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2002年职场的六大焦点

80酷酷网    80kuku.com

     打开2002年中国人才市场“大事记”,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关注。培训持续升温,考证“高烧不退”,“海归派”回流潮涌,“洋打工”活跃职场,金融人才炙手可热,高级人才身价上扬,同声传译奇货可居……所有这一切的一切,无疑都应进入我们回望2002年的视野。

    17城市人才中心“网上结盟”

    在今年4月,北京、上海、深圳、天津、重庆、广州、武汉、大连、抚顺、西安、合肥、宁波、长沙、青岛、杭州、沈阳、成都17座大中城市人才中心结成的网上联盟正式启动,实现了强强联合,资源共享,打通了远程招聘、远程求职、远程面试、远程培训的“时空隧道”。

    有关业内人士认为:“17城市人才中心网上结盟是人才服务业打破地域限制,拓展服务空间,提升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它对于加快我国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手机成了求职“掌中宝”

    就在今年,深圳、上海、北京、武汉、长春等城市先后开通了“手机短信求职服务”。这种被称之为继参加现场招聘会、浏览招聘类报刊、拨打求职热线和网上求职之后出现的“第五种求职中介”,为“手机一族”找工作开辟了一条新通道。只要订制了这种服务,就可以每天收到若干条和你本人条件及求职意向相匹配的招聘信息,“双足未出户,工作找上门”。

    据了解,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从10月18日推出此项业务以来,已累计为两万余人提供了服务。而在深圳,每天在线人数达6000多人,上海则每天发送招聘短信息3000~4000条。

    业绩档案“浮出水面”

    随着人才流动大潮的兴起,“档案”成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而在今年与此相关的诸多事件中,最大的看点当属“业绩档案”的应运而生。

    今年8月,从上海传来消息,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将在年底前为50万人建立人才业绩档案。11月,福建也传来相同消息。福建省人才资信认证中心与中国海峡人才市场联手推出“人才业绩档案”。该档案除了记载个人全部信息资料外,还将通过权威认证机构对资料的真实性进行认证,并由认证机构出具个人业绩诚信报告。

    在此前后,北京、浙江、湖南、广东、大连等地也纷纷传出消息,欲建人才业绩档案或经营管理者业绩档案。

    50万港人内地“淘金”

    今年9月,近百名香港“金领”包专车开进深圳“金领世界招聘会”。

    10月,北京首次赴港招聘高级人才。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到内地工作,已成为许多香港专业人才的选择。

    据有关报道,迄今为止,至少有20万至30万港人在内地长期工作和生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港人在内地与香港之间流动。他们的公司也许在香港,但每年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呆在内地,这部分流动的港人大概有二三十万。两者加起来,在内地的港人超过50万。

    大批香港人对到内地工作兴趣浓厚,一方面是由于香港近年来受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经济衰退影响,就业市场低迷;另一方面,内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香港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专家认为,香港人才纷纷北上虽然只是近期的一种现象,但从长远来看,港、澳、台人才与内地人才的互相流动,则是大势所趋。

    居住证给流动人才发“绿卡”

    今年3月1日,深圳市正式实施人才居住证制度。

    3个月后,上海市停办试行了8年的“蓝印户口”,同时启用居住证。而在北京,实施居住证制度整整3年后(起初名为《寄住证》,2002年8月更名为《居住证》),在当年的第一批领证者中已有人不久前按规定把居住证“换”成了户口本。

    居住证是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个新突破,是人才流动的一种新方式。人才居住证的出现,实现了人才引进由“进人”到“引智”的转变。“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它为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为引导人才柔性流动建立了一种新机制。

    人才市场又添“新面孔”

    用“三百六十行”来划分今日的职业,已经远远不够了。当我们对金融分析师、保险理财师、价格鉴证师、注册建筑师、造价工程师等称谓还感到十分陌生时,今年,又有电子商务师、项目管理师等七种新职业加入到了全国职业资格统一考试中,而注册安全工程师也将在明年出场。

    “新面孔”不断出现,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在职场的体现。老行当在消失,新行当在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并存,都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