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允炆要急着削藩?(朱橚)

80酷酷网    80kuku.com



朱允炆为什么削藩那么简单粗暴的问题,要从当时的形势和朱允炆的做法说起朱橚。

为什么朱允炆要急着削藩?(朱橚)(图1)

一、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以后面临的形势和他的需求

为什么朱允炆要急着削藩?(朱橚)(图2)

我们知道,自西周王朝开始实行分封制以后,在王权逐渐衰落的过程中,诸侯王的势力就慢慢的变得越来越不受控制,甚至凌驾于朝廷之上,造成了长达数百年的春秋战国的混乱时期,并直接导致了周王朝的覆灭。这段历史也提醒了后世各个王朝的统治者们,逐渐取消了分封制,既使实行分封制,也想方设法削减藩王的势力,确保中央政府的权力不收威胁。

为什么朱允炆要急着削藩?(朱橚)(图3)

配图:建文帝画像

西汉初期实行的是分封制,但汉景帝借助晁错成功削藩,确保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地位。

刚登上九五之尊的建文帝,没有他的爷爷朱元璋那么大的威望和震慑力,周围除了几个儒生,也缺乏强有力的战将。而那些藩王又是什么情况哪?这些藩王大都是朱元璋在世时封的,基本上都是建文帝的叔叔辈。但藩王没有封地,只有一些田庄,其实力主要在于统领边兵,掌握有北边塞防的军政大权,这尤其是以坐镇北京的燕王朱棣势力最大。

作为一个后辈,其实他是面临着各地藩王势力会慢慢坐大的巨大压力的,为了自己及子孙后代能够稳坐江山,在他的谋士们的建议下,削藩也就势在必行了。

二、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的措施及后果

1、用人不当,力有不逮。

我们看看建文帝削藩的班底都是那些人:翰林学士黄子澄、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方孝孺、兵部尚书齐泰、大将军李景隆等人,这些人要么是做学问的,对政治运作没有什么经验,要么就是空架子,军事上没有什么实战经验,一些重大计划和措施都是纸上谈兵,一到战场就原形毕露。

2、操之过急,方法简单。

在自己还没有坐稳皇位的时候,不知道隐忍积蓄力量,慢慢的各个击破,而是采取遍地开花的最蠢的办法。建文帝和他的班底只是看到了自己面临着藩王的长期压力,但并没有认真分析这些藩王们各自所处的地位和力量,缺乏一整套削藩的措施,没有一个轻重缓急,忘了擒贼先擒王的道理,而这个“王”就是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

配图:明成祖朱棣画像

没有合纵连横的拉一批削一批,只是简单的认为自己的皇帝,想处置那个就处置那个,而且还是先选那些相对根本没有反抗之力的藩王,根本不担心会出现的后遗症,或者根本就看不到可能会出现的严重事态,缺乏相应的应急预案,而这也导致后来的靖难之役里没有一个藩王来勤王救驾,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代价。

比如,一开始就先向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等五个势单力薄的藩王下手,而且还逼得湘王朱柏全家自焚,这样一下子就引起了其他藩王的警惕,而建文帝还对此一无所察,还沉浸在自己的小胜利里面而不自醒。

操之过急,简单粗暴,也是建文帝削藩失败的主要原因。

3、放虎归山,自寻烦恼

把藩王的儿子留在京城,实际上就是人质,目的就是防止藩王作乱,但建文帝却接连把朱棣留在南京的三个儿子放回了,这样朱棣在形势不对的情况下,起兵反抗就毫无顾虑了。

4、无将可用,败绩连连

重文轻武的建文帝,一上台就对武将接连打压,导致在后来的战争中,根本没有真正懂军事的武将指挥军队。反观朱棣,那可是跟着朱元璋打过仗的人,而且镇守北方,直接面对的是蒙古大军,战争经验丰富,建文帝那些善于纸上谈兵的手下岂是对手。

配图:靖难之役

5、妇人之仁,当断不断。

建文帝是一个性格比较优柔的人,更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上位即施行仁政,修改《大明律》中那些比较残酷的刑罚。施行仁政是好事,但建文帝书生意气比较重,做事优柔寡断,不敢当机立断,而且太顾及自己的名誉和对亲情的眷顾,忘了自古帝王多无情的古训,甚至在对朱棣的战争中,居然下达了不能伤及燕王性命的命令!建文帝不想背上杀亲叔叔的名声,但却让自己悲剧了,现在看来,那是多么的可笑。这个命令直接导致战场上不管朝廷这方面具备多大的军事优势,但将士们肯定还是束手束脚,好几次都因为这个命令,让朱棣死里逃生了。

三、失败的必然性

由上几点可以看出,用人不当,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缺乏整体战略,妇人之仁等等都是他失败的主要因素。按照建文帝的性格和做派,可以说,他赢了,大明朝可能会死得快;朱棣赢了,朱允炆肯定得死,但大明朝却延续了更多年代。所以说,建文帝的失败,在某种意义上,对大明朝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