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人才培养

80酷酷网    80kuku.com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大转变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突出特点是,以知识作资本,用知识来发展经济,财富往往向有知识的人集中。

  知识经济被人们称之为精神财富,单谈知识经济似乎有画饼充饥、望梅止渴之嫌。其实不然。15年前,美国十大富豪中有8位是石油大王,其财富是以占有自然资源的多少为标志的。而作为今天知识经济开始形式的标志———美国微软公司可以用知识作为资本来发展经济。微软公司的软件资源连续3年超过美国3大公司的财产总和,它的基础就是知识。也可以说,知识经济是一个以知识为基础、以智力为资源的新型经济。知识与智慧不同于物质,物质在使用时会被消耗,而知识在生产、传播和利用的过程中不仅不会被损耗,而且还会被增值。知识经济在碰撞过程中会出现灵感的火花而不断增值,所以才会出现今天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产品,并带来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

  承认知识的价值就必须承认人才的价值,充分和合理地利用人才优势,进行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培养高素质有能力的跨世纪科技人才。惟有如此,我们的事业才有可能不断发展与创新,去攀登一个又一个知识经济的高峰。

  然而,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人才市场还未能真正成为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方式,或者说人才市场还未能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距离“功能完善、机制健全、法规配套、指导及时、服务周到的人才市场体系”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其主要表现如下:

  主体还没有完全到位,影响人才市场迅速发展。人才市场的主体有两个:即个人和用人单位。从个人主体来看,它分为初次就业和再就业主体。初次就业就是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这个主体与其它劳动者就业直接进入人才市场的速度还不快。再就业这个主体虽然较早,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主体中出现年轻人、中年人、学历较高、能力较强的那一部分再就业者主体到位较好一些。用人单位主体也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国有制单位,二是非国有制单位。非国有制单位一般来说没有传统的制约,有用人自主权,坚持择优用人的原则,主体到位较好。对国有制企业来说,他们往往表现出历史留下的包袱较重,离退休人员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效益不高等问题。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目前国有单位这个主体进入人才市场不够理想。

  市场机制初显作用,但还不能有效调节供求关系。人才市场机制指的是人才需求与人才价值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合理调配人才资源,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如今,许多单位采取行政手段调配人少了,大项目上马、重点工程建设、高新技术的开发,都采取了体现市场机制的社会招聘。另一方面,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民办科技企业,已经通过市场机制在人才市场选聘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同时,根据市场规律,给招聘人才提供与市场行情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但是,这种显现的市场机制,还不能有效地调节人才的供求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资不能灵敏地反映人才的供求关系,工资的高低不能表现某类人才的余缺情况;二是由于受整个体制的制约,面对市场工资的变化,人才供求双方还不能做出及时灵活的调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的人才市场,发育程度还比较低,配置人才资源的能力还比较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教育培养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同时,也为建立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才市场模式提出了客观要求。首先,两权到位,实现择人、择业自主化;第二,建立市场工资机制,实现工资市场化;第三,取消人才“壁垒”,实现专业人才社会化;第四,强化信息功能,实现人才信息网络化;第五,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实现人才市场法制化。如今,随着高科技的到来,迎来了人才的深度开发、人才整体性、社会性开发的黄金时代。与之相适应,人才市场形态也需做出较大的变革,从而在组织上、运行方式上、管理模式上,服从服务于知识经济的总要求。这样,就能使跨世纪人才的人才市场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满足发展高科技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