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旅游景点之历史痕迹调查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晋府沧桑
晋府沧桑顾名思义,即山西省政府,位于太原市府东街 101号。始建于北宋初期,迄今已渡过一千多个风雨春秋。千余年来伴随着改朝换代,历经沧桑,屡经修缮、改建和扩建,一直为山西的政治中心、决策者的府第。北宋大将潘美曾在此扎营做帅府,后为州治、府治。金朝为河东路治。元代为行中书省治。明、清两代统治者又将此院作为山西的巡抚衙门。辛亥革命后为阎锡山的督军府、山西省政府、太原绥靖公署。抗战初为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太原沦陷后为日伪山西省行政公署所在地。日寇投降后,再度为阎锡山府署。1949年 4月24日太原解放,同年 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至今一直为省人民政府驻地。大院目前的建筑是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民国和日伪统治时期建筑布局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1986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no.2 西华门

    太原有三条以“华门”命名的古街小巷,以其所处原晋王府的地理方位,依次叫做“西华门”、“东华门”、“南华门”。述及华门诸街,必然要追溯其有明一代,显赫于三晋大地的晋王府邸——晋王府城。

  元之季年,朱元璋领导的明军,驱逐元顺帝,定鼎南京,建立明王朝。明初,被驱出长城之外的元王朝残余势力,时刻图谋复辟,经常率军南下骚扰明之北境。为防御元势力的南扰,巩固既得的政权,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藩篱北境。号称为“多谋善断,威猛能征”的三子朱(木冈),遂被封爵晋王,来到“控带山河,居天下之肩臂”的北方军事重镇太原。

  据载,洪武三年(公元 1370 年)四月,朱(木冈)受封之后,并未即刻赴并,而是派遣他的岳父——永平候谢成,先行太原勘测府址,兴建晋王府城。当时之太原城,“周一十二里七十步,门四”。城内狭窄且饱经战乱,难以修筑浩大的晋王府邸。谢成遂选址于太原城之南30余里的晋阳古城遗址,动土兴工。谁知,兴工之初,“椽础既具,一夕大风尽坏”。主建者谢成以为这是选址不吉,上天示警。便另选宫址于太原城外东北,以太原府城之东城墙为府邸外城之西墙,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宫殿巍峨,有宫城、外城两座城池,六座城门(宫城三门,外城三门)的晋王府。这三座宫城之门,就分别叫作西华门、东华门、南华门。而今日的西、东、南华门三街,正是当年宫城西、东、南华门通往外城三门的走道。

  清初,晋王府城失火,化为灰烬。关于这次失火之因,《阳曲县志》载曰:“丙戌(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四月十二日夜,不知火从何起,烈焰烛天,俱成五色,比日出。自内城,至宫门、大殿、东西斋、灵寿等宫,尽为灰烬。飞烟逾月始息。传曰人火,曰天火,曰灾。晋藩之毁,天与人必当有辨之者。”一座历经二百多年的宏伟建筑,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技艺的古建筑群,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毁之一旦。

  前朝的志书曾肆意地抵毁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太原之后的所谓“暴行”,但是,除去太原城东南角楼,自毁于城中所藏火药之外,城中各类建筑物均无毁之记载,就连晋王府城,亦保护如初。然而,清军攻占太原近半年之后,“督抚马公下令禁止,不许一人人府,布政陆公封扃晓示”的晋王府,却平地起火,夷为废墟。联想到清初,大同代王府之火,长治沈王府之火,西安秦王府之火,究竟是人火,还是天火?岂不昭然若揭!

  晋王府失火之后,仅留两座土城垣尚存。后来清军“精骑营”驻入火焚故址,随之城中百姓亦逐渐迁入,修建民宅院落,若干年后,这里成为居民密集的住宅区,留下的只是以王府旧址引得的街巷名称,诸如,以原宫殿台基为名的“东丹墀”、“西丹墀”,以原祭天祈地的祭坛为名的“天地坛”,以原晋王管理膳食遗址为名的“典膳所”以及以宫城门遗址为名的“西华门”等等。

  每当我们漫步在这些以晋王府城遗址为街名的街巷时,一种追寻往事、回顾历史的心绪油然而生。西华门,这个曾经是晋府宫城的走道,曾几何时变成了一条小街。城市的演变,构成历史发展的一个侧面,昔日的晋王府城,早已烟飞灰灭不复存在,那怕是一点点遗迹。今日的西华门小巷,也将必然被将来的大道或是高楼所取代,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但愿这种取代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进步,而不要像晋王府的毁灭那样,成为一种破坏。

no.3 五一广场

    五一广场是太原 283万多人民心目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88000 多平方米的广场四周,环耸着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宾馆商店,辐射着四通八达的平坦大道,大道上车辆如织。广场的南端是绿草茵茵、生机勃勃的大草坪,北端是横卧半空、雄浑粗犷的大天桥;而中间则是令人神往的声光控喷泉和高达十余米的大型雕塑。就连它的地下,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是商品繁多、琳琅满目的地下商场。

  五一广场的前身,是明太原府城的八座城门和关城之一的当时叫做“承恩门”的故址,它规模和形制仅次于迎泽门。城内晋王府的府门越过红四牌楼与承恩门相对,皇帝的诏书圣旨就由承恩门传入,而城中朱氏王族亦多由此门出入,迄今已有 530年的历史。

  据当地县志所载,承恩门门首有雄壮的城楼,大城外有月城,月城上建有箭楼。清代中叶来自东山的山洪顺东南城墙而下冲毁承恩门关城及箭楼,政府重拨款新修此门,至此后承恩门别称新南门。新建的城关和月城共有垛口 902个,是太原城防的主要门户之一。清道光年间,仅新南门并月城就备有“头号威远炮 6位,二号威远炮20位,三号威远炮50位,虎尾炮 3位,花瓶炮15位,镇门炮 2位,西瓜炸炮11位,共 167位。弹铁子 950斤”,可真谓森严壁垒。

  及至辛亥革命,山西新军两营官兵在管带姚以价的率领下,于九月初八拂晓三时,发难于新南门外十里铺狄村,并与新南门守军,里应外合,不费一弹,巧夺新南门,一举拿下太原城。为纪念太原辛亥义举,遂改新南门为“首义门”,新南关为首义关。

  太原解放战役中,守城阎军作困兽斗,中国人民解放军 562团“猛虎连”,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强攻首义门,使这座雄壮的古城楼重创于炮火。太原解放后,于195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将难以修复的旧城垣并首义门、城楼及关城拆除,清除了城门内外的莽莽野草和垃圾,辟建了宽阔的广场。由于完工于“五一”国际劳动节之前,为纪念五一节的到来,遂取名为“五一广场”,寓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之意。不过,那时的五一广场及其四周,还没有高大的建筑群和宽阔的交通网络,仅是一个开阔平坦的广场,里面新植了一些树木而已。

  50年代后期,几经增建、扩建和修整,广场的中心建起了坐北朝南的检阅台和观礼台。台前宽阔笔直的迎泽大街,直通汾河西畔;台后美丽的广场街心花园喷芳吐翠,鹅卵石铺设的曲径,莲花飞鱼形喷泉,……从此,这里成了省城人民举行盛大的集会和活动休息的地方。每逢盛大的节日,全市人民集会于此,进行纪念活动。一年一度的国庆纪念就在这里举行。“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场街心公园的娱乐设施和园林建筑,毁于一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五一广场跨入一个新的里程,充满了新时代的活力和气息。而今,这里兴建了用微电脑遥控的大型声光喷泉和巨型城市雕塑“晋泉之声”。体魄高大的两具塑像,置于宽20米,长50米的喷泉池中的高台上,男塑纵情奏笛,神采风扬;女塑仰望长空,心旷神恰。他们的神态预示着渴望太原经济腾飞的到来,预承着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住宿:
     五一广场周围的并州饭店,三晋国际饭店,湖滨饭店,云山饭店等均可入住,广场西北侧的海子边有较便宜的旅馆可供选择。

交通:
    五一广场位于太原市中心,交通便利。可乘1路,601路,611路,822路,812路,820路,103路,11路,101路,104路等均可到达。

no.4 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位于解放路 367号,是一座古罗马风格的高大建筑,通体铁红色,间以白线装饰。天主堂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庚子年(1900)被毁,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建,占地约13.3万平方米,现存4300平方米。主建筑为礼拜堂,旁有两座西式尖顶钟楼。天主堂是太原市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友活动场所,也是省市天主教爱委会的所在地。

住宿:
    由于太原天主教堂所处太原的中心,因此住宿问题很方便,周围就有不少的宾馆,另外也可乘车去迎泽大街,车乘不超过半小时,可选择那里的山西大酒店,迎泽宾馆等大型星极宾馆.

交通:
    交通比较方便,乘坐101路,810路,610路,104路,820路都可到达.

美食:
    太原天主教堂旁就有不少饭店,你可选择山西特有的刀削面,也可选择饺子,米饭和炒菜,非常方便.

no.5 三国演义城
三国演义城位于清徐县城北2公里的清泉湖畔,中隐山麓脚下,距太原市区35公里。

  三国演义城是一处大型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它建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的故里。三国演义城占地200多亩,总建筑面积22962.72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关圣殿、戏台、献殿、游乐展官、裙房、城门楼、角楼等。城内,主要游览内容为两个游乐展官。每宫长132米,宽60米,建筑面积12428平方米。展宫内,按声、光、电控的方法展示了三国演义的故事,其中,有桃园三结义、青梅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直至三晋归一等45个三国演义故事。展宫运用雕塑,彩绘等造型艺术,塑造出众多的文臣武士军事与政治斗争的生活场景。

no.6 晋阳古城遗址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古城营村附近,始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年),历经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毁于战火。晋阳古城自创建以来,曾为战国时期赵国都城,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

  晋阳古城东西长约4500米,方位为北偏东18°,面积约20平方公里。196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晋阳古城遗址发现数段城墙和三座小城遗址。近年还发现建筑基础、砖瓦、琉璃构件和石刻造像。在古城附近发现有一些重要的古墓葬。在城址的西部地区还发现有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六朝、隋唐时期的石窟遗存。在古城营村内还保存有创建于隋唐、明代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创建、明清重修的九龙庙等建筑。

  晋阳古城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时期城市的面貌。遗址出土的石刻造像为研究当时的文化艺术提供了资料。

no.7 龙山石窟

    龙山石窟位于太原西南20公里的龙山山巅,是我国仅有的道教石窟,开凿于元代初年,由全真教道士宋德芳(道号披云子)主持兴建。原来同时兴建的道观“昊天观”已经残破,但道教石窟保存完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道教石窟共有八个洞窟。这八个洞窟是: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另外两处道龛。这些石窟内,共有石雕像40余尊,雕像内容各不相同,而且保存完好。这些石雕,风格朴实、庄重,手法凝练,衣饰雕饰简洁、素净。与佛教石窟的雕塑风格有明显的差别。部分龛内,石窟顶部雕有莲花、龙凤等图案,有的龛内两侧、前壁上留有元代题记,这些都是研究元代道教发展史以及石窟艺术的重要资料。

  龙山道教石窟,着重描写了道教祖师、道教神仙的形象。这些雕像,有坐、有卧、有动、有静,个别窟内的石雕造像表情含蓄,耐人寻味,有着诱人的艺术魅力。

  龙山地处幽静,夏日荫绿披霞,林密叶茂,景色宜人,是旅游避暑的理想场所。

交通:
    天龙山风景区在晋祠景区西北10公里处,交通便利,太原市区有直达交通

no.8 晋祠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在晋祠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

  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集会,人来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出售膏药。口里喊着:“膏药灵应、能汉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叫卖半晌,没人买他的药。这位老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他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拂袖扬长而去。说来真巧,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生枝展芽,甚为茂盛。人们见状,都惊呼这株枯槐叫复生槐。实际上,俗话说得好:“千年柏、万年松,老槐一睡几百春。”这株枯槐复生,大约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

住宿:
    在晋祠博物馆附近有晋祠宾馆,标准间180-480元/间,4人间300元/间。(电话:0351-6021003)

交通:
    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 太原市通往晋祠的8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8路小公共汽车,昼夜持续时间长(早6:00--晚23:0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乘车环境舒适。

美食: 
    在晋祠公园广场和晋祠博物馆广场上,有很多小吃面摊和餐馆饭店,价格低廉。

no.9 天地坛

    天地坛凡名挂“正街”两字的街巷,严格地讲都应该是呈正北正南走向的。但是,在后来的使用中,对那些呈正东正西走向的街巷,往往也出现“正街”的字样。然而,绝少有像“天地坛正街”这样,既非正南正北走向,也非正东正西走向,而是呈西北至东南走向。何以出现如此现象呢?不揣冒昧地说,这是一个工作中的失误。这是对汉语的文字中“正”的概念,理解偏颇的一个具体反映。我想,当年的命名者之所以要给这条街加上“正街”的字样,可能是为了与其它的派生巷——天地坛一巷、二巷……,起个区别的作用吧。

  天地坛正街,形成于民国初年,当时街名叫做“天地坛街”,因其地原为晋王府祭祀天地的祭坛而得名。至于明代创建的天地坛是什么造型?还有什么建筑?规模怎么样?一因年代久远,原物早毁之于清初,而且没有留下遗址痕迹,二因不见文献记载,所以,其本来面目无法窥测。只能从其街的命名和所处的方位得知,当时的天地坛,位于晋王府城宫城之外,外城之内的西南角。它是历代晋藩供奉“皇天”和“皇地祗”即后土之神位,祭天地、祈谷物的祭坛。

  按明代建坛规制以及供奉和祭祀的规范,晋王府之天地坛,应分别建有“天坛”和“地坛”,分别供奉“皇天”和“皇地祗”之神位,分别举行“祭天”和“祭地”的活动。依当时祭祀的礼仪和规范来要求,每年的夏至前夕,晋王都须香汤沐浴,忌荤吃素,在夏至这一天日出时,登地坛祭祀皇地祗,举行隆重的祭祀礼。而在冬至日的前夕,依然要沐浴吃斋,亦在冬至日太阳出山时,登天坛祭祀皇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约是因晋王府祭祀天地的神坛,建在一处或是相距极近之缘故吧,所以把这里叫成了“天地坛”。
 
    祭祀天地,祷告神灵,是我国传统的封建迷信活动之一。在高贵的封建帝王、权贵将相以及富有的豪门,祭祀活动尤为隆重和讲究。既便在民间这种活动也不鲜见,只不过因陋就简而已。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人类的进步和文明,这些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祭祈活动,大都被送进了历史的和民俗的博物馆以及陈列室。昔日祭天祀地的圣坛,留下的仅是一个地名而被一代一代地传流。

no.10 东缉虎营
太原市有两条街叫做“缉虎营”。一条位于解放路东侧,名“东缉虎营”;一条位居解放路西侧,名“西缉虎营”。它们隔解放路相望。追溯东、西缉虎营的成街历史及得名缘起,似需上及明初。早在明洪武年间,这两条街实为一街,街名叫做“广昌府前街”。因此街位于广昌王朱济熵府宅之前,故名。广昌王朱济熵是第一代晋藩朱(木冈)的七儿子,所以广昌王府也别称“七府”,由是之故,广昌府前街也称“七府前街”。据说晋王有七个儿子,其七子聪明尚武,颇受青睐,当年晋王府兵丁便由广昌王辖带,驻于广昌王府一带,所以广昌府前街俗称“七府营”。

  相传,某年七府子弟前往晋王府拜谒晋王,行至七府营东口,不知从何处窜出一只斑斓猛虎,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七府子弟和随行人马,顿受惊挫,仓慌失措向西鼠审,躲藏于“多马巷”。晋王闻得此讯,赶忙派兵遣将缉虎于七府营,将虎射杀。于是“七府营”便更名为“缉虎营”。后来,缉虎营一分为二,以与之丁字相交的方山府为界,东半称东缉虎营,西半称西缉虎营。1955年,太原市人民政府(当时称太原市人民委员会)为改变太原街巷封闭的格局,发展城市交通和改造旧城落后面貌,打通了南起麻市街北口,北达大北门街等六七条小巷,勾通太原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解放路。解放路的诞生,打破了原来东、西缉虎营以方山府为界的旧街界。西缉虎营除去一部分被拆除之外,以解放路为界,最东段的一段划属东缉虎营,形成今日之街界。

  东缉虎营是太原街巷中历史较久的街巷之一,原有古寺古庙多处,诸如古圆通寺、赞侯庙、娘娘庙和庙侧的紫竹林等等。进人民国后,大约在民国六年年中,在山西地方人士的积极倡导下,选址东缉虎营、原娘娘庙和紫竹林,新建了“ 傅青主先生祠”,简称“ 傅先生祠”,亦称“傅公祠”。该词的设计者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山西大学校长王录勋先生。而门庭楹联则为执教于北京大学和山西大学两校的江叔海所书。联云:

  论三晋人豪迹异心同风亮日永

  作百年师表顽廉懦立霜满龛红

  据当年出版的书籍所载:“傅先生祠,位于东缉虎营。祠堂巍峨,气象清雅,青山绿水,廊厦荫森,为太原市伟大建筑之一。”出于对傅山的仰慕,人们把傅先生祠尊称为傅公祠,将《宝贤堂集古法帖》、《古宝贤堂法帖》(今存于永祚寺)以及散布于太原各地的有名碑碣“西魏陈神姜造像碑”、“东魏李僧元造像碑”、“北周曹格碑”以及铸造于明天启间的“铜弥勒造像”等文物,陆续迁搬祠内,使之成为一处风景幽雅、文物集萃、环境宜人的游览场所。

  但是,好景不长。先是民国20年“山西省清乡督办公署”侵占祠院作为办公地址,继而晋绥军陆军第三十四军又以此做为军部。一座供人瞻仰和游览的公共场所,成为行人止步的禁地。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阎氏又将此祠辟建为高级宾馆招待所。国共合作之时,周恩来赴太原与阎锡山谈判“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等问题时,就曾下榻于此。

  太原解放后,东缉虎营喜获新生。建国四十多年来,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低不平的土道,变为平坦的柏油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山西省总工会、太原市总工会、山西省妇女联合会等机关和团体 ,陆续迁驻于东缉虎营 。昔日戒备禁严的傅公祠,经过整修重放异彩,朱漆明往,假山鱼池,绿树红花,颇为雅致。

no.11 豫让桥

    豫让桥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4公里赤桥村。桥为砂石砌筑,桥上勾栏围护,桥下晋水常流。春秋末期,晋卿智伯瑶为夺取赵家采地,决晋水以灌晋阳,兵败被诛。家臣豫让为报仇谋刺未成,又漆身毁容,吞炭变哑,趁赵襄子游晋祠之际,怀利刃伏于祠北里许桥下,赵至马惊,仍未刺成。赵执豫让欲杀,豫让曰:“忠臣不忧身之死,明主不掩人之善,愿请君之衣而击之,则虽死无怨矣!”赵怜其义,脱下锦袍,豫让击袍三剑而自尽。后人以豫让血流桥下,因名赤桥,亦称豫让桥,桥侧立有碑记,建有祠宇,祠内奉晋哀公、智伯瑶及豫让坐像。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