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的面积公式(椭圆周长公式)

80酷酷网    80kuku.com

椭圆的面积公式(椭圆周长公式)

新实践美学”并非不关注人类生命中的美、审美及其艺术问题,不能以“生命美学”来否定“实践美学”和“新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正在前行的目标是,继承中国古代生命美学思想的优秀传统,把实践美学理论与人类的生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建构起自己的生命美学。人类的生命本质上就是实践的,没有实践就不存在人类的生命。人类的生命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直接就是人类自身生产的产物,因此,人类的社会实践(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是新实践美学的生命美学的逻辑起点。生命可以划分为物质生命、符号生命、精神生命。物质生命是人类自身生产的产物,又是由人类生活资料的生产所维持的生命;它是人类的生物学生命的社会化,是人类生命的基础。物质生命美学(肉体生命美学)是研究人类肉体生命对人的审美关系的分支美学,主要探索肉体生命的审美化和艺术化,研究人类肉体生命的存在、发展过程中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可以分为少年生命美学、中青年生命美学、老年生命美学。符号生命是人类的社会性别、社会素质、社会气质所显示的意义的生存和能力,因此,符号生命美学就是研究人的社会性别、社会素质、社会气质对人的审美关系的分支美学,主要探索社会性别、社会素质、社会气质中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可以分为性别生命美学、素质生命美学、气质生命美学。精神生命是人类的科学、政治、道德、宗教等意识形态所显示出来的资格和能力,精神生命美学是研究人类的科学、政治、道德、宗教等意识形态对人的审美关系的分支美学,主要研究科学生命、政治生命、道德生命、宗教生命中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精神生命往往表现为对理想和信仰的追求。“新实践美学”的生命美学,追求物质生命、符号生命、精神生活的有机融合,逐步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信仰,以塑造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张玉能:“新实践美学”的生命美学建构

生命美学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从《周易》的“生生之谓易”开始,在中国古代原始生命意识的基础上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生命美学思想;后来的先秦诸子,都从各自的哲学观点出发阐述了生命美学思想,并且一直绵延不断、薪火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美学精神的一个主要特征。20世纪50—60年代,在第一次美学大讨论中形成的“实践美学”,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未能从生命实践的角度阐发实践美学思想,从而被质疑和批评为忽视人的生命和无视中国传统生命美学思想,导致了90年代“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争论。在那次争论中,“实践美学”又不断发展,产生了“新实践美学”。尽管新实践美学有着不同的见解和派别,如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邓晓芒和易中天的新实践论美学、徐碧辉的实践生存论美学、张玉能的新实践美学等,但新实践美学也有着根本的共同点,即坚持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来研究美学问题。因此,新实践美学同样关注人类生命中的美、审美及其艺术问题。新实践美学正在前行的目标是,继承中国古代生命美学思想的优秀传统,把实践美学理论与人类的生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建构起自己的生命美学。

一 实践是生命美学的逻辑起点

人类的生命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自身生产的产物。因此,人类的社会实践(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是新实践美学的生命美学的逻辑起点。

“生命”可以有多重解释:从生理学来看,是具有进食、代谢、排泄、呼吸、运动、生长、生殖、反应功能的系统。从新陈代谢角度来看,是与外界经常交换物质但不改变其性质的系统。从生物化学来看,是蛋白质(核酸和酶蛋白)的一种存在形式,是蛋白质通过新陈代谢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停止,蛋白质也就分解。从遗传学来看,是通过基因复制、突变和自然选择而进化的系统。从热力学来看,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不断增加内部秩序(反熵)的开放系统。这些解释,虽然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某些本质,但仍有不全面、不周延之处。准确地说,生命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形式,化学进化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系统。这种系统,是能够不断自我更新、主要由核酸与蛋白质组成的多分子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复制和对体内外环境作选择性反应等功能。也就是说,生命是一个多层次的开放系统,由基因分子内层、外在功能层组成,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复制、独立选择性反应三种功能,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而且,这种高级形式的内部也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发展的,人的生命则是地球上生命的最高形式。因此,生命、人的生命,都不是抽象的、笼统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发展的。

由于美学探索的美、审美及其艺术主要与人类的生命相关,但人类的生命并不是生物学、生理学、热力学意义上的,主要是社会的、社会实践的。当马克思(K. H. Marx,1818—1883)在1843年从根本上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以后,他就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实践,即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论述人类生命的。他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1844)中写道:“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劳动是我真正的、活动的财产。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它是生命的外化,因为我劳动是为了生存,为了得到生活数据。我的劳动不是我的生命。”“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又写道:“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类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他对人的生命作了实践唯物主义的规定:(1)人的生命,从本质上讲是必须以劳动表现出来的,因此,劳动,特别是自由的劳动,就成为了人类生命的社会本质的最集中表现。(2)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生命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所表现的生命,因此,人的生命的根本特性在于它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自由的生命活动。(3)人的生命还必须在每个个体的劳动中得到具体的肯定,并显示出个性特点,因此,人的生命又是具有个性特点的。(4)人的生命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它又是可能和必须通过现实的、感性的对象表现出来的。(5)人类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生命及其本质力量对象化了,从而在他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直观到自身,产生生命的快感,也就是美感。(6)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生命由于劳动的异化也被异化了。因此,可以说,人类的生命具有实践性、创造性、意识性、自由性、历史性、个体独特性。

在这样的实践观点的审视下,人类的生命才能够与人类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相联系、相沟通、相同步、相同一、相同构,人类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才成为了人类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者说是人类生命的一种肯定性价值形式。而且,人类个体的每一个生命都是人的自身生产的直接产物,人类自身生产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生产。这种有意识的、自由的、自觉的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生产,才是人类生命的发源地,甚至人的一生发展也都是“人类的自身生产”的过程。人类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塑造自己,使自己成为社会人。这种社会人,从生到死的人生轨迹也就是一个自我生成、自我实现的实践过程,是“人的自身生产”过程。如此说来,新实践美学建构生命美学的逻辑起点只能是实践,是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包括话语生产、精神生产的社会实践。

二 物质生命美学

在学术意义上,生命可以划分为物质生命、符号生命、精神生命。这里之所以把汉语中的“生命”英译为“anima”,把“生命美学”英译为“anima Aesthetics”而不是“lifeAesthetics”,是因为在新实践美学的概念范畴体系中,“生命”不仅仅是“物质生命”“肉体生命”,还包括“符号生命”“精神生命”,而“life”一词主要是指“物质生命”“肉体生命”,很难包括“符号生命”“精神生命”,“anima”则可以涵盖这三方面的含义。

物质生命是人类自身生产的产物,是由人类生活资料的生产所维持的生命,是人类的生物学的生命的社会化,是人类生命的基础。物质生命美学(肉体生命美学)就是研究人类肉体生命对人的审美关系的分支美学,主要研究肉体生命的审美化和艺术化,研究人类肉体生命的存在、发展过程中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它大致可以分为少年生命美学、中青年生命美学、老年生命美学。

(一)少年生命美学

少年生命美学主要研究人从婴幼儿到成人的一段时期。即从降生到18岁前,人的生命对人的审美关系,或者说人类少年时期生命中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问题。

人类的物质生命/肉体生命从父母的恋爱、婚姻、家庭到呱呱落地的婴儿开始,就处身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一直处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追求着美和审美及其艺术。俄国作家高尔基(А. М. Пешков,1868—1936)说过:“美学的基础是性和性的本能。为什么一定需要漂亮的女人呢?只不过因为她是个漂亮的女人,她可能会生出漂亮的孩子。可是一个驼背的女人恐怕根本就没有这种可能,因为生第一胎时,她就会死去,她的骨盆狭小,脊椎骨不直,等等。美学里包含着生物学和用石头、木块、声音、语言来创造完美形式的本能和智力——理智——的渴望。当我们根据社会劳动条件来树立我们的艺术标准的时候,我们就会理解这种渴望。”人类肉体生命的产生,以自身的生产实践充分显示了生命的自我调节、自我复制、独立选择性反应功能和特征。这也表明,人的肉体生命并不是纯粹自然性的,而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融合升华,人的生命的社会性扬弃了生命的自然性。

婴幼儿时期,人的生命、生活主要是在父母和长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的,在体力、脑力、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健全发展,并且在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成为一个可以独立生存和生活的个体。在这个婴幼儿成长过程中,审美和艺术的教育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少年生命美学应该是从古至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着,却并没有真正形成为美学或者教育学的一门分支科学。从人类的教育的起源似乎可以了解人类对于未成年人的生命美学的启蒙和开化。

生存和发展是推动人类教育的两种基本动力,宗教和艺术虽然更多地与人的发展相关,但在教育的起源阶段,它们往往与人类的生存教育分不开。宗教和艺术都担负着不可缺少的社会职能,同样是生存斗争最有效的工具。原始人在促进自身发展的教育方面与他们对生命自觉意识的萌芽分不开,与他们最初的想象力分不开。对死亡的恐惧是一切悲剧最深刻的基础,因为人类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永远活着,但却不免一死。无论如何,死亡是使人们探究生命意义的主要动因。最原始的宗教可能就是围绕着“死亡”产生出来的。人们之所以要埋葬死者、在祭礼中奉献祭品和牺牲,表面上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实际上还是在祈求生命。占卜和巫术的出现,也是为了祈求生命、保护生命。原始宗教寄托着人的理想和情感,带有宗教意味的祭礼同时也具备诗和艺术的色彩。在上古时代,艺术追求和宗教仪式往往结合为一。杜威(J. Dewey,1859—1952)在《自由与文化》中说:“历史研究表明,原始宗教之所以有决定人们信仰和行为的力量,就是由于它们有能力通过礼节和仪式、神话和传说这一切具有艺术作品特点的东西去影响人们的情感和想象。”在原始人那里,艺术是增强感知能力和储存信息的有力手段。所以,各民族最先出现的文学艺术形式都是舞蹈、音乐、诗歌、史诗就不足为怪了。而最初的教育也正是借助姿势语言(舞蹈)和口头语言(诗歌)进行的。舞蹈是原始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舞蹈具有多项功能,如宣泄生命活力;性选择和人种改良;操练式舞蹈也是军事训练,具有威慑和驯化人的作用;强身治病及加强社会约束力等。原始人的音乐教育也正是在于影响别人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结成更为友好的关系。“原始社会的宗教和艺术教育旨在充实和发展人的精神生命,同时也仍然与人的生存状态紧密相关。而原始人从事审美艺术的动机,也正是为了将个人短暂生命化为较为长久的存在,最早的艺术教育就是帮助有限生命达到无限,使人从物质存在向精神存在不断地超越、发展。”

从原始教育的起源似乎可以看到,少年生命美学主要就是应该通过文学艺术来培育未成年人,把人类的肉体生命升华为真正的“类存在”,以区别于一般的灵长目高等动物。尽管现在的家长十分重视婴幼儿的培养,但主要集中在智力方面,却忽视了下一代的身体健康。少年生命美学应该在婴幼儿、少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来塑造少年一代,而且身体健康应该是第一位的。身体的健康应该体现在:少年的外貌、体质、形体、动作、大脑、神经系统、各种器官的健全、健康、健美,以及所形成的天真活泼、朝气蓬勃、容光焕发、身强体壮、形体挺直、反应敏捷、步履矫健的体质形象。另外,少年生命美学主张少年健全、健康、健美的体质形象的塑造和培养应该尽可能走社会化的道路,以求得少年美好形象的平衡发展。

(二)中青年生命美学

中青年生命美学主要研究中青年人的生命对人的审美关系,或者说人类中青年时期生命中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问题。

中青年大约是18—60岁的人,其中大约18-35岁为青年人,36-60岁是中年人。这一时期是人类生命最旺盛、最沉重的时期:一个人结束了依附家庭和学习阶段的人生,开始了独立生活,进入社会之门,以一定的职业开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生活,并且要通过恋爱和婚姻组建家庭,承担起养家餬口、养育后代、赡养父母的职责。对于中青年人来说,生命美学的最基本要求应该是“健康第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标准主要指针有:(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工作有效率。(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5)具有抗病能力,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 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龋齿,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中国传统医学的健康指标主要有:(1)双目有神。神藏于心,外候在目。眼睛的好坏不仅能够反映出心脏的功能,还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联。眼睛是脏腑精气会聚之所在,因此,眼睛的健康也就反映出了脏腑功能的强盛。(2)脸色红润。脏腑功能良好则脸色红润,气血虚亏则面容也显得没有光泽,脸色就是人体五脏气血的外在反映。(3)声音洪亮。人的声音是从肺里发出来,声音的高低自然决定于肺功能的好坏。(4)呼吸匀畅。中医认为,“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人的呼吸和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呼吸不急不缓、从容不迫,才能证明脏腑功能的良好。(5)牙齿坚固。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牙齿的好坏反映着肾气和肾精的充足与否。(6)头发润泽。中医认为:“髪为血之余”,“肾者,其华在髪”。头发的状况是肝脏藏血功能和肾精盛衰的外在反映。(7)腰腿灵活。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惫矣。灵活的腰腿和从容的步伐是筋肉经络和四肢关节强健的标志。(8)体形适宜。中医认为,胖人多气虚,多痰湿;瘦人多阴虚,多火旺。过瘦或者过胖都是病态的反映,很容易患上糖尿病、咳嗽、中风和痰火等病症。(9)记忆力好。脑为元神之府,为髓之海,人的记忆全部依赖于大脑的功能,髓海的充盈是维持精力充沛、记忆力强、理解力好的物质基础,也是肾精和肾气强盛的表现。(10)情绪稳定。中医认为,情志过于激烈是致病的重要原因。大脑皮质和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精神恬静,自然内外协调,能抑制心理疾病的发生。中青年生命美学应该塑造出中青年人的美好形象,而中青年人的健康指标,特别是中医的健康指标,可以作为中青年生命美学塑造中国中青年美好形象的基本参数。

(三)老年生命美学

老年生命美学主要研究人的老年时期(国际规定65岁以后、中国规定60岁以后)人的生命对人的审美关系,或者说人类老年时期生命中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问题。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中国从200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面临着医疗、社保、养老、赡养等一系列问题。为此,除了国家、社会应该执行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依、老有所安的政策外,还应该提倡建构老年生命美学来塑造中国老年人健康、安详、和谐、美好的人生。老年人的年龄一般有:年代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年代年龄受之父母,不可改变,但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却可以通过身心锻炼、个人努力加以改变,推迟衰老,弥补其不足。

人进入老年,生理上会表现出新陈代谢放缓、抵抗力下降、生理机能下降,以及头发、眉毛、胡须变得花白等特征;部分老年人还会出现老年斑症状,偶见记忆力减退。因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显得格外重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1)感知觉尚好。稍有衰者,可通过戴眼镜、助听器等方法弥补,判断事物不常发生错觉。(2)记忆良好。能轻松地记住一读而过的七位数字可说明记忆良好。(3)逻辑思维健全。说话不颠三倒四,回答问题条理清晰。(4)想象力丰富。不拘泥于现有的框框,做的梦常新奇有趣。(5)情感反应适度。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对事物能泰然处之。(6)意志坚强。办事有始有终,能经得起悲伤和挫折。(7)态度和蔼可亲。能知足常乐、制怒。(8)人际关系良好,乐意助人也受他人欢迎。(9)保持学习的兴趣。能坚持某一方面不倦地学习。(10)有正当的业余爱好。如养鱼、下棋、种花等喜好。(11)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保持一致。(12)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活动。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变化。以上这些老年人健康指标,应该也是生命美学塑造老年人美好形象的主要健康参数指标。在此基础上,老年生命美学应该在适宜的丰富多彩的老年实践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适合于老年人生命的美好形象。

三 符号生命美学

符号生命是人类的社会性别、社会素质、社会气质所显示意义的生存和能力。符号生命美学是研究人的社会性别生命、社会素质生命、社会气质生命对人的审美关系的分支美学,大致可以分为性别生命美学、素质生命美学、气质生命美学。

(一)性别生命美学

性别生命美学主要研究人类的性别生命对人的审美关系,或者说主要研究人类性别生命中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

人类的性别区分虽然离不开自然的、生物学、生理学的基础,但从根本上来看,应该是社会和社会实践造成的。自从法国女性伦理学家波伏瓦(S. L. E. M. B. d. Beauvoir,1908—1986)提出了社会所造成的“第二性”以后,这种人类性别的社会区分观念就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人类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原来的肢体和行为方式,成为直立行走的人,从而使得人的第一性征(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乳房、毛发、喉结等)都成为了视觉对象,变得明显起来,女性比男性更具外观吸引力,同时性行为方式也主要改变为面对面吸引和交合。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就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性别差异:女性主要从事采集和家庭生产劳动以及家务劳动,而男性主要从事狩猎、耕作等室外体力劳动。在第一次大分工的基础上,人类社会产生了母系社会,女性在社会中处于主导的、决定的地位和作用,男性处于次要的、服从的地位和作用。后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出现了私有制和私有财产,于是产生了父系社会,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完全颠倒过来了。在外观形象上,女性以“丰乳肥臀”“纤手细足”“白肤凝脂”等阴柔形象为主要标志和美的表征,男性则以“虎背熊腰”“五大三粗”“孔武有力”等阳刚形象为主要标志和美的表征。这样一来,就有了产生社会性别的生命美学的基础。

经过长期父权制社会的制约和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性别生命美学的标准和规范。其中,男性生命美的衡量标准主要有:(1)情绪饱满。(2)举止庄重大方。(3)服装整洁。(4)表情自然。(5)言谈讲究分寸。(6)豪爽而幽默,临危不惧,处变不惊。(7)做事利索果断,不拖泥带水。(8)以谦逊为美德,不恃才自傲,不炫耀身份、地位,不讲阔讲排场。(9)具有健壮的体形,注重强体健身。同时,男性美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坚毅刚强型,睿智机敏型,蕴藉深沉型,热情豪放型。女性生命美的衡量标准主要有:(1)举止:端正、庄重、斯文、得体。(2)态度:真诚、温和、耐心、善良。(3)作风:正派、高雅、自重、自信。(4)性格:活泼、温情、乐观、大方。(5)言谈:直言,不饶舌;娓娓动听,甜美悦耳。同时,女性美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温柔娴静型,高雅端庄型,自然质朴型,妩媚优雅型。

2017年,英国展开了一项关于男女生命审美的调查,利用从全球名人中投票选出的完美身体部位合成图来说明男性与女性的不同审美。调查显示:女人心目中理想的外表是,拥有修长匀称的身材和冷艳高贵的面孔;而在男人心目中,则眷恋丰乳肥臀的身材曲线,一切性感的部位都是他们的钟爱。女性认为,胸部无需太过丰满,恰到好处即可;而男性则希望,女人拥有丰满诱人的胸部。女性、男性对面部长相的审美也大不相同:女性偏爱年轻瘦削、五官立体的;男性依然要求妩媚性感,姿态撩人。男女眼中最完美男性身体基本达成一致。一头飘逸的长发于任何人而言都是魅力无限,不同的发型可以展现不同的气质。女人似乎偏爱深色高贵的发型,而男士们倾心于有女人味的金发波浪。女性和男性同样注重男人的阳刚气概,轮廓鲜明、拥有强壮的肌肉的男性身体在二者看来都是性感迷人的。相对于男性对肌肉的看重,女性会容易被深邃忧郁的男性面孔吸引。这些应该可以作为建构性别生命美学的主要参考指标。通过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来塑造男女两性的美好形象。

(二)社会素质生命美学

社会素质生命美学主要研究人的社会素质对人的审美关系,或者说主要研究社会素质生命中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

素质生命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的思想感情和言语行为中具体表现的生命存在。社会素质一般可以定义为:一个人的文化水平高低,身体健康程度,家族遗传于个体的惯性思维能力、对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智商、情商层次高低,与职业技能所达级别等先天和后天资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人的素质分类有所谓“三类八种”之说:三类素质包括自然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八种素质是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生命素质主要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完全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所以,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资质、能力及其质量水平。

人的生命审美素质是人的生命素质中比较高级层次的资质和能力。在审美的过程中,生命主体裹挟着自己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生命阅历,全身心投入其中,形象思维沸腾,美好情感激荡,直觉灵感闪现,神思想象飞翔;生命与智慧、直觉、激情、创造融会贯通,生命在心灵中获得创造进化的新生。生命素质在这一过程中完全、彻底、全面、透明地敞亮、舒展开来。人们的审美素质,展现为人们感知美、鉴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和自觉意识。缺乏美的感受力,立身如在牢笼,心灵如在桎梏,久而久之,灵动活力的生命便成了无动于衷的“空心人”“橡皮人”。生命沉沦为一种简单的动物性的存生,无法深刻感受到宇宙里绽放出的美丽的光芒。感觉缺失的状态往往在堆积着心灵的死亡。感知美就是培养敏感的审美心灵;学会感受各种各样的美;积累美的形象;感受美的兴味,拥有一颗柔软心。感受美并获得丰富的审美情感、丰富的审美体验,才能形成独特的审美价值追求、养成健康高雅的审美趣味。所以,审美力还包含着体验美与欣赏美的能力,即确立“以真启美”“以善储美”的标准,以表现健康的人性、美好的生命的审美对象为美,在身、心、物、事的交融中享受欣赏美的过程。

美感常常闪烁于事物与眉睫、心神之间,那种直抵心灵的震撼、激荡、平和、温宁,在那时那刻是令人陶醉的。然而,也常常是如石火电光一般,一闪而过。强调要珍藏生活中所有关于美的故事与形象,其意义就在于可以更细致、更真切、更深刻地去体验美。审美力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创造美。美在创造中,创造诞生美。人类社会的进化与文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不断美化的过程。通过美的提升,人类告别兽性,回归人性,憧憬神性,是创造美的力量让人拥有不同凡响的价值与意义。当一个人意识到美与爱的存在,并努力学习创造美与爱的世界,那么,就是心灵的苏醒与生命的觉醒。

人的审美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美学精神和传统审美文化,又要加强美学自我修养,培育审美意象、审美观念、审美理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趣味,提高审美认知、审美图式、审美情趣,沉浸艺术欣赏和创作活动,增强审美判断,升华生命素质。这些似乎可以作为建构社会生命素质美学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气质生命美学

社会气质生命美学主要研究人的社会气质生命对人的审美关系,或者说主要研究社会气质生命中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

气质,一般指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风格和气度。气质既是个人素质,又是复杂的化合物。构成气质的,有与生俱来的容貌、体质,更有后天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心理机制等。美丽的容颜、入时的服饰、精心的妆扮,能给人以炫目的美感,但这种外在美毕竟短暂,如浮云过眼、昙花一现。而气质生命风采,则逐日增辉,即使容颜褪尽,它仍会风韵犹存,这才是一个人的素质生命的真正魅力。

气质生命的魅力,可以通过人的风度、性格、智慧等表现出来。它从人的美中渗透出来,可以给人一种独特感;从性格美中渗透出来,则给人一种刚柔感;从智慧中渗透出来,则给人一种睿智感。其中,男性的气质生命特点主要是:沉稳、刚毅、执着、豁达、豪放、爽朗、乐观、粗犷、坚韧、威严、大胆、果断、博大、深沉等,具有特殊的力度感。女性的气质生命是妇女最优秀人品的集中体现,是道德纯洁、情操高尚的最高体现。

人的美有两种基本划分,一种是外在的形貌美,一种是内在的心灵美。人的外在美是人自身美的凝聚和显现,既能给本人以极大的心理满足和自美的心理享受,又能给他人以审美美感,使人赏心悦目。追求外在的形貌美,是人的本然天性,不应加以禁锢、压抑,而应予以美学上的引导。心灵的内在美则可以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能引起人的内心深处的激动,打下深刻的烙印。内在美操纵、驾驭着外在美,是人之美的源泉。正因为有了内在美的存在,人才能真正成为完美的人,才能让人产生由衷的美感。灵魂比身体可能具有的美还要美得多。孟子将内在美理解为“充实”“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人们如果能“善养吾浩然之气”,就能不局限于有限的身体而腾跃到内心充实的境界。所以,内在美比外在美具有无可比拟的深度与广度。

人的气质生命美是人类生命的内秀与外美的和谐统一的体现。虽然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但具有气质生命美的人,他的内秀与外美必须是共存同在的。一个人应该既容貌端正、仪表堂堂、体态健美,又道德高尚、为人正直、思想进步。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失衡、悖离、逆反、偏重、差池,都不能视为真正的气质生命美。生命气质的内美外丑或者外美内丑,都违背了人的气质生命美的和谐。这些应该是建构社会气质生命美学的主要内容。

四 精神生命美学

精神生命是人类的科学、政治、道德、宗教等意识形态所显示出来的资质和能力。精神生命美学是研究人类的科学生命、政治生命、道德生命、宗教生命等意识形态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对人的审美关系的分支美学,主要研究科学生命、政治生命、道德生命、宗教生命中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精神生命往往表现为理想和信仰的追求。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之子,同时又是社会的主体,还是历史的主角。人类不仅具有向死而生的肉体的物质生命,还具有显示意义的象征的符号生命,也具有永恒不朽的灵魂的精神生命。人类的生命是物质生命、符号生命、精神生命的同生共在体;人类的物质生命、符号生命、精神生命三者之间互相滋养,相互依存,使人成为宇宙的精华、世界的杰作。正是人类的精神生命,使得人类的生命升华,超越了一切其他的高级动物,尽显出人类的地位、价值、意义。人类的精神生命主要体现在人类的意识形态上,因此,大致可以分为科学生命、艺术生命、政治生命、道德生命、宗教生命;相应地,精神生命美学也可以分为科学生命美学、艺术生命美学、政治生命美学、道德生命美学、宗教生命美学。

(一)科学生命美学

科学生命美学主要研究科学生命对人的审美关系,或者科学生命中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

科学生命是充满着科学精神的生命。科学精神是一种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实事求是精神(从实际事实出发寻找规律)、知性求知精神(从现象探求本质)、理性求真精神(把感性与知性结合起来探索真理)。科学生命是精神生命美学的基础,应该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和融合。不仅科学家应该拥有科学生命,人类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拥有科学生命,因为科学所探索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人类的生存依据。科学家以实事求是精神、知性求知精神、理性求真精神来探索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时,科学生命给他构筑起牢固的基础,使他能够为了追求真理而舍弃自己的物质生命(肉体生命)和符号生命,反过来又促使他的物质生命、符号生命、精神生命融为一体,永世长存。哥白尼(N. Kopernik,1473—1543)的地心说颠覆了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日心说”而被宗教裁判所处以火刑,但他义无反顾,大义凛然,永垂青史。

在科学生命的实事求是精神(从实际事实出发寻找规律)、知性求知精神(从现象探求本质)、理性求真精神(把感性与知性结合起来探索真理)的基础上,科学生命也与善、美相统一,不仅在追求善、美的过程中完善了真理,而且促进了科学生命、科学事业、科学成果的审美化和艺术化。相传,古希腊天文学家最初只发现了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但在“十”的完美数字审美观念指引下,最终发现了冥王星,加上太阳而构成了一个“十全十美”的太阳系,完成了太阳系的科学探索,得出了真善美融合统一的太阳系行星体系。还有,数学中的“黄金分割”比例线条(1:0.618),被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80—约前500)发现为是世界上最美的线条比例;科学家们在科学生命精神指导下发现,世界上许多事物的美好构形的比例几乎都是黄金分割线比例,如人体上下两截的比例、上下手臂的比例、大小腿的比例、脸部五官之间布置的比例,书本设计长和宽的比例,一片叶子的叶脉长短的比例等等。科学家们在用数学方程式概括某一科学原理时,也是追求最完美的方程式(简洁的、对称的、符号化的公式),比如,相对论的完美公式“E=mc2”,圆周长的完美公式“L=2πr”,椭圆面积完美公式“S=πab”,等等。因此,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在《数学中的美》中说,美即与宇宙真理相和谐。

即使不是科学家,人类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拥有科学生命,因为每一个人要在自然和社会中生存,就必须懂得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就要知道许多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真理,这就是人类社会应该进行科学普及的缘由。如果没有起码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真理,就不可能达到真、善、美的融合统一,也就不可能得到幸福美满的生活。比如,每一个人都希望健康地生活,也就是让自己的生命合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地运转,并且能够实现生命和谐发展的目的,从而在自己的每一种生命的感性表现中显现出这种生命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就是达到了真善美的融合统一。因此,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人类的科学生命也是一种规律性的基础,也是要达到真善美融合统一的境界的。由此可见,科学生命美学对于科学家和每一个人类成员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艺术生命美学

艺术生命美学主要研究艺术生命对人的审美关系,或者艺术生命中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

艺术生命美学是精神生命美学的核心,因为,美学就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艺术生命是充满艺术精神的生命,艺术精神的主要表现就是充沛的审美情感、丰富的形象思维、敏锐的直觉灵感,艺术精神的目的最终就是让人的精神生命达到自由和谐的审美境界。人类的艺术生命与人类在社会实践基础上达到的审美自由境界紧密相连,人们只有在审美自由境界中才可能真正拥有艺术生命,达到艺术生命美学的追求。

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非常重视人类艺术生命的养成。他把美和艺术及其审美当作人类达到他的“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政治、道德)理想的手段。《论语·泰伯》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孔子把美和审美及其艺术作为人类修养成人的根本途径。《论语·述而》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意思是说,以道(形而上的道理)为志向,以德(伦理道德)为根据,以仁(仁爱)为凭借,活动于六艺(诗、书、礼、乐、御、射)的范围之中。孔子的理想就是要通过“礼乐文化”来塑造人的艺术生命,从而塑造“君子”的完美人格。孔子甚至还相信“尽善尽美”的周代《韶》乐可以让人“三月不知肉味”。

德国古典美学家、诗人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把人类的发展阶段划分为三大步:自然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所谓“自然的人”,就是一般的肉体生命的存在;所谓“审美的人”,就是经过了美和艺术的教育而拥有“艺术生命”的人;所谓“自由的人”,就是经过了审美自由境界而达到了政治和道德自由的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美和艺术或者说美的艺术,可以使人摆脱感性冲动的物质束缚和理性冲动的精神枷锁,达到一种具有“可规定性(可以按照一定目的来塑造的虚空状态)”的“艺术生命”及其审美自由状态,从而达到一定的政治和道德的自由境界,也就是“人性完整”的人。实际上,也就是因为美和审美及其艺术,使得人类具有了充沛的审美情感、丰富的形象思维、敏锐的直觉灵感,从而可以按照一定规律和一定的目的,通过社会实践来塑造出合乎“完整人性”要求的拥有“艺术生命”的人。由此可见,艺术生命美学的建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它应该是精神生命美学的核心部分。

(三)政治和道德生命美学

政治和道德生命美学主要研究政治生命和道德生命对人的审美关系,或者政治生命和道德生命中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

政治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中各种权利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在阶级彻底消灭之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阶级性。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现象,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制度和道德观念,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永恒不变的道德。政治和道德可以归纳到人对现实的伦理关系之中,因为二者都涉及权利主体的利益,并且都以“善”为价值目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内圣外王”的说法,就是把政治和道德合在一起的概念范畴,因此,政治生命和道德生命也可以概括为伦理生命,政治生命美学和道德生命美学也可以概括为伦理生命美学。

所谓政治生命和道德生命,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指的是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品德修养、思想觉悟、政治表现等的资质和能力。一个人一出生就有了物质生命或者肉体生命,然而一个人为什么而活着、怎样活得有价值,就要有健康的思想、纯洁的心灵、良好的品行,由此就产生了一种政治生命和道德生命(合称为伦理生命)。一个拥有高尚、纯洁的政治生命和道德生命的人,应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奉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生命美学和道德生命美学应该在实践政治和道德的规范、准则过程中,努力实现人们在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中的审美自由境界,使每一个人在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塑造成为自由的政治人和道德人,成为具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美、“先人后己”的道德美的“人性完整的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四)宗教生命美学

宗教生命美学主要研究宗教生命对人的审美关系,或者宗教生命中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

宗教是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类对于超自然和超人类力量的敬畏、崇拜和遵从。它相信世界存在超越物质世界万物、主宰着万事万物和人类命运的上帝或者神灵,并且上帝和神灵是与人一样具有意识、情感等生命特质,能够与人的生命相通的神秘存在。无论是原始宗教,还是世界上流行的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或者是其他的各种宗教,实质上都是人类在没有充分认识世界奥秘和掌握自己命运时的一种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最后都形成为一种幻想的信仰体系。因此,只要世界上依然存在着神秘的未知世界,只要人类还无法完全如意安排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命运,就有宗教和宗教信仰的基础。

宗教本来应该是灭除人生痛苦烦恼、获得希望平安、匡正世道人心、确立伦理道德、发动社会反省、调整舆论,促进人类进一步认识未知世界、探索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如意支配自己的生活和掌握自己的命运的工具和手段,但是,在阶级社会中,宗教却被统治阶级用来作为蒙骗、麻痹大众的“精神鸦片”。即使在多媒体时代,由于宗教产生的根源还无法完全消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因此,从远古至今天,广大宗教信仰者都在社会实践中不同程度上形成了宗教生命。这些人在自己的宗教生命中寄托了无限的希望和终极的关怀所形成的信仰,赋予了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勇气、力量、追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构建宗教生命美学就成为可能,可以引导宗教信仰者丰富、促进、升华他们的宗教生命,在追求神圣价值(圣)的终极目标和美好向往的过程中,运用宗教发展中历史积淀的丰厚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遗产,来塑造他们的美的人格、美的灵魂、美的人性,建设他们的幸福家庭、和谐社会、美好生活。

综上所述,新实践美学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将努力建构起包括少年生命美学、中青年生命美学、老年生命美学的物质生命美学,包括社会性别生命美学、社会素质生命美学、社会气质生命美学的符号生命美学,包括科学生命美学、艺术生命美学、伦理生命美学的精神生命美学,让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回归到生命的社会实践本原,充分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生命美学优秀遗产,进一步多元化、开放化地发展和繁荣中国当代美学。新实践美学的生命美学还要极力追求物质生命、符号生命、精神生命的有机融合,让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生命变得更加丰满、精彩、完美,逐步实现各族人民的人生理想和信仰,以塑造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