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被暗杀的世界政要人物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昂山
昂山

    德钦昂山( 1915-1947),是领导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抗击日本占领、争取國家独立的民族英雄,被缅甸人尊称为国父,生于马圭县那卯镇。在仰光大学学习期间参加反英运动,1936年任全缅学生联合会主席。为缅共创始人之一。1938年参加我缅人党(“德钦党”),1939-1940年任该党总书记,同时任缅共总书记和缅甸自由联盟总书记。1940年出国,企图借助日本实现缅甸民族独立。1941年带领一批青年赴日学军事,后又在泰国组织缅甸独立军,任司令。1942年底,率军随日军入缅甸。1943-1945年任日军占领下的巴莫政府国防部长。1944年任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主席,领导抗日斗争。1945年3月27日领导全国起义。配合盟军于5月1日解放仰光。


      战后,英国殖民者重返缅甸,1946年10月参加以英国驻缅甸总督为首的新的行政委员会,任副主席。1947年1月27日在伦敦签订《昂山-艾德礼协定》。同年4月组织自由联盟,任总理。曾发表公报表示要争,取完全独立。1947年7月19日,与6位部长在仰光行政委员会秘书厅会议室举行会议时被英国指使的歹徒开枪谋杀。现在他的女儿昂山素季仍活跃在缅甸政坛上。


no.2 甘地
甘地

     甘地(1869~1948),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倡导者。享有圣雄称号,被尊称为圣雄甘地。 1888年留学英国,习法律。1891年取得律师资格回国。从1893年开始,在南非从事律师工作,处理印度商行诉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到印度。1919年领导印度人民反对《罗拉特法》的斗争,支持穆斯林基拉法特运动。1920年倡导和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得到国大党内各个派别和集团,以及印度资产阶级的全力支持。从此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成为该党争取民族独立的指导思想,并确立了他在国大党内的领导地位。1924年当选为国大党主席。1929年12月国大党拉合尔年会通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领导运动。他提倡开展文明不服从运动,强调非暴力原则,并领导拒购官盐、自己动手制盐的食盐进军。后因慑于工农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遂于1931 年3月5日签订甘地-欧文协定。国大党内外一致谴责这项协定,致使甘地于1934年一度退党。此后,居住中印度塞瓦格兰农村,专事建设纲领工作,推广手纺土布,发展乡村工业,开展农村教育。同时致力于哈里詹(意为上帝之子)运动,反对歧视贱民,主张妇女解放与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团结。20多年来,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先后绝食21次,被捕入狱8次,坐牢时间长达6年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甘地仍积极投身政治活动。由于英国坚持不予印度独立,他于1942年8月8日发动要求英国退出印度的运动。1944年9月就印度前途问题,同穆斯林联盟领袖m.a.真纳举行秘密通信会谈,后因双方各执己见,会谈破裂。战后,蒙巴顿出任英印总督,提出印巴分治方案。甘地最后接受。1947年8月产生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1948年1月30日,在德里作晚祷时,他被印度教一名极右派分子开枪暗杀。

no.3 肯尼迪
肯尼迪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约翰.肯尼迪(1917~1963),美国总统(1961~1963)。生于1917年5月29日,卒于1963年11月22日。毕业于哈佛大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指挥的鱼雷艇被日本海军击沉,身受重伤,逃上敌后荒岛,后来率领士兵归队。29岁竞选众议员获胜,连任3届(1947~1953)。在国会里,他对内重视社会救济和平民福利,对外反对共产主义,支持冷战。对于杜鲁门一度压蒋介石与中共联合的政策表示不满。1953年他进入参议院,正值麦卡锡反共运动盛行之时,大批联邦公务人员以同情共产党的罪名遭到清洗,肯尼迪对此并无异议。1956 年写成《勇敢者传略》一书出版,获得普利策奖。50年代后期任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委员;力主扩大援助非洲和新独立國家。他的政治观点逐渐左移,在民主党内的声望也逐步提高。1958 年连任参议员,1960年1月宣布竞选总统,以微弱多数击败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也是第一位信奉天主教的总统。他执政1037天,任职开始就遇到美国入侵古巴遭受惨败的事件。1961年6月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会谈  ,以强硬态度对待苏联要与东德单独签订和约的威胁。1962年10月发现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他下令对古巴施行封锁,迫使苏联撤出导弹装置。10个月后,美、苏、英禁止核试验条约签字。肯尼迪组织拉丁美洲争取进步同盟与和平队。他提出的大量削减所得税的立法以及扩大人权的立法,却推迟到他死后才得以通过。1963 年11月,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进行竞选活动时遇刺身亡。

no.4 朴正熙
朴正熙

   朴正熙(1917年-1979) ,号中树。他亦曾经用过冈本实和高木正雄这两个日本名。他是韩国第5至第9任总统,由1961年上任至1979年,长达18年。朴正熙出生于韩国庆尚北道的龟尾(大邱广域市附近),1944年于满洲军官学校毕业。朴正熙于1961年发动5.16军事政变,推翻了民选政府。迫于约翰·肯尼迪政府的压力,民选政府恢复,他于1963年赢得大选胜利。朴正熙被认为在韩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但是他的独裁倾向却并不受欢迎。1964年,他主持韩日关系正常化,这一举动受到普遍反对,并造成了普遍的动荡。 1968年1月、朝鲜派出特殊部队去暗杀朴正熙,没有成功。1974年8月15日,朝鲜再派出人暗杀朴正熙。朴本人无事、但朴的妻子-总统夫人陆英修则死亡。朴正熙自己则于1979年10月26日被韩国中央情报局首长金载圭暗杀。朴正熙任内最重要的政绩,在于促成京釜高速国道的兴建,使韩国的物流大幅改善,经济得以突飞猛进。韩国的gdp在1969年首次超越朝鲜,国民普遍认为那是朴正熙的改革取得成效。此外,他的女儿朴槿惠在李会昌宣布退出政坛以后的2004年获得大韩国党党员选为党魁。     


no.5 萨达特
萨达特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 1918年–1981年) ,埃及政治家和总统。1936年入开罗军事学院学习。1938年在开罗军事学院毕业。1939年秘密建立“自由军官”小组,因从事反英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1950年加入纳赛尔的自由军官组织。1952年7月23日参加纳赛尔领导的推翻法鲁克王朝的七月革命,1956年支持纳赛尔当选总统。1964~1966和1969~1970年任副总统。1970年10月15日纳赛尔逝世后继任总统。他在外交方面采取一些极端出人意外的步骤,如摆脱苏联对埃及的控制;发动第四次中东战争;同以色列和谈。1972年7月,萨达特下令驱逐苏联军事顾问和专家,宣布苏联在埃及领土上建立的一切设施和军事装备移交埃及管理使用。1976年,宣布废除埃苏《友好合作条约》,禁止苏联军舰使用亚历山大港。1973年10月,萨达特命令埃及军队渡过苏伊士运河,和叙利亚一起发动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摧毁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对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发起进攻。埃及在这次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西奈半岛仍未收复。1977年11月,萨达特亲自前往耶路撒冷同以色列总理贝京会晤,打开了埃以直接对话的渠道。同年12月,以色列总理贝京到埃及,同萨达特举行第二次会晤。1978年9月,在美国总统卡特的斡旋下,萨达特同贝京在美国签订戴维营协议。1979年3月,埃、以签订和约,1980年同以色列正式建交,结束了两国之间长达30年之久的战争状态,并收回西奈半岛三分之二的领土。1978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81年10月6日,在开罗举行庆祝十月战争胜利8周年的阅兵式上,萨达待遇刺身亡。

no.6 阿基诺


阿基诺

     贝尼尼奥.阿基诺(1933-1983),菲律宾反对党领导人,是当时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主要政治对手,被认为是总统职位的有力竞争者。早在五十年代,阿基诺就当过他故乡的市长,22岁那年又当上了打拉省省长,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省长。1975年,他为了抗议军事法庭的审判,在狱中绝食40天;1977年他被菲律宾军事法院以从事颠覆和私藏武器等罪名判处死刑,1978年,他以待罪之身在狱中宣布参加临时国民议会竞选,以至使他在菲律宾的政治名声大振,加上国际上救援呼声很高,马科斯总统下令重新审查此案。在重新审理过程中,1980年经总统批准,阿基诺被假释出狱,赴美作心脏手术。但阿基诺手术后没有立即回国,留在美国继续他的反马科斯政府的政治运动。(右图为阿基诺夫妇)


    1983年8月21日中午,阿基诺乘坐一架民航飞机从美国回到了离开三年之久的祖国。飞机降落在马尼拉机场。阿基诺正和周围的旅客谈笑风生。三名保安人员向他走来。阿基诺和他们打过招呼,弄清来意后,顺从地随他们走过候机室的廊桥,进一扇侧门,沿扶梯走了下来。早已在此的几个记者想靠近阿基诺,被保安人员堵住了去路,就在这时,一阵枪声骤响,紧接着又是一阵枪响,只见阿基诺脸朝地倒在那里。机场顿时大乱。保安人员迅速将阿基诺的尸体拖进一辆汽车。阿基诺被枪杀,在菲律宾引起巨大反响。仅8月31日葬礼,马尼拉市万人空巷,有二、三百万人涌上街头送葬,并立即成为菲律宾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一次群众性示威活动,成为反对党抨击菲律宾当局的口实。阿基诺被暗杀事件,使马科斯总统的政权遭受了严重的困难,并成为最终导致垮台的重要原因。后来,他的夫人科拉松.阿基诺1986年2月,阿基诺夫人成了菲律宾人民众望所归的总统。

no.7 英迪拉.甘地
英迪拉.甘地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英迪拉·普里雅达希尼·甘地(1917年—1984),分别担任两届印度总理,在最后任期期间遇刺身亡。英迪拉·甘地是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女儿,是印度近代最为著名及存有争论的政治人物之一。她一方面为印度在冷战时期的发展作出了不少的贡献,但另一方面亦因政治管理上的方针而令其政绩上蒙上阴影。因其领导印度的十六年间的政治方针相当硬朗、立场坚定,故后人亦称其为“印度铁娘子”。      


   印度国内民族矛盾、教派矛盾十分尖锐。锡克教于16世纪兴起于旁遮普,并流行于此地区,阿姆利则城的金庙为其圣地。80年代初旁遮普地区的锡克教徒掀起要求独立的“卡利斯坦国”运动。锡克教极端分子组织武装部队,在金庙内设立总部。1983年10月英迪拉.甘地总理宣布解散旁遮普邦政府,实行总理治理,并调大批警察进驻该邦。1984年5月代表锡克教徒利益的阿卡利党宣布,为制止粮食外运,从6月3日起开展“不合作运动”。旁遮普作为印度粮仓,为印度提供一半的商品粮。阿卡利党的行动将对印度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对面临大选的英-甘地总理十分不利。     


    1984年6月2日,英-甘地总理宣布出兵旁遮普邦,对锡克教金庙及其他40多个庙宇进行围攻,占领了金庙。锡克教激进派领袖宾德兰瓦勒等Bei打死,共有1千多人Bei打死,温和派领导人等7千多人被逮捕。金庙事件加剧了印度政府与锡克教徒的矛盾,英.甘地总理于同年10月被锡克教卫兵刺杀身亡。

no.8 拉吉夫.甘地
拉吉夫.甘地

   拉吉夫·甘地(1944年~1991年),印度国大党(英迪拉派)的总书记(1981年起)。其母英迪拉·甘地被刺后,出任印度总理(1984—1989年),1991年他本人也遇刺身亡。


    在母亲的扶持下,1983年2月2日,38岁的拉吉夫被任命为印度国大党书记主持国大党的日常工作。1984年6月5日,英迪拉·甘地突然遇刺,拉吉夫成为印度最年轻的总理。


    拉吉夫迅速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政局,改善同邻国的关系,调整经济,积极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生产。他以印度新一代年轻领导人的特点和形象为国内外所瞩目。有的评论家称他具有现代头脑、清新面目和务实作风。但是,他未能突破业已形成的内政外交格局,不久就陷入了困境。


   1989年大选中,各反对党派实行大联合,在各个选区同国大党候选人进行一对一的较量。结果,国大党丧失了在议会的多数席位。总统文卡塔拉曼决定举行中期选举,以便产生新的一届政府。1991年甘地在帮助印度统一共产党竞选时在泰米尔纳德邦被自杀性爆炸袭击炸死。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尼赫鲁家族一直处于印度政治舞台的中心,这一局面随着拉吉夫·甘地的遇害而宣告结束,它给印度政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no.9 拉宾

   九、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伊扎克.拉宾(1922年~1995年) ,以色列国总理、国防部长。1964年,他被任命为以色列国防军参谋长。1967年,他亲自指挥"六·五战争",打败了约旦、埃及和叙利亚联军,使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埃及西奈半岛和叙利亚戈兰高地等,置于以色列的统治之下。但是他辉煌的"战绩"并没有带来和平,却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联合国通过第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被占领的阿拉伯國家的领土。1968年,从军26年的拉宾退役从政。起初担任驻美国大使。1974 ~1977年,出任唯一土生土长的以色列总理。他的这一届政府因其妻子持有一个非法银行帐户的丑闻而垮台,但他在工党内仍有相当大的力量。        


    1984年以色列成立联合政府,他担任国防部长。作为军事领导人的拉宾,此时已从历史的现实中认识到,和平是历史的潮流,只有顺应历史潮流,以色列才能生存和发展。1992年,70岁的拉宾东山再起,在大选中击败右翼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米尔,再度出任总理。冷战的结束给中东和平带来了希望,拉宾出任总理不久,就向阿拉伯國家发起和平攻势,表示首先接受巴勒斯坦人提出的"以土地换和平" 的原则和联合国第242、338号决议。      


    1993年11月13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美国白宫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一一加沙一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拉宾与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终于得以握手言和。1994年10月,以色列与约旦签署了和平条约,结束了两国长达46年的战争状态。1995年 9月2s日,以、巴又共同签署了关于扩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围的"塔巴协议"。根据协议,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范围将扩大到约旦河西岸 27%的地域,从而出现了一个巴勒斯坦以、巴和以、约和平条约的签订,给中东地区带来了和平曙光,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称赞,拉宾因此和阿拉法特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是以色列极右势力反对与巴勒斯坦实现和平,骂拉宾是"叛徒"、"卖国贼"。1995年11月4日,在特拉维夫国王广场举行的10万人的和平集会上,拉宾被一名犹太极端分子刺杀身亡,时年75岁。拉宾的死虽然会给中东和平带来一些影响,然而世界走向和平的历史潮流是不可逆转的,由拉宾等人开创的中东和平道路是无法阻挡的。    


no.10 贝.布托
贝.布托  >>>>贝 ·布托 遇刺全程追踪

     贝娜齐尔·布托(1953-2007)贝·布托是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里·布托的女儿。1977年阿里.布托政府被推翻后,她离开外交部,并加入巴人民党。1978年9月,她当选为人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在布托被捕和判处死刑后,她先后8次被软禁和入狱,最后被迫流亡国外。在此期间,她的两个同胞兄弟一个在卡拉奇被枪杀,另一个于法国寓所神秘身亡。1982年,她出任人民党代主席,1984年旅居英国伦敦。1986年4月回国后,她被推选为人民党两主席之一。在1988年11月举行的国民议会选举中,人民党获多数席位。12月1日,伊沙克·汗总统任命贝·布托为巴基斯坦总理。1990年8月6日,她被免去职务。1993年10月人民党在大选中获胜后,她再度出任总理。1993年12月5日,她当选为巴人民党主席。1996年11月5日,她被总统解除总理职务。1997年3月10日,她被人民党选举为终身领袖。


    1997年4月27日,巴基斯坦两家法庭作出判决,冻结了她及其家族价值数亿美元的财产和银行存款。1999年4月15日,巴基斯坦拉合尔高等法院拉瓦尔品第反贪污法庭判处贝·布托5年监禁,并不得担任任何公职。


    1999年,贝·布托开始长达8年的海外流亡生活。今年10月18日从迪拜返回巴基斯坦,领导巴基斯坦人民党参加大选。然而,家门未入,先遭袭击。就在她的车队缓缓驶入巴南部城市卡拉奇的时候,车旁突然发生爆炸,400余人伤亡,酿成巴基斯坦历史上最严重的自杀性爆炸事件,幸运的是贝.布托逃过了一难。但两个月后,2007年12月27日,她在首都伊斯兰堡邻近的拉瓦尔品第市举行的竞选集会上遇袭身亡,终究难逃死劫,令人叹息。


    上述悲剧或许正好印证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马基雅维里的观点,“政治是为争夺权力和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在以冷酷的眼光看待意大利历史上的一切政治活动的基础上,马基雅维里坦率地指出,“政治家们可以采取一切可能的权宜之计去获得并扩大國家实力,只要有利于达到目的,强暴狡诈和背信弃义都是可取的”。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