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04——十大热门投资

80酷酷网    80kuku.com

  

  资本总是向着利润可观的行业飞奔。对于某些行业来说,大量资本的涌入可以迅速弥补产能的不足,完善产业链条;而对另外一些行业来说,投资过热尤其是盲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就不是一件好事。

  其实,国家从去年开始就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提出了投资过热的警示,但是,在2004年,这些行业的投资热潮仍未回复理性。今年一季度,钢铁、水泥、电解铝3个行业的投资速度分别增长了107.2%、101.4%和39.9%。现在,经过半年的调控努力,这些行业的投资幅度终于开始大幅回落。

  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国钢铁、电解铝、水泥投资项目进行清理,并对清理善后工作加以布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清理结果表明,3大行业产能过度膨胀,在建规模偏大,已有和在建的能力大大超过预期市场需求,供求失衡问题严重。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偏低,产品结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也十分突出。3大行业的低水平过度扩张,加剧了能源、电力、运输、矿石原料供应紧张的矛盾,对生态环境也造成极大的影响。

  尽管国家已经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耗水、重污染的建设项目,取消了一批技术含量低、明显超出市场需求和不符合结构调整要求的项目。但是,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投资增长幅度依然较高,且造成盲目扩张的体制性、机制性弊端并未消除,仍有反弹的可能。

  相比之下,一些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其投资行为就理性得多,比如家电行业。看来,市场的洗礼是行业成熟的催化剂。汽车行业就被市场猛“涮”了一把,但愿其他行业能够及时吸取这个教训。市场火爆时大家争先恐后地投资,结果,投产之日却成了亏损之时,热钱成了呆帐,实在是令人头疼的事情。

  十大热门投资之一:房地产 泡沫之争搅人心

  2004年,对于房地产业来说,真是热闹非凡,泡沫之争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房地产商以及消费者统统卷了进来。有网友把最近各方对于房产泡沫的争论总结了一下,主要有10大观点:

  一是认为城市化支持房产经济走牛;

  二是认为房产交易没有代表性和流动性引发交易失真,出现泡沫;

  三是认为房价和房租不一致出现矛盾性上涨;

  四是认为土地稀缺决定房产牛市;

  五是认为外资在大城市制造房产泡沫;

  六是认为需求预期决定房价上涨有合理的一面;

  七是认为房价与居民收入比例失衡;

  八是国内投机资本自动择优是金融市场缺乏投资疏导的现状决定;

  九是国内房产经济主要由贷款支撑,其泡沫的本质就是金融泡沫,同时也酝酿巨大的金融风险;

  十是高价房产交易增加带动整体市场统计价格口径提升。

  否认房地产业存在泡沫的人士算了这样一笔账:

  世界银行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300美元时,住宅产业开始起步;在600-800美元时,住宅业就会进入高速发展期;到1300美元时,进入稳定的快速增长期;到8000美元左右,就进入住宅业平稳发展期。人均gdp超过13000美元时,住宅业就会开始衰退。而我国在2003年底人均gdp为1090美元。这说明中国在理论上应该处于一个住宅业高速发展期。

  2003年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据统计为23.67平方米,如果到2020年,每人增加建筑面积10平方米,那么到2020年共需要新增建筑面积138亿平方米。就是说,从2004到2020年这16年平均每年需要建筑住房8.6亿平方米。这个数字显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空间还非常大。而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自然增长,人们以旧房换新房的增多等,都会产生巨大的住房需求。

  认为房地产业存在泡沫的人士则持这样的观点:

  承认房地产业市场需求巨大,并不能否认房地产业目前存在的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房地产的产品本身,就是说中、高、低档的产品跟有购买力的需求即现实购买力之间是有差距的。从相对成熟的市场看,房地产按揭的贷款数量,占工资收入水平是有一个限制的。我国从工资收入水平讲,跟能够贷到的按揭贷款之间是有距离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对中高档住房的需求会不断增多。另外,财富的流动和集中会使部分大城市的住房需求突出地增多。这些发展趋势跟投资供给的趋势是否吻合,有待观察。如果现在把较多的资金投资到中高档住房开发中去,使未来中高档住房供给超过购买力的支付水平,就会造成供求结构失衡。如果需求与供给不平衡,房地产业就会出现泡沫。

  点评

  数据显示,北京的家庭债务比例高达122%,高出美国的115%;上海的这个比例甚至已经达到155%。研究表明,住房消费信贷是造成大城市家庭负债比例过高的主要原因。

  有网友算了这样一笔帐:在上海浦东花木路一带的二手房,卖到10000元/平方米。假如在这里拥有一套小一点的两房一厅,得要100万——假如是个农民,一个人一年最多也就挣1000元,得不吃不喝地耕种1000年;假如是个工人,一个月拿800元,一分钱不花,得连续工作100年;假如是个公务员,月薪2500元,得熬上33年……

  十大热门投资之二:钢铁投资 我们需要拳头企业

  现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曾任首钢总公司董事长的罗冰生列出一系列数据:2003年钢铁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7亿元,同比增长96.6%。在此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又完成投资334.95亿元,同比增长107.2%。而今年一季度仅建成投产的连铸机,新增生产能力达1603万吨。

  近年来,由于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钢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从而刺激钢铁工业出现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2002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04亿元,比上年增长45.9%,2003年投资1332亿元,再增长89.2%。据国家发改委预计,到2005年底,中国将形成钢生产能力3.3亿吨/年,已能满足2010年的市场需求。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说:钢铁工业投资已超前5年,说明中国钢铁工业能力近年增长过快,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投资过热。这位发言人说,产能过快增长,导致矿山滥采乱挖,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污染物排放等问题更是突出。近年新建钢铁项目的资金中相当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产品价格下跌,将导致企业效益下降甚至倒闭,从而形成新的银行不良资产,并可能引发较大范围的下岗失业,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能否有效遏制钢铁等行业过度投资,是当前宏观调控的突出重要任务”。

  有数字显示,在目前我国2亿吨钢产量中,年产钢500万吨以上规模的企业只有13家,占全国产钢总量的比重仅为44%左右,而这两年钢铁业的红火,更引来不少投资者加盟,产业集中度有下降趋势。

  在我国钢铁业繁荣的背后,却是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其表现在线材、中小型钢材等严重供过于求,但板材、薄板及不锈钢板每年均需大量进口。高附加值的钢材如家用电器和轿车用镀锌薄板,需求缺口仍很大。在美国,冷轧、热轧钢板等钢铁产品的价格居高不下。目前其价格比去年初已上涨25%,但涨势依然没有停止。

  国资委规划发展局秦松撰文称,形成我国钢铁工业的核心企业群已成为必然选择,重组是必要手段。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之中,我国钢铁工业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优势。为此,应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高度来审视我国钢铁工业的战略定位和结构调整,而不是单纯的“进”、“退”选择。从世界钢铁工业并购重组日益规模化和全球化的竞争态势以及国家控制国内主要钢铁资源的现实来看,推进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非常强的现实紧迫性和必要而充分的操作空间。

  中央监管的宝钢、鞍钢、武钢、攀钢4家主要钢铁企业,2003年在国内按钢产量排名分别为第1、第2、第3和第9,世界排名分别为第6、第18、第24和第41位。4家企业钢产量共为4381万吨,占全国的22%;钢材产量共为4023万吨,占全国的17%。其中,4家企业板材产量2711万吨,占全国板材产量的34.2%;薄板产量1422万吨,占全国薄板产量的60%。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表示,在过去几十年的钢铁发展历程中,全国在钢铁产业上总投资大约是对宝钢投资的8-9倍,但为什么没能形成8-9个像宝钢这样的优势企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分散,不少投资用于低水平生产线建设、低附加值产品生产,这也使我国现在还仅仅是一个钢铁大国,还不能成为钢铁强国。而现阶段的宏观调控,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利于培育优势企业。

  点评

  面对热火朝天的大炼钢铁局面,陈锦华发出这样的感慨:宝钢是我国第一个进入世界500强的钢铁企业,中国钢铁业需要多几个宝钢这样的优势企业,走集约化、精品钢生产之路。

  对当前钢铁投资热,罗冰生认为对钢铁行业的投资要区别对待,不一刀切。他提出3点意见:一是要坚决反对钢铁行业违法违规、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大产能的现象;二是对民营企业等投资积极性要予以合理引导和发挥;三是对科技含量高、能耗低、符合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要求的项目要予以支持。

  十大热门投资之三:水泥 重点发展企业集团

  无疑,严格控制行业过度投资已成为水泥行业最大的热点。从去年出台《关于防止水泥行业盲目投资加快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到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这一系列举措无不在告诉人们,水泥行业投资已经严重过热——

  2003年,我国水泥总产量8.13亿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1/3以上,当时,全国处于在建、设计阶段的大型新法水泥项目将近170个。

  2004年,水泥业计划总投资558亿元,同比扩大84.7%。在建项目333个,同比增加121个。今年新开工项目104个,投资规模105亿元。今年一季度,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更是达到了创记录的101.4%,专家预测今年全国将新增水泥产能2.1亿吨。如此高的投资增长率主要是由浙江、江苏和皖南等地区带动的。

  水泥行业的投资热并不是孤立的,一些工业领域和行业过渡投资,房地产开发的热潮,供过于求,许多企业过多地借贷投入形象工程,成本高而收效低,还有一些地方政府过多投入了某些项目等等,导致钢铁、水泥及其它建筑材料的过分需求。

  加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承办奥运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城市化建设以及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奥运工程、世博会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全面展开,全国各地交通、仓储、房地产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温,也极大地拉动了水泥的需求。

  专家们说,中国是全球水泥第一生产大国,但水泥行业很不合理,一方面代表水泥发展方向的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很小,90%以上是工艺落后的立窑水泥;另一方面全国现有几千家水泥企业,平均规模只有十几万吨,超千万吨的大型企业仅有安徽海螺集团一家,百万吨以上的也不过几十个企业。

  目前,国家已明确提出“上大改小”的方针,明令淘汰小型立窑水泥,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重点支持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据悉,安徽海螺集团去年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吨,“十五”期间将形成3000万吨的规模;济南山水集团把“十五”目标定位在年产1500万吨上;河北冀东、吉林亚泰、湖北华新等水泥集团都提出了年产1000万吨的生产目标。

  点评

  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后,水泥行业一方面新建项目被叫停或缓建,另一方面行业发展所需资金也受到了严格控制,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今年1—5月,水泥业固定资产投资从101.4%下降到55.3%;全国水泥总产量3.4亿吨,增速明显放慢。由于政策的压力,水泥企业不仅大部分新项目投资得不到批准,流动资金贷款也受到影响。

  水泥调控政策对新型干法水泥、特别是2000吨/年(东部4000吨/年)以上的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给予鼓励,对污染大、能耗高的立窑和湿法窑等进行限制,大多数上市公司将从中获益。因为,水泥上市公司在规模和技术上居行业前列,有较强的行业代表性,其在建或拟建的项目基本上不在禁止和限制之列,控制水泥行业产能的无序扩展、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将加速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进程,提高行业集中度,从产能控制和销售市场两个渠道为大公司做大做强创造有利的经营环境。

  十大热门投资之四:电解铝 投资过热已基本控制

  铝业的生产链条大致如下:铝矿开采-氧化铝-电解铝-各种铝制品。目前电解铝行业全国共有140多家企业,其中民营资本占半壁江山;而氧化铝行业,全国则只有一家企业——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它是当今全球第二大氧化铝生产商,控制着上游的原材料。

  据初步统计,目前在建、拟建氧化铝项目产能达到2000万吨,相当于中铝目前产量的3倍。除东方希望集团刘永行在三门峡的氧化铝项目,还有南山集团的山东省氧化铝项目、锦江集团一期工程40万吨氧化铝项目(2003年9月开工)等。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下,电解铝行业投资过度的势头已得到基本控制。国家统计局统计报告显示,1至5月,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中铝的投资增长了38%,大大低于去年全年86.6%的增速。从去年8月开始已无企业提出设计和建造新的电解铝项目,在建的部分项目也纷纷停建或缓建。

  为抑制电解铝行业投资过热的势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强有力的调控措施。2003年5月,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停止审批任何形式的扩大电解铝生产能力的建设项目。2003年12月23日,国务院再次提出了迅速遏制电解铝违规建设、盲目投资势头的要求。2004年4月27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将电解铝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由20%及以上提高到35%及以上。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中国电解铝行业的投资增长过热局面已得到基本控制。权威部门此前认为,按现在的发展趋势,到2005年中国将至少形成1000万吨电解铝生产能力,远高于600万吨的需求预测。与此同时,作为高能耗行业,每吨电解铝需消耗1.5万度电,2003年全社会用电量中有4%用于电解铝生产。电解铝过度投资使本已紧张的能源供应雪上加霜。

  专家分析称,2004年电解铝行业将面临上下游行业的双重挤压,生存压力很大:首先是上游电力紧张,电价上涨;其次是原料氧化铝价格居高不下;再次是电解铝消费需求将受宏观调控遏制;最后是出口退税率下调,导致国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这一系列困难将迫使电解铝企业开展并购重组,优化配置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合理的产业链。此外,宏观调控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淘汰低质量高能耗企业,具有资源优势、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的电解铝上市公司将获得较好发展机会。

  点评

  与房地产业不同,宏观调控政策在电解铝行业立竿见影——4月中旬,铝价从近几年来的高点开始了下跌行情,随着价格的不断下跌,其目前已经跌破了国内铝厂的平均成本价。随之而来的就是在价格下跌后我们听到的越来越多的铝厂减产或者停产的消息。由此我们可以预计,铝行业的“洗牌”已经悄然降临。

  至于现有电解铝企业如何在洗牌阵痛中保存实力,有专家指出:惜售不可能改变价格的下跌趋势;期货交易可作为规避价格下跌风险的一种经营手段。

  十大热门投资之五:地铁 谁该为你买单

  地铁,作为缓解大中城市地面交通压力的有效工具,正在成为各地政府投资的热点。“十五”期间,中国各地将斥资2000亿元用于地铁建设——

  广州:经审批同意的3号线总投资约为153亿元,平均造价4.3亿元/公里,预期2005  
年建成;2号线全长23公里,2003年年底通车;4号线和5号线也在规划中。到2010年,全长近130公里的5条线将构成广州轨道交通网络。另据悉,佛山、南海、广州共同投资100亿元建设“广佛地铁”,预计2005年建成。

  天津:业已开工的地铁1号线是天津市“十五”期间投资规模最大的一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全长26.2公里,计划用4年时间建成。据悉,天津市将在2010年前修建6条共计153公里的地铁。

  北京:未来10年内,北京轨道交通将以每年40公里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轨道交通里程将达到300公里,市区计划铺设地铁线20条。因此,在今后的20至30年内,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年投资额约为100亿元,到2020年,北京轨道交通的总里程将超过1000公里。目前,北京市正在建设的有八通线、城铁东线、5号线、4号线、10号线、奥运支线和机场客运专线,部分郊区轻轨也在前期准备中,预计2008年前建成。

  南京:2002年11月9日,南京地铁奥体中心站正式开工。奥体中心站是西延线的起点站,建设总投资8000多万元。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将于2003年底建成通车,近中期目标是建设4条地铁和4条轻轨线,总投资达500多亿元人民币。

  沈阳:2002年9月,全长21.6公里的沈阳地铁1号线工程总体建设方案确定,目前,总体招标工作已经展开,铁道部第三、四设计院等设计单位已开始参与招投标。

  杭州:该市将于明年兴建的地铁1号线,总长约52公里。

  上海:“十五”期间,上海将投资千亿元人民币,新建轨道交通200多公里,加上现有的65公里轨道交通线路,总计接近300公里,初步形成市域级快速线(r)、市区级的地线(m)、市区轨道线(l)构筑的轨道网络骨干。

  哈尔滨:该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通过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组的评估,该项目长14.4公里,总投资45.2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2.5亿元。

  青岛:该市地铁规划总长度114公里,由南北线、东西线和内环线组成。近期将选建设全长16公里的南北线,预计总投资5亿美元。

  正在修建的地铁项目投资额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再加上准备修建的,总投资额将超过2000亿元。

  地铁带来的效益更多是公益性的,如:改善城市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带动沿线房地产的开发,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等,所以,全国各地掀起了地铁建设热潮;同时,地铁高昂的造价和维护费用而造成的亏损也是世界性难题。原因很简单,修地铁造价很高,而地铁本身是公益设施,票价由政府来定。

  因此,关于地铁投资体制的探讨就成为焦点问题。

  目前,比较一致的批评意见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

  1.地铁投资过热,各地呈现一哄而上之势,由此带来的资金短缺和安全隐患十分突出;

  2.地铁投资成本太高,政府应该选择成本较低的公共交通设施;

  3.地铁运营一直出现巨额亏损,投资商看不到经济效益,政府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由上述3种批评意见,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所得出的一个近乎一致的结论是:中国地铁建设应当“刹车”或“降温”。

  陈志俊、柯荣住、丁利在给《21世纪经济报道》撰写的文章中指出:对于地铁的投资和营运方而言,造成这种亏损的根本原因是地铁作为一种公共交通设施(经济学中称为公共物品),其投资建设方无法将地铁给整个城市发展带来的效益(外部效应)内生化。换言之,地铁项目给整个城市带来了效益,但是投资方无法让所有的受益者(全体市民)为此支付相应的成本。由于没有人为地铁给整个城市带来的效益买单,必然使得地铁运营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并且无法收回投资。此外,现行的地铁运营体制使得运营商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必然导致运营效率低下,进一步增加了地铁运营的亏损。

  陈志俊、柯荣住、丁利提出以下几个公共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可能与我们的常识不相符,但经仔细分析后就不难发现它们的深刻之处:

  观点之一:地铁作为一个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它是一种“公共物品”。城市地铁使大部分人受益,但却让少部分乘客“买单”。

  观点之二:仅靠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地铁项目所造成的结果是无效率的。

  观点之三:政府通过向市民借款的方式(发行公债)投资建设地铁,并由地铁运营的部分收益和逐年的财政拨款偿还贷款。

  观点之四:造成地铁公司巨额亏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铁公司不得不为全社会的收益买单,因而它是一种体制性亏损。地铁项目长期的体制性亏损最终会导致地铁建设“刹车”,从而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

  观点之五:解决地铁体制性亏损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现有的地铁投资经营体制。

  观点之六:社会最优的地铁建设规模取决于建设的边际成本和带来的边际社会收益的权衡。

  点评

  发达国家大部分中型以上城市都具备了完备的城市地铁网络,这一事实就足以说明地铁建设在城市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所以,尽管地铁建设的投资成本较高,但是相比较它所带来的巨大社会福利,从城市长远发展战略的选择,我们都不应当减缓地铁建设的速度,更不用说放弃地铁而选择其他的城市交通方式。

  十大热门投资之六:公路建设 一路畅通

  2004年7月底,国家下达了2004年西部地区县际公路投资计划,甘肃省总投资13.33亿元人民币的37个项目列入其中;

  2004年9月23日,青海省预计今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将达到40亿元,此前已经集中建设了一批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交通基础设施,被誉为高原千里文明通道;

  2004年1至8月,陕西省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05.8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70.54%,比去年同期增长20.29%;

  从2004年到200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公路投资要达到30亿元。

  ……

  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有关研究表明,在一定时期内,我国公路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乘数效应约为2.63,即1个单位的公路建设投资最终将增加国内生产总值2.63个单位,当年的乘数效应约为1.27,其他部分表现在以后的各年中。按当年乘数效应做保守测算,1998年至2001年公路建设投资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累计超过10000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3.4%左右。

  同时,由于公路行业大量使用中低收入工人和农村劳动力,提高了中低收入者和部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对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消费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般来讲,公路投资首先能直接提供就业机会。据有关分析,每亿元公路投资为公路建筑业创造或保留2000个就业机会,而为公路建设直接和间接提供产品的各部门相应增加的就业机会更达到了公路建筑业的2.43倍。

  我国的公路建设之所以呈现“一路畅通”的局面,与投资体制的改革密不可分。

  以西部省份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受政策和市场前景看好的影响,民间资金大量涌入内蒙古公路建设市场。去年,全区公路建设引进民间资金113亿元,占过去8年总和的6成多。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厅厅长郝继业说,民间资本踊跃进入体现了公路建设的“政策威力”与“市场魅力”。去年,全区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30亿元,同比增长29%,占内蒙古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1/9。民间资本和银行贷款、国家投入一起,成为公路投资的3大主要来源。今年,内蒙古将进一步加大公路市场开放。郝继业说,今后7年,全区公路建设预计需要资金1000亿元,其中缺口700亿元主要依靠开放市场解决。从今年起,要加快二级公路经营权的转让,盘活存量资产,扩大社会融资。

  我国公路管理体制的变迁过程可划分为:计划经济体制、事业性投资体制、道路收费制度和经营权转让和股份制4个主要阶段。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不断吸纳公路建设资金,缓解公路需求与公路供给不足的矛盾是公路政策发展的主线。因此,以现行的公路政策思路,为了解决公路中短期债务问题,公路政策有进一步加快经营权转让,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在完成了路网建设以后,公路政策实现回归。

  点评

  “要想富,先修路”,最早提出这句口号的山东省已经尝到交通发达带来的好处,并让其他兄弟省份羡慕不已。的确,公路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正因如此,公路建设成为国债投资的重要内容。据交通部副部长张春贤介绍,4年来,公路建设累计投入国债资金693亿元,占同期全国国债资金发行总量的13.6%,共安排公路建设项目1014个,项目投资总规模达6431亿元,建设总里程8.4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约1.46万公里。

  公路建设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十大热门投资之七:家电投资 把握良机

  中国的家电业是竞争最为充分的行业,也是最不惧怕入世冲击的行业。中国家电协会副秘书长徐东生分析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家电生产制造基地,家电产品出口逐年递增,国内市场极其巨大。从国际上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制造业发展到今天,中国的家电业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具有良好的国际地位,出口已经成为推动这个  
行业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而且大量的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这些都为中国家电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这是中国家电行业发展的良机。

  同时,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将对家电需求产生拉动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分析,2002年至2003年全国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电冰箱拥有量为87.4%、88.7%。而农村每百户居民电冰箱拥有量为14.8%、15.9%;2002年-2003年全国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彩电拥有量为126.4%、130.5%。而农村每百户居民彩电拥有量为60.4%、67.8%。近7年来新增的城镇人口数量稳定在2150万左右,随着“三农”问题解决力度的加大和户口政策的改革,“城镇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由这种“城镇化”消费升级带来的家电需求将持续增长。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已经进入了支持家电普及率快速提升的阶段,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电数量有可能在未来3-5年快速增长到100台以上,由此带来的需求总额约为7500万台,我们相信在冰箱消费方面也存在类似的状况。

  此外,作为家电产品中的主力,我国彩电也开始进入数字时代,由此带来的“平板高潮”将释放巨大商机。因此,国内外家电巨头纷纷在扩大产能——

  2004年11月13日,科龙在江苏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总投资达1亿美元的科龙家电产业园,将于3年内建成投产,成为科龙旗下最重要的小家电产品研发、生产、出口基地以及华东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

  2004年10月18日,松下投资超过19亿人民币在杭州工业园建家电制造基地,新基地将成为松下电器公司位于华东的战略生产基地,主要生产洗衣机、空调压缩机、小家电等产品;

  2004年6月9日,苏宁投资25亿元在雨花工业集中区打造家电制造基地;

  2004年5月9日,台湾统一集团斥资5000万美元扩展大陆小家电投资,这项投资是由统一集团与台湾长营集团合资组建的大统营集团实施的,总投资额将达1.5亿美元,以生产咖啡壶、烤箱、电风扇等小型家电为主,主要外销欧美市场;

  美的集团又在芜湖追加投资1.5亿元,使芜湖基地的产能进一步扩容,美的芜湖公司管理部部长蔡绍学透露,美的打算将芜湖定位为国内最大的制造基地和营销中心……

  点评

  从国内市场上来看,虽然前几年通货紧缩,家电价格有所下降,但目前总体经济环境向好:在城镇,老家电已进入更新阶段;在农村,农村城镇化发展较快,加上家电价格下降也为农村市场的扩大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另外,农村电网改造,为家用电器的使用提供了客观条件,这也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所以我国家电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是有利的,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从这个行业的未来前景来看,我国作为低成本家电制造中心的地位至少在10年内不会动摇,而且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所以家电业未来前景值得乐观。

  十大热门投资之八:媒体投资 乱花渐欲迷人眼

  媒体赚钱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所谓的“二次出售”,即:将好的内容卖给读者或观众,再将读者或观众“卖”给广告主,媒体最终的收入来源还是广告。据统计,我国传媒业的广告收入在最近10年增长了近20倍,达到800亿元,10年内平均增长速度为35%,比同期gdp增速快4倍多。预计今后若干年内,我国的传媒广告收入仍能保持10—15%的年均增幅。

  然而,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媒体市场份额呈现集中化趋势,后来者虎口抢食的难度在加大。譬如:在电视媒体中,中央电视台占有我国电视广告总收入的40%;在报纸媒体中,前33名报纸的广告收入占比达71.48%。市场份额集中于强势媒体,会加高后来者的进入门槛,建立起市场进入的资金壁垒,可能将小媒体逼到绝路。

  换言之,由于媒体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趋势,使进入媒体产业的“门槛”在迅速加高。1998年《北京晨报》创刊时,仅以1500万元的资金就成功占据了北京报业第三的位置。而仅仅两年后,当《京华时报》要想达到这一市场目标时的资金“门槛”就已经升到了5000万元左右。据估计,未来1—2年内,试图进入北京主流报业市场的资金门槛会进一步提升至1亿元以上的水平。但是,高投入仅仅获得的是一种进入的资格,而是否有满意的获利回报,还要看诸多操作环节的协同与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因此,这种高“门槛”的资金要求无疑加大了投资的风险程度。

  此外,随着媒体投资热的升温,竞争者队伍的扩张,在一些人们熟知的媒体市场上(如以都市报为代表的大众化综合报纸),媒体产业既往的高赢利水平有逐渐走低的平均化趋势。这块曾经产生过暴利的“大饼”正在被逐步摊薄,如果没有传播模式的创新和细分市场的进一步开拓,过去的所谓“暴利”就会回归“薄利”。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未来两年最大的传媒投资热点是报刊发行市场。报刊发行已经有了政策保障。据测算,去年全国报刊发行的市场规模是300亿元,包括报社或者杂志社的收入和发行渠道的收入。这一数额已经超过了全国报刊广告的总和。市场大,风险小,加之报刊发行服务存在很大的改善余地,报刊发行今、明两年将会有资金大规模介入。

  由泛华集团与人民日报社合资的大华媒体服务公司已经成立,这是中国入世以后第一家合资的报刊发行公司,共投资2.5亿元。就整个传媒产业而言,它本身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700亿元,不包括互联网,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资金进入都是有可能的。

  果然不出所料——2004年10月14日,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加拿大汉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中国媒体投资基金”合作协议,该基金是中国第一个专业投资于媒体的创投基金。据了解,中国媒体投资基金的规模为1亿美元,深圳“创新投”出资或募集2000万美元,加拿大汉信投资募集美国资金8000万美元。基金将主要投向为从事媒体文化产业及其相关领域的项目和企业的股权投资,包括媒体与广播技术、电影制作与发行、电视节目制作、广告与媒体整合、报纸杂志的出版与发行等。

  如果说传统传媒稳定增长的话,那么新媒体将会超常发展,从而引领国内媒体的上升态势,尤其是手机短信。去年手机短信市场达到62亿元,已超过国内电影票房、期刊广告和广播广告的总和。手机短信市场在未来几年里将是所有媒体中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

  点评

  进入21世纪,媒体与资本之间从一开始的“互抛媚眼”,发展到“勾肩搭背”。以至于每当琳琅满目的报摊上出现一个“新面孔”,大家总是习惯性地打听一句:谁投的?至于那些欲借资本而图谋改革的报刊就更多。一时间,大批找“壳”的资金和待价而沽的“壳”互相碰撞,讨价还价……借用电视新闻的一句套话,就是:资本与媒体的不断联姻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十大热门投资之九:煤炭 资源浪费与投资不足并存

  目前,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总量的67%左右。尽管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量在迅速增加,但受我国“丰煤少油”资源禀赋的制约,以及煤炭的价格优势作用,使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基础性地位仍然无法动摇。

  华夏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由于电力、冶金、建材等高耗煤行业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煤炭需求将增加1.8亿吨左右,其中火力发电增加煤炭消费量在1.1亿吨以上,冶金行业增加煤炭消费约4000万吨,建材等行业增加需求煤炭约3000万吨。据初步估算,gdp每增加1%,对电的需求量将相应增加1.2%,2003年全国电煤的消耗量为8.5亿吨,而2004年这一数字将超过9.3亿吨。

  于是,各大煤炭企业开始加紧扩张生产能力,为市场竞争储备资源。其中神华、兖州、大同、山西焦煤等大型企业集团作为第一梯队,都提出未来几年内产量增加到5000万吨到1亿吨以上的发展战略,并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跨越地域限制,到中西部地区建井开矿。如兖矿集团在入主山东省内巨野、聊城煤田的同时,启动贵州煤电和内蒙古煤田合作开发工程,涉及煤炭储量达400多亿吨;而神华集团在山西朔州等地通过兼并小煤窑,占有资源,实现扩张等。

  这次电荒的根本原因是煤荒,煤炭投资不足,出现煤矿超能力生产,严重影响煤炭供给。为了解决能源瓶颈,国家计划建设10个大型煤炭基地。据专家测算,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2020年我国原煤需求量至少应在24亿吨以上,平均每年需要提高近1亿吨原煤生产能力,需要的煤炭基本建设投资10000亿元以上。

  同时,我国煤炭生产更注重集约化、规模化,经过兼并重组,大的煤炭集团涌现,行业集中度提高,煤炭价格持续上涨也使煤炭企业效益大幅提升,更容易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的先进设备。这将大幅提高对煤炭开采设备、煤炭洗选设备的需求,相关公司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由于煤炭紧缺,全国各地的小煤窑私挖滥采,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主要表现在:掠夺性开采,采矿秩序混乱。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调度中心潘伟尔博士指出,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人均煤炭资源占有量很少,经不起浪费。目前我国煤炭资源配置中,不充分竞争与过度竞争同时存在,这一矛盾导致大量的煤炭资源被浪费。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步伐越慢,浪费的资源越多,时间成本越高。按未来17年煤炭产量与资源回收率测算,如果资源回收率从目前的40%提高到50%,可节约煤炭储量200亿吨!此数大于2002年法国和两个韩国的煤炭可采储量之和!

  巨额的煤矿安全欠账是我国煤矿投资严重不足的重要表现。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欠账约1500亿元。这是我国煤矿事故多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之一。

  据潘伟尔估算,2004年-2020年的17年期间我国煤炭基本建设就需要12688亿元。此费用还没有包括高瓦斯矿区开采前的瓦斯抽放费用和现有煤矿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量安全生产欠账费用等。

  点评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最新数据,今年1-6月份,全国共计生产原煤88248万吨,同比增长15%。简单推算,今年产煤将接近18亿吨。但是,煤炭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市场需求的拉动,并不完全是行业自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结果。从整体看,煤炭行业发展的基础仍然十分脆弱,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

  首先,表现为科技严重落后,影响了煤炭行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煤炭资源保障程度低,大型煤炭企业后备资源短缺,目前处于超能力生产时期,投资缺口巨大。煤炭产业集中度低,技术装备落后,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第三,环境压力日益凸现。有人担心,若干年后,许多矿区将因煤炭采掘完毕而从目前的“煤都”演变成“废都”。

  第四,从体制和制度看,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

  第五,与整个价格体系有关,煤炭企业获得的价格上涨收益不多,中间环节过多享受了涨价收益。

  第六,行业收益分配水平过低。

  第七,盲目布局、无序投资问题开始出现。

  第八,发展不平衡。

  以上种种因素表明,煤炭企业的增长潜力正在日益受到极大限制,该行业很可能会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瓶颈。

  十大热门投资之十:汽车 炎夏之后是寒冬

  据中汽协会的统计,去年全国销售汽车444万辆,同比增长了34.21%,成为世界第4大汽车市场,轿车的增长速度,简直令全世界人都目瞪口呆,12月份竟然增长了111.48%,全年增幅达到75.28%。连续两年的高速增长,不仅让原有的生产企业痛感生产能力不足的烦恼,还招来了大批的行外进入者,跨国公司更是较着劲宣布要在中国大举增资,扩大生产能力。

  可是,中国的汽车市场刚刚还“井喷”不止,突然间说冷就冷起来,让人猝不及防。

  2004年1月份轿车销售就狂跌31.61%,与去年同比仅增长6.79%,当然节假日集中是个重要原因,二三月增幅便上升到76.75%和59.07%,1季度同比增幅达到了41.86%。但4月份轿车销售开始出现负增长,5月环比下降了19.27%,被人们称之为“黑五月”,经销商一片恐慌。由于累计同比增长率还有31.59%,专家们对今年的市场仍抱有很大信心,认为增长20%应该没有问题,甚至还有人提出“金九银十”,以为下半年汽车市场回暖是确定无疑的。

  可是,商家企盼的“金九银十”并未成为现实。车市在一片降价声中依然冷淡。在上月刚刚开业的北京金源mall里,原本叫做“金源亚市”的汽车超市悄无声息地改为了“金源汽车市场”。早在今年5月宣布进入的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下称亚市)已经悄悄撤走,亚市总经理苏晖设想的“超五星级豪华汽车超市”胎死腹中。11月12日,亚市总经理苏晖就此表示:“北京的汽车有形市场已经开始崩盘”。

  就在亚市与金源mall不欢而散前后,北京的其他汽车市场也出现收缩迹象——王府井名车港宣告退出车市;亦庄经济开发区经开汽车广场也改为了会展中心;号称投资10亿元的“汽车基地”退出整车市场,改为配件、用品市场;位于马甸的科技会堂汽车市场也改为了某家经销商的销售窗口;原称10月开业的天龙汽车城再次将开业时间推后,而且该市场也谨慎地将经营重心放在汽车售后服务方面,而非整车销售。

  数据显示,10月份亚市的汽车交易量比9月份又下滑了4%,全月成交量为22211辆。全国汽车10月份销售量也比9月下降7.99%。苏晖预计,由于没有有利于汽车消费的政策出台,而且保险公司“趁火打劫”,提出了500元内免赔条款,燃油出厂价进一步上调,这些都是不利于汽车消费的措施,因此年底的最后两个月汽车销售量肯定大幅度下降,而且由于明年进口关税进一步调整,年底的进口车市也会由此进一步下滑,变得冷清。

  可是,正当各路资本杀入汽车业,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车市却冷了下来。于是,我国的汽车产业一下子从投资的炎夏跌入市场的寒冬。

  点评

  我们一直说汽车工业带动性很强,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从原材料到装备制造到销售服务,直到文化产业。

  汽车发展受到的制约也很强,汽车的发展要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这两年轿车市场以50%-80%的速度连续“井喷”,造成所有相关行业跟不上趟,道路、停车场、燃油、排放以及原材料供应等全面紧张,打破了国民经济的平衡,是一种“破坏性增长”,因此是不可能持久的,也不应该持久,增长速度的大幅回落,正是对前两年市场井喷的“报复性下降”。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