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择业和社会保障

80酷酷网    80kuku.com

    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人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个人有了选择职业的自由。近5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大发展,也为人们自由择业解除了后顾之忧,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过去中国的劳动者被称作社会大机器上的“螺丝钉”,强调的是国家利益优先,个人的职业志向被忽视。中学或大学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作,基本上一定终身,很少有自主择业的机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劳动者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得到重视,个人的职业志向与国家的总体利益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得到兼顾,一方面促进了全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使公民的自由择业权利得到保障。

  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在各地普遍建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建立了全国性的网上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每年有上千万人次的劳动者通过市场转换职业。

  1997年以来,中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失业保险条例》及《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建立和完善,已有超过1亿的劳动者参加养老和失业保险,参加医疗保险的也达到8000万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为劳动者自主择业解除了后顾之忧,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不管在哪干,保险接着算”,人们不再为因转换单位而失去社会保险而担心。

    持一张社会保障卡,上海城镇职工就可以在全市900多家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中任选一家看病买药。

  中共十三大提出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为想从事政府公务的公民提供了新的职业选择。自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及一系列配套法规颁布实施以来,确立了国家公务员面向社会招考、打破身份和地域限制、公平竞争的原则。目前已有10多万公民考上各级国家公务员,其中包括1.7万多名农民。中央政府即国务院各部门已有4000多名国家公务员由公开招考录取。在政府机关内部,已有29个省区市实行了竞争上岗,有35万个职位是由竞争上岗产生的。

    机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根据十五大提出的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通盘考虑,制定方案,积极推进。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取得明显成效。各级党政群机关普遍推行干部竞争上岗和岗位轮换,干部队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图为第二届中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人才招聘周开幕。

    从棉田走向工地

    为了帮助南疆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002年5月30日,自治区有关部门首次从站敏乡选拔了60名青年到乌鲁木齐市建筑工地打工。这些原来在家种棉的青年现在在建筑工地每个月都能挣到七八百元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户口的壁垒被打破,已有1亿多农民进城工作,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有了职业选择权。1958年公布的《户口登记条例》限制农民进入城市,形成了城乡分离的二元户口结构。这种人为分割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做法,阻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也使人们的自由迁徙权和职业选择权受到限制。据来自公安部的信息,中国户籍管理制度正在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完善和改进,将进一步放宽对居民户口迁移的限制,最终实现有固定住处、有工作、有生活来源的中国公民都可以到当地派出所办理户口,即实行按照在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按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关于逐步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精神,公安部于1995年向国务院上报了《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经过试点,2001年3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要求各地在2001年10月1日前全面部署。据不完全统计,仅天津、辽宁、江苏、河南、重庆、新疆等地,已为符合条件的(即居住在县市政府所在地城关镇、建制镇,具有居住条件、稳定生活来源和合法职业的公民)138.6万人在小城镇办理了落户手续。而市场经济发达的浙江、广东等省已先行一步,正式取消了城乡户口差别,建立了统一的户口制度,为公民自由迁徙和择业提供了条件。

  近年来,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已逐渐代替以身份和地域限制公民选择职业的体制。除了传统的需要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进入的医生、律师等行业之外,中国在许多行业建立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如会计、秘书、推销员、物业管理员、电子商务师、心理咨询师、软件工程师等,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更加重视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表明就业领域向着更加注重个人职业能力转变。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