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企业为何不要应届生毕业生

80酷酷网    80kuku.com

  

  目前正处于大学毕业生就职高潮,一本采用大学生招聘一线人员的口述实录,进行大学生就业失败个案点评《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的职场畅销书历数了应届毕业生的十大诟病:

  一:成功的欲望很强烈,却不愿脚踏实地的做事;

  二:无根据地给自己定位,不肯降低自己的身价;

  三:没有经历社会生活的磨炼,心理欠稳定成熟;

  四:就业心态浮躁、缺乏主见、求职目标模糊不清;

  五:永远都在抱怨;

  六: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

  七:名校生不如普通院校毕业态度踏实;硕士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大专高职;

  八:“唯我意识”膨胀,道德滑坡、品质缺失;

  九:一味强调单位能给予他什么,而很少考虑自己能为单位创造什么,对物质和生活待遇的要求超出企业愿意支付的标准;

  十:缺乏职业忠诚和职业道德,频繁跳槽,一有更好的机会就一走了之。

  据一项对1万多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50%左右的学生认为,35岁前将达到自己职业生涯的顶峰。这种无根据地给自己定位,不肯改变自己的就业取向,不肯降低自己身价的心态,可能正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

  现实情况是应届生没有经历社会生活的磨炼,就业心态浮躁,他们一直在路上,只有目标,没有方向。所以,人才市场上来来往往的洪流中有一些大学生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先随便找一个工作单位,随时做好跳槽的准备。

  某知名高校就业处的老师坦承,让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确成为高校目前推动学生就业率的有力方式。而高校的这种“治标不治本”做法却让用人单位“很受伤”。据统计,大学生在新单位呆满一年的不超过20%。现在企业最大的不满是应届大学生的成活率太低。用人单位抱怨说:“好人才越来越难找,很多大学生连基本的就职能力、职业素养都缺乏,花钱与时间来培训他们,成本太高,得不偿失。”

  大学生该以什么样的心态介入社会工作呢?

  一方面,我们可以把问题归结为当前教育机制、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求职者的自身能力和就业观念等等与市场机制和社会需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另一方面,我们依然期望用人单位能够为就业和人才的成长承担社会责任,能够移“山”架“桥”,为扫除大学生就业障碍做出努力。

  从宏观上说,企业在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应以各种方式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不仅与企业自身的利益没有矛盾,而且是现代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的高尚与明智之举。大学生从学校进入企业,对其教育的责任也就随着学生个人社会角色的转变相应地由学校转移到企业中来。

  任何企业招聘新人根本上都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提供和创造有利于新人转换角色、承担工作的软环境,既是新人的需要也是企业的需要。这种双赢的结果只能产生在良好的企业文化的氛围之中,不能急功近利,武断粗暴。

  专家认为,大学生必须调整个人心态,这是最为重要的。当你是一个身心健全的成年人,尤其作为大学生,智力、知识也都居于社会群体的前列,就更应该有力量把握自己的未来。在学习、工作、做人各方面都得讲求实事求是,这是一个最基准的起点。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