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20年内谁最先成为中等收入者

80酷酷网    80kuku.com

    就中国的百姓而言,在未来的20年内,哪些人能率先进入中等收入阶层,即达到小康水平。日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举办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高层论坛,专家学者就当前收入分配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研讨。为此,记者采访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苏所长说,经专家学者们论证,今后无论做哪一种职业,只要有较高的技能和素质,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都能进入中等收入者群体。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所占比例将达到37%至38%,到那时,基本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这种分配格局一旦形成,我国经济发展将驶入快车道,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将指日可待。

  如何看中等收入者

  中等收入者群体内涵是什么?苏所长说,一般而言,中等收入者是指其收入水平与在某个时期里同一地域范围内全体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相当的那一部分人,在国外被称为中产阶级。但严格地讲,中等收入者群体不单纯是经济学概念,它具有经济、历史、地域、社会等多重规定性。

  同一地域不同时期,中等收入水平各不相同。例如20世纪60至70年代的中国城镇家庭,中等收入的标准被形象地概括为家有老三大件,即收音机、手表、自行车;80年代,这一标准又被新三大件所代替,即彩电、冰箱、洗衣机;而90年代,在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演变为拥有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品和出国旅游。

  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中等收入状况也不同。如前些年在我国东部一些发达地区,就有“万元不算户,十万刚起步”的说法,这十万大体相当于中等标准。把这个标准放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别说十万,就是五六万都很富裕了。从社会范畴来看,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人们在经济利益、生活方式、政治见解、文化心理、审美情趣、道德意识等方面相互认同,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阶层———中等收入者群体。因此,要从经济、社会、物质、精神等方面来看待中等收入者。

  中等收入界定标准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家计调查分为五类,即分为高收入、偏高收入、中等收入、偏低收入和低收入。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列入中等收入的家庭占18%,人均年收入只有8000元至10000元,2001年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0870元。这是低层次的中等收入,显然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等收入目标,特别是在以知识创造财富的今天,是否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管理经验、敬业精神、社会责任心等已成为个人财富增长的重要源泉,成为中等收入者必备的素质。据最新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教育回报率大约为6%至7%,也就是说,多接受一年教育者,收入就会增长6%至7%,这个水平已经接近欧美国家。

  因此,苏所长认为,今后中等收入者群体应当从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个人文化素质以及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程度等方面来界定。尤其是中等收入的标准不能定低,应当高于现有平均水平,但又是大多数人民群众通过自身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以北京地区为例,从目前的状况来衡量,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大体应是个人年收入在40000元至80000元,相当于5000美元至10000美元左右,家庭储蓄和其他货币性资产应在200000元以上,家庭恩格尔系数要降到25%左右,而现在北京市居民平均恩格尔系数为33.8%。

  生活质量应体现在七个方面:吃、穿、住、用、行、学、玩。吃:要吃得科学,保证身体健康需要,不会吃出富贵病,也不应该是追求山珍海味;穿:要穿得整洁、干净,有一定品位;住:住得宽敞,家庭人均居住面积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比如相当于1.5倍;用:表现在现代家庭的中高档电器、家具基本齐全;行:有经济实力购买小轿车或已经有了小轿车;学:比较注重自己的人力资本积累和价值的提升,有精力、有心愿、有经济支付能力追求更高学历或学习素养,但不一定有文凭,不仅学习知识,还包括能力、爱好的学习;玩:家庭成员有旅游、健身、观看中高档文艺演出等的愿望和经济实力。个人文化素质表现在各个领域的人有职业道德、爱国精神、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心,文化程度相当于大专以上,能够自觉接受和学习、使用消费先进文化。

  七类人率先奔小康

  哪些人可能构成中等收入者群体?苏所长特别强调,今后无论干什么职业,只要具备一技之长,受过良好教育,有开拓奋进的精神和守法敬业的道德水准,通过自身努力,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都可能成为中等收入者。

  从现在的就业热点、行业景气和职位市场价格指数来看,专家学者认为,至少有七类人在不久的将来构成中等收入者群体,七类人是:科技发明人和科技企业家;金融服务等热门行业或效益好的企业管理人员;“五师一工”,即律师、分析师、会计师、工程师、建筑师和高级技工;学术团体或机构中的高中级知识分子;党政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高中层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外企和外企服务机构的高中级管理人员;私营企业家和农村工商业者等。苏所长说,实际上有些人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中等收入水平。但并不意味着能够承担一定社会责任。许多专家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比物质文明的成长要困难和复杂得多,这是我们在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时不应忽视的一个方面。

  扩大中等收入比重

  苏所长认为,中国要构建的工资分配格局应是,“两头小,不悬殊;中间大,分层次”的新型分配格局,既体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又使社会充满活力。

  究竟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应多大才是合理的?苏所长说,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具体指标。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历史传统、人文特性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其中等收入群体所占比重也不一样,高低也不同,美国达到70%以上;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国家只有35%左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将达到37%至38%。

  中等收入者群体既是经济生产的主体,又是稳定的消费群体。根据对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年收入达到5000美元者,其家庭消费属于随意性可支配类型,这种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而低于5000美元的,其家庭消费是以满足基本需要为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如果收入分配是分层次的,而且中等收入者的群体也分层次,那么就会带来消费的分层次,这将有利于促进产业产品结构的更新换代,形成分配、消费和生产等的良性互动关系,使国民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历史的经验,“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结构无疑是最优的选择。因为中等收入者往往在政治上与执政党和政府保持一致,既是经济生活的主角,又是先进文化的投入者、消费者和倡导者。中等收入者在一个国家所占比重越大,国家和社会就越稳定,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社会基础和保障。

  重新构建社会结构

  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其实质就是要对现有的社会结构重新构建。因此,专家建议,除有法律保障和其他配套改革外,应采取有效的经济措施,如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和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使广大劳动者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实现合理、自由、有序流动;完善各项收入分配政策,包括确立以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建立与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相适应的薪酬制度体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科技人员、高中级技工和熟练工人的收入水平;改革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现行工资制度并建立增长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重点是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加快科技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机制的形成;千方百计减少低收入群体,提高其收入水平。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