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一派:激情与困惑共舞

80酷酷网    80kuku.com

      中国向海外输送留学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1872年到1978年百多年间,出国留学人员约13万。而1978年以后的20多年间,我国的留学生近40万人之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归国创业,人们把这些海外归来的留学生、技术人员以及学者专家统称为“海归”。有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海外留学生归国潮流已达到改革开放20年来的顶峰。归来的脚步渐渐汇成洪流……

  该是回来的时候了
  20世纪80年代出国的人口袋里大多不超过100美元,他们白手起家经历了谋生的种种艰辛。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里,没有任何亲人,而朋友也大多是境遇差不多的穷学生,留学生的生活压力是相当大的。

    很多经历过“上山下乡”的人,在美国又经历了“洋插队”,同样的艰苦卓绝,不同的是“上山下乡”的环境是物质极度匮乏的农村,最大的困惑是前途茫然;而“洋插队”的环境是物质极大丰富的欧美,最大的压力是如何生存。精力、体力和生存智慧在经历了极大的考验之后发挥到极限,因为浸着汗水的每一块钱都来之不易,所以大部分留学生都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多年后,当这批留学生的求学生涯告一段落,拿到学位、找到工作、买了房子和汽车,稳稳地过上了“中产生活”,这个时候,他们回国后忽然发现:他们掌握着先进的技术,拥有令国内人羡慕的收入,住着花园洋房开着好车,可是“为什么我们感觉自己跟不上潮流了呢”?这是困惑着许多海外归国者的问题。

  国内主流社会发展得太快是一个原因,另一方面,在国外他们也很难真正融入主流社会,于是,游离于两个主流社会之外的“留学生圈子”,彼此成了价值参照系。

  当他们回国后与国内的主流社会相融合的时候,“跟不上潮流”的症结就在于:他们彼此印证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甚至生活方式都停在了20世纪80年代,对很多事物的观察视角都是“20世纪80年代眼光”,所以感觉不适应是难免的。归来的话题,在现实的考验中有许多困惑。
    
  “海归”缘何“水土不服”
  据统计,全国现有60多个留学生创业园区,产值超过100亿元。留学生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然而,这支高科技新军在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也有不少的隐忧:少数“海归派”创业不那么顺利,他们创办的一些企业“水土不服”,苦苦支撑。

    留学生创业受挫原因很多,但是发展路线不明、经营管理不善无疑是断送企业前程的重要原因。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理解中国市场。

    而“水土不服”的另一个方面是“文化震荡”,“海归”们带着国外的理念、工作方式回到中国工作,这些先进的管理理念,有些跟中国的文化背景、管理理念等方面有很大的脱节,尤其是在中国目前还未完全确立规范的市场环境下,他们的那一套行事方式和中国的广大员工似乎有着很大的区别,这种情况下,想做好管理也会是困难重重。

  海归派VS本土派 各有各精彩
    “海归派”的优势当然是意识和眼界要更高和更广一些,但他们是否优秀还要看他们的能力,教育在其中只占一小部分。能走出去、上好的学校是能说明你有争取的能力,成为优秀的可能性会更大些,另外作为管理者眼界也是很重要的;但“海归派”也有他们的劣势,比如对国内环境不熟悉,融合到团队中会有个过程,他们的能量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释放出来。

    同时“海归派”存在的问题是回国后期望值过高,另外由于他们眼界更宽,机会更多,因此他们的离职频率也就会更高。“海归派”三个字还远未形成品牌效应。归国人员的素质不一,这与他们的海外工作经验、教育背景密切相关。公司在招聘高级管理人才时,看重的是候选人的技能、管理才能、沟通能力的综合素质,而不是首先考虑是否具有海外工作背景。

  如果非要讲优势、劣势的话,一般公司聘用“海归派”人员,希望他能带来先进的国际化管理经验。很多本地人才在跨国企业工作多年后,已经具备以上能力。加上他们对本土情况比较熟悉,所以,应该说“海归派”与本土人才各具优势,难以互相替代。
    
  国人误区睇真D
    海归回国创业,遭遇的种种不适应也与国人的观念误区有关。

    误区一:中国有句俗话:“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海归派”个个是精英。

    凡事皆不可一概而论,一位归国者一语中的:“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是说到‘鱼龙混杂’的时候,肯定是鱼多,龙少。”

    误区二:“高科技”成了一种现代迷信。海归个个身怀“高科”绝技。

    其实“高科技”和普通科技一样,都要遵循市场规律的检验,一般说来,高科技项目同时也是高风险项目,不是贴个标签就赚钱。

    误区三:只要给足够的优惠政策,高额的启动资金,漂亮的住房就是对留学生归国创业最好的支持。

    市场的规范其实比政策的优惠更长久、更有效。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