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洛霍夫(命运比较之三:肖洛霍夫 )

80酷酷网    80kuku.com

肖洛霍夫(命运比较之三:肖洛霍夫 )

自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一个多世纪以来,苏俄前后共有四人获此殊荣: 1933年得主蒲宁,1958年得主帕斯捷尔纳克,1965年得主肖洛霍夫,1970年得主索尔仁尼琴。(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虽属俄裔,但1977年已加入美国国籍,以美国作家身份获奖,故不列入此文叙述之内)四人同为世界公认的大师,在苏俄的遭遇却有霄壤之别,对他们略作比较,对写作者和读者不无启迪作用。

文 丨陈为人

1965年,瑞典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决定把这一年度的文学奖授予肖洛霍夫。

与帕斯捷尔纳克的获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肖洛霍夫的这次获奖,在苏联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宣传和热捧。报上几乎一个口径地说:“这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大事件。”并且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7年前因把诺贝尔奖授给帕斯捷尔纳克时对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攻击,改口说:“瑞典文学院终于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一位伟大的苏联作家的作品……瑞典文学院的这一崇高决定,提高了它的威信……”

其实,肖洛霍夫的获奖,与苏联当局的卖力推销是分不开的。早在1954年,苏联促成肖洛霍夫获诺贝尔奖的运作就已紧锣密鼓地拉开帷幕。1956年,苏共中央作过一项决议:“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候选人的决议,同意高等教育部有关推荐斯科别尔岑和肖洛霍夫的提议。”此后,苏共中央不放过一切机会力推肖洛霍夫,直至他1965年获奖,真可谓“十年磨一剑”。

肖洛霍夫是苏俄文学史上极具争议的作家。他是为东西方两个对立世界所共同认可的文学家;他是唯一既获斯大林文学奖又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什么好事都让他赶上了,肖洛霍夫真可谓“左右逢源”。

静静的顿河

作者:肖洛霍夫

译者:金人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5年08月

肖洛霍夫1905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哥萨克家庭。由于战争,他13岁被迫中断学业,当了苏联红军的一名办事员,参加过剿匪,这些经-历都为他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肖洛霍夫22岁即发表了后来获诺贝尔奖的重要作品《静静的顿河》第一部。此书出版后,肖洛霍夫遭遇了与他的同伴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相似的命运,马上遭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当年许多著名作家、评论家抨击小说歪曲了国内战争,偏离了苏联的革命文艺路线。只是由于得到了高尔基的鼎力支持,小说才得以出版。到第四部出版时,苏联评论界再次产生激烈的争论,有许多“上纲上线”的批判意见,甚至斯大林也指出小说有“非苏维埃倾向”。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