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军冯玉祥的十三太保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孙良诚
孙良诚

【人物简介】

孙良诚,字良臣,天津静海人,少投军伍,入冯玉祥军幕,历直奉,国奉,北伐多役。为冯军“十三太保”,又号“五虎将”之一。及冯败,投国府,命为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抗战军兴,时为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兼游击总指挥,三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率所部万余,投汪精卫。授第二方面军总司令,移驻扬州。倭乱平,归正,出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官兼第一零七军军长,徐蚌会战,于江苏睢宁率该军军部及一师共五千八百人投诚。并自请命往蚌埠说降守将刘峙,事败,解金陵,囚狱中。红朝立鼎,得脱,称功不居,隐沪上。未料,为人所陷,复囚。旋以病卒,年五十有八。淮海战役败将孙良诚的最后结局。

朱太刚先生写的《淮海战役中的一位无名英雄》文章,介绍了堵截孙良诚部队逃窜而英勇牺牲的董继民同志的光辉事迹。这位无名英雄,确是可歌可泣。遗憾的是,文章最后加了个多余的尾巴:“在这里谈一下孙良诚的最后结局。孙良诚投诚后,我军当即释放了他,并劝他切勿去长沙长海医院病逝,终年九十九岁。

 

NO.5 佟麟阁
佟麟阁

【人物简介】

佟麟阁(1892~1937)中国抗日将领。直隶高阳(今属河北)人。原名凌阁,字捷三。1912年北洋备补军左路前营管带冯玉祥在河北景县募兵,佟麟阁应募,开始军人生涯。1925年任国民军第1师师长,次年,兼陇南镇守使。1931年任第二十九军教导团长兼张家口警备司令。

1933年5月任察哈尔省政府代理主席、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第一军军长,参与收复多伦等地。佟麟阁危难时刻,出任二十九军中将副军长兼军官教导团团长,驻北平南苑。7月28日,遭日本飞机袭击,头部受重伤,英勇殉国。他是抗日战争中殉国的第一位高级将领。31日,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1946年3月,北平市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八宝山忠烈祠为佟麟阁等隆重举行入祠仪式,并将西城区的一条街更名为佟麟阁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NO.6 石友三
石友三

【简介】

石友三,字汉章,吉林长春人。1891年生。幼时家贫,曾在毕家粮坊当学徒,结识少爷毕广垣,得以入小学读书,与教员商震有了师生之谊。1908年辍学从军。1912年编入冯玉祥营,充当马夫。因于他天性机伶,善于察言观色,不久充任冯玉祥的贴身护兵,从此,随着冯玉祥的升迁而擢升,成为“十三太保”之一。

早年生平

石幼年家贫,在一家粮店做学徒,幸得雇主少主毕广桓资助,得入长春东关龙王庙小学,在商震教导下就读。石1908年从军,入清朝新军第三镇吴佩孚部下,驻河北廊坊。不久,第三镇兵变,石流落北京。

一投再投冯玉祥

1912年,石再度从军,投入冯玉祥部下,任其马夫、亲兵,后随冯逐渐升迁,成为其十三太保之一。1924年,冯发动北京政变,成立国民军,石任第六军军长兼第六师师长。1926年,国民军遭到奉系、直系和晋系的围攻,石负责对晋系的军事行动,由于晋系的指挥官恰是其师商震,两军达成停战协议,故石部在国民军全面溃败之时居然实力反而扩大,有了三个师的规模。冯玉祥通电下野去苏联后,石在包头宣布投降阎锡山。9月17日,冯在苏联和中国国民党的支持下返回国内,决定出兵支持北伐,石遂叛离阎锡山,参加五原誓师,再度投靠冯玉祥。

投蒋叛蒋

1928年,国民政府对各路部队进行整编,石部被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4师,驻河南信阳。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冯玉祥摇摆不定,先命石友三进军襄樊支持桂系,桂系失败后又命石友三进军武汉拥护蒋介石。5月,蒋冯战争爆发,石友三在蒋介石收买下叛离冯玉祥,6月1日,率部开赴许昌投蒋,后改驻山东德州。同年秋,石任安徽省主席,受命率部南下讨伐陈济棠和桂系。石不愿南下,转而支持唐生智反蒋,率部进军长江北岸,炮轰南京,后撤往河南新乡。不久,唐生智败于蒋介石,石友三立即转而通电投靠阎锡山,躲过了蒋介石的惩罚。

投张叛张

1930年,冯玉祥和阎锡山联合反蒋,石于是重回冯玉祥麾下,参加中原大战,受命率10万大军进攻陇海线。9月18日,张学良通电拥蒋,入关参战,石友三见状立即通电响应张学良,率部割据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次年,张将石部编为国民革命军十三路军,军部驻邢台,全军6.4万人。但石对此仍有不满,图谋夺取整个华北地区。

1931年7月18日,石在张学成等人的鼓动下,接受汪精卫广州国民政府的任命,出兵反对张学良。出兵后,石旋即遭到蒋介石和张学良的南北夹击,7月31日,全军覆灭。石逃往山东德州,托庇于韩复榘麾下,次年协助其暗杀张宗昌。

投日抗日

1932年,石秘密离开山东,前往天津与土肥原贤二接洽,在日本支持下在河北东部组织军队。1933年5月,中日签订塘沽协定,石在日本支持下出任国民政府冀北保安司令。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石部编在宋哲元之下参加。同年底,石任69军军长。

联共反共

1938年,山东被日本占领后,石奉命留在敌后进行游击战。石为保存实力,遂转而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希望在其支持下确立对山东的控制,同年底,升任39集团军司令。1939年4月,蒋以主政华北为条件,密令石友三反共,石的立场立刻转为彻底反共,要求所部官兵全部加入国民党,并与八路军不断发生冲突。不久,石被委任为察哈尔省主席。

再度投日

1940年4月,石在冀南战斗中遭到八路军的毁灭性打击,遂转而投靠日军,与其签订互不侵犯协议,并准备在联合消灭八路军后向日军投降。石的结义兄弟、部下高树勋不愿做汉奸,遂密谋暗杀石友三。12月1日,高请石的老长官孙良诚以开会为名,邀请石前往濮阳,在会中将其绑架后活埋于黄河岸边。

评价

石一生中曾先后投靠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汪精卫、张学良、日本人和中共,而又先后背叛之,被时人称为“倒戈将军”。

NO.7 刘汝明
刘汝明

【人物简介】

刘汝明,字子亮,1895年生于河北省献县抛庄,先人世代务农,中等人家。至其祖父时家道中落,仅有薄田五亩、土屋三间。所幸其父懂些医道,为人治病小补家中生活,后来听他人劝告,去东北谋求发展,不久患传染病客死哈尔滨。当时刘汝明13岁,有一姐一妹一弟,弟弟刘汝珍年幼。母亲带着姐姐纺纱织布,含辛茹苦上侍公公下养四个儿女,艰难度日。刘汝明跟从族人刘连璧老人读私塾很刻苦,有学而优则仕的想法,以图改变家庭面貌。然而科举制度已废止,官路不通。母亲欲送他去学商,他认为自己的性格不近此道,无可奈何,只好去当兵。刘汝明曾说:“假使有人为我写传,一定说我‘幼怀大志,投笔从戎’,其实不然,我不过是为了谋求一个职业,用来减轻母亲的负担,并希望进而能养亲抚幼而已。”

刘汝明虽不受蒋介石看重,仍忠心效力国民政府,老友孙良诚受解放军委託前来说降时,刘汝明将其送交保密局。解放军渡江作战时,刘汝明率第八兵团一路退至福建,企图保存实力,并在漳州、厦门作战时损失惨重。解放军攻克厦门后,刘汝明部迁往台湾,在高雄港外被东南军政副长官孙立人缴械,军官被强迫退伍,士兵被分拨到在台国军各部,从此国军中的西北军系统就此消失。刘汝明于1952年退役,1974年在台北去世。

【人物生平】

1912年元月,刘汝明离开了生活十七年的故土,到景县去投军。向母亲叩别时,母亲噙着眼泪,仍不停地摇着纺车,低头默无一语。姐姐哽咽着手领着妹妹弟弟,送他到大门口,不禁嚎啕痛哭。刘汝明强忍着酸楚,放开脚步一口气跑出了村子,从此便踏上了四十年的军旅征途。   

投军前他对于军队一无所知,只听说九十里之外的景县有人招新兵。等到报了名之后,才知道所参加的部队是陆建章新成立的“左路备补军”,营管带就是以后的著名将领冯玉祥。入伍不久,哨官知道刘读过书,便叫他当文案。刘了解到文案就是造花名册或写个普通公文而已,心想:既然来当兵,就得一刀一枪地得个正途出身,便向哨官苦苦哀求改为列兵。很快管带得知刘读过四书五经,便将他叫去问话,果然对答如流,于是和哨官商量把刘安排为什长(班长)。可是刘刚入伍不会下操,便下苦功晚上跟哨长学,经常独自练到深夜,白天再去教新兵。   

1913年,军队的管带、哨官、哨长、什长改称为营长、连长、排长、班长,刘汝明就在这一年当了排长。刘汝明入伍后打的第一仗是1913年8月奉命到河南新乡围剿白郎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1917年刘随冯玉祥挫败张勋复辟阴谋,因有功而升官,成为冯部的骨干。1924年9月冯发动北京政变,刘升任警卫旅第一旅长,负责北京社会治安。1928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参事。   

1933年,二十九军暂时增编第二师,刘汝明调为暂二师师长。此时日军大举进犯长城,二十九军前往援助张学良部,接替喜峰口和罗文峪的防务。刚刚接防,日军在伪军的配合下,妄想一举攻下罗文峪,以便直取北平。刘率赵登禹旅和王长海团,与敌浴血奋战三昼夜,大刀队杀敌甚众,使之闻风丧胆,喜峰口和罗文峪两处的敌人同遭惨败。二十九军阻止了敌军的进攻,保住了北平。   

1935年刘汝明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1936年4月升为中将,6月任察哈尔省主席兼保安司令。刘的暂二师番号改为一四三师,驻防张家口、宣化、怀来一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失守,察哈尔位置突出,三面受敌。7月16日宋哲元自原籍返回北平,刘汝明17日由张家口前去看望。21日接到报告,约千余日军正由古北口向南口与北平间的沙河急进,似有截断平绥铁路的企图。宋哲元当即命刘速返张家口,准备作战。下午5时刘的火车过沙河站后约十分钟,日军就赶到沙河,强行拆除路轨500公尺,日军这一行动显然是阻止刘回张家口,但他们晚了一步。在张家口战役中,援军傅作义、汤恩伯、高桂滋配合刘部,经过十天的抵抗,终因没有军事设防、指挥失调、武器落后等原因,于8月29日夜撤退。   

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刘部在冀南豫北的道口、内黄、滑县、清丰、大名一带游击敌人,斩获颇多。在黄河以北山东的馆陶、临清、德州一带战果更丰硕。   

1938年台儿庄会战时,刘奉李宗仁令开往徐州一带。在瓦子口处,刘军猛击敌人,敌人猝受打击,惊慌回窜。1940年以后刘部长期活跃于豫、鄂接壤处,多次战斗,给日军很大打击。1943年3月刘升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1944年授予上将军衔。   

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刘汝明奉令率部急行军到许昌受降。   

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刘汝明部队不断遭受解放军的打击,淮海战役中损失惨重,此后刘态度消极尽量避战。厦门解放,刘全军被歼,仅带少数人退到台湾,1952年退役。解放后,其在津房产被天津市人民政府代管。   

暮年,其弟汝珍及其长子铁军等家皆移居美国,他身边亲人极少,几十年的袍泽们亦先他而去,孤寂凄楚之情时时萦绕心间,常使他沉湎于往事之中,故写有《刘汝明回忆录》、《七七忆战友》、《七七抗战与二十九军》等文章。在《七七忆战友》中追忆往事,因绝大多数人都死在大陆,所以他心系大陆,既怀念故人又怀恋故土。文章最后一句话是:“我们仍然人神有隔,我必一一到你们灵前去祭吊的。”当了一辈子军人、地地道道行伍出身的刘汝明于1957年病逝。

 

NO.8 张维玺
张维玺

【简介】

张维玺,字楚玉,山东省馆陶县(该县于一九六五年划归河北省)南彦寺人。公元一八八九年(清光绪十四年)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里。父亲张安然(当地人叫他张老安)以卖豆腐为业,他有五个儿子,老大,忘其名)在家务农;老二张维玺;老三张维衡曾任陕西长安县县长;老四张维藩曾在绥远任某税务局长;老五张维翰,中共党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邯郸军分区司令员。张维玺幼年在乡塾里念过几年书,弱冠投入东三省武备学堂学兵营前队(连)当学兵。当时这个前队的队官(连长)是历史上著名的、抱着自我牺牲精神用手榴弹炸死清王朝宗社党首领良弼的民主革命家彭家珍。由于彭家珍经常对他部下的学兵灌输民主革命教育,因而张维玺在思想深处就扎下了推翻封建王朝的根子。一九一一年,北洋陆军第二十镇(师)第四十协(旅)第八十标(团)第三营管带(营长)冯玉祥发动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的时候,张维玺正在该营当排长,他积极地参加了滦州起义。此后他一直追随冯玉祥将军达三十多年之久。

 

NO.9 程希贤
程希贤

【简介】

程希贤:1926年任国民军6军1师2旅长。
1928年任第二集团军29师长。
29年后任山东省政府高等顾问,很受韩尊重。
1930年任第三路军军事教育团长。
早年因作战失去右臂,但仍能在单杠上大回环,枪法极准,喜爱京剧。
1931年任石友三部军长。芦沟桥事变时任冀北保安队旅长。
1932年任济南警备司令。

中原大战后追随韩复渠,后随石友三组织军队在河北东部活动,曾任天津市警察局长等职,抗战中投靠日本人;

 

NO.10 过之纲
过之纲

【简介】

过之纲,安徽蒙城人,十三太保之一。中原大战后追随宋哲元,后托庇于韩复渠麾下。

1912年被冯玉祥招进左路备补军,曾任冯部模范连排长。

1922年任44团长。北京政变时任国民一军1师2旅长。

1929年任15军长。中原大战失败后未向蒋介石投降,跟随宋哲元躲到山西。后到韩复榘处任山东省参议厅参议。其兄过之翰也是冯部要员,在西北军长期管理财金工作。

13太保的13名军官是:孙良诚、孙连仲、韩复榘、韩多峰、佟麟阁、刘汝明、石友三、张维玺、程希贤、过之纲、闻承烈、葛金章、赵席聘。

“十三太保”在西北军中是怎样叫起来的,说法不一,不过一般认为是在1919年前后冯玉祥任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驻防湖南常德的时候。那时他手下有一批勇猛善战的军官,即:机关枪营营长韩多峰、一团二营营长孙良诚、三团一营营长韩复榘、三团二营营长石友三、三团三营营长赵席聘、四团一营营长刘汝明、四团二营营长佟麟阁、以及炮兵营长孙连仲,其余也都是营级军官。这些营级军官,特别为冯氏信任和倚重。冯部官兵在艳羡之余,于是套用了京剧《珠帘寨》中李克用宠用十三太保的故事,将韩复榘、孙良诚等 13名军官,也称之为“十三太保”。这名称的内涵既有戏谑,也有讽刺。

冯玉祥的这13名“太保”,从年龄上来说,大都是1890年前后生人,比冯玉祥年青一些。从籍贯上来说,都是北方人(我把淮河以北统称之为北方),比如石友三是吉林省人,过之纲是安徽省蒙城人,韩复榘是河北人,韩多峰是山东人,我把他们都称之为北方人。实际上冯玉祥西北军的成员,大抵也是北方人。

西北军的“十三太保”之所以得到冯氏的信任和倚重,除了这些人禀承了西北军的传统能忍艰耐苦外,还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勇敢善战,一是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比如韩复榘,因为他的父亲是教书先生,所以他近水楼台也读了不少“子曰、诗云”,并且练就了一手好字(我见过他写的字),并不是传说中的大老粗。冯玉祥没有正式进过什么学校,当兵后他酷爱读书,所以对他的有点文化的部属特别青睐。“十三太保”这些人,虽不是外国或中国军事学校的毕业生,但却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这在他的绝大多数文盲或半文盲的官兵中就十分突出了,因此才受到冯玉祥的重视,逐步把他们提拔为高级军官,到1928年西北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时,“十三太保”大都已成为师长以上的高级军官了。

过之翰:(1887-1965)字觐宸,安徽蒙城人。1911年加入同盟会,在蒙城县议会工作时得到同乡陆建章赏识,被带到冯玉祥部队当兵。北京政变后任察哈尔省财政厅长,1925年任许世英内阁财政部次长,次年任国民联军总部军需处长,后任陕西省财政厅长、西北银行总经理、冀察政务委员会财务处长等职,是西北军的钱袋子。1936年曾协助薄一波等61人出狱。抗战时期在港、沪隐居。解放后任民革上海市委委员,上海市文史馆员。弟弟过之纲为冯玉祥十三太保之一。儿子过家芳1925年参加西北军,1927年经彭雪枫介绍曾加入中共,后一直在宋哲元部,参加过长城抗战,1948年任77军副军长,在淮海战役中随何基沣张克侠起义,解放后任安徽省军区副参谋长,重新入党,1955年授大校军衔。

 

NO.11 闻承烈
闻承烈

【简介】

闻承烈:(1889--1976)字朴庭,山东威海人。中原大战中被韩复渠裹胁投蒋,后任济南市长,后投降解放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史馆任闲职,冯玉祥麾下的“十三太保”之一。

早年毕业于陆军大学。曾任冯玉祥的西北军,左路备补军班长,后历任16混成旅排、连、营、团长。1926年任国民一军军官教导团长。1927年任第二集团军兵站总监。与韩复榘私交甚笃。1929年韩复榘甘棠东进,叛冯投蒋,闻承烈与李兴中等人被韩裹胁而去,因不愿叛冯而差点被杀。韩任山东省主席后,委闻为济南市长,一直干到1936年因病辞职。抗战期间,任六战区兵站部中将总监。解放后任中央文史馆员。

 

NO.12 葛金章
葛金章

【简介】

葛金章,字仲文,安徽人。西北军将领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

曾任冯玉祥部模范连班长、营长。1924年任团长时曾参与永定河抗洪抢险活动。后任国民一军第七混成旅长。中原大战后,托庇于韩复榘,任山东省参议厅参议。

 

NO.13 赵席聘
赵席聘

【简介】

赵席聘:(版本二)1921年任11师团长。1927年任西北军17师长兼甘肃河州镇守使。因杀害马仲英之父而引起马仲英暴动。

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
  第一种说法:韩复榘、石友三、孙连仲、孙良诚、张维玺、刘汝明、佟麟阁、过之纲、葛金章、闻承烈、程希贤、韩多峰、韩占元等等13人也号称13太保。
  还有一说则是加入傅作义、张自忠、宋哲元、冯治安、赵席聘等人。
  冯玉祥的十三太保,龙蛇混杂,有抗战殉国的英雄如:张自忠、佟麟阁等。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