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红楼梦(详细解读87版红楼梦)

80酷酷网    80kuku.com

解读红楼梦(详细解读87版红楼梦)

今天我们继续聊87版红楼梦,林黛玉乘舟北上,是在太平湖拍的。因为小说里林黛玉是坐船走水路,并且太平湖青山绿水,风景极美,我个人觉得87版红楼梦比较写实,没有充分体现出红楼梦小说里诗情画意的镜头,但是87版黛玉乘舟北上这一段画面拍的极美。太平湖的景色还是剧组的编剧周岭老师,曾经路过太平湖,印象极为深刻,后来采景特地去了一趟,果然风景优美,因此黄山脚下太平湖,跟87版红楼梦缔结了良缘。

  

  这是87版红楼梦林黛玉的第一个镜头,近景。林黛玉是由辽宁鞍山话剧团的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乘舟北上也是陈晓旭的第一场戏。

  

  黛玉乘舟北上的船,是用老式的木船改装的。至于船上为什么要挂竹帘呢,这是民俗顾问邓云乡提出来的,因为旧时女眷乘船,不宜让外面看到船里,所以挂竹帘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挂上竹帘会有朦胧之美。不过邓老觉得黛玉船上竹帘前的镜头,虽然有画意,但是帘字却不够精美。

  

  黛玉从窗外看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看到河边村姑洗衣服,窗外逝水,远离家乡,可想而知黛玉的哀愁。据说也拍了乡人扫墓的镜头,可惜没有留下来,否则更能引起黛玉的愁苦心境。

  

  黛玉在舟中无声抽泣,此时林如海的画外音:你自小多病,上无母亲教养,下无兄弟姐妹扶持.外祖母遣人来接你,正好减去我顾盼之忧,为什么不去呢”,这段画外音一定不能少,因为这是交待林黛玉为什么会离开父亲北上京都的原因。而且这段表演,导演没有给中景,也没有给全景,而是给了脸部特写,一个正脸,一个侧脸,我们看屏幕的时候,连头部都看不全,但是导演为什么要这样拍呢,这是要表现出黛玉的“哭”,因为林黛玉是还泪而来,她一生都是在哭当中度过。这个镜头可以说87版红楼梦中林黛玉第一次哭,必须表现出林黛玉的思念亡母,远别生父,离开故土的忧愁悲伤之情,对于演员来说哭戏很简单,但是要表现出林黛玉之哭,绝对是个挑战。如果观众看这一个镜头,而感受不到黛玉的孤苦愁怨,那么林黛玉的形象无从说起。

  

  贾雨村坐在船上,喝着茶,悠闲自得心里念道,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而刚开始87版拍了贾雨村兀立船头的正面镜头,可以删减了,没有用。

  

  87版剧组还是严格按照剧本来拍的,剧本写的是:雨村立在船头,清风高高扬起他的衣襟…… (心声) 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劈浪行进的船头……。另外我们再看贾雨村背后挂着荣府的灯笼。这是要表现出贾府的官船,所以在船头挂一只官衔灯笼。只是限于客观的工艺水平,官衔纱灯不够精美,贾府官船也有些粗糙。

  

  我始终觉得通过青翠枝条间,看着黛玉乘船,充满了诗情画意,甚至可以说,这一段画面是黛玉乘船北上最美的一段画面,想想也是有理由的,黛玉乘船北上,是剧组拍的第一场戏,故而精益求精,愈发谨慎小心。

  

  雪雁是由马明妹扮演的,马明妹当年的年龄很小,只有十岁,还是个小学生,她在东方歌舞团儿童辅导班学舞蹈。当初在拍太平湖的戏份时,1984年的国庆就是在黄山市过的,当时黄山市文艺团和剧组合办了一场国庆晚会,林妹妹陈晓旭主持节目,根据邓老的记述,陈晓旭那天穿的是蓝色牛仔裤,大红绸衬衫,和蔼大方。而雪雁姑娘,马明妹跳的就是印度舞,可惜我们找不到当初的音像资料了。

  

  林黛玉在舟中悲泣,雪雁上前询问,她的服装正面照,电视里我们没有看到,我找了幕后的剧照,非常美,浑身上下散发着书香气息,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在正式开拍的时候,这套淡雅的服装用了,但是满头的金簪玉珠却没有用,因为林黛玉在孝中,所以化妆师杨树云,给黛玉设计的发型是“百合分髾髻”,寓意是像一朵盛开的百合花。

  

  87版红楼梦播出后,不少观众对于黛玉的化妆发型都会点评,其中有一条让化妆师杨树云印象深刻。“黛玉发间的白簪子是‘灵魂之簪’,是她最重要的一个装饰品,从进府一直到最后,几乎一刻也不离身。即使已是弥留之际,所有的装饰尽数散去,仅余此簪,是黛玉孤独的一声,冰清玉洁的最佳写照。”如果我们进一步的分析,黛玉的这根簪子,可以理解为她母亲留给她的遗物,故而黛玉一生珍重。

  

  其实在剧本里,林黛玉乘舟北上,就几句话,但是电视里却拍了很多镜头,以此来表现黛玉孤苦,远离故乡的心境。黛玉睡着了,乳母王嬷嬷给她披上外衣,此时的细节,蜡烛是白的,而林黛玉的头绳也是白的,虽然说简洁就是美,但主要原因是黛玉在孝中。另外黛玉身边只有一个王嬷嬷和雪雁陪着来,可见林家远不如贾府,如果林家非常富贵,林如海送女儿上京,怎么可能不多派几个丫鬟仆妇跟随,难道是害怕贾府管不起几个人的食宿吗。

  

  落日余晖,铺在两舟之间,江水悠悠,岁月悠悠。第二个镜头是宁荣街的黎明,曙光寒色,一片寂静。这两个镜头属于时间镜头,告诉观众,时间的交替,场景的变换。林黛玉从水路,弃舟登岸,来到了京城。

  

  宁荣街和荣国府都是在正定修建的,为了拍红楼梦,修了大观园和荣国府,当年87版剧组确实很了不起。宁荣街的设计理念是不清不明,道路两旁的客栈上铺,高低不平,错落有致,其实这是清末才有的形势。宁荣街的牌坊是用杉槁、三合板、泡沫塑料搭建的。

  

  宁荣街是配合荣国府修建的,不算很长,只有九十多米,但是镜头里拍出了深度,街上两旁的店铺,银楼当铺,染坊药铺,鲜果局香料铺,人走在街上,犹如身处二三百年前的北京大栅栏。黛玉坐在桥子里的发型和乘舟北上已经不一样了,当然了化妆师不会让黛玉只保持一种发型,但是黛玉的年龄其实也变化了,乘舟北上是陈晓旭的第一场戏,但是黛玉坐轿进府,实际上是一年多以后才拍的戏份。看似两段连接的情节,拍摄时间间隔一年。因为拍乘舟北上的戏份时,荣国府宁荣街还没有修建好呢。

  

  街头卖艺的姑娘,不知道是谁演的,长得很清秀,可惜没有进入大观园里。但是一身黑衣服,手里拿着刀的小伙子是茗烟,当然了这时候还没有茗烟的戏,所以先当个群演。

  

  镜头给出了王嬷嬷一个正脸,王嬷嬷是段意平扮演的,关于她的资料不是很多,但是从面相看,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和善,而且她不像王善保家的或者周瑞家的仆妇,她倒很像薛姨妈那样的贵妇。从面相来看,段意平即便扮演薛姨妈也是行得通的。雪雁的面容明显发生了变化,黛玉乘舟北上,她才十岁,而坐轿进贾府已经十一二岁了。导演通过二人的眼睛,带着镜头,告诉观众,京城街道的繁华,以及看到贾府的房屋出现,即将到达目的地。

  

  黛玉坐在轿子里掀轿帘,她先看到的是宁国府,剧本写,出现在黛玉眼前的是轩昂壮丽、金碧辉煌的三间兽头大门。这两个镜头连接我个人觉得很别扭,首先黛玉的轿子是从东向西行。但是轿子里黛玉的座位却相反,是从西向东。

  

  相比较之下,黛玉看荣府的镜头就顺畅合理多了,另外需要说明一下,无论小说里还是剧本里,都写出了,荣宁二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但是正定荣国府,却非三间大门,只是中间一个大门,可能是当初修建的时候,从经济上考虑,没有完全按照小说修建,有些遗憾。相比较之下,北影版红楼梦的荣国府,的的确确是三间兽头大门。正定只修建了荣国府,宁国府的镜头只不过是把牌匾换了一下。等于陈晓旭坐着轿子在荣国府门前走了两遍。

  

  当林黛玉的车轿路过宁国府后,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响起,跛足道人的出现以及好了歌的响起的,都是有寓意的。那么在此处,贾府被标签为金银,也就是富贵。但是富贵浮云,黄粱一梦而已。

  

  抬轿进府,此处看一个细节,小说里写“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的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时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也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抬起轿子。”所以87版关于黛玉进府,还是完全按照小说里的描写拍的。我们看西边角门口的两棵小树,一看就能看出,这是新栽的树苗,所以87版荣国府非常新,没有小说里百年望族的气息,树木也不葱郁,这是时代的遗憾,非人力所能为。当轿子进入里面时,外边的轿夫要退出去,抬轿子的换成府内的小厮,可以说拍的一丝不苟,这就是工匠精神。本节先介绍到这里,我们下一节再会。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