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科状元(浙江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

80酷酷网    80kuku.com

浙江文科状元(浙江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

俗话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中国科举制度从隋朝推行到结束(1905年废除),历史有名有姓记载在册的文状元有654名,武状元185名,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存在了整整1300余年,古代的老百姓把状元看作文曲星和武曲星下凡,全国震动,因此状元也成为当时荣耀和显赫的代名词,难度可想而知。

浙江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吴道子拜他为师,为何64岁仍是七品官?

状元图

举个例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会试考试,4亿人中,最终通过96人,根据这个比例,成为状元的概率大概是五十万分之一(可能不太严谨,但是丝毫不影响状元的难度)。

如果是在唐朝,几乎铁定你百分之一万没有机会成为状元。

为什么呢?

看看唐代最有才华的两位大神吧。

诗仙李白:泥腿子出身,连参加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浙江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吴道子拜他为师,为何64岁仍是七品官?

李白

诗圣杜甫:京兆杜氏,北方大族,参加考试没通过。

就算你走了八辈子血运,中了进士,别人一看你背景不行,一辈子按死在原地。

典型的两个例子:

诗囚孟郊(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那位):混了一辈子还是县级别干部。

诗奴贾岛(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哥们):潦倒半辈子终于能管下民政,没上任就死了。

但是今天我要说的这个主角偏偏就是唐朝的状元,还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在唐朝做官比登天还难。王维为了有机会做官,先找了岐王,又托了玉真公主(那时候就知道走后门了);韩愈为了当官,光科举就考了四次,还不算博学鸿词科(也是科举考试的一种,笼络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李白为了做官,南北奔走,到处找名人拉关系。偏偏就有人很佛系,不太在乎科举,也不太在乎官职大小,更不太在乎能为国家做多大贡献……

有人说,那他一定是个庸才,还真不是,他周围的人,没有不羡慕他的才华。论写诗,全唐诗一共收录了他19首诗,其中就有2首千古佳作(凡是上学的必背他的诗);论书法,他擅长草书、隶书,连张旭(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都向他请教过;论政事,他是太子李亨(唐玄宗李隆基第三个儿子)的老师,还为李亨培养过治世能臣李泌(唐朝中期政治家、谋臣);连最难伺候的唐玄宗都对他称赞有加。放在今天,他一定是李诞式的人物。一个嘴上说着人间不值得,什么都不重要,背地里却比谁都努力的人。 他也是历史上少有的能把“大隐隐于朝”做到极致的人——贺知章。

浙江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吴道子拜他为师,为何64岁仍是七品官?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贺知章

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状元

公元659年,唐高宗显庆四年,贺知章出生于越州山阴(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贺知章祖上是会稽贺氏(古代的名门望族),家境殷实,贺知章家族中排行第八,人称贺八。他从小聪明好学,十几岁岁便可写诗赋文。当年绍兴地界上,想花钱求贺知章写文章的人都快把他家门槛踏破了。重点来了,因为成绩非常好,年仅三十岁就考上状元了。更重要的是这个状元的分量可不一般,在贺知章二十几岁的时候,当时朝廷乱成一锅粥,三天两头发生政变,科举考试时停时续。今天中宗继位了,明天又改立睿宗,光唐睿宗李旦就三次让位两次继位,闹到最后,武则天一看两个儿子没一个成大器的,干脆直接夺权了,而且徐敬业还曾率领军队讨伐武帝,起兵造反,偌大的中国竟容不下一张课桌。贺知章考科举的进程就这样被耽误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三十岁,贺知章成为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他的走向了人生巅峰了吗?不,他没有(往下看)。

浙江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吴道子拜他为师,为何64岁仍是七品官?

贺知章画像

中国历史上最低调的状元

从公元689年一直到公元722年,贺知章干了33年的小官。这就好像牛津剑桥毕业的博士生回村里干了三十多年的村主任,太低调了!好歹也是个省状元,天下读书人的榜样。你要问他委屈不,人家可不这么想。您不想好好做官,起码多写点诗文,为了文坛做点贡献呗。贺知章嘴一撇:我偏不!要是都像您这样,考上全省状元了,还没有出头之日,那好好学习还有啥意思?贺知章微微一笑很倾城的说:“你们不懂!” 我要想当官很容易,可是现在朝廷里乌烟瘴气,不适合做高官。

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大兴佛教(武则天的母亲是佛教虔诚徒,她从小就深受佛教影响,长大后也成为佛教徒),耗费巨资引领舆论;人事上任用来俊臣等酷吏(武帝身边著名的酷吏。无赖出身,善于告密,他爹叫来操),推行告密制度,执行严刑峻法;朝堂上诸如薛怀义(武帝的男宠)、张昌宗(武帝的幸臣,表面是臣,你懂得)等没有治国才能,只会逢迎媚上的人也能享有高官厚禄。明知不可为,便不为,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64岁的贺知章,仅仅只是个负责祭祀的正七品小官。人生,不着急,是你的,终归是你的。

浙江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吴道子拜他为师,为何64岁仍是七品官?

刘晓庆版的武则天

朋友圈的梗王贺知章

不爱当官,懒于仕途,不求进取的贺知章人生还有什么追求呢?当然是交朋友啊。 长安本地户口,工作不忙,有房有钱有时间。工作只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外的生活才属于你自己。胡可先教授(浙大中文系)写的《贺知章交游考》考证出与贺知章交友者的名人多达54人。 上自帝王朝臣,下至布衣文士,既有乡谊,亦有同僚,还不乏方外之人,与当时重要诗人张说(唐朝宰相,这个职业他当了3次)、张九龄(唐朝开元名相)、孟浩然、王湾(唐朝文学家、史学家)、李白、杜甫、张旭等都交往颇密。 注意,是交往颇密,关系不是一般的好,是非常亲密。

浙江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吴道子拜他为师,为何64岁仍是七品官?

贺知章与大佬们

因为贺知章的学霸身份,孟浩然一落第,就找贺知章诉苦,写了《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 此外《唐诗纪事》 中有 : 师与贺宾客(贺知章) 、 李北海邕、 褚谏议庭海、 径县令万齐融为儒释之游莫逆之交。 唐人的生活也不比我们现在容易,谁不想要一个快乐源泉一样的朋友?贺知章性情诞放,玩的非常开,朋友们在一起,就是要尽兴。一开心,就想喝酒,然后越喝越开心,喝醉了就闹出不少好玩的事,他身上的梗特别多。

浙江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吴道子拜他为师,为何64岁仍是七品官?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贺知章

贺知章跟朋友一起,喝醉了,晃晃悠悠地骑着驴回家,像坐船一样。可能是太醉了,身体不太协调,一头栽进井里了。贺知章本人直接在井里睡觉,差点淹死,幸亏旁边人看见,齐心合力才把贺知章捞上来。这件事在他的朋友圈里广为流传,承包了大家一整年的笑点。

也为杜甫提供了写作灵感,他的《饮中八仙歌》第一句是这样的:“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还有一次,贺知章醉了,想要写诗,问手下要纸。那人多问了一句:“您老要多少?” 贺知章醉醺醺地说,你拿多少,我就写多少。手下不信,给拿了十张,他就写十张,拿二十张,他就写二十张,刚刚好够,一点儿也不浪费。贺知章写诗能凑够纸张,也跟他擅长写草书是分不开的。

他的书法与草圣张旭(吴中四士之一)齐名,被评论为“落笔精绝”“如春林之绚彩”“胸中所养不凡,源深流长,自然之道”,传世《孝经》卷被誉为唐代草书之代表,这幅字后来几经辗转流入日本。 2006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中日书法珍品展”的时候,这幅作品曾回国展示过。 位于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也是贺知章的书法代表作。据宋代《宣和书谱》记载御府藏贺知章草书十二幅,可惜现在遗失了。

浙江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吴道子拜他为师,为何64岁仍是七品官?

草书《孝经》

贺知章书法《孝经》 草书太难学了,拜他为师学习草书的吴道子(后来的画圣)直接改了行,后来成了大画家。 《宣和画谱·卷二谓》说吴道子“少孤贫,客游洛阳,学书于张颠、贺知章,不成”。

浙江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吴道子拜他为师,为何64岁仍是七品官?

四、朝堂灭火器贺知章

武帝去世后,贺知章看到整顿朝纲了,想当官了,跟他当宰相的表兄陆象先提了一嘴。 当然没问题。陆象先本人就是贺知章的粉丝,逢人就夸贺知章的风趣幽默和才学,曾经说“我与兄弟们阔别多年,谁都不想念,唯独一天不见贺兄,就感觉了无生趣。” 真是腻腻歪歪的兄弟情啊。很快,贺知章在陆象先的帮助下担任国子四门博士(相当于教授),继而升迁为太常博士。贺知章后因写征讨突厥叛军贺词,博得了张说的喜爱,被张说推举太常少卿,参与撰修《六典》《文纂》,后来又担任了礼部侍郎,并兼任集贤院学士。仕途非常顺利,完全没有波折,唐玄宗也很喜欢他。

浙江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吴道子拜他为师,为何64岁仍是七品官?

贺知章与李白

五、贺知章与李白

贺知章和李白认识,其实是很晚的事。公元742年,41岁的李白和83岁的贺知章相识。贺知章见李白神采俊逸、不拘小节,就“奇其姿”,加之李白喜爱“侠酒诗仙”,二人一见如故。 李白呈给贺知章看他的新作《乌栖曲》,贺知章读完夸他“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李白很高兴,随后又把他的《蜀道难》拿出来让贺知章看,贺知章一边读一边给李白点赞:“公非世间之人,一定是太白星谪在人间吧!”

从此,李白的“谪仙人”称号就开始广为人知,名声更加显赫。 贺知章爱喝酒,李白更爱喝,两人并列“酒中八仙”。有种英雄惜英雄的感觉。贺知章退休时,李白写了一首《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意思是贺老您慢走,吴越山清水秀,正适合颐养天年,修仙问道。昔日王羲之曾经写《黄庭经》换白鹅,您老人家风流潇洒不输他……

尾声

公元744年,86岁的贺知章大病一场,病好了之后,他想辞职离开长安。玄宗、李亨挽留无果,玄宗提升他的儿子为贺知章家乡的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也给他摆了盛大的践行宴。 为大唐碌碌无为,不对,是兢兢业业服务一辈子了,贺老年事已高,估计这是最后一面。《新唐书·贺知章列传》:“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 满朝文武都来了,有太子李亨、右相李林甫(总理)、左相李适之(副总理)、韦坚(正部级干部)、李瓘(唐高宗的孙子)、康珽、李白、王瑀、于尹躬、齐澣(当时都是达官贵人)…… 与会者写诗赠别,集结为卷,玄宗作序,彼时盛况,毫不亚于兰亭集会。

想到贺知章回家乡要是住的不舒适怎么办?唐玄宗不放心,找人给他修了一座道观,起名“千秋观”。 贺知章回家以后,不太适应,感觉像去了外乡。认识的亲戚朋友都不在了,找个人聊聊天都很难。有一天,他随处溜达,跑来一小孩问他,“您老师外乡人吧?有点面生,从哪里来的?” 外乡人? 我差不多三十岁才离开家的,在家乡住的时间可比你都要长。

浙江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吴道子拜他为师,为何64岁仍是七品官?

贺知章与牧童

贺知章有点酸涩,回家便写下了《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千古名篇就这样横空出世了。有了这首诗,全唐都该知道我贺知章是本地人了吧!

他的诗有多好,我举个例子。《咏柳》这首诗,就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既没有描绘杨柳的颜色、形态,而是“碧玉”来指代;没有写柳叶的长,偏用“裁”字来衬出;未句将春风比喻成“剪刀”又是一奇。 如此用心雕琢,却浑然天成,毫无痕迹,可称之为唐诗之至高境界。

家乡哪里好呢?不用逢迎,不用猜忌,不用看人脸色,人生太舒展了。 他今生做了太多身不由己的事,老来,终于能把自己还给自己了。 贺知章喜欢这样的结局……

天宝三年(744年),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走完自己光辉灿烂的一生。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追赠礼部尚书。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