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文正(清朝第一位谥号“文正”之臣)

80酷酷网    80kuku.com

谥号文正(清朝第一位谥号“文正”之臣)

熟悉历史的读者知道,中国古代文臣名流,灿若星辰,无不如过江之鲫,追求文官谥号极致“文正”者更是不计其数,若有哪位一品大员临死前得知自己即将被谥“文正”,必当死而无憾。

提到“文正”,曾国藩“曾文正公”便脱口而出,但是,曾国藩虽然被称为是文官中的“完人”但后世对他的争议一直未断。

清朝第一位谥号“文正”之臣,教过康熙和胤礽,却一天吃3顿豆腐

其实,在清朝278年的历史里,一共有8位文臣被谥“文正”,这8位大臣中,第一个得此谥号的,便是汤斌。而汤斌和曾国藩不同,他被谥“文正”可谓名副其实。

一、汤“青天”

《清史稿》记载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末流贼陷睢州,母赵殉节死,事具明史列女传。父契祖,挈斌避兵浙江衢州。顺治二年,奉父还里。

汤斌有一个不堪回首的童年,他的母亲是位刚烈女子,因深陷流寇作乱,殉节而死,因此在《明史·列女传》中留名。汤斌生于明末,国破家亡他都经历过。

纵观历史,许多优秀人物年轻时,总是千磨万砺。汤斌渐渐长大,亲眼见证了李自成大顺政权的崛起,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和明朝的灭亡。只有贴近底层,目睹百姓疾苦,才有可能产生一颗“为万民请命”的悲悯之心。汤斌与魏象枢看透了明亡的本质,这才立下为民请命,为百姓做好官这样的中正志向。

清朝第一位谥号“文正”之臣,教过康熙和胤礽,却一天吃3顿豆腐

顺治九年,时年25岁的汤斌,中进士,正式开始踏入仕途,授从七品国史院检讨。在此期间,汤斌不仅一起陪着顺治读过书,还给三阿哥玄烨(后来的康熙帝)讲过课。在康熙的印象中,汤斌的学问一直是极好的。

据《清史稿》记载,汤斌仅在中进士的第三年,便做了正四品的官员,这个晋升速度令人咂舌。当时,顺治以其“品行清端,才猷瞻裕”提拔其做了正四品的陕西潼关道员,足见汤斌之不凡。

道员,即道台,主管一方行政,介于巡抚和知府之间,也算是一方封疆“大吏”,正式上任陕西潼关道员那一天,汤斌便做了一件有趣的事。

按照清朝的官吏,封疆大吏到地方上任,每到一个地方,地方官员是要根据其品秩,亲自迎接,再将他八抬大轿请到所在衙台,聆听训示的。因此,这也成为不少地方官员,向上司溜须拍马的绝佳机会。许多靠贪腐拍马上位的地方墨吏,往往会搜刮民脂民膏,在长官到了之后,除了基本的官场迎接,还会特意备下珍馐海味为之接风洗尘,再赠之以重礼。

因此,汤斌上任那一天,直接让仆人买来三匹蹩脚老骡子,一匹自己骑,一匹给仆人,还有一匹,拉了些简单的衣物便朝陕西颠簸而去。一路上,地方官员一看,都认为他是个路人,莫说接风洗尘,连正眼看他一眼都没有。等到汤斌与仆人抵达潼关时,与守关的把总陈述了自己的身份,想让把总带着他到道员衙台,把总却笑话他:“我瞅着你们二人,和那三匹瘦驴,也没啥区别,放到滚水里,也煮不出官味来啊!”

清朝第一位谥号“文正”之臣,教过康熙和胤礽,却一天吃3顿豆腐

汤斌拿出了上任官印与任命书,这才让把总大吃一惊。这样轻车简从的大官,他还是第一次见,便代为安排地方官员到其衙台述职。许多官员初次见面便知道,这位长官不好对付。

宋仁宗时期,名臣包拯以铁面无私,不畏强权,一心为民办案申冤而被冠以“包青天”享誉海内。汤斌在任九年,一直恪尽职守,清廉刚正,同时大力打击地方贪官污吏,一心为百姓做了不少利在民生的实事,在百姓之间,亦有“汤青天”之称,颇受百姓爱戴。

二、幸与不幸

封建社会的官员,最害怕的事情莫过于“丁忧”,一旦家中父母去世,官员需要回乡守孝三年(其实是27个月 ),在这期间,他的官职要到吏部核销,等三年守孝期满,重新到吏部报道,等待安排新职位。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汤斌是极其“不幸”的。因为在康熙三年,汤斌的父亲去世了,他丁忧归家。当时康熙帝年纪尚幼,虽然汤斌曾教过自己,但三年不闻其名,康熙很快便将汤斌忘记了。

清朝第一位谥号“文正”之臣,教过康熙和胤礽,却一天吃3顿豆腐

等到汤斌丁忧结束,到吏部报道时,吏部一些人听闻汤斌为官太过清廉,对待同僚太过严苛,便没有给汤斌安排好的岗位。就这样,汤斌被放任了15年。

说汤斌无意仕途,那是假的。但汤斌性格耿直,他不愿托关系走后门,于是就一直被吏部“冷落”。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段时间对汤斌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纵观历史,凡是被谥“文正”的官员,除了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外,在文学、理学上还要有一定的造诣。汤斌恰好趁这些年,在学术与思想开始有了更加长足的进步,开始学习理学,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方法论。汤斌尤为推崇明朝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为其日后从政所学经世致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康熙十八年,康熙下令举行博学鸿儒科考试,为国家选拔出色的人才,汤斌欣然应试,一举拔得头筹,康熙看到汤斌的名字,这才想起当年的这位老师,于是,汤斌再被选为翰林院侍讲,享五品秩。

清朝第一位谥号“文正”之臣,教过康熙和胤礽,却一天吃3顿豆腐

此时,康熙已经26岁,且帝王养成,百官咸服。在翰林院供职的汤斌,学识颇受康熙赏识,不仅时常向其垂询经史学识,还让他一起负责太子胤礽的蒙学。

三、豆腐,豆腐,豆腐

汤斌最令人啧啧称道的是两件事。

第一件是其离开江苏赴京上任礼部尚书时,江苏百姓为其罢市三日,在街边小巷焚香而拜,为其送别祈福,震惊朝野。

第二件事是汤斌素有“汤豆腐”之称,为官两袖清风,死的时候只有俸银八两,连棺材板都是朋友凑钱为其买的。

那么,汤斌到任江苏巡抚时,到底做了哪些大好事,才会让百姓如此爱戴呢?曾先为一方封疆大吏,再为京官重臣,死时却仅有2两俸银,其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五》:

江宁巡抚缺,方廷推,上曰:“今以道学名者,言行或相悖。朕闻汤斌从孙奇逢学,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

康熙二十三年,汤斌已被任为内阁学士,辅助康熙处理国政,备受信赖。当时,江苏巡抚位置空了出来,吏部开始遴选推荐合适的官员。

清朝第一位谥号“文正”之臣,教过康熙和胤礽,却一天吃3顿豆腐

当时,江南一带民风奢华,百姓不事农桑,官员到任,极易沾染地方萎靡奢华之风,成为贪官墨吏。康熙认为,必须选择一位品行操守与能力俱是上佳的官员才行,于是选中了汤斌,对内阁说:“今京官为道学者,或知行不一。朕久闻汤斌师于孙奇逢,德操俱佳,知行合一,或可补江宁巡抚!”

等到汤斌准备离京赴任的时候,康熙又赐其鞍马一、表里十、银五百。复赐御书三轴,曰:“今当远离,展此如对朕也!”

意思是对汤斌说,你以后应当时常看着我给你写的字,用来警醒自己,为民做事。

汤斌初任江宁巡抚时,便遇到了第一个大难题。

上一任江苏巡抚余国柱,乃是权臣明珠的党羽,他并不是一个好官,在任期间,只一心想着欺上瞒下,升官发财,对真正事关地方民生的要事,多有敷衍,这让百姓苦不堪言。

当初淮安、扬州两个地方闹水灾,实际上所积洪涝,已经无法耕种水稻粮食,然而余国柱却为了按时足额收缴赋税,对上粉饰政绩,对下抽丝盘剥,仍旧向朝廷上奏“淮安、扬州两地的田还可以耕种,明年应当照例征收赋税。”使得百姓怨声载道,夹道而哭。

汤斌上任后,听说了此事,第一时间便赶赴淮安、扬州实地考察,发现水位虽已退去,但是泥田还是没有露出来,让百姓耕种粮食,隔年上缴赋税粮食,无异于把人架在火上烤,于是上奏康熙,废除了此前余国柱的建议。淮安、扬州两地的百姓听到赋税免除的消息,知道这是他们新上任巡抚汤斌的功劳,纷纷对其感恩戴德,很多百姓自发至巡抚衙台,叩谢其恩情。

清朝第一位谥号“文正”之臣,教过康熙和胤礽,却一天吃3顿豆腐

当时,因为康熙对江苏百姓民风奢侈,商农本末倒置的刻板映像,因此朝廷对江苏征收的赋税是最多的,达到了惊人的六百万两白银。然而,朝廷累加在江苏百姓身上的田赋、丁银,数额太大且年限太短,这逼得很多百姓没有办法,索性顶着获罪的罪过,开始放任自流,破罐子破摔。很多地方官员,也自知无法改变这一现状,也顶着政绩不达标被革职查办的风险,消极怠工。一时之间,江苏官员百姓一派颓丧萎靡景象,汤斌又上奏康熙,将田机、丁银,像往年的漕粮一样,给出一个合理的数目,分年征收。

朝廷新的赋税政策一下来,江宁的百姓一片欢呼,大呼汤斌为“汤青天”,许多人更自发为其建了生祠,日日为其焚香祈福,祈祷汤斌身体健康,在江苏任上久一点儿。

汤斌为民与做官,大抵如此,对自己更是严于律己。

堂堂一方封疆大吏,二品江苏巡抚,却有“汤豆腐”的称谓,因为其在任时,十分清廉,对吃穿极不讲究,十分朴素。汤斌的一位门生到他家中作客,发现汤斌家中一贫如洗,一日三餐没有肉,最好的菜竟然是豆腐。早上吃臭豆腐,中午吃豆腐,晚上还要喝豆腐汤。

清朝第一位谥号“文正”之臣,教过康熙和胤礽,却一天吃3顿豆腐

汤斌曾多次和身边人分享吃豆腐心得说:“豆腐是最好的,既有营养,又平价。干了可以焖豆腐,稀了便是豆腐脑,臭了便是豆腐乳,还可以做臭豆腐,实在再好不过。”

当时,许多地方官员都以为自己的长官江苏巡抚,是一个可以大捞油水的肥差,因此对汤斌的表现,十分狐疑。

一次,汤斌翻阅核对府里的花销,却突然看到某月某日府里买了一只鸡,可自己却毫无印象,于是训斥仆人:“这只鸡,到底是谁买的?为什么没人告诉我?!”

仆人只得跪着哆哆嗦嗦地说是少爷买的。汤斌听罢,当即喊来自己的儿子。恰巧地方官员去述职,于是见到汤斌指着其儿子破口大骂:“你以为这里是哪里,是你老家河南睢州么?你以为这里的一只鸡,和你在老家一样便宜么?下次要再想吃鸡,滚回老家去!男子汉不吃些苦头,嚼些青菜豆腐菜根子,不学着过苦日子,以后如何安身立命,为民请命?”

这番话一出,不仅让其跪着的儿子连连认错,连顺带站着的官员后背也发凉。汤斌的清廉,很快让江苏官民深信不疑,受人尊崇。

四、八两银子

康熙二十五年,汤斌在江苏任上,以其清廉为民,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已经干出了名声。皇帝准备为太子胤礽选取辅导大臣,于是看中了汤斌,调其回京城任礼部尚书,詹事府詹事,辅导太子治学监国。《清史稿》云:

二十五年,上为太子择辅导臣,廷臣有举斌者。

清朝第一位谥号“文正”之臣,教过康熙和胤礽,却一天吃3顿豆腐

康熙二十六年五月,大旱。按照古代封建迷信认为,只有上行不仁,才会天降惩罚。如因洪涝、大雪等造成灾难,都属于天谴,主君政,皇帝是要反省自身,降下“罪己诏”的。

而类似于地震、大旱、蝗灾、粮食欠收等,主臣政,大臣是要第一时间揽下责任,反躬自省的。

因此,当灵台郎董汉臣呈上奏章指责大旱不雨时,言辞极为犀利,瞬间朝野人人自危,纷纷害怕被问责,引起朝政乱象,这让明珠十分惶恐,担心惹祸上身,指使大学士王熙上奏说:“董汉臣的言论,是市井小人的思想,应当将他斩立决,则谣言不攻自破,乱像可以得到遏制。”

没多久,和明珠一伙的余国柱便找到了汤斌,希望其在皇帝面前,痛斥董汉臣的罪过,还说这是明相的意思,汤斌只能表面附和。

果然,没多久,康熙便找来汤斌,就董汉臣之事,询问其意见。汤斌却说:“董汉臣是言官,天行有变,其上奏议论朝政,弹劾官员,正是其本职本分,实在没有处死的理由啊!对于此事,大臣们都碍于强权而不敢讲,只有董汉臣这样的小官敢讲,我们更应该反思啊!”

于是,康熙赦免了董汉臣的罪过,汤斌却因此得罪了明珠、余国柱集团。

清朝第一位谥号“文正”之臣,教过康熙和胤礽,却一天吃3顿豆腐

汤斌在江苏巡抚时,曾张贴布告痛斥地方官员“爱民有心,救民无术”,此事很快被明党断章取义,摘抄出来上奏康熙,说这是汤斌在江苏巡抚任上时,对朝廷不满,诽谤朝廷,其心当诛,应当严惩。

康熙又召见汤斌询问此事,然而汤斌却未加辩解,知道得罪了明党,诽谤便无休无止,只能说是自己在任时有很多错误,请皇帝惩罚。

康熙大概知晓了汤斌的处境,只能对汤斌降下惩罚,将之闲置,汤斌开始致仕在家。

一个月后,康熙得到惊天噩耗,汤斌因疾不治而终,享年61岁。

据说汤斌去世时,因其一生清廉,且薪资多用来资助了穷苦百姓和灾民,死时可谓是家徒四壁,躺在一张硬板床上。家人要为其举办葬礼,找来找去却只找到八两银子。百姓知道后,无不夹道悲呼。

清朝第一位谥号“文正”之臣,教过康熙和胤礽,却一天吃3顿豆腐

一代大臣,奉献一生,功勋卓著,死时却依旧戴罪在身,没有受到皇帝的抚恤,连棺材板都是时任刑部尚书与内阁大学士的徐乾学买的,当真令人唏嘘。

直到雍正年,汤斌入了贤良祠,而乾隆年间,乾隆更是感其德行,追谥其为清朝第一“文正”公,总算是对汤斌的一生盖棺定论,给出了中肯的评价。

何为“文”?慈惠爱民曰文!

何为“正”?守道不移曰正!

汤斌的“文正”,名副其实否?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