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排行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海阳县儒学宫


海阳县儒学宫


  海阳县儒学宫,俗称学宫,在潮州城昌黎路西端。据清乾隆《潮州府志》载:县儒学宫“旧在府治西偏附郡学右”。
  至宋绍兴年间(1100年)县令陈坦迁到锦坊(即今址)。此后历代屡有增修,使海阳县学宫成为一座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学宫现有面积仅存40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为棂星门、伴池、两庑厢房、大成门及大成殿。

 

  大成殿是海阳县学宫主要的建筑,至今仍较好地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风俗,重檐歇山顶,西阔五间,进深四间,金箱斗底槽柱网布置。
  潮州市博物馆现设在县儒学宫内,游览学宫除欣赏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外,学宫内陈列藏宝甚多,文物种类齐全,包括有玉石器、陶瓷器、铜铁锡器、潮州木雕、织绣品、古字画、地方文献(线装册)、民俗文物、革命文物等等。
 

no.2 凤凰塔


凤凰塔
  龙湫宝塔是潮州八景之一。原指潮州城北面韩江河面的小洲上,建于宋代的石塔。塔下有葱郁繁茂的树林,有雅致幽静的寺院,与四周的景物相辉映,构成一幅美妙绮丽的风景。初时名为“塔院维舟”,以游艇常喜系缆于此命名。又因塔边有“龙求湫泉”,因之又名“龙湫宝塔”。可惜宝塔于清代已经倒塌,寺院也荒芜,残存的塔基后来也被洪水冲走去。
  现在,代替此景是韩江东岸边一座古色古香的“凤凰塔”的风光。“凤凰塔”是万历年间(1518年--1585年)知府郭子章所建,塔遥对凤凰山,又与隔江的凤凰台相对而得名。塔右有北溪,早时稀水常涸,叫“涸溪”,凤凰塔因之也名“涸溪塔”。塔为七层八面砖结构,高47.72米,基因46.6米,塔门朝西北。
  凤凰塔独特之风采,引起历代名士的赞美:“船如梭,横织江中绵绣;塔作笔,仰作天下文章。”

 

  关于龙湫宝塔的故事:
  相传明万历年间,潮州知府要在韩江两岸各建一座塔以镇湍急洪水。据说承建这两座塔的是潮州一位著名的建筑师和他的头手徒弟。师傅为了试一试高徒的功夫,决定各承建一座,各自设计,各自施工。师傅自己包建凤凰塔,徒弟包建三元塔。
  两座塔同时开工,进度差不多。塔快建成时,过往行人多数称赞徒弟的三元培,没有人赞赏师傅的凤凰塔。师傅不解,就坐船到20多里的江东圆山看那三元塔。他这里摸摸,那里敲敲,确实挑不出毛病。他表面虽说连连点头,内心却妒嫉,于是找到徒弟说:“塔封顶那天,你我都不能从楼梯走下去,得各显神通从塔顶跳下去。”还择定了跳塔的时辰。做徒弟的只好点头答应。
  约好跳塔的前一晚,师傅把事先准备好的两把伞拿出来,将其中一把叫妻子送到徒弟家里,让徒弟明天打开这把伞从塔顶住下跳。妻子接过雨伞,她心里清楚丈夫平素的为人,艺精但嫉妒心强,她猜丈夫没安好心,便打开雨伞检查,果然是做过手脚的。她于心不忍,吩咐徒弟一定要换把漳州产的好伞。
  第二天,两座塔的下面围满了人,观看师徒两人跳塔。时辰一到,徒弟定神打开一把新雨伞,从三元塔从容跳下,人徐徐着地,没受半点伤。师傅因心中有愧,迟迟不跳,围观的人以为他害怕不敢跳,就一齐喝倒彩。他心一慌,往西边韩江里跳,竟忘记打开雨伞,倒栽到水里,幸有船老大救起他,才捡回性命。这只是人们对潮州工艺大师的昔时斗艺,互不服气所编造的传奇。

no.3 广济门城楼

广济门城楼


  在古府城墙上地众多城楼中广济门城楼最为壮丽。广济门城楼原称“广济楼”,也称“韩江楼”,民间俗称“东门楼”,是原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同时既是潮州名城的主要标志,又是我市北堤城堤的重要关闸。广济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维修,民国廿年(1931年)重修。
  广济门城楼是一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阁楼,外城门原有“东为万春”门额。楼置于高大厚实的台基上,拱门中开,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前后面为木石柱相衔接支撑,并跨出城墙外,成为骑楼。屋面铺双层大青瓦,各层出檐均嵌蓝琉璃勾头滴水,雕栏画栋,四面环窗,飞阁流丹,巍峨壮观。登楼四望,但见韩水北下,长桥卧波,远山如黛。如遇夏秋,水涨潮急,舟帆点点,随波而下。时见江涛拍墩,时见浪花溅岸,画意诗情,殊足欣赏。楼内有联云:“万峰当户立,一水接天来”,正是这一景观的大写意。暮春三月,登楼眺望,韩江水涨,江面开阔,长桥卧波,烟波浩渺,笔峰如画,行船如梭,别有一番景致,故潮州内八景有“东楼观潮”之胜。
  目前,按照三层四檐歇山顶型制,恢复1931年重修前的原貌;修复的依据是清代《潮州古城图》和有关的历史文献,并参照同期的明代城楼建筑,即城台恢复原高,但不加厚,保持东门楼原有防守、防洪和观景的功能。二楼的水泥承重柱恢复为石柱,三、四楼仍用木柱,恢复木石结构,取消水泥结构;梁架、门窗、栏杆、瓦脊等均恢复明式做,拆卸构件经甄别后尽量利用,以保存更多历史信息;瓦面、墙体、地面、石质、台阶等表露部分不直接使用水泥;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面环窗改为格扇门,体现潮州古建筑特点和城防建筑粗犷的风格。同时还拟在各层增加对联、牌匾、历代潮州贤达之士的简介等内容,以提高广济门城楼的文化内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广济门城楼将会重现昔日的光彩,为更多的游客提供一个旅游佳地!
  广济门城楼修缮按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设计,恢复明代石木结构,首层地面标高为19.8米,保留东门楼原有防守、防洪和观景的功能。二楼的原水泥承重柱恢复为石柱,三、四楼仍用木柱,取消原水泥结构;梁架、门窗、栏杆、瓦脊等均恢复明代形式,拆卸构件经甄别后尽量利用,以保存更多历史痕迹;瓦面、墙体、地面、石质、台阶等表露部分不直接使用水泥;修缮后的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面环窗改为格扇门。已基本完成的广济楼城门建筑总高度为24.43米,比原城楼约高出2.4米。在内部装修过程中,施工单位专门从广西采购上等桐油作为木结构的主要油漆原料,并专门聘请潮州有名的古建筑师傅进行彩绘、贴金,更好地体现潮州古建筑特点和城防建筑的粗犷风格,从而提高了广济门城楼的文化内涵。
  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壮观的广济门城楼,以明代古城楼的风采重现于韩江边,成为我市“保护古城,建设名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no.4 王大宝墓

王大宝墓


  王大宝,字元龟,归湖汤头人,系“潮州八贤”之一,生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廷试得中榜眼。初授南雄州教授,绍兴初枢密计议,绍兴八年(1138)差监登闻鼓院,主管台州(浙江临海县)崇道观。后乞辞家居,适逢宰相赵鼎谪居潮州,大宝每天与之研习《论语》,其学识深得赵鼎的赏识。不久,王大宝又被任命为连州知州,在连州他又结识了另一位宰相张浚。张浚主张抗金,遭秦桧陷害,贬谪连州,大宝与他交往甚密。张浚钦佩大宝之为人和学识,命其子从大宝求学。连州任满后,王大宝改知袁州,除国子司业兼崇政殿说书,直敷文阁,知温州,后又先后提点福建、广东刑狱。孝宗即位,王大宝被起用为礼部侍郎,后累官至礼部尚书。王大宝在朝廷中敢于摸秦桧屁股与其斗争,有绰号“王老虎'之称。乾道六年(1170年)卒,终年七十七岁。所著有《易经证人》10卷,《经筵讲义》2卷,《读垣奏议》6卷,《遗文》15卷及《易韦诗解》等。
  王大宝辞世后归葬归湖神前山“沉江月”地,墓碑高2.3米,上刻“宋礼部尚书大宝王公墓”。墓前石翁仲四,石狮、石马、石羊、石望柱、石笋各二,分别对称排列于墓两侧。石雕线条粗扩,工艺简练古朴,雄浑厚重,气势非凡,堪称宋代大型石雕群。

 

no.5 葫芦山摩崖石刻


葫芦山摩崖石刻


  葫芦山因其由南而北,活像一个仰卧的大葫芦而得名。既是旅游胜地,又是摩岩石刻荟萃之所。山多岩石,或拔地而起或峰峰突兀,或悬崖峭壁或傍水临波。成为历代墨客骚人留题勒石的好去处。自唐宋以来,历朝名宦鸿儒留题甚多。现存138处石刻,是广东省三大著名摩岩石刻之一。有赞美湖山,有抒发惰怀,有记述游踪,还有重要的记事。字体草、篆、行悉备。其中计较突出的有:刻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的“李公亭”;刻于宋代的“放生”、“倒景”、“古瀛洞天”;刻于清道光年间的“湖山图画”,有唐韩退之《白鹦鹉赋》;有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潮州郡守俞献卿题的《俞献卿葬妻文》;
  有苏轼题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有于学谦写的“为善最乐”;有陈玉锵书的“放在眼光”;有西湖石壁一绝诗:“水色山不入图画,果然西子比西湖。名区自足传千古,管领何庸待大苏”等皆旷世珍宝。成为游人揣摩、品评的艺术佳作。石刻集中在葫芦山北部寿安岩和南部青牛洞一带,是古城名胜古迹一景“葫芦山摩崖石克”。葫芦山南部山腰建有南岩寺,寺与石刻群相互融合,山林逸秀,竹木苍翠。
  葫芦山顶还保存一段长约200米,高一丈,宽六尺的湖山腰城,为清康熙十三年(1673年)至康熙十六年“三藩”之乱时期,潮州总兵刘进忠反清时所修筑。

 

  关于葫芦山岩石的有关故事:
  王源是福建龙岩人,字启泽,号苇庵,明永乐甲申科进土。宣德十年 (143年),皇帝委派11个朝官为边垂州知府,据说其中有一个是《十五贯》的况钟,王源也是其中之一。王源到潮州上任,那时湘子桥原叫济川桥,只有十八个桥墩,且被洪水冲击得破烂不堪,过江只靠摆渡,地方富绅借渡赚钱。王源一心要修复湘子桥,恰好当时满城传闻葫芦山上有两块石,大数十围,高数丈,人称二蟾蜍,斜斜射向城里,风水先生便说这是“白虎瞰城,主嚣讼火灾”。王源看中这“怪石”,便派衙使李通、陆雄主持劈石造桥之事。这一下惊动了收惯桥捐和渡船钱的豪绅们,赶忙出来拦阻说:“这怪石动不得。”王源答:“既是怪石,只能使潮城人受火灾又多诉讼,为何不除掉?除了怪石又修了桥,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富绅们心里不悦,便在民间造谣惑众,说谁动了怪石,便惹了灾祸,潮郡人将要大难临头。李通、陆雄被吓得不敢动手,只得回报说,这怪石根深蒂固实难除也。但是,王源的决心已定,他说:“韩文公来潮能祭走鳄鱼,我难道连这石头都搬不动吗?”便选定吉日,亲自带了百余名兵勇,大闹葫芦山。他庄重地宣布:“我先动手,如果平安无事,那大家齐动手。”他取了笔在石上大书:“敕广东潮州知府王源除怪石”。大家看见王源动手,便跟着干起来,一起把怪石打碎,大的拿去作桥梁,小的拿去砌桥墩。王源这一举动深得广大民众的拥护,大家齐心协力,仅几年便把破烂的湘子桥修复,还增建了五个桥墩,并在每个桥墩上建造了不同式样的楼阁,非常别致。王源还把“济川桥”改名为“广济桥”。从此,葫芦山上不再闹怪石,潮城人也不再怕“白虎煞气”了。王源在潮州时,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后人曾在湘子桥头兴建“王公词”纪念。后因桥头经常水涨,不便祭祖,又把“王公祠”迁移到金山麓下,每年前往祭祀已的人很多。
 

no.6 涵碧楼


涵碧楼


  涵碧楼位于潮州西湖公园湖畔上,在近代历史上的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中,周恩来、周逸群等曾驻扎于此。
  1925年10月第一次东征时,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曾住在潮州,那时他以“左” 派面目出现,时常早起来此,手捧中正剑,高声朗读孙中山总理遗嘱。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军转战人粤,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郭沫若等领导人,9月23日进人潮州,至30日撤退,前后共七日,史称“潮州七日红”。楼前被称为英雄树的木棉据说已有400多年的树龄。
  现涵碧楼楼中陈列着抗战时期的一些重要文物,被潮州市政府列为潮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年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no.7 镇风塔


镇风塔


  镇风塔在饶平县拓林镇东北l千米的风吹岭西麓。困拓林地处海滨,屡遭风潮之害,昔人于岭高面海,常年风声飒飒的风口处建塔,取镇风镇水之意,故名。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二月建,塔高22米,基围16米,七层八面,塔身各层用石板铺盖,游人可在塔内沿螺旋形石阶登上各层,塔廊还装有石栏杆,每层开设圆窗和拱门,可供游人步出塔廊览观山胜。1985年省文管会拨款维修。1989年6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no.8 大埕所城

大埕所城


  古哨大所城古称大城所、大埕所。明、清海防军事重地,在饶平县所城镇小金山南侧。
  明洪武初年,朝廷于全国沿海设卫所防御倭寇,因卫所设于大埕,后简称所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百户侯顾实创建,呈方形,条石砌筑,城垣高二丈七尺,周围六百四十三丈,四周挖护城池,池加城之数五十三丈。分东西南北四城门,城门上筑重楼,城垣四角各设敌台。全城面积2600亩,昔时城内有三街六巷,街道宽一丈五尺,用石板铺筑。清康熙三年(1644年)迁拆,七年展复,康熙八年重建。据《潮州府志》载:“所城称大城所,设正千户二员,副千户三员,百户十员,镇抚一百,旗军一千二百二十三员;各种军器五千四百五十七件。”

 

  目前,四城门尚存,东西城垣尤为完整,是潮汕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1981年被列为饶平县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