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战胜“悦目情结”与“容貌歧视”

80酷酷网    80kuku.com

  

  张静是天津市一位25岁的未婚女孩,父亲多年前患脑溢血、脑中风,母亲患有尿毒症,张静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但是因为容貌丑陋,张静去用人单位面试千次竟无一成功,这位女士最近向社会呼吁“给个生存的机会”。(8月1日《南方都市报》)

  张静女士的遭遇,可以说是“悦目情结”和“容貌歧视”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极致表现范例。有过这种遭遇的并不止张静女士一个人。湖南一女大学生,曾经因脸上有一些伤疤,在求职时屡被用人单位拒绝聘用;名噪一时的京城“丑女”状告酒吧案公众也许还记忆犹新。

  容貌歧视,是众多歧视中比较突出的一项。古人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对于张静女士,社会公众在同情其遭遇的同时,更感到一种爱莫能助的无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其间流露出的是复杂人性中的一个弱点。

  对这种拒绝“丑女”就业的行为,习惯上,公众往往给予用人单位过多道德层次上的谴责。这是不应该、不公平、不理性的批判,隔靴挠痒,并没有触及问题实质。

  一位美国作家南西·埃特科夫在《美者生存》一书中告诉我们另外一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学校的老师喜欢给长相可爱的学生打高分;警察对违反交通规则的漂亮小姐网开一面;连犯罪分子都有可能因为长得慈眉善目而得到较宽大的刑罚。当年尼克松与肯尼迪竞选总统时进行了一场全国瞩目的电视辩论。辩论结束后进行的调查显示,通过收音机收听辩论的选民,认为说话有条有理的尼克松赢得了这场辩论,而通过电视观看这场辩论的选民,则被肯尼迪的翩翩风度所倾倒,认为肯尼迪是辩论的胜方。

  由此看来,如果从社会学的视野中关照和分析“悦目情结”和“容貌歧视”问题,不能仅仅是停留在对某个人或者某个单位,在用人时要求“五官端正”这种行为的道德层次的谴责与批判上。可以看到,“悦目情结”和“容貌歧视”问题,从一出现就把矛头直接指向了人性的弱点。追究这种“悦目情结”的根源,其背后是深刻的、普遍的社会心理因素和人性弱点。毫无疑问,每个社会公众都无法回避自身存在的“爱美之心”。

  “悦目情结”和“容貌歧视”作为一种心理行为,表现在现实中往往是隐性的。通过媒体的报道和公众的注意,张静女士有可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暂时解决就业问题,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悦目情结”和“容貌歧视”将继续成为张静们的灾难,还是将其转化为新的文明的起点,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抉择。

  单纯的以容貌因素决定性论断一个人的命格,必将会陷入江湖术士的固有窠臼,尤其是不符合当代行为科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难以为社会公众所信服。

  所以,从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这个角度去观察和研究整个“情结”与“歧视”问题,研究如何引导和控制社会中个人的行为,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提升人类文明,克服人性的弱点,以此来保证人类社会活动的质量或者说先进性,才能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和社会风气,从而使社会运转有序化。这才是战胜“悦目情结”和“容貌歧视”问题的首要途径。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