔。开篇文章解释了“工程师和节目制作者们如何花费数月时间调校这个迷人的新设备,使它可以像放送声音一样放送影像”。

 “老大哥在看着你”:《1984》手稿(1946—1949年)

二战当中,奥威尔的家毁于德军的火箭弹,妻子死于一次常规医疗手术,这使他的生活变得晦暗。为了生存,也为了抚养儿子,他努力创作另一部小说。犹豫不决之下,书名暂定为“最后一位欧洲人”。一位朋友向他提供了一座空房子作为写作基地,房子位处苏格兰内赫布里底群岛中的朱拉岛的石岩上。尽管饱受结核病困扰,奥威尔仍同疾病和截稿压力作战,他在一台便携式的老旧雷明顿打字机上奋笔疾书。

奥威尔在致友人的书信中写道:“我正在努力和这本血腥之书的最后结尾较劲,它探讨如下问题:如果核战争不是最终的归宿,那么事态将有怎样的发展。”1948年11月30日,奥威尔创作完成了这部小说。

“四月间,天气寒冷晴朗,钟敲了十三下。”小说如是开篇,“在每层楼梯平台正对着电梯口的一面墙上,宣传画上的那张巨大面孔从那里凝视着你,它是那种设计得眼神能跟着你到处移动的肖像画。’老大哥在看着你’,下面印着这样的标题。”

1984年,一部《1984》的复刻本出版,最终发布的版本还展示了奥威尔那狂暴紊乱的手迹草稿。小说尚存的手稿由布朗大学图书馆收藏。这本书那别具一格的标题至今仍是个谜。是否最后两个数字“84”是有意为之——将小说完成的年份、那个混乱的年代——“1948”的末两位倒过来?那骇人的未来,是否早已在今天埋下了种子?

奥威尔的打字稿。这份原始的打字稿展示了奥威尔如何对文字进行精妙而广泛地改写。若非他那精明的编辑,小说开头就不会如此使人难以忘怀。

140字时代开启:第一条推特(2006年)

一位害羞的年轻企业家冒出了一个想法。他要发明一个远程信息系统,这个系统使所有用户均可通过手机,向世界传输简要的文本信息。于是,他发出了他的第一条“推特”——当时,他并未想到这将使他成为一名亿万富翁。

2006年上半年,脸书(Facebook)诞生已经整整两年,它所提供的社交网络服务取得了现象级的成功。杰克·多西是一名旧金山市30岁的数字时代创新者,他萌发了一个新想法:一种新型的免费社交和微型博客服务。他与一些朋友(埃文·威廉姆斯,比兹·斯通,诺亚·格拉斯)取得了资金支持,并开始运作这项工程——他们管它叫推特(Twitter)。

多西认为,这个名字看起来特别贴切,因为它标志着“一条前后不连贯的短信息流”,如同鸟类叽叽喳喳的声音。推特的愿景是成为一家在线社交网络服务商,注册用户可以发送和接收不超过140字的短信息流——这被称为推文。推文将显示于网站界面上。未注册用户将可以阅读推文,但不能发送推文。

世界上第一条微博。

2006年3月21日上午9时50分,多西发出了第一条推特。推文说:“就此建立我的推特。”4个月后,推特网站得以建立。推特快速生长,2012年已赢得了超过1亿的用户。2014年7月,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5亿。5亿用户中,有2亿7100万用户被归类为活跃用户。广告收入迅速使多西成为一名亿万富翁。

(本文书摘与图片节选自《文件中的历史》一书,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