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部分地名考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克拉玛依
克拉玛依
       克拉玛依,维吾尔语,意为“黑油”,得名和一座天然石油沥青形成的小山丘有关。这座面积仅有0.2平方公里的神秘小山丘在市区东北角2公里处,顶部不断有原油涌出,形成“油泉”数处,它的名子叫作“黑油山”。1956年自治区领导研究建议,按维吾尔语读音,将黑油山油田更名为克拉玛依油田。经新华社宣传报道后,“克拉玛依”从此家喻户晓。但“黑油山”一名并未消失,仍专指“冒油”的沥青小山丘。

no.2 独山子
独山子
       独山子得名于附近一座独立的山峰,汉语称作“独山子”,哈萨克语称为“玛依套”,意为“油山”。独山子是新疆石油工业的发祥地,早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已开始开采石油,1936年建厂炼油。到1953年独山子已是万余人口的工业城镇。

no.3 石河子
石河子
       石河子在清代是绥来县(玛纳斯)西边的一个村镇,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现在石河子有称为“老街”的地方,即当年的石河子,是大路边的驿站。此处原有一条玛纳斯河的岔流,枯水期河床裸露,石河子由此得名。从1950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石河子屯垦建设,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no.4 吐鲁番

吐鲁番
       吐鲁番一名的来历含义,有“都会”、“富饶的地方”等,也有认为是“吐蕃”的转音。吐鲁番古称姑师,汉为车师前国地。唐贞观十四年(640年)置西州,辖高昌、柳中、交河、蒲昌、天山等五县,治所在高昌。元末分柳城、火州、土鲁番三部设万户府达鲁花赤,这是吐鲁番一名汉文出现的最早记载。1985年设吐鲁番市。

no.5 哈密

哈密
       古称昆吾,汉称伊吾卢。哈密地名初见于西辽的哈密力,元代又称合迷里、渴密里等。明代作哈密。维吾尔语称“库木勒”,含义来历尚待考证。苏北海先生在《西域历史地理》一书中认为哈密一名源自公元前乌孙族王“昆莫”。清光绪十年(1884年)设哈密直隶厅。1913年改为哈密县。1961年改县为市,次年撤市改县,1977年分设哈密市和哈密县,1983年市县合并称哈密市。哈密在清代被誉为“天山第一城”。

no.6 巴里坤

巴里坤
       巴里坤即“巴尔库勒”,蒙古语,意为“虎爪”。有山形似老虎前爪,由此而得名。也有认为是突厥语“虎湖”之意,因巴里坤湖而得名。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巴尔库勒城,是清初东疆屯兵重镇,亦是新疆最早的军屯、民屯地区。雍正十三年(1735年)将地名汉字写为“巴里坤”。1934年划归哈密行政区。1953年改镇西为巴里坤,1954年成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no.7 昌吉
昌吉
       昌吉地名历史久远,唐朝在天山之北设庭州时曾设张堡守捉于此。11世纪的《突厥语大词典》有记载,称为“彰巴勒克”,《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写为“彰八里”。邱处机《西游记》作昌八刺,《耶律希亮传》作昌八里。以上不同汉字译名来自同一个地名。“巴里”在突厥语是城的意思。“昌吉”与上述古代称谓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古代语言的演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置昌吉县。1983年建昌吉市。

no.8 阜康
阜康
       阜康,意为“物阜民康”,清置阜康县,地名沿用至今。阜康旧名“特讷格尔”。西汉时为卑陆和郁立师国地,东汉属车师后国。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设阜康堡,驻巡检,二十八年(1763年)筑阜康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设阜康县。1992年撤县建市。南部博格达山有天池國家级自然风景区。

no.9 玛纳斯
玛纳斯
       玛纳斯一名,始见于《元史·耶律希亮传》,称作“马纳思河”,清《西域图志》作“玛纳斯郭勒”。蒙古语,意为“巡逻者”。隋为西突厥地,唐隶北庭都护府。宋属高昌回鹘。1954年改称玛纳斯县,属乌鲁木齐专区,1958年属昌吉回族自治州。

no.10 博乐
博乐
       博乐一名历史悠久,最早的记载是公元12世纪耶律大石建西辽后所建的“勃罗城”(在今博乐西南)。旧为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游牧地,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俗称大营盘。《西域图志》称博罗塔拉。1985年设市,现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是“博尔塔拉”的简称,蒙古语,意为“银灰色的草原”。

no.11 伊宁

伊宁
       清初原名固尔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筑宁远城。光绪十四年(1888年)置宁远县,隶属伊犁府。因与湖南省宁远县重名,民国3年(1914年)取伊犁与宁远两地名的首字,改称为伊宁县。由此而得名。是新疆西部重要城市。

no.12 塔城
塔城
       塔城是汉文简称,北部有塔尔巴哈台山,以山得名。塔尔巴哈台,蒙古语,意为旱獭。山地多旱獭,故名。蒙古语称该地为“楚呼楚”,意为木碗,维吾尔语译称为“缺切克”,哈萨克语称作“乔协克”。

no.13 阿勒泰
阿勒泰
       阿勒泰,蒙古语,意为金。阿尔泰山盛产黄金,以山得名。《后汉书》作金微山。从汉代起,先后为塞种、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的游牧地。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在克兰河畔修建喇嘛庙“承化寺”,始有固定居民,为阿勒泰城区之雏形。1921年置承化县,先后隶属阿山道、阿山行政区、阿山专区。1954年改阿山专区为阿勒泰专区。1984年建市。

no.14 库尔勒
库尔勒
       库尔勒,维吾尔语,意为眺望。库尔勒地处交通要道,《西域图志》称作库陇勒。《新疆识略》作库尔勒。汉为渠犁国地,属西域都护府。汉末为焉耆兼并。1930年成立库尔勒设治局,1939年置库尔勒县,属焉耆行政区。1950年属焉耆专区,1954年划属库尔勒专区。1960年并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州政府驻库尔勒。1979年分设库尔勒市,1983年市县合并。

no.15 罗布泊
罗布泊
       罗布泊清代地图作罗布淖尔。古称盐泽,初见于《史记》,两汉书称蒲昌海,后又有渤泽、盐泽、捕鱼儿海、牢兰海、临海、辅日海等,《元史》作罗不。据载历史上的罗布泊湖水广襄300里,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是塔里木河与孔雀河的尾闾和归宿。离湖不远有古代名城楼兰。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元代的《马可·波罗游记》均有罗布泊的记载。《大唐西域记》称作纳缚波。由于孔雀河1962年断流,1972年罗布泊完全干涸了。

no.16 阿克苏
阿克苏
       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白河。阿克苏河水来自天山,河水呈白色。汉为姑墨国地。北宋属高昌回鹘,南宋属西辽。明属东察合台,明末清初属准噶尔。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设阿克苏办事大臣,驻地在今天的温宿。光绪九年(1883年)在温宿城东南三十里择地修筑阿克苏新城,为阿克苏道、温宿直隶州治所,位置在今阿克苏市区内。1983年撤县改市。

no.17 喀什
喀什
       距乌鲁木齐1441公里。喀什即“喀什噶尔”的简称。《西域同文志》释为:“喀什,谓各色:噶尔,谓砖房。其地富庶,多砖房,故名。”又据语言学方面的考证,认为是古和田塞语,意为“玉石之城”。汉为疏勒国地,隶西域都护府。清代称喀什噶尔。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设喀什噶尔参赞大臣驻此。1929年改称喀什行政区,1943年改为喀什督察专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设喀什专区、南冀行政区、喀什地区等。

no.18 塔什库尔干

塔什库尔干
       塔什库尔干,维吾尔语,意为石头城。因城北有古代石砌城堡而得名。地处帕米尔高原东部。《西域图志》作塞尔勒克。《西域水道记》作塞勒库勒,《新疆图志》作色勒库尔,又称塔什霍尔罕。塔什库尔干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称作渴盘陀国,有记载关于克孜库尔干即女城(公主堡)的优美神话故事。名胜古迹有塔什库尔干遗址(石头城),据考曾为唐渴盘陀国都城所在地。还有克孜库尔干遗址(公主堡)以及古驿站遗址等。北部塔合曼乡有依色克布拉克温泉。

no.19 和田
和田
       距乌鲁木齐1548公里。和田历史悠久,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两汉书、《魏书》、《隋书》、《新唐书》、《旧唐书》、《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宋史》、《明史》皆称于阗。《新唐书》称作西山城。明朝复称于阗。元代以来史书有兀丹、忽炭、斡端等,都是和阗或于阗的不同译名。和阗和于阗是古代南北方民族语言的不同称谓,有所差异。但和田地名沿用千年到今天,在新疆的地名中是为数不多的。1959年和阗县改名和田县。1977年后属和田地区。
       和田自汉唐以来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南道必经之地,在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尤其是我国养蚕技术的传播,正是经和田传入西方的。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