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的“垂帘听政”女人干政史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战国秦汉时期女子上朝不用帘子

战国秦汉时期女子上朝不用帘子

垂帘听政在古代社会很长时间内并非是一种合法的制度,垂帘听政者皆为皇后或太后,但听政之权却称之为王(皇)权,而非后权。太后听政一开始并没有垂帘,母后上朝用帘子进行遮隔已经是秦汉王朝以后的事了。但是,后妃临朝,执掌朝政则很早就出现了。

母后临朝摄政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根据史书记载,秦昭王的母亲“号宣太后,昭王立,年少,宣太后自知事。以同母弟魏冉为将军,任政,封为穰侯。太后摄政,始于此也。”宣太后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执政的女主。

宣太后执政时也给秦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对外方面,为了巩固后族在秦国的权位,魏冉采取舍近求远的战略,以扩大其私人封邑。对内方面,反对秦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客卿制度,使本家族的人掌握朝廷内外大权。如华阳君初为将军,后任丞相。高陵君、泾阳君均任要职,参与朝政。随着秦国疆域的扩大,宣太后家族在朝廷上的权势也愈益扩大。他们是全国最大的封君地主,在朝中擅权专政,削弱了国君权力和中央集权,时人称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为“四贵”。四贵之家“富重于王室”,甚至“妒贤嫉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宣太后当政,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政治昏暗,政令不一。

宣太后在这40多年中,始终是秦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形成了秦国上下只知“有太后、穰侯、高陵、华阳、泾阳,不闻其有王”的局面。而昭王自己也认为他对國家大事做不了主,必须“旦暮自请太后”。自商鞅变法后,秦始终是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君之手。昭王无法容忍母后长期临朝专权。最后,他听从范雎建议,收回全部大权,逐“四贵”于关外,改任范雎为相,这才彻底地结束了宣太后长期左右秦国朝政的局面。

no.2 唐宋时期史书中首次使用“垂帘”

唐宋时期史书中首次使用“垂帘”

秦汉时期,史籍中虽屡有女主临朝称制的记载,但女主上朝并不垂帘,而是同皇帝一样,直接面对群臣。至东晋朝,崇德太后褚蒜子在位40年,先后4次临朝称制。褚太后上朝则开始使用帷帘。史载:东晋“永和元年春正月甲戌朔,皇太后设白纱帷于太极殿,抱帝临轩”。晋康帝死后,继位的穆帝只有2岁,太后褚蒜子便在太极殿设白纱帷帐,与群臣隔开,抱着穆帝上朝听政。女主上朝垂帘与否同儒家文化是否被大力倡导有关,汉代虽然由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但尊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还有一个反复的过程。东晋时,太后上朝开始垂帘,这反映了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女主临朝不是常制,而是不得已为之。所以必须隔上一道遮羞的帘子。

史书中第一次使用“垂帘”两字及正式宣称临朝皇后权力与皇帝相等,是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旧唐书•高宗纪》记载:

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指武则天)。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帝欲下诏令天后摄国政。

宋代不断出现幼主,所以母后垂帘听政的情况相当普遍。由于建立起一套约束后妃的机制,严密防范后妃专权,所以,不论女主听政采用哪一种垂帘仪制,都不能改变这样一个基本状况,即皇太后只能行使其摄政的权力,而绝不容许取代皇帝的独裁地位,成为真正的一国之君、万民之主。

宋代太后虽然可以垂帘,但在名份和规格上绝不能超过皇帝,否则就是违反纲常伦理,势必遭致大臣反对。如刘太后和仁宗一起去慈孝寺,太后欲乘辇先行。参知政事鲁宗道说:“妇人有三从之义,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殁从子。”提醒刘太后不应走在皇帝前面,刘太后只得让仁宗先行。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刘太后谒拜太庙时,想穿上皇帝服装,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她下诏服皇帝所用的衮冕。这样做显然不符合礼仪制度,参知政事薛奎用不无嘲弄的口气奏道:“若太后穿天子服饰,不知是像男子一样跪拜,还是使用女子的礼仪?”刘太后听了,哭笑不得,左右为难,终于不敢穿和皇帝完全一样的衮服。

据史所载,两宋先后有9位太后垂帘听政,她们执政的时间和拥有的权力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太后垂帘时间极短,仅具象征意义。孝宗驾崩,太皇太后吴氏以80高龄,“于梓宫前垂帘”,仅过了3天,吴太后就“宣光宗手诏,立皇子嘉为皇帝。翌日,撤帘”。前后计算,吴太后垂帘只有4天。时间较长的是仁宗朝的刘太后和哲宗朝的太皇太后高氏。刘太后垂帘达11年之久,且实权在握,“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高太后听政时,皇帝“恭默不言者九年”,高太后左右着当时的朝政。宋代垂帘听政的逐步完善,不仅体现在礼仪制度上,更为重要的是垂帘的母后大都能在政治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能,发挥一个执政者的作用。

no.3 胡风习俗游牧民族的女主称制

胡风习俗游牧民族的女主称制

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礼仪制度尚不健全,礼法束缚比较微弱,故“男女大防”也不如汉族那样森严,妇女和男子一样都能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后妃一旦临朝听政,不必垂帘“遮羞”,可以直接面对面地向朝臣发号施令。

从史料记载可知,少数民族政权并未建立起一套合乎儒家礼法、严密规范的垂帘制度。游牧民族的女主临朝还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残余,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是由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及妇女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北魏、辽、金、元王朝,后妃都有与皇帝共议国政、处理政务的一段历史,并由此影响着她们的行动与心态。这是垂帘制发展过程中一个颇具特色的变化。

女主临朝在历史上往往被视为一个朝代衰败的征兆,但契丹贵族建立的辽朝并非如此。辽太祖、太宗之世,述律后参与朝政数十年,对稳定辽朝初期的政局做出了重大贡献。自从她在权力斗争中为其孙兀欲击败之后,世宗、穆宗两代无女主听政之事,但这一时期权力斗争仍然异常激烈,两代皇帝都先后在权力斗争中死于非命。

蒙元皇帝共有13人,而参与朝政的皇后多达11人,其中辅佐皇帝者有之,选立嗣君者有之,摄国称制者有之。蒙元皇后临朝与汉族皇太后垂帘听政的体制及原因颇不相同,从中也可看出以草原为家、四时迁徙的蒙古族即使入主中原,建立了大一统的元王朝,但皇后的临朝称制仍然保留了游牧民族的某些特点。

元代对后妃干政不加限制,故即使皇帝是英主明君,且身体健壮,亦容许后妃参与政治,出谋划策,与自己一起治理天下。《世界征服史》生动地描绘了窝阔台对其儿媳信任的程度:“当合罕(窝阔台)实施任何政事时,不管是关系到帝国的前程还是关系到军队的布置,他总是首先跟她商讨,并且不容许改动她提出的一切提议。”

no.4 垂帘史顶峰慈禧太后君临天下

垂帘史顶峰慈禧太后君临天下

清代末年,垂帘听政制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为一套严密、系统、完善的政治体制。但是这套体制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伴随着残酷的政治斗争,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历程。

清代建国伊始,并不容许后妃干预朝政,幼主即位,往往以摄政王代行皇权,或以辅政大臣辅佐少帝,处理國家大事。正如著名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说:“清代家法不许母后专政,凡冲主御极,若顺治时之摄政王,康熙时之辅政大臣,均未有垂帘之事。”但事实上,这条“家法”在清初就受到过考验,险些被冲破。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世祖福临驾崩。康熙帝年纪尚小。江南桐城县生员周南在“诣阙”上疏中,曾要求孝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孝庄太后颇有政治才能,论威望和地位完全可以左右局势,垂帘听政,但她宁可在幕后辅佐康熙,而不愿到台前来垂帘,故周南的建议为孝庄太后所拒绝。

清代不许母后垂帘听政的“祖制家法”,直到清末才被铁腕人物慈禧所冲破。慈禧的垂帘听政在中国历史上是最为著名的,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也导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慈禧太后权势熏天,但她要像皇帝那样出御外朝太和殿,那是绝对不行的。因为从理论上说,听政和摄政一样,是代替皇帝行使权力。登临太和殿为正式上朝,那是皇帝才有的特权。慈禧毕竟是女主,而不是皇帝,纵然她有此心,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免引起朝廷内外的愤怒和谴责。

总之,作为皇权的补充,后妃垂帘并不能取代皇帝独裁的统治地位,而只能在听政的名义下,最大限度地行使皇权。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在历史上最为著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女主执政。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垂帘听政制度也就寿终正寝了。

no.5 皇后执政:这些女人不寻常

皇后执政:这些女人不寻常

对中国历史上后妃干政或垂帘听政的看法,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红颜”究竟是不是“祸水”,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她们都做过些什么,千秋功过自有后人来评。

no.6 孟皇后:平定叛乱建南宋

孟皇后:平定叛乱建南宋

哲宗孟皇后的二度临朝听政,都是在宋朝遭遇非常事变的时期。靖康二年(1127年),汴京(开封)被金兵攻破,北宋灭亡,徽钦二帝与后宫嫔妃、宗室人等全部做了金人俘虏。只有孟皇后因先前被哲宗所废,才幸免于难。金兵撤退前,建立伪楚政权,把宰相张邦昌扶上帝位。张邦昌见人心思宋,不得已迎请孟皇后垂帘听政,并尊为宋太后。

孟氏身为大宋皇后,不愿与认贼作父的儿皇帝张邦昌同流合污。她下手书布告天下,主要内容是:敌国兴师,京师失守。康王承继大统,尚希中外同心协力,共定安危之大计。孟后发布文告后,又派人送去圭宝、乘舆、衮服等帝王所用之物,迎接康王。不久,康王即位,是为高宗。孟皇后为南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南宋初期,政局极不稳定。

在金兵南侵、宋高宗逃亡的过程中,发生了大将苗傅、刘正彦叛乱。苗、刘二人胁迫高宗将皇位禅让于3岁的太子,并请孟皇后再度垂帘听政。孟后说:“今强敌(指金兵)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但为了稳定局势,孟后表面上还是答应了叛将的请求。她一方面对叛将“曲加慰抚”,加以笼络,一方面却派人秘密联络各地的勤王之师。不久,韩世忠率大军平定了“苗傅之乱”。孟后十分高兴,立即下制,请高宗复位。可见,孟后的垂帘对安定当时的政局,平定苗傅叛乱,起了关键性作用。

no.7 灵太后:奢靡铺张亡北魏

灵太后:奢靡铺张亡北魏

北魏后期,灵太后临朝听政。她荒淫无度,朝政十分腐败。肃宗孝明帝元诩即位时,只有6岁,只能由其生母灵太后临朝听政,执掌皇权。灵太后所用的人都是一些谄媚之徒,她放任这批人贪污不法,结果搞得“文武解体,所在乱逆,土崩鱼烂”,天下离心。

灵太后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之多,竟慷國家之慨,下令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只要有力气,可将国库中的绢帛拿回家中。陈留公李崇和章武王元融因扛的锦帛太多,而扭伤了腰和脚。时人形容他们的丑态是“陈留章武,伤腰折股,贪人财物,秽我明主”。

灵太后佞佛不亚于梁武帝,为了广建寺院、佛窟,花费了大量钱财。

公元516年,她下令营建规模宏大的永宁寺,用黄金造高8丈的释迦牟尼像1尊,玉佛像2尊,又建9层佛塔,塔高40余丈,上有金铎120余枚,金钉5400枚。佛殿犹如皇帝上朝的太极殿。寺内有僧房1000余间,每间都装饰豪华的珠玉锦绣。其耗费之巨,装饰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灵太后还花了24年时间,耗费80余万民工,在洛阳龙门修建佛窟。她还多次举行佛事,对寺庙佛教徒的赏赐动辄数万钱,结果导致北魏国库空虚,民众不堪负担。

灵太后执政时期,北魏政府加紧剥削民众,由此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六镇起义和葛荣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契胡族酋长尔朱荣乘机起兵攻人洛阳,杀灵太后及其所立幼帝,并坑杀王公百官2000余人,史称“河阴之变”。不久,北魏王朝灭亡。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