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制度改革激发要素活力

80酷酷网    80kuku.com

      “与十五大报告相比,十六大报告在分配制度改革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对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六大所作的报告,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会长、中央党校教授王珏作出了上述评价。他认为,虽然这次对于分配制度的表述沿袭了十五大报告的提法,还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但十六大报告特别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就具有了特殊意义。


    据他介绍,十五大报告在提到生产要素时并没有把劳动、管理这两项放进去,只讲到资本和技术应该参加收益分配。相比之下,十六大报告的提法显然更全面更符合实际,对于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提法,也由以前的“鼓励”、“倡导”演变成“确立”为“原则”。而这些细节的变化意味着党中央正在努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旺盛活力,以此为人民造福,真正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


    王珏认为,就理论而言,分配制度是由劳动和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即所有制来决定的。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生产资料包括劳动、人、财、物都归国家所有,因此分配形式就是单一的按劳分配,实际上是一种基本平均分配;由于利润也都归国家所有,按劳分配分的只能是工资成本。但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国家逐步放松了对其他分配方式的限制,个人分配原则超越了单一的按劳分配,而先后经历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改革过程。


    分析人士指出,无论是“主体——补充”、“主体——并存”还是“结合起来”、“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其改革的真正用意不仅在于使分配原则不断接近市场经济通行的分配法则,更在于它承认了非劳动收入的合法性,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思想之下释放并激发了生产要素的活力,从而有效调动了不同阶层经营和投资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效率的提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淮认为,对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我国在实践中已经按照这个原则在做,但理论上却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和实质性突破。据他介绍,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就开始了技术股、管理股的实践,而我国的股份制公司如上市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也都是按照出资额承担风险并参与利润分配,所谓出资人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以制度的形式来确立资本参与分配,此外很多民营企业早已经开始用干股、期权等方式来吸引高素质人才。


    “十五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上都讲到了要探索新的激励制度,鼓励对企业领导人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试点, 十六大报告又确认了管理、技术要素都要参与分配,那么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确立并完善这种制度,并且把它落到实处。”他表示,当理论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制度上实现真正创新,生产要素将会被激发出更加充沛的活力,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将会有更大飞跃。


    分享利润:生产要素的活力源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句话颇令王珏深思。他认为,虽然十六大报告并未明确指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对象为何物,但人们应该把它理解为“利润”。据他介绍,十五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而“收益”就是超出成本之外的“利润”。投入就要求有回报,利润是激发生产要素活力的源泉,如果没有利润上的回报,就无法充分调动生产要素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才是要素参与分配的真正内涵。


    “资本是创造利润的基本条件,目前资本参与利润分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形成较为广泛的共识,但对于劳动参与利润分配还有一些理论和思想观念上的障碍。”王珏同时指出,传统意义上的按劳分配的对象就是工资,是消费资料。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的所有权还归劳动者个人,而包括管理等复杂劳动在内的劳动也是一种投资,除了根本的必然的工资分配之外,还要和资本一样参与利益的分享。他认为,目前正在进行的“职工持股”、“管理股”、“技术股”试点已经包含有这层意思,但从整体上看还没有妥善解决这个问题。他表示,只有确立并落实劳动参与利润分配的原则,才能有效地激励劳动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持续追求管理创新,从而不断提升生产效率。


    而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则把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并极力主张要让后者与前者一样参与利润分配。


    他指出,传统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报酬是从成本中来,如工资、奖金等等,而利润分配是从物质资本而来。他强调,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共同创造财富,所以也必须共享利润。没有合理的利润回报不仅难以推进物质资本的投入,而且也难以吸引并留住高素质的人才。他建议在设计激励制度时一定要把人力资本的回报因素考虑进去,这样一来,不仅是个人和企业从中受益,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国家。


    重新认识生产要素内涵


    十六大报告中既明确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同时又指出分配制度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是否意味着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矛盾?是否意味着生产要素和劳动的地位仍不平等?


    对此王珏表示,这里的“按劳分配”只是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提法,其内涵就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按劳分配”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建议,如果不改变这种表述,就应该对其内涵和规定性作出新的诠释,以免产生误解。


    股份制专家刘纪鹏则明确表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与按劳分配为主体之间并不矛盾,并认为在社会历史条件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不能再用僵化保守的老眼光去看待生产要素,应该重新认识其新内涵。


    “首先对劳动的认识必须跳出狭隘的偏见,不能认为只有简单劳动、体力劳动才是劳动,包括劳动者本身的技能和管理水平在内的复杂劳动同样是劳动。”他认为,十六大报告指出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各种要素可以参与分配,就是承认物化劳动再创造收入的合法性。而所谓物化劳动,就是企业已经形成的财产和资本,它们也是由过去劳动所得创造,这种劳动的内涵极其丰富,既包括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能力,也包括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对于资本刘纪鹏同样有着新的理解。他认为,事实已经证明了整个国有资本和作为资本的要素是在物化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点在马克思那里就能找到依据。承认现在的资本是由过去的劳动所形成的,就应该对其再创造形成的合法财富予以切实保护,当然也要从理论上给予肯定。


    此外他还主张用动态的眼光来重新认识公有制,以便加深对分配制度改革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理解。他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公有制的形态应该以社会所有制的形态存在,它的资产是开放的,并不是以一种封闭的独资形态存在。各种各样的上市公司,持股主体为大机构和大量分散的公民。这样的资产既为个人所有又为社会所有,为社会和国家创造着财富。十六大报告提出不能把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对立起来的论断,是对社会主义所有制形态的一个新发展。


    作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实践者,江西九江民生集团董事长王翔表示,把资本、管理、劳动、技术都列入生产要素的范畴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指导思想的一种体现,这将会极大鼓舞民营经济的士气,也会促使其致富思源,依法纳税,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和就业机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公平的问题。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