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不搞MBO:取之无道怎能行之久远?

80酷酷网    80kuku.com

  

  一代枭雄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并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把个日趋没落的东汉帝国股份有限公司(因东汉帝国王侯分有大量土地,且封建帝国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故称之为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得不断成长,业绩连续翻番,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可以说使汉帝国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了,属于有大功又有实权的管理层。但其一直为丞相,最后也不过封为魏王。曹操至死也未搞个mbo(管理层收购)——称帝,实现对东汉股份法律上的掌控,直到其子曹丕才废汉称帝。曹操在《短歌行》中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一般认为抒写了其求贤若渴的心情,但我认为此“君”未必就没有“君位”的意思。曹操是有心建立自己的曹家王朝的,那么他为何不搞个mbo称帝呢?

  首先是市场法律道德环境不允许。曹操是卓有成就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此外,其书法,音乐,围棋技艺亦接近国手的水平。以他的知识、胆识和能力而言,算得上是盖世英豪,做个大股东、董事长执掌东汉股份应该是说得过去的。其封魏王,加九锡,但就是不敢称帝,当手下人劝进时,他说:“若天命归我,我当作周文王。”显然,统一了北中国的曹操非常明智,自己称帝就把以前所做过一切,包括在百姓心中积累的民望几乎全部抵消,这是桩不合算的买卖,而他的儿子曹丕则无历史包袱,但还是搞出个“禅让”的把戏,让献帝自己承认:“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汉道陵迟,世失其序。降及朕躬”,终于实现了对东汉帝国国有资产的零收购。曹氏两代人处心积虑要克服的合法性难题,对刘备而言,根本不是个问题,因为刘备有刘氏血统,这是道德资源,其无形资产使他最具备做董事长的资格。所以刘备于西南一隅称帝,不是割据而是复兴汉室,人中之龙的诸葛亮不辅佐占据大半个中国的曹操,也不投奔有东南膏腴之地的孙权,而是在刘备无立锥之地时,因三顾茅庐出山,不能不说孔明先生也看好“刘氏宗室”的潜在价值。

  其次是公开竞卖不能搞。曹操以善于用人而闻名,所谓任人唯贤,不论出身、等级,有才之人,在曹操那里多能得到重用。如他降低用人的道德标准,以英雄的眼光,而不是以圣贤的标准去评估人才,并把人才放在适当的位置。例如,在官渡战后所获的战利品中有一批书信,都是朝廷大小官员、军中将领暗通袁绍的信札,有人建议曹操将这些脚踏两只船的投机者“收而杀之”,曹操却下令把这些信烧了。曹操深信:人不可能神圣、无缺点。取其长,容其短,必有很多人乐于效命。不过在谁掌握国家政权的问题上,曹操自己也明白那是不好任人唯贤搞公开竞选的,因为当时曹以权谋,奸诈,残暴闻名,人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加上当时的道德环境,如果搞公开竞卖,曹操很有可能搞不到东汉帝国的资产。他自己拚搏出来的业绩是不会让别人来坐享其成的,所以曹操没有猴急的搞mbo去称帝,自己干脆来个不垂帘也听政,到时机成熟时让自己的儿子去搞mbo吧。

  再次是收购资金说不清。曹操经营后东汉帝国的成就,当然主要是靠自己的智慧、汗水,靠网罗来的大批文武将帅共同奋斗取得的,但大家都知道,曹操的“第一桶金”是来自于“挟一天子以令诸候”,那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是“黑钱”,说明曹操是有原罪的。因此有大智慧的曹操明白,需要通过某种方法把“第一桶金”漂白,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时间。曹操的现有资金也不够雄厚,当时有刘家血统的刘备时时打着“光复汉室”的幌子与其过不去,并常联合孙权抗曹。赤壁之战使曹操大败而逃,曹的自有资产更是遭受重大损失,这收购资金问题可让曹操大伤脑筋。

  再次是定价机制不健全。当时一帮所谓清流,包括一些文学家、医学家等可算是中介机构。他们的独立性似乎很强,一些名士就对曹操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如东汉名士祢衡,就曾当面历数曹操的罪过丑行,那个名医华佗还想将曹操的脑袋剖开瞧瞧。结果曹操不仅杀华佗、杨修等,还借刘表之手除掉祢衡。如果让这些中介机构来为东汉股份国有资产的转让来定价,显然对曹操不利,而由曹自己影响和把持的中介来评估定价,更难得到大家的信任。曹操要搞mbo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曹操有心篡位却没有急于称帝,那是他的明智之举,否则就极有可能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不过也许是曹氏的mbo确有许多阴暗之处吧,其子曹丕mbo后不久,司马氏又仿效曹氏继续mbo,最后搞得“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古训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窃国者虽可为王,但取之无道又怎能行之久远呢!一切想搞mbo的人都应深思。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