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新海归”不敌本土学子

80酷酷网    80kuku.com

      时间是2003年1月的上旬。

    “对不起,我们这儿虽然很需要像你这样的留学生,但我们怎么能相信你不跳槽呢?”

    “我们可以签不跳槽协议!”不久前刚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的余易急切地说,“我口头、书面都可以承诺,在合同服务期内我不会跳槽!”

    “那我们怎么相信你?”

    听到这里,西装革履的余易眼神掠过了一丝茫然,他知道也只能到这里了。他收拾好精心制作的简历,没有忘记向这家私营企业的老板说声谢谢和再见,转身离去。

    时间现在转到了2003年一月的中旬。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那天,从悉尼大学金融学硕士毕业的贾娜正在和一家外资银行“斡旋”,她12月底刚到上海,和许多她的同学想法不同,她打算回国发展,但她不太懂行情,当记者发稿时,她打来电话,当该外资银行在最后一轮面试探问她对薪金要求时,她开价1万元,这件事就被永远地定格在她开价的那一瞬间了!

    和余易一起回国的还有三个同学,一个是山东的男孩在上海找了两个月后转回山东,另外两个仍旧奔波在上海每个周末的人才市场上。贾娜的同学有80%都有回国的打算,先期回国的10个同学有3个正在面试、试用期阶段,一个进了外资银行,其余的还在继续。

    在今年的就业大军中涌动着这样一批人:他们年龄在25岁左右,操着熟练的英语或其他语种,穿着休闲,夹裹着只有一页两页纸的个人简历穿梭于各个招聘岗位前,第一句询问总是那句“你们需要留学生吗?”。他们的高中或初中都是在国外度过,一直到在国外获得了本科和硕士学历,他们意气风发地回到祖国,不约而同地将上海作为人生落脚点的首选,渴望着在这座日益恢弘的城市中开始迈出他们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他们被社会学家称之为“新新海归”。

    “这是人才市场的新动向,这批年龄多半在25岁左右的小留学生开始逐步回国就业,据我所知,仅在上海,他们的数量就达千人左右!明后几年,他们的数量将十分可观,他们将刷新人才市场的某种面貌。”中国上海人才市场副总经理陆珉多少有些感慨地告诉记者。

    在广泛的采访后,记者获悉,第一批小留学生并没有像自己和家长朋友所期待的那样受到“众星捧月”的待遇,仅在上海一地,人才市场对“新新海归”持十分明显的观望态度,而各个具体的用人单位也普遍地认为“新新海归”的竞争力弱于国内大学本科毕业生,对是否录用他们相当的谨慎。

    数以千计的“新新海归”在上海遭遇寒流。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