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之玉器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白玉角觿


  清中期

  高10.5厘米

  估 价:rmb 35000—50000

  因材施工,纹饰繁复,造型奇特。

no.2 附:古玉做旧染色的手段
  为了便于仿制古玉,作伪者除利用玉皮鱼目混珠外,还炮制出了一系列对玉染色造假的方法:一、造斑法,将狗杀死,乘狗血未凝固时将玉器放入其腹中,缝好埋入地下,数年后取出,使玉表面产生土花、血斑。二、褪光法,把玉放到强酸液体中,加以腐蚀,取出后再放到装有草木灰和麦麸子的口袋里盘磨,改变玉的原貌使表面凹凸不平,看似像长期受土侵呈现的自霜,常被误认为生坑。三、油炸法,将玉放入油中炸,使玉变红黄色,有些地方还出现蜜蜡色,好像坏了一样。四、水煮法,把食糖炒焦,再放少量水,将玉放在油状液体中煮,使玉浸入糖色,但这种颜色只在玉的表面。此外,还有“牛毛纹”,是指把玉烤热,使玉质松懈,然后将热玉投到带红褐色的液体中,使颜色尽快趁热浸入玉里,呈现出红褐色的丝纹;“鸡骨白”,指把玉放到火中烧,根据需要,火烧的时间可长可短,烧后一般呈现白色,少数也有黑色,经过火烧后,玉质没有原来坚硬,也不太油润了,还可看到细小裂纹。以上几种玉器做旧方法,在造假玉中很常用,了解它对增强辨伪能力大有帮助,虽然做旧的玉色和真正受浸的浸色、自然的玉色不相同,但不了解底细就难以分辨。

no.3 玉器作伪的类型
  仿造古玉器的方法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古玉后作”和“新玉仿古”。古玉后作包括“古玉改作”和“古玉后雕”。古玉改作不易被识破,且能以次充好,因此被作伪者经常使用。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玉大件,器形少有完整的,改作者尽量按原来器物的造型及纹饰改作成零星小件,或对残器进行补整,对容易暴露庐山真面目的斧凿之痕,重点进行染色、褪光。古玉后雕指利用未咸器形或器形不规整、雕琢不精的古玉进行加工,;将素面的或一面有纹饰一面素面的古玉器,重新切磋,雕琢纹饰。利用新发现的古玉,或加工粗糙的古玉仿造古代玉器,是比较常见的方法,据调查,有时高达伪制器的个分之一。新玉仿古也可以分为两种,我们称之为“新玉臆古”和“新玉摹古”。新玉臆古是指宋后仿古者,包括宫廷仿制,采用宋元时代的考古图录如《考古图》、《古玉图谱》等,对其摹绘的许多古玉形状,纹饰进行仿制,由于此类图录缺乏考古依据,许多又是“拍脑袋”发明,一些稍有考古知识者就能明辨,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器物本身已成了研究仿古玉器的重要资料,也不乏研究保存价值。新玉摹古是完全根据出土玉器的形制,纹饰,用新玉摹仿制作的仿古玉器。清宫廷对汉代玉器的鉴识极盛,所仿古玉器也以这一时期为多。仿造者从器型、纹饰乃至雕琢技术都刻意模仿,甚至能逼真地模仿出汉代玉佩上的“游丝跳刀”法,线条若断若续,往往使一些有经验的鉴定者也受骗上当。

no.4 玉笄
  远古时代山顶洞人已有用玉石、牙角装饰身体的意识。商代时玉首饰已占据首要地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战国。到了隋唐,贵妇人更重视妆饰,大量使用玉簪钗、玉步摇、玉插梳,此时期还出现了贵金属与玉复合的金(或银)镶玉首饰,这种风气一直传承到明清时期。

  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用的饰物,后世称为“簪”。《说文》:“笄,簪也”。玉笄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商代玉笄制作有了较大的进步,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夔龙首玉笄,头部扁平,雕成夔龙形,大钩喙,短尾上卷,用勾撤法琢出“臣”字眼,笄杆光滑平素,整个器形典雅。古朴。商以后直至宋代玉笄数量不多,形制无大的变化,自汉代始笄首普遍加以装饰,笄身仍主要呈光素圆柱。宋代玉笄雕造趋于精致,首部花纹比例加大,多雕鸟兽、花草形。明清两代玉笄制作最精。明代有长短两种,短粗的是男子用来持冠的,细长的则是女子簪发用。明代精致者常见刻有“陆子冈”款,明清玉笄尺寸一般长在15厘米以下,略短于商周时期的笄。

no.5 玉笄


  商

  8.8×0.9厘米

  本件造型呈菱形锥状;顶部有凹槽玄纹,玉身分为三节,以便于横穿绳时固定绳位之用。菱形的制作较少见。质地为青玉带苍斑,转呈深青色,其中顶部受沁为暗红深咖啡色。

no.6 黄玉笄


  商

  8.5×0.8厘米

  估 价:rmb

  4000

  黄玉质,作扁圆长条形,上粗下细,通身光素无纹。

no.7 白玉凤首笄


  宋

  长10.8厘米

  估 价:rmb

  4000—6000

  白玉质,笄身细长,笄头透雕一凤首。

no.8 玉分心


  明

  9×6厘米

  估 价:rmb

  12000

  其造型若群峰并峙的山岳,其中主峰最高,两侧略低,下视如笔架山。正面中间浮雕一端坐的仙人,身著宽袖大袍,仪态安祥,左右为肋侍弟子,四周衬以鹤鹿灵芝等吉祥纹饰。玉分心的内侧平素,略有横向圆弧,便于在狄髻上镶嵌。

no.9 玉挑心


  明

  长11.7厘米

  估 价:rmb

  12000

  用上等白玉做成花叶、花瓣形托底,花瓣、花叶各自形成深槽,尾部做成榫形柄,与定陵出土的佛像挑心风格近似,可惜托底上的镶嵌物已脱落,但仍不失为一件俏丽的艺术佳作。

no.10 附:玉挑心与玉分心
  所谓玉挑心、玉分心都是明代的首饰名。最早定名时把握不准,曾叫“白玉簪子”、“白玉嵌片”等,经过查证文献及和近年明代墓葬出土实物比对,最后改定为玉挑心和五分心。原来明代流行银丝编成的头罩,也叫狄髻,俗称狄鼓,是已婚女刁女的正装,家居外出时均可佩戴,死后还可以随葬。狄髻是在银丝发鼓正面嵌玉挑心,后面嵌玉分心,明时已形成定制。挑心、分心也有金质的、银质的,也有鎏金银镶玉的,也有搭配红蓝宝石的,甚是讲究。玉挑心、玉分心这一称谓,在当前收藏界不被人熟悉和认知,但它确是明代贵妇人重要的玉首饰,通过以上实物介绍,再参照相关文献和出土实物,大致可以了解它的功能、佩戴方法、插嵌部位以及组合关系,从而对明代妇女妆饰有更清晰的认识。

no.11 玉杖首
  手杖是老年人辅助步引的得力工具,品种众多,造型丰富。材料有红木、花梨木、白蜡木、枫木、罗汉竹,方竹、橡竹及藜藤、鹤骨。杖首嵌以玉饰,称玉杖首。

  玉杖首品种很多,有龙首纹、云龙纹、羊首纹、马首纹、鹅首纹、鸠鸟纹,雕刻精细、生动,富有寓意。据文献载,汉高祖时就以鸠杖赐予老人。赐玉杖目的是祝愿老人健康长寿,饮食不噎。广西汉墓曾发现一件玉杖首,料为黄色,龙形,龙张口露齿,耳后抿,颌下似有须,颈部刻细鳞片,龙身呈索状。以龙头图案作为装饰的手杖,唐、宋、元时都有制作。明清时,玉杖首品种更加丰富、普遍。

no.12 墨玉云龙纹杖首


  明

  6×3厘米

  估 价:rmb 15000

  圆雕。玉呈黑色,少部呈灰色。以减地手法雕云龙纹,粗犷奔放。

no.13 墨玉马头杖首


  明

  长6厘米

  估 价:rmb 16000—25000

  圆雕。玉呈黑色,均匀油涧。张嘴,似嘶鸣状,生动鲜活。刀工精细,神态毕现

no.14 青玉羊头杖首


  清

  长6厘米

  估 价:rmb 10000

  圆雕,玉质莹润。阴线刻圆眼,嘴微开,温顺乖巧。

no.15 白玉鹅首形鸠杖首


  20世纪

  长9厘米

  估 价:rmb

  15000—20000

  圆雕鹅首,长喙,圆眼外凸,玉质白中带黑斑。以鹅首做杖首,寓吉祥长寿意。

no.16 附:高年授杖的由来
  尊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高尚美德。历史上,关于我国古代尊老活动的最早记载见于《礼记·月令》,文中提出每年的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由周代倡导的高年授杖一事,一直延续到两汉以后,并且有了进一步的改善。汉初,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才有资格享受,成帝建始年间,降到?o岁。每年秋季,由地方的县、道政府调查户口,登记高龄老人,举行授杖礼,给老人授杖。汉时还颁布了诏书,规定授杖老人,不但允许“出入官府、郎弟(第)”,还准许“行驰道旁道”。驰道是天子驰走马车之路,绝对禁止其他人行走。即使是皇帝的儿子,也同样在严禁之列。诏书明确提出严禁对高年老人擅自征召、系拘,也不准欺殴辱骂,如有人敢违反,将被处死。东汉王杖诏书中曾记载了一件关于地方小吏殴辱王杖者案件:汝南地区云阳自水亭长张熬,殴辱了授杖者,还拉他去修治道路。在当时,这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汝南太守都无法判决,上报廷尉,汉代廷尉相当于现今的最高法院院长,却也不能决断,只好奏闻皇帝。皇帝的回答很简单:还议什么,弃市!弃市是古代公开执行死刑。判处弃市,用意告诫臣民要尊敬老人。对于给高年老人赐的王杖,诏书要求地方官吏及时给予整修。

no.17 玉具剑
  在剑柄与剑鞘上镶嵌的玉饰,我们称之为玉剑饰;饰玉的剑称作玉具剑。一柄完整的玉具剑由4个玉饰物组成,它们分别是剑首、剑格、剑琉、剑秘。

  剑首一般称为玉镡,最早的实物出土于春秋晚期的墓葬中。战国时剑首圆而薄,中央饰有涡纹,外缘有弦纹、云纹、卧蚕纹等装饰。汉剑首较战国厚度变小,正面凹塌,背面有一个圈槽,圈内有2到3个斜穿孔,光素无纹,正面比背面的直径略大,形成斜坡状。

  剑格也称护手,在剑饰中数量最少。它是镶嵌于剑柄与剑身交接处的玉质饰物,正视略成长方形,中部逐渐凸起一脊,侧视为菱形断面,穿孔有长方形、椭圆形和菱形。剑格的两面均琢有纹饰,如兽面纹、卷云纹、几何纹。浮雕的螭纹等。也有的剑格通体光素无纹。

  剑璏(wei)是镶嵌于剑鞘上,供穿带佩系之用。璏俗称文带。璏在几种剑饰中占的比例最大,以汉代出土和传世的数量最多。璏嵌于剑鞘中央,正视为长方形,其上雕琢云纹、兽面纹、螭虎纹等纹饰。底下有一方框,便于革带穿过,可固定剑于腰带上。目前所见最早的玉剑璏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剑璏体积较战国加大,下面的孔高于前代,孔的上壁厚于下壁。剑璏表面用勾撤法起边挖地雕出边框,并琢有螭虎纹和兽面纹,制作细腻,磨制光滑。宋代以后出现一些仿品。

  玉珌是安在剑鞘尾端的玉制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战国剑珌直身、体圆、较厚,早期光素无纹。战国晚期,出现了琢有兽面纹和卷云纹的剑珌。汉代剑珌器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或梯形,纹饰以螭纹为主,采用浮雕或透雕的技法雕琢,磨制细腻,抛光极好。

no.18 青玉云矩纹剑首


  战国

  长3.5厘米

  估 价:rmb 15000

no.19 青玉剑格与剑珌


  战国

  长4.7厘米

  估 价:rmb 15000

no.20 白玉剑珌


  汉

  长7.7厘米

  估 价:rmb 30000--40000

  白玉局部有沁色,长方形,两端下垂内卷。一侧有贯孔,孔内拉丝纹,器面压地隐起龙纹,阴刻线细若游丝,毛雕痕迹显著,为东汉剑饰。

no.21 白玉剑首与剑璏


  汉

  估 价:rmb 15000—35000

no.22 白玉雕螭虎纹剑璏


  明

  长8.8厘米

  估 价:rmb

  20000—22000

  玉质洁白,正面浮雕一螭虎纹。螭虎纹是汉代很常见的装饰题材,其形近似于壁虎而长颈,约盛行于战国后期,此件为明代仿制品。

no.23 白玉云纹剑璏


  清

  13.3×3.5×1.4厘米

  估 价:rmb    15000

  上端雕一兽面,中线上刻如意头形云纹,两侧对称布置丁字形相交的勾云纹,这种图案华丽而富变化的纹饰是剑饰中常见的装饰题材。

no.24 附:古代宝剑饰鉴定
  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盛行以玉饰剑,称为“玉具剑”。从考古出土的情况看,战国两汉的玉具剑既有四件五饰齐全的,亦有仅饰一两件的。汉以后玉具剑绝迹,明清时出现了大量仿战国两汉的玉剑饰。下面分别介绍各类剑饰的特点。以玉来饰剑,目前见到的最早实物为西周晚期。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出土有一把铁剑,其首与柄部均以玉装饰;玉内部中空,贯以铜心柱;玉首呈短圆柱形,四角琢出变形兽面纹;柄部长圆柱形,上饰斜条纹。春秋时玉剑首如倒梯形,俯视略似长方形,底面中间钻一孔,可嵌剑柄,通体饰繁密隐起的蟠虺纹或兽面纹,顶面饰云纹。玉剑格长方形,俯视如椭圆形,中部有菱形孔,玉璏俯视如长方形,侧视上部略拱,两端向下卷曲,下部近一端有一长方形贯孔,用于穿系革带。器面上饰隐起蟠虺纹或云纹,边沿刻弦纹。战国时的玉剑首圆形,片状,中心有一圆形凸起,其上有细阴线刻纹。玉剑格,用于剑柄与剑身间的饰玉,扁长形,中部向两面凸起,两端薄锐,截面为菱形,表面饰变化了的兽面纹,兽面仅有两眼及鼻可识,其旁边皆琢山形勾连纹。秦代玉剑首内外圈均有弦纹,玉璏形制如前代,但器面饰勾连云纹。汉晋时玉璏表面饰阳线兽面云纹。唐代玉剑首扁圆形,内圈饰3股云纹,外圈为4条相互缠绕的条带。宋代以后出现不少仿古玉剑饰,最为常见的是玉璏,但在纹饰和做工上都有各朝自己的特点。

no.25 牌形玉佩
  牌形玉佩品种很多,一般多呈长方形,稍厚,有些是直接可以佩带,有些却要嵌镶后才能佩带,此种玉牌多琢单面纹饰。

  宋代牌形玉佩形式多样,大多不做边框,镂空技法运用广泛。元代的牌形佩则多做有边框,联珠纹边框连珠粗大厚实,内部纹饰往往高于边框,透雕深琢,层次分明,器表有钻砣痕。

  明代牌形玉佩比前代的牌形玉佩稍厚,多呈长方形,器体较小,用浅地隐起的技术来突出主要纹饰,四周留有较窄的边框。佩面上的纹饰,出现了一批描绘文人山水及诗文词句的画面。较为流行的是,在佩饰的正面雕琢摹仿当时名画家沈周、文徵明等人的山水画;佩的背面则镌刻着诗句或印款,确有一种高雅脱俗的韵味。也有器面饰龙、螭、鸟纹的。明人陆子冈善制玉牌,且技艺高超,无人可比,故称“子冈牌”,后世仿制他作品的人很多。

  牌形玉佩发展到清代,尺寸较明代加大,造型一般呈委角椭圆状或方形,图案琢磨细致规整,几乎无一草率之处。花蕊、叶脉以及虫鸟的须翅,均刻划得清晰可见,抛光精工,常呈现出一种极佳的温润细腻而又柔和的油脂光泽。清代中后期,牌形佩日益厚重粗笨,不但边框宽阔,而且上端的附加纹饰也更加复杂凌乱,有时佩的下端还增添了一些小型的装饰。图案内容除继承明代传统外,还出现了戏剧人物、小说故事的画面,器表雕琢细腻,平滑光洁,边框加宽。除传统造型的牌形佩外,还有其他造型的玉佩,如工字形牌、方形牌、菱形牌等。总体来讲,清代晚期的牌形玉佩制作多粗糙不精,大不如前。

no.26 白玉工字佩


  明

  高2.7厘米

  估 价:rmb

  4000

  玉质洁白无瑕,呈工字形,上浮雕各种花纹,线条流畅,雕刻精美。

no.27 白玉福如东海锁牌


  清早期

  7.6×5.8厘米

  估 价:rmb

  3800-6000

  器呈锁状,中心琢“福如东海”四字,边缘透雕花卉纹。繁华而不失稳实。

no.28 白玉莲花牌子


  清

  直径5.8厘米

  估 价:rmb

  10000

  玉质洁白无瑕。浅浮雕一出水芙蓉,秀美圣洁,超凡脱俗,富君子之范。

no.29 白玉云龙转心牌


  清

  5.6×5.3厘米

  估 价:rmb

  7000-8000

  此件玉牌玉质滋润,继承古代玉璧造型,一面乳钉一面卷云,外透雕缠枝围绕玉壁,中心有一转心,全器为整料所制。

no.30 子冈款白玉山水诗文牌子


  清

  4×0.5厘米

  估 价:rmb 45000

  成交价:rmb 45000

  两块牌子以一块玉料制咸。明清玉雕装饰融入了一些文人画色彩的内容,追求风雅和闲情逸致。此牌子即为这类型作品的代表。

no.31 子冈款白玉宜子孙佩


  清中期

  高5.7厘米

  估 价:rmb

  50000—70000

  牌首为双龙戏珠纹,主体纹饰为童子戏蝶,艺精美。

no.32 白玉经文纬武牌


  清乾隆

  高13.5厘米

  估 价:rmb

  30000—50000

  阳线雕“经文纬武”4字,底以汉、满两种文字刻“乾隆御制”款,雕工精湛。

no.33 白玉雕麒麟送子牌子


  清中期

  8.2×4.8厘米

  估 价:rmb

  16000-22000

  镂雕花卉,中间为麒麟送子图案。刻工精细,寓生贵子。

no.34 附:子冈牌
  牌子,俗称别子,为明、清两代流行的一种坠饰,形状多为矩形、圆形、椭圆形。牌顶上有孔可以穿带。此类玉牌以明代苏州工匠陆子冈所做最有名,因后世仿制者众多,遂得“子冈牌”之名。明代子冈牌常见的形制上首多为透空的云头、龙头、花卉、螭虎、蝙蝠等。牌子一面刻画、一面刻字并镌名款,画与字均属明代吴门画派中文徵明的风格,所画题材习用人物山水、亭台楼阁及花卉等;纹饰与文字一般用阳纹雕琢,地子浅而光平,纹饰细腻秀雅。明代子冈牌虽多刻“子冈”款,但几乎无一是陆子冈的作品,大多是明末的仿品。清代子冈牌数量甚多,形式主要仿明代,此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是图案的文化画色彩淡化,“八宝吉祥”、“老人拜石”、“婴戏图”等吉祥意义图案和“武松打虎”、“苏武牧羊”等故事性题材流行,文字主要刻戏文、吉语。清代雕工比明代更精细,有时显得过于繁琐。明清除子冈牌外,还有其他形式的玉牌,形式很多,两面刻画、两面刻字的均有,这些玉牌,旧亦归于“杂佩”类中。

no.35 肖生玉雕
  肖生玉泛指一般动物型玉雕,而非仅指十二生肖玉。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玉器,肖生玉几乎是一个永恒的题材,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雕。表现手法从反映动物的特征、习性,到动物的整体刻画,以及赋予其的吉祥寓意,由简到繁,自浅至深,生动传神。

no.36 玉龙


  红山文化

  高26匣米

  这件玉龙是中国己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从其首部特征来看,吻部较长,鼻部前突,并上翘起棱,端面截孚,有两并排的鼻孔,有猪首特征。这件玉龙用墨绿色玉制成,琢磨精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no.37 玉鸮


  红山文化

  头顶雕有两个圆弧形耳,耳下浮雕圆眼.嘴部呈弧形,双翅展开,尾端平齐。有交插透孔,应是一件佩挂的器物。

no.38 圆雕玉龙


  商

  5.6×8.1厘米

  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浅褐色沁。器圆雕而成,玉龙张口露齿,“臣”字形目,头顶有一对柱形角粘于颈上,双爪足,背有扉牙,身饰菱形鳞纹,短尾卷于身侧,呈伏卧状。玉龙下颏正中有一对钻的小孔,可供系挂用。此器为所见商代玉龙中惟一一件圆雕作品,且制作精致,身形五宫清楚可见,对了解玉龙和龙文化的产生发展,特别是商代玉龙的具体形态,有重要的价值。

no.39 双兔


  商

  长3.75厘米;长3.7厘米

  半透明灰青玉。双兔作蹲伏状,身上是细致阴刻图案,各带一孔。刀工简约,风格古朴。

no.40 玉鸟


  商

  高2.4厘米

  玉鸟作停立状,圆目勾嘴,长尾和翅膀均施阴刻线条,底部素平,并分为两份。鸟嘴与胸部各有穿孔。

no.41 玉龟


  商

  长5厘米

  灰青玉,表面大块钙化,底有朱砂痕,此龟龟壳平滑,壳下露四肢,排列不均称,状约爬行,其中一面有破损,头下钻有小孔。

no.42 玉鸟


  商晚期

  长4厘米

  黄褐斑灰青玉。此鸟展翅作飞翔状,翼上有方形云纹。大头、圆眼,尖嘴、歧尾。嘴部有一横孔。

no.43 春秋至汉肖生玉雕
  春秋战国时期玉雕技法在继承西周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创新。春秋时期主要表现在:用极薄的光素小玉片镂雕成成对的龙、虎、兽形饰片,其玉雕形象生动准确,同时用细直阴刻线雕琢出双勾蟠虺纹或云纹,较稀疏处加以雕琢圆圈纹,使图案均匀分布器身。战国时期玉雕器物多在边线卜加阴纹或阳纹纹线,纹样满而密,除少数兽鸟纹饰外,器物表面皆雕满纹饰,不留空白。

  两汉时期,圆雕动物形玉器数量仍然很稀少,但有一些精品存世。陕西咸阳渭陵附近出土的西汉时的玉羽人奔马、玉熊、玉鹰、玉辟邪等充分显示了汉代圆雕的高超技艺。玉羽人奔马中奔马足踏流云,羽人背有双翅,骑在马上作遨游状,整体的构思和雕工皆已相当成熟。汉代玉马在传世品中亦不乏精晶,马的造型风格与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马一致,马嘴、腮、鬃、臀略加夸张,体态矫健,神情威猛,颇为传神。

  汉至魏晋时期,玉异兽多作为玉镇用。在古代,人们不用座椅饮宴吃饭,皆席地而坐,或坐于坐榻之上,因此需用坐席。而坐席的前部,一般都放上铜镇或玉镇,这一习俗,在战国时期就有。汉代出现的动物圆雕,躯体劲健,虽然肢体、毛发、羽翼等的表现手法还保留一些早期图案化残余,但其雕刻出的线条粗而准确,整体己基本趋向写实,反映出受当时雕塑艺术的影响。

  西汉后期,还出现了使用密排短阴刻线雕琢动物的肘部(如螭虎纹的肘部)以及鹰的羽梢等的表现手法。这种线条雕刻刚劲有力,弥补了平面雕所表现的图案立体感不足的弱点。这种雕刻技法是前所未见的,并一直沿用到东汉、南北朝。凡是汉代精细器物上都有刻线细如毫发的“游丝毛雕”。

no.44 兔


  西周

  3.2×2.3厘米

  半透明浅青玉质。此兔双耳竖立,身体伸展。造型流畅自然,四肢雕工细致。前肢有钻孔。

no.45 壁虎


  西周晚期

  13.2×2.6厘米

  此壁虎作匍匐状。器身边沿呈锯齿形,面部饰以抽象线条,身上还刻有模仿尺度的线条。嘴部带扁平穿孔。

no.46 龙形玉佩


  战国早期

  龙是玉佩中最基本的样式,战国时楚国与中原都流行这种“s”形玉佩。

no.47 玉辟邪


  西汉

  4.5×5.8厘米

  青白色玉料圆雕而成。辟邪昂首挺胸,双眼前视,张口露齿,头两侧有耳,顶有独角,颌下长须垂于胸前,长尾蜷曲垂于地,前足生有肉翅,作半卧半起状。圆润流畅的线条,白色的玉料和原有的紫红色玉皮,增加了玉辟邪的光彩。

no.48 玉熊


  汉

  4.8×8厘米

  玉熊紧闭双唇,双耳贴于脑后,圆而有神的双目直视前方,匹足交错呈漫步行走状。腮边,腿侧仅雕刻数刀鬃毛,却产生了鬃毛满身的效果。玉熊还突出了体态和头部特征的刻画:作者用简练的刀法,雕刻出熊肥胖举摇的体态,憨厚而可爱的神情。此为一件难得的玉雕作品。

no.49 玉双虎镇


  西汉

  长5.5厘米

  估 价:rmb

  50000—80000

  圆雕兼浅浮雕双虎,姿态雄浑,线条挺劲。

no.50 白玉卧马


  汉

  长8.3厘米

  估 价:rmb

  300000-400000

  玉质洁白莹润。马呈跪卧歇息状,姿态悠闲,温顺可爱。

no.51 玉奔马


  汉

  4.8×8厘米

  此奔马用透明柔润的白玉雕成。奔马昂首嘶呜,张口露齿,鼻部隆起,双眼前视,双耳竖起。马肋阴刻线雕双翅,马尾高扬,一前足悬空抬起,处于欲停欲奔的状态。骑手头束巾,身穿短衣,细腰喇叭形衣摆,上身直立,双手紧挽缰绳。长方形底座上雕刻云纹支撑奔马的足和尾,衬托出奔马凌云遨游太空的神姿。

no.52 魏晋至唐肖生玉雕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雕出现一些新品种和新风格,与佛教题材有关的玉雕开始出现。传世品中还偶然可见玉雕狮子,与同期石刻佛座下狮子很相似,明显受到佛教雕刻的影响。此时期圆雕艺术品也偶然见到,例如天津博物馆所藏的一件青玉卧兽的造型特点是:体大而头较小,两只耳朵雕琢在玉兽的颚顶部,两腮部突出微微外翘,夸张性很强,给人以凶猛有力的感觉,整个躯体与马相类似。其玉兽在雕琢技法上继承厂汉代风格,采用勾撤刀法,刀法简练,所刻线条刚劲有力,整个玉兽躯体磨制得匀净光滑,威武雄壮,展现了艺术家经过想像、夸张雕刻出来的象征祥瑞的“灵兽”形象,与同时代的石刻艺术有相近似的风格。综观魏晋南北朝时期玉雕风貌,它一方面继承了汉代玉雕工艺的直平雕刻刀法,另——方面又实现了刀法由粗简向精湛发展的转变,并且完全摆脱了汉代玉雕工艺古朴粗略的做法,从艺术构思和雕刻技巧上来看,都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完美的发展阶段。

  隋唐时期圆雕艺术品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不多,传世品中尚能见到一些圆雕。唐代动物形玉雕有狻猊、鹿、鹭鸶、牛、马、羊、鹰、雁、孔雀、鹤等,但此时期的龙凤纹和前代相比有很大的改变。唐代的雕琢方法除继续保留运用传统的镂雕、圆雕等手法外,大量地使用阴刻线,例如表现动物的腿毛,喜用较密集的阴刻线装饰,无论是粗线或是细线,刀法均纹丝不乱,在造型上注重起伏,能表现出内在的美感,强调突出动物形体的肌肉、动态、力量和体积感,基本上和同时期的石刻雕塑手法相同。唐代还流行一种盘结状动物造型。如盘状骆驼与马,而猫科动物也常见相类形态,不过盘结的玉马则甚为罕见。

no.53 玉辟邪


  南北朝

  高4.5厘米

  估 价:rmb

  50000-80000

  圆雕,作跳跃状,昂首,两角。辟邪与天禄是并用的,一角的叫天禄,两角的叫辟邪,有辟除邪恶之意,故有制为小形之器。有小伤。

no.54 玉兽


  隋唐

  5.8×2.2厘米

  此件玉兽,全身没有纹饰,全以砣具琢磨而成;玉质青玉,而全身受土浸斑驳,底部中间砣磨的凹槽和穿孔方式及造型等,和南北朝之后的动物类似,应为隋唐时北方少数民族所雕之玉。

no.55 白玉透雕行龙佩


  唐

  12×1厘米

  估 价:rmb 100000

  成交价:rmb 176000

  古人按龙的动态分行龙、升龙,降龙、蟠龙,坐龙等。此件玉龙呈行走姿态,故称行龙。长鼻长发,雕三爪,厚唇上举,龙牙与上唇呈梳子形。嘴角超眼角,尾梢缠后腿。背面素平,有6对对打的斜孔,是为镶嵌饰。玉质洁白莹润,雕琢细腻生动,整体玲珑剔透,是唐代玉龙中罕见的精品。

no.56 白玉瑞兽


  唐

  长4.5厘米

  估 价:rmb 15000-18000

  成交价:rmb 15400

  此器作静卧状,雕刻刀法粗犷有力、简洁,造型优美,为唐代玉雕中的精品,因平底亦可做镇纸使用。

no.57 玉鼠


  唐

  长5.3厘米

  估 价:rmb

  8000-12000

  此件玉鼠,圆雕,作蜷伏状,两眼圆睁,两耳直竖,一副小心谨慎模样。线条简练有力,器身匀净光滑。

no.58 骆驼


  唐晚期

  6.2×3.8厘米

  此件玉雕雕一小兽伏骑于骆驼上,以空心管钻眼,呈突出状,好似胡人双眼,而大脚板也是唐代较为惯用的雕法。雕者的巧妙构思,善用其黑斑质地雕成小兽,使此玉兽和骆驼的色泽分开,相映成趣。玉质呈润糖色,有柔光与老化现象。

no.59 宋元肖生玉雕
  宋代纹饰比起唐代大大丰富了。北宋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向富丽繁密的方向发展,南宋则趋干精巧秀雅。辽金时受两宋影响,但也有地方特色,豪放有余。最常见的题材是龙凤,还有孔雀、鹦鹉、鹭鸶、鹤、雁、鹊、雀等。

  辽金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喜欢狩猎,玉雕中出现了海东青(鹘)捉天鹅和山林熊鹿的图案,这是北方特有的题材,图案为荷叶、莲花、水草及一只天鹅颈钻于水草之下、一只小如鹦鹉的海东青欲吃鹅脑等,这类图案又称为春水图案;以山林熊鹿为题材的图案为山石、柞树、群鹿等,我们称之为秋山图案。这些图案表现的天地极为广泛,不仅有广阔的自然视野,而且造物天然,各具形态,反映出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狩猎生活。

  如果说唐代玉器气韵生动、形象夸张的话,那么宋辽金玉器则既能突出表现对象的内心世界,又能准确地掌握细节的变化,做到所制玉器起伏自然、转折合理、真实精练,所以以“形神兼备”来概括这一时期玉雕工艺的特点是适宜的。

  元代玉器中也有为数众多的、带有北方民族特色的玉雕器物。常见的玉雕纹饰有鹿、虎、螭虎、鹤、龟、龙、凤、雁等,内容丰富多样,题材广泛,尤以描写北方民族浓厚生活气息的作品最为突出。雕刻技法中既有粗又有细,粗的雕琢刀法浑厚,颇有仿古风味;细的器物又确实是细得出奇。

  宋元时期流行各种鱼形佩、鸟形佩,较为引人注目的是玉龟类作品。龟类题材的玉雕早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中就有出土,以后的各代多有玉龟雕刻,而且各种玉龟都能给人一种神秘感。观赏陈设的圆雕和动物明显增多,往往寓有谐音古语和民俗内容。例如:鱼表示“喜庆有余”,羊表示“吉祥”等。

no.60 白玉云龙佩


  宋

  长8.5厘米

  估 价:rmb

  12000

  宋代玉龙略如唐代,但形体较细瘦,上唇稍作长方形,嘴角与外眼角长度接近,龙身周围如意形云朵小而密。此云龙佩镂雕一行龙穿梭子花枝之中,龙身光素无纹,背脊出齿。姿态起伏优美,绐人以不同以往的全新之貌。

no.61 玉鸭


  宋

  长4.7厘米

  估 价:rmb

  6000-8000

  此鸭呈蹲伏状,前望,眼嘴及翼施以线刻,器底平滑。

no.62 玉狮


  宋

  长12厘米

  估 价:rmb 70000~100000

  成交价:rmb 77000

no.63 白玉麒麟


  元

  长6厘米

  估 价:rmb

  30000-40000

  此麒麟纵身昂首行走于卷云上。长角扬发,颌下有须,似龙非龙。雕琢精细,极富动感。

no.64 墨玉巧作海马驮书


  元

  长4.2厘米

  估 价:rmb     12000—16000

  借助玉材的不同颜色,巧妙地雕出逼真写实的造型,构思巧妙。

no.65 玉象


  元

  长4.5厘米

  估 价:rmb 10000—15000

  成交价:rmb 17600

no.66 明清肖生玉雕
  明清两代玉雕业繁荣,圆雕玉动物种类、数量明显增多,形体也较前代大。这一时期雕刻的动物,形态生动,肌肉饱满,风格写实,细部也仔细雕琢,力求逼真。从特点看,明代动物雕刻略显粗壮,雕饰简洁,不大注重细部造型,一般兽头较小,头部、面部棱角较多。清代动物形体合乎自然比例,琢制细腻,所用题材大都具有吉祥寓意。

  明代常见到的动物图案有:龙、蟒、凤、仙鹤、斗牛、飞鱼、狮、虎、鹿、羊、马、兔、猴、鹅等。明代玉雕图案有谐音隐喻之意。如马背上踞一猴为“马上封侯”;两支绶带喻为“双寿”;羊表示“吉祥”;鱼表示“有余”;雀鹿喻为“爵禄”;蝠鹿表示“福禄”;等等。总的讲来明代雕琢刀法刚劲有力,线条棱角分明,但磨工较差,有的玉雕器物表面磨得非常光亮,我们称之为“玻璃光”,但在转角处或细部处理上较为粗糙。

  清代涌现大量圆雕玉制艺术品,随着玉材来源的不断增加,玉器制作有愈来愈大的趋势。有圆雕动物,如麒麟、鹿、羊、象等,但这些玉雕作品主要是用于室内陈设。

  清代玉器制造的全盛时代是乾隆时期,继承了前代手工的琢玉技巧,雕琢技术精益求精,数量品种、加工技术、装饰纹样等各个方面均已达到玉器发展的顶峰。这一时期堪称是中国玉雕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no.67 玉狮


  明

  长7厘米

  估 价:rmb

  120000-150000

  圆雕巧作而成。卷发,目光炯炯,口露獠牙,做工粗犷,但威猛之势尽现。

no.68 墨玉双鱼


  明

  8×3.5厘米

  估 价:rmb 18000

  此件双鱼,俏色玉琢制而成,圆雕鱼嘴上翘,吻部隐起宽阔唇线,圆眼。尾分叉外撇,琢工精巧,套器抛光程度较好。白玉泛青的玉质。鱼形丰满隐起的双圈大眼炯炯有神,大尾夸张,具有请代玉鱼特征。

no.69 玉马


  明

  长11.3厘米

  估 价:rmb 20000-30000

  成交价:rmb 19800

  玉马作静卧回首状,雕工精细,尤其是表现马的筋骨部位及腹部、臀部丰满,神态自若,是明代玉马中的上品。有绺。

no.70 碧玉凤


  清中期

  长10.2厘米

  估 价:rmb

  8000~12000

  凤作扭首回望状,颈部细长,腹部肥硕。羽毛尾冀雕琢精细,线条流畅。

no.71 白玉鸠鸟


  清

  5.5×1.2厘米

  估 价:rmb 10000

  玉质滋润,纹饰细腻,自然古朴,器形小巧。雕刻娴熟,古朴典雅。

no.72 白玉双獾佩


  清

  长4.7厘米

  估 价:rmb 8000

  器作双獾嬉戏状,四肢相撑,獾首对望,调皮生动,寓意“合欢”。

no.73 玉马


  清中期

  长10.8厘米

  估 价:rmb 12000-18000

  成交价:rmb 13200

  玉马作跪卧回首状,玉质洁白,马鬃两侧分开,马尾雕刻于左侧,通体光素,抛光独特润滑,是清代玉雕中的精品。

no.74 白玉龙形佩


  清

  8.5×1厘米

  估 价:rmb 8000

  玉龙与花枝相互缠绕,龙身阴刻鳞纹,体态浑圆有力。材质洁白纯润,雕工细腻。

no.75 白玉灵犬


  清

  11×2.5厘米

  估 价:rmb 28000

  犬作回首望状,前对足前伸,后对足蜷缩,尾细长回卷紧贴于身体,一副悠闲自得样。通体光素洁净,玉质温泪有光泽。

no.76 附:“洋庄”伪古玉
  清末民初时的北京,人们称专做洋人玉器生意的商家为“洋庄”,以卢芹斋和黄浚两人最为有名。“洋庄”伪古玉大致可分为4类:第一类是仿清末以来自陕北榆林府不断出土的牙璋和大刀;第二类是仿民国十七年时在洛阳金村大量盗掘出土的战国玉器;第三类是仿江浙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第四类是专仿迎合洋人口味的动物形圆雕。

no.77 玉龙纹鉴定
  新石器时代至西周

  龙纹在玉器上出现是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的,一直到清代,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我国最早的玉雕龙纹,可以说是出现在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新石器时期龙纹的特点是:龙首长,似马头,吻部前伸,略往上翘,无耳,长角(长鬣)后披,眼睛突起似凤眼,又像梭形眼,也可称菱形眼。整体浑圆,没有棱角;通体为圆柱形,光素无纹,只有点缀的网纹,形制厚实古朴,这是新石器时期的重要风格特征。多是青黄玉质制成,玉质略软,刀法雕琢简拙粗犷。商代龙纹的特点为:龙身似蛇而短,尾部呈勾卷状,只雕一足;头有独角,角似柱形或蘑菇头形,称兕形角;眼睛多作“臣”字眼、目雷纹眼或斜方格眼,且多雕成张大嘴的姿态,以表示凶猛。商代早期的龙纹玉雕多为薄片状,阴刻线有单线条和双线条两种,线条以直线为多,有棱有角,在龙的身上出现的纹饰,有重环纹、单环纹和云雷纹。西周时龙纹的特点是龙纹身体变得细长,身上的纹饰也较复杂,线条多弯形或弧形,这时期的重环纹、云雷纹等纹饰很盛行,在龙的背部出现的脊齿纹比商代时期的密,而且很盛行这种纹饰;龙的兕形角渐渐消失,出现了像头发一样的角,还有云纹式的耳形角;眼睛仍有斜方格眼和“臣”字眼,但“臣”字眼的眼角线拉长,有的拉长再勾卷,形成了西周自己独有的风格。此外这时期大多不刻划龙足,龙身上的纹饰呈图案化,起着装饰作用。

no.78 春秋至汉
  春秋战国时期,龙体周边以双阴线挤出阳纹线,更突出了龙形的轮廓。春秋战国时期玉龙特点:龙纹身体更长了,呈曲折形,似英文字母的“s”,我们称之为“s”形或“双s”形龙;龙身上多饰以谷纹纹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纹饰,战国时期广为流行,春秋时期常用的卧蚕纹,纹饰突起,立体感强,刀工讲究;龙纹中的角,有一条基本规则,即“商代没角不是龙,西周有角没有足,晚周角形似耳形,战国与耳全无异”;龙纹的眼睛见不到“臣”字眼了,开始出现单线或双线雕的圆形眼与角度浑圆的方形眼和单凤眼,其双线雕手法是外圈线细,内圈线粗,使眼睛突起,更显有神,形成浅浮雕。汉代的龙形渐渐向盘龙发展,并趋向具有四足兽的体形。王充在《论衡》中写道:“世俗画龙,马首蛇尾。”这就是汉代龙纹的写照。汉以前的龙纹就是单纯的龙纹,而这时期龙纹常与螭虎纹、凤纹配合在一起构成图案。龙纹常出现在璧上,佩上。汉代因螭虎纹开始盛行,龙纹渐渐就少了。此时龙角是出现在云纹耳后面,近似鹿角一样的长角,有的勾卷,还有的分岔后再分别勾卷。眼睛多杏核眼,加长眼梢,到了汉代晚期,多是眼睛的下眼皮下垂。汉代玉龙的鉴定要抓住龙的头形和眼形的特点,其次汉代有“游丝毛雕”的工艺,即阴刻线细如毫发,似续似断,我们从图中的龙纹身上可以看到这种汉代盛行的纹饰。

no.79 魏晋至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故这一时期的墓葬出土的玉器很少,并且玉饰的体积极小,大型玉礼器和成组玉佩饰几乎没有发现。所以研究玉器的古书中极少见到这一时期玉器的著录,几乎形成了断代期。从迄今所见到的少量玉雕龙饰看,其基本延续了汉代玉龙的风格。唐代玉雕图案完全摆脱了汉代式样,这时期玉雕注重神韵,龙纹也表现得威武雄壮,昂首奋鬣,俯仰翻腾。这时期龙纹的几个特征是:一、龙身似一条粗大的长蛇,身体两侧刻有两条阴刻线,四腿四爪、爪子臃肿有力;这时期玉龙身上开始出现似鳞纹样的纹饰及斜方格纹,纹饰从颈部直至尾部;尾为秃尾,没有什么装饰。二、这时期龙的头形长,张嘴吐舌,嘴极大,张开后嘴角超过眼角,龙嘴之大,是以前年代从来没有过的。三、唐代龙腿的小腿部分在关节处有山羊胡子状的腿毛。宋代龙一般雕刻得活泼精细,还有一些简单古朴的,但不像唐代龙那么粗犷有力。宋代镂雕的立体感加深,纹饰上下交搭,侧视如剪影。宋代龙的头形与唐代基本相同,但这时期龙的嘴没有唐代张的那么大,嘴角不超过眼角,基本上嘴角在眼睛的三分之二位置;雕工线条硬,嘴出现了棱角;龙的上唇翘得很高,下唇微微翘起;同时在龙额后面开始出现两根细长角,两角的尽头往上方卷勾,这种纹饰在宋代以前很少见到。

no.80 宋元时期
  宋代龙素身的多,在身体两侧也是用阴刻线刻划出两道边,把龙的立体感表现出来,但两条边线比唐代的边线雕得粗。龙腿很长,尤其是后腿,曲折度大,可看起来显得无劲,不像唐代的那样有力;宋代龙腿的关节处有钩形腿毛,也有呈飘浮状并长于唐代的腿毛;在小腿部位有短阴线表示腿上的汗毛,爪子一般是3个或4个。宋代龙纹的尾巴尽头处有少数出现了好像火焰一样的装饰物,这种装饰物到明代龙尾上出现得就多了。这时的辅助纹饰云纹多种多样,它不像唐代云纹那么肥硕,云纹尾部拉长卷云纹式样也多样化了,还出现了龙纹旁边有山石作陪衬的纹饰。元代的玉龙盘旋曲折,上下翻腾,气势磅礴,很有气派。工匠多用深雕和三层透雕相结合的手法,把龙在云中穿行,上下翻腾表现得活灵活现,给人以动感。元代龙纹的风格特征:这时期龙额后面有两根细长角,龙眼睛是丹凤眼,粗眉紧靠在眼上面,给人以眉毛压着眼睛的感觉,目光熠熠,一副凶猛的样子。这时期的龙有一个特点,即龙是侧龙,但同时又多出现两只眼睛。龙嘴与宋代的作品相似,上唇也是往上翘,呈勾云式,但嘴张得没有唐代的那么大。元代的龙发细长向后飘浮,线条自然优美,龙的躯体呈细长颈,鼓腹、秃尾,龙颈是用粗阴线斜刀断开,以使龙头更加突出。这是元代玉雕的一个特征,无论什么飞禽走兽,都这么雕刻。

no.81 明清时期
  明代龙头刻划的刀口深,脸雕得又长又宽,大多是侧面脸,但两只眼睛都露出来了;眼睛为圆眼,是用小圆管钻一圆深槽,以中间的小圆乳钉为眼睛,突出很高,俗称“虾米眼”。明代龙纹的眼睛还有斜线形、竖线形和平线形。发型的典型特点是短发,从根部就向上前方冲。明代中晚期龙纹的腿的小腿部分很细,中间刻有密集的短阴线,小腿好似一木棒直直的,没有骨骼感;在大腿与小腿之间的关节处有刀口很深的卷云纹,并在关节后面出现似山羊胡子样的腿毛;爪子为风车状,有3至5爪之分,但多见的是四爪龙、五爪龙。明代基本上看不到素身龙,整个身体用斜格纹来表示鳞纹,身体瘦长,尾部有装饰物,有的是云纹装饰,有的是火焰纹装饰。但明代的做工比其他任何年代都显得粗糙。清代龙纹有仿古代风格的龙,也有本时代风格的龙。清代龙纹头额宽阔饱满,龙角的距离宽,龙头比明代短,发型不规律,好像从头的四周长出,到处乱飞,用“怒发冲冠”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眼睛也是凸雕圆眼,做法同明代一样,但在乳钉四周又打磨,比明代细致;此外眉毛出现锯齿眉,而腮部也是用锯齿纹来表示的。龙身的鳞纹更写实、更形象化了,尾部装饰种类繁多,有枫叶形、火焰形和锯齿形等,腿毛除了山羊胡子状,又出现了锯齿纹;此外清代龙爪子也是3至5爪,但雕刻刀法软,不像前几代那样有力。清晚期龙头扁短,没有神韵,纹饰琐细,比较呆板。

no.82 玉花果佩
  玉花果佩有各式各样的品种和造型,一般是对自然界植物的如实写照,或稍加变形、夸张,作图案化处理。唐代已广泛采用植物花草来装饰玉制器物,至宋代时,开始出现单独的花果玉饰。

no.83 葫芦、瓜和扁豆
  葫芦、瓜、扁豆是玉器雕刻中的常见题材。葫芦是一种草木植物,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种植。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对葫芦就有着深厚的感情,一是它可食用,如《诗经·小雅》有载:“幡幡夸瓜叶,采之烹之”;二可入药,具有消肿除烦,治热润肺的功效;三可作器用,即古称瓢葫芦者,至今仍然有一些地方在使用。古代夫妻结婚入洞房饮“合卺”酒,卺即葫芦,其意为夫妻百年后灵魂可合体,因此古人视葫芦为求吉护身、避邪祛祟的吉祥物。而葫芦又因谐音“福禄”,其造型被引用到玉雕艺术创作中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取福禄绵长、子孙万代之意。

  瓜初生时甚小,而后乃盛大,瓞即小瓜。因蝶与瓞同音,故后人称颂亲友子孙昌盛,往往画瓜、蝶来代表瓜瓞绵绵。而玉雕瓜瓞(蝶)绵绵在清代非常盛行,取子孙万代,子孙昌盛之意。

  玉扁豆,亦是此意,取扁豆多子多福之意。把扁豆造型运用到玉雕工艺中来,显示出了中国古代玉工独具的匠心和高超的表现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逼真。

no.84 白玉留皮葫芦佩


  宋

  高4.7厘米

  估 价:rmb

  6000-8000

  玉佩由玉留皮镂雕而成,构图繁密,情景生动,琢工精湛。

no.85 白玉留皮瓜瓞绵绵佩


  清

  高5.4厘米

  估 价:rmb

  10000

  青白玉质,线条流畅,雕琢粗犷有力。

no.86 玉瓜瓞绵绵佩


  清

  6.5×3厘米

  估 价:rmb

  30000

  此玉佩为白色质地,上深浮雕瓜瓞绵绵的图案,构图巧妙,线条严谨流美,精工细作,为玉云器中之佳品。

no.87 白玉雕瓜瓞绵绵坠


  清

  5×2。8厘米

  估 价:rmb

  12000

  玉质洁白,雕工有力,构图繁密。寓子孙万代、连绵不断之意。

no.88 青玉透雕福禄万代佩


  清

  高6厘米

  估 价:rmb

  10000

  玉质洁白细润,采用镂雕技法琢制而成,器形秀巧,雕刻细腻。

no.89 青玉留皮云蝠葫芦佩


  清

  高5.7厘米

  估 价:rmb 10000

  蝙蝠栖息于硕大葫芦之上,形态生动,玉质纸润,琢工精美。

no.90 白玉活心葫芦佩


  清

  高7.3厘米

  估 价:rmb 18000

  纯白玉质,色泽温润,葫芦中心雕成转心,精致而巧妙,工艺精细。

no.91 松鼠葡萄和荔枝
  葡萄旧俗表示五谷不损,以喻丰收、富贵。葡萄成串则寓“多”之意,鼠在十二时辰中为子,寓“子”之意,合为“多子”。在清代玉雕作品中松鼠葡萄这一题材运用很多,纹饰多疏密对比有致,且利用天然皮色巧饰,颇具匠心,雕琢出有色彩变化的生动形象,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因而成为当时的吉祥之物。

  以荔枝为纹饰图案的玉雕作品自宋代已开始出现,也是当时人们喜爱用的一种纹饰。宋代玉带饰、金带饰均有“丝头荔枝”、“剔梗荔枝”等名目,是一定官僚品级的标志。周密《志雅堂杂钞》中说北宋宣和制荔枝带“枝皆剔起,叶皆有咏”。荔枝和枝叶相互叠压,布局层次分明,富于立体感,这种深层透雕的创新手法一直影响到辽、金、元,明清时期的雕琢方法较之有很多不同之处。荔枝纹取其谐音“利”,寓意着“一本万利”。反映了人们祈求财富的美好愿望,也体现出玉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点。

no.92 白玉雕松鼠葡萄佩


  清

  高6厘米

  估 价:rmb 18000

  白玉随形浮雕松鼠葡萄图案,松鼠俏皮可爱,葡萄浑圆饱满,雕工精细,制作精美。

no.93 墨玉巧雕松鼠葡萄坠


  清

  高5厘米

  估 价:rmb

  18000-25000

  玉质色泽黑白分明,巧雕一只松鼠卧于黑色葡萄枝之上。构思巧妙,雕琢精细。

no.94 白玉镂雕松鼠葡萄佩


  清

  高6.2厘米

  估 价:rmb

  16000

  白玉纯净,所雕葡萄串连成对,松鼠小巧灵动,活泼可爱。

no.95 白玉松鼠葡萄挂件


  清

  高5.2厘米

  估 价:rmb 12000—15000

  镂空圆雕松鼠和葡萄串,松鼠体态修长,葡萄颗粒饱满,侧面一叶片,玉色洁白带黄褐色皮。

no.96 石榴、蟠桃和佛手
  佛手、蟠桃和石榴分别寓多福、多寿、多子之意,取材于“华封三祝”的典故。玉雕石榴据出土实物,最早出现于唐代。石榴又称若榴、安石榴,原产于伊郎、阿富汗等国。据《博物志》记载,石榴是汉时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原种植的。石榴深受世人喜爱,因为它是象征着多子多孙、家庭兴旺的一种吉祥物,其“榴开百子”的寓意已是众所周知了。此外,文物图案中也有萱草和石榴放在一起者,则称“宜男多子”。这些题材为清代常出现的吉祥主题。

  因佛手有菩萨之手之说,又与福谐音,因此玉雕中以佛手象征多福。蟠桃则寓意为“寿”,传说东方有桃树,以核作羹,食之益寿。石榴果实多子,新婚置于室则子孙兴旺,因此以蟠桃,佛手、石榴纹寓意福、寿、子三多,是民间祈求家族兴旺的占祥纹饰,也是玉雕中常见的题材之一。

no.97 白玉石榴


  清

  长7.6厘米

  估 价:rmb 70000

  白玉圆雕,石榴造型硕大,枝叶环绕,形象生动。

no.98 白玉蟠桃摆件


  清

  7.5×5.5厘米

  估 价:rmb 45000—50000

  雕一桃枝,上结三果,叶片翻腾,叶脉清晰,玉质洁白,局部黄褐色斑。

no.99 白玉三果摆件


  清中期

  长10.7厘米

  估 价:rmb 60000-80000

  白玉圆雕三瑞果,佛手由枝叶生出许多弯曲的“指尖”,桃果上栖息一张翼的蝙蝠,石榴由交织的枝叶围绕。整体形象天然,细节处理精到,玉质润白,略有黄褐色斑。

no.100 白玉圆雕佛手


  清中期

  12.5×7×5厘米

  估 价:rmb

  180000-200000

  白玉润泽,略带黄褐色。圆雕佛手,枝叶环绕,佛手一半部分镂空,八个佛手“指尖”自然伸展。

no.101 荷莲
  以荷莲为题材的玉雕作品在宋、元时期就已流行,明清一直延续下来,只是制作上有很多不同之处。

  荷花为多子植物,又名莲花、水芙蓉,别称泽芝、菡萏。自古以来人们赞颂荷莲的诗文有很多,《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中就收集了400多首,由此可见古人对荷莲是情有独钟的。莲的品质诚如宋人周敦颐《爱莲说》所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人们崇尚其纯洁高贵的气质,同时又取其寓意,象征连(莲)生贵子,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古人爱莲一是因其品行高洁,二是因其为多子植物,符合人们祈求子嗣繁衍的传统。后来人们又以其吉祥寓意而衍生出各种寓意,如“一品清廉”、“喜得连科”、“并蒂同心”、“因荷得藕”、“本固枝荣”等。旧时官分九品,一品最高,莲谐音廉,含为官清廉寓意,“一品清廉”就是指虽然官高位显,但更要廉洁奉公,不贪污,不受贿,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从政者道德操守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见,古人对寓教于乐的重视。

no.102 白玉圆雕莲蓬


  清

  7.6×3.6厘米

  估 价:rmb

  15000-20000

  白玉质地,圆雕莲蓬图,带有木底座。

no.103 白玉莲蓬


  清中期

  长7厘米

  估 价:rmb 8000-12000

  白玉雕双莲蓬状,形象逼真。

no.104 白玉藕节形摆件


  清

  18.2×6厘米

  估 价:rmb

  30000--40000

  玉质洁白,局部略带黑点,圆雕一藕节,上环绕梗茎,结荷花、荷叶和莲蓬。

no.105 松、竹和梅
  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宋代以后图画、瓷器图案中多见此类纹饰,玉雕作品中也逐渐出现了以此纹饰为图案的作品。苏东坡曾诗:“凤泉两相乐,松、竹三益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如文与可画梅、竹、石题:“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竹、松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称。由此可见古人对“岁寒三友”推崇备至。

  梅花具有凌霜傲雪的品性和疏影横斜的韵致,故很受古代文人的青睐。特别在宋、元时期,咏梅之风盛行,人们都借物咏怀,以梅喻志。

  陶渊明是东晋大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职,因其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辞官归隐。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曾作《归去来辞》,文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体现了诗人不畏权贵、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同时赞美了松菊的精神。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陶诗中的名句。

  竹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赋予性格坚贞,刚强志高的品性,历代文人吟诗喻其为“虚心向上,风度潇洒”的君子,具有高雅脱俗之含意。

no.106 白玉松竹梅坠


  清中期

  高4厘米

  估 价:rmb

  8000—12000

  白玉透雕松,竹,梅相互缠绕图,别具风格。玉质洁净,雕工精美。

no.107 白玉雕高节长寿佩


  清

  高7.2厘米

  估 价:rmb 18000

  玉质洁白无瑕,仿生透雕竹、鸟,立意新颖独特。

no.108 白玉镂雕竹节花鸟佩


  清中期

  高5.3厘米

  估 价:rmb

  32000-45000

  白玉质地,竹节形,上镂雕花鸟图案,构图精美,雕工精湛。

no.109 其他花果佩
  玉雕凌霄花最早出现在宋代,采用折枝镂空手法精雕而成,花朵妩媚娇嫩,并以纤柔的细阴线刻划出花筋叶脉,极富生命力。金代玉雕凌霄花以镂雕表现层次,以浮雕突出重点,整体结构和谐均衡。元代的凌霄花玉嵌饰亦以透雕琢制,4朵交叉缠绕,两侧卷以藤蔓,较宋代略显肥厚。纹饰一般背面光素,其上有6对可供嵌缀的穿孔。明清时期的凌霄花玉嵌饰更趋写实、俏丽。

  灵芝极被中国人推崇,称之为仙草、瑞草。灵芝在古代甚为难得,故灵芝被古人认为是天地精气所化,其出现是國家祥瑞的征兆。灵芝更被道家称为灵丹妙药,食之可长生不老,贯通神明。如此灵验之物,其吉祥寓意自然被运用到艺术创作之中,尤其明、清两代,吉祥玉雕多出现灵芝图纹。以灵芝、水仙、石头、竹子为图案,称“芝仙拱寿”;以天竺、水仙、灵芝组成图案称“天仙寿芝”;以天竺、水仙、绶带鸟为图案称“天仙拱寿”。

  牡丹从唐代开始就成为人们热衷赞扬的百花之王。宋以后,随着吉祥图案的盛行,古人又把牡丹花作为富贵的象征。此后,出现了许多牡丹纹装饰图案,如白头富贵(白头鸟、牡丹)、长命富贵(牡丹、寿石)、玉堂富贵(牡丹、玉兰)、满堂富贵(牡丹、海棠)、富贵耄耋(牡丹、猫)、富贵有余(牡丹、鲤鱼)等,丰富多彩。

  兰花也是玉雕中的常见题材。兰是百姓最熟悉喜爱的芳草。兰花最早的含义是爱的吉祥物。屈原在诗歌中将兰喻为君子,故后人又把兰理解为君子高洁、有德泽的象征。如兰桂齐芳(兰花、桂花)喻德泽长留,经久不衰,也就是把恩惠留给后辈子孙,亦用来称颂别人的子孙昌盛。兰后来又引申出多层含义,如美好的文章称“兰章”,对别人子弟的美称叫“兰玉”,对友情契合而结拜成兄弟称“金兰之好”等。

  此外,还有菱角、蘑菇、葵花、宝相花、海棠等样式的花果佩。

no.110 白玉透雕凌霄花佩


  宋

  高9.3厘米

  估 价:rmb 18000

  玉质洁白,透雕凌霄花图,构思巧妙,图案精美,雕工精湛。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