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就业竞争新趋势——技术蓝领稀缺资源

80酷酷网    80kuku.com

  

  “中国制造”正在带来广阔的蓝领需求,技术蓝领正在成为稀缺资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淮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球有限就业岗位的国际化竞争将主要是一场蓝领竞争,政策应当为促进蓝领就业提供更多援助。

  陈淮特别提出,当前探索扩大就业、缓解我国就业矛盾的途径,一个不应忽略的话题是,要高度重视蓝领就业问题。

  所谓“蓝领就业”,一般主要指第二产业及其延伸服务领域中的技术工人就业。无需讳言,在全世界范围内,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传统工业领域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所占比重已经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就是在我国,在过去6年中,“下岗”现象也主要是由“工厂”排出冗员为主引起。我国国有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995年的3326万人下降到2002年末的995万人,降幅高达70.01%。

  上述趋势是否意味着,蓝领就业岗位在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减少区间呢?陈淮肯定地认为,还远不能这样说,其中三个因素应予考虑。

  其一,如果把非国有经济包括进来,制造业就业人数仅从1995年的9803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8308万人,降幅为15.25%。如果剔除国有企业的就业人数,事实上在这一区间,非国有制造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从1995年的6477万人增加长到2002年的7313万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2.91%。

  其二,随着大量新型工业最终产品的涌现,蓝领就业的范围已经从“生产线”延伸到了消费过程的售后服务领域。计算机、空调、彩电、冰箱、手机等都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庭。新型电子化的办公设备也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2002年末,我国每百户城镇家庭中拥有的彩电数量为126.4台,空调数量为51.1台,移动电话为62.9台,家用电脑为20.6台。在这一组数字的背后,2002年我国的城镇家庭总数是1.58亿户。这些工业品使用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实际上已经成为生产过程的延伸部分。而由此引起的就业岗位增加一般被统计在了社会服务业中。

  其三,与蓝领就业相应的岗位并非只限于制造业。交通运输、建筑以及农机等领域中所需的技术工人人数在过去几年中是增长最快的。

  “蓝领就业”在中国仍大有前途并有大力开拓的必要,因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用机器取代手工劳动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在此,陈淮认为,发展蓝领就业是中国工业化的迫切之需。

  在可以预见的一个长期范围内,中国的蓝领就业岗位将不是趋于减少,而一定是趋于增加。当前,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电子化、信息化的自动控制技术普遍应用为标志,一方面,“蓝领”正在成为高科技带来的先进生产力转换为人类意志的最重要媒介;另一方面,“蓝领”也从依靠经验性技艺与机器交流转向依靠新的技术语言与机器交流。事实上,现代经济发展已经要求“蓝领”从单纯的劳动力转变为具有较高文化、科技素质的专门人才。

  我国前期的“蓝领下岗”现象,实际上反映的是我国现有蓝领队伍与蓝领岗位之间尖锐的结构性矛盾。蓝领并非不需要,而是现有蓝领队伍的构成不能满足需要,这个构成包括产业分布的构成、年龄构成、技术素质构成等多方面。重新打造一支满足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蓝领队伍已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迫切之需。

  目前的“中国制造”带来的就业机会仍以熟练工种为主,但这种状况正在改变,技术蓝领正在成为稀缺资源。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引发的蓝领就业机会并非只限于制造业岗位。从现实市场说,一个基本估计是,现在中国的城市家庭中有20%的金融资产存量在10万元以上,已经越过了买得起和用得起车的临界点。而20%的城市家庭高达2680万户。按照国际经验,社会每20辆机动车保有量就需要有1名维修人员为之服务;也就是说,如果我国有20%的城镇家庭买车,我们就至少需要有140万以上的维修技工与之配套。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后面临的国际竞争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优化配置和国际间的重新分工,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意味着就业岗位在全球的重新配置,因此,对有限就业岗位的竞争是全球化竞争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蓝领就业岗位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

  外资之所以呈现出向中国加速流入的趋势,是因为中国正在成为全球范围内增长最快的市场。值得强调的是,目前尽管我国的制造业产品出口和外资流入呈现出较好势头,但其基础主要是劳动力的成本低廉而不是劳动力的群体素质。这个基础是不稳固的,要把这样一个势头保持下去,要让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我们还必须加快蓝领队伍的培育和发展。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