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图书馆(随本端记者走进外交学院)

80酷酷网    80kuku.com

外交学院图书馆(随本端记者走进外交学院)

近日,外交部网站组织机构“翻译司”栏目更新信息显示,外交部翻译司副司长戴庆利已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哈马国特命全权大使,被称为外交部“首席翻译”的张璐已晋升翻译司副司长。除张璐外,还有新近在中美阿拉斯加战略对话会上爆红的张京等等。

这些外交官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她们都毕业于外交学院——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1955年,外交学院在周恩来总理倡议下,经党中央、毛主席批准成立,由陈毅元帅担任首任院长。这座“小而精”的高校是“本科提前批次”院校,每年招生不过400人,却走出500多位大使,被赞誉为“中国外交官的摇篮”。作为外交事业的起点,学子们如同璞玉,将在这里经历怎样的打磨?

课堂——

外交“范儿”的最初邂逅

“戴项链,考虑多长比较合适呢?穿西服,领子应该开到哪?”“大家看这位同学,今天他穿的牛仔服,属于硬挺面料还是垂顺?”……

上午10时许,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周加李副教授,正在其《交流中的个人形象塑造》选修课上,娓娓阐释美丽着装的神奇“平衡点”、五把“金钥匙”。PPT中不时出现的政要、明星示例图,以及周加李副教授与同学们的频频互动,让课堂欢笑连连。

调查 | 随本端记者走进外交学院,揭秘外交官是怎样炼成的

周加李讲授《交流中的个人形象塑造》选修课

这门选修课面向全院开放,颇受学生欢迎,选课需要“拼手速”。总计16次课中,同学们会从服饰、色彩、发型、仪态,以及能力、举止、道德品质等方面,得到对“形象”的全面认知。大家或做着笔记,或拍摄PPT内容,外交人才整洁得体、自带气场的“范儿”,也仿佛有了起源和出处。

调查 | 随本端记者走进外交学院,揭秘外交官是怎样炼成的

环顾四周,相较普通高校动辄数百人的大课堂,“小”是外交学院课堂给人的第一印象。学生人数少,师资力量足,即便是全院选修课,几十人的规模令人恍若重回高中课堂。

而另一间教室里的必修课《英语政论》,更是仅20余人的超级迷你班型。“Realism”、“Idealism”,英语系冯继承副教授正带领同学们精读基辛格《大外交》的第一章。遇到理解难点,她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关键词,分别阐释起二者不同的理论主张。

调查 | 随本端记者走进外交学院,揭秘外交官是怎样炼成的

冯继承讲授《英语政论》

冯继承老师语速飞快,且均用英语讲解。令人惊讶的是,她面对的并非英语专业学生,而是国际法系的法学专业学生。

“最早陈毅元帅作为院长时,就提出外交学院学生英语必须要好,专业课+英语可以说是我们一大特色。”英语系主任冉继军教授介绍,普通高校公共英语和英语专业一般是两套系统,大二之后,公共英语就不学了。“但我们这里没有公共英语教研室,无论哪个专业,都是英语系的老师负责上英语课,而且一直上到大四。很多专业课也是纯英文授课,强度非常高。一般只能英语专业学生参加的专四、专八考试,在外院非英语专业学生也可参加。”他回忆,张璐就是国际法系出身,并不是英语系,但求学期间受到良好的英语训练,为翻译事业奠定了扎实基础。

学生——

没有一天能轻松“摸鱼”

《英语政论》课结束铃声响起,坐在最后一排的小陈和同桌齐娜尔长长舒了口气,收拾起书包。下午,她们还要迎来被视作“恐怖难度”的口译课。

“比如三个人上去,扮演接机场景,我方代表迎接外国军事部长这种。两个人读口头对话,另一个人要马上开始翻。”小陈揉揉头,“措辞都很官方,没有那么日常运用,有时候会突然卡住,好吓人!”

此前,张京因对杨洁篪主任长达16分26秒的即兴发言,贡献了一场教科书般的表现而“爆红”。小陈表示,口译课上也有类似训练。“一开始比较短,可以逐字逐句去对应,后面篇幅越来越长,还有横向逻辑结构,特别难记,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

小陈从浙江考到外交学院国际法系,如今读到大三,她坦言每天不是听就是背,完全没有大学“摸鱼”的轻松。齐娜尔也点头附和,作为从新疆考入的少数民族学生,她自认高中时英语水平算是佼佼者,但入校后依旧需要强迫自己坚持打卡背单词。“只有这样上课才能看得懂听得懂,好多文章都好长啊!周围同学都非常努力去学习。”

图书馆最能体现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午餐刚刚过后,便有不少暂时没课的同学,陆续赶来伏案学习。他们有的默记默背,有的埋头刷题,有的则到开放书架寻找参考书籍阅读。

调查 | 随本端记者走进外交学院,揭秘外交官是怎样炼成的

午餐过后,不少同学来到图书馆自习

作为一家体量不算太大的高校图书馆,这里同样特色满满。馆长张燕莉介绍,每年联合国机构正式出版的各类条约集、会议纪要等,均会寄往世界各地的托存馆进行保管。早年间,外交学院便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联合国全部托存图书馆”。当然,伴随资源逐渐电子化,纸质文件已无需再邮寄托存,但联合国欧盟阅览室里的上万册资料,和工具书阅览室里300多册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以及馆藏孤本的清代外交档案、民国外交档案等等,足以见证学院的文献历史地位。

调查 | 随本端记者走进外交学院,揭秘外交官是怎样炼成的

馆藏联合国托存相关文献

而最令不少高校学生艳羡的是,这里自习桌椅宽大舒适,相对学生而言数量充足。排队、占座等争抢手段统统不需要,尽可于此投入汲取知识养料。

锤炼——

“家国情怀”的格局与风骨

作为特色院校,外交学院无疑英语成绩亮眼——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平均分始终稳居全国高校前列,专四专八考试的平均分,也比全国外语类院校平均分高出10分以上。2016年,外交部翻译司与外交学院英语系联合举办首届“外交翻译专训班”,该班由从全国16所外国语中学经严格选拔脱颖而出的本科外语类保送生组成,代表英语系最高水平,专四平均分高达86.68,大幅超出“优秀”标准。

然而,作为英语系主任,冉继军教授坦言英语水平只是外交人才培养中的一部分。“成为一名高翻不容易,可能日常生活中语言水平很好,但在高压场合下,还有心理、反应等各方面要求,实际上需要的是全面素质。”

这些“软实力”无不凝聚在学院日常培养的一点一滴中。学生处处长王胜乾介绍,打从学生入校报到,迎接他们和家长的,便是大使、优秀外交官校友等做的主题讲座。在校期间,学生还有机会走进外交部新闻发布厅旁听发布会。在各种大型主场外交活动中,更少不了外交学院学生的身影。“每次有关单位向我们要学生的数量都比较多,而且承担的志愿工作比较核心关键。学生还去到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亲历‘友谊勋章’颁授仪式。”

诸多活动下,学生眼界被迅速打开。由外交学院发起的多项原创赛事,则为在校生持续提供实践机会。团委副书记徐婧琪介绍,1995年外交学院首次将模拟联合国活动引入中国,目前学院主办的“北京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已经成为整个亚太地区的“招牌”活动。简单来说,参赛者要“代表”不同国家和地区,围绕设置的议题进行磋商与辩论。过程中无论着装礼仪、议事规则、还是使用的中英法西等工作语言,都与真实的联合国生态高度相似。

在“全国高校模拟新闻发言人大赛”上,学子们面对“中外记者”旁征博引,谈笑风生;在“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上,模拟谈判、场景扮演等环节,为学子提供了身临其境的外交体验;“全国大学生模拟政协提案大赛”更连续数年受到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的现场指导,进入到北京市政协的诞生地中山堂办赛,且已有7份学生提案转化为北京市政协或全国政协的提案;“全国高校模拟外交谈判大赛”的赛制、赛题已被列入外交部青年干部培训内容……

这样的“锤炼”之下,从外交学院走出的青年学子拥有过硬语言技能与全面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作头等大事,始终贯穿育人全过程。“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这是当年周恩来总理向外交人员提出的十六字方针。这十六字方针作为外交学院的校训一脉相承,日复一日间学生已形成“家国情怀”的格局与风骨。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