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生创业的比较

80酷酷网    80kuku.com

    在中国,1998年5月,清华大学才举行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3月,清华大学学生科技创业者协会又主办了第二届创业大赛,这次大赛诞生了如“易得方舟”、“视美乐”等学生公司。

  创业的社会环境相似,两国从政府到社会、高校及传媒都支持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主创业。2000年4月,国家教委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项政策: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继清华大学之后,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及重庆等地的高校也纷纷举办创业计划大赛,鼓励学生创业。清华大学还专门为学生创业开辟了清华创业园。不同的是美国有关部门仅是营造一种气氛和环境,公司从成立那天起就完全接受市场的考验。虽然中国在工商、税务方面对学生公司并没有优惠的政策,但社会、校方都为他们提供了不少帮助:休学创业、管理咨询、商务培训等,有的甚至出资为学生创业作广告。

  创业资本的来源不同在投资方式上,作为大学生,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资金有限,唯有利用专利、专业技术或高新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进行投资,多数创业者都是由技术人员向管理和经营人员转化的。这是两国大学生创业的共同特点。在吸收风险投资上,两国有较大的差异。美国是世界上创业投资最发达的国家,有成熟的资本市场,风险投资资金充足,信息服务行业发达,各种咨询服务机构齐全,因而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多数都具有可行性,市场前景好,容易得到风险投资,公司发展快。而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落后,创业投资处于起步阶段,二级市场尚在酝酿之中,融资就相当困难。大学生们由于缺乏资金和时间,因而许多优秀的创业计划难以付诸实践。

  创业者的素质及对创业的态度两国的大学生对创业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但实际推行起来却截然不同。究其原因,除了受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模式不同造成的。

  美国的教育是服务型的,开放的,一般都实行“学分制”。学生只要修够学分即可拿到文凭,在校时间可不受限制,因而学生创新能力强,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性格和竞争意识。而我国的教育是管理型的,封闭的,实行的是不完全“学分制”,大部分学生不能提前或推迟学习,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知识创新意识不足,普遍缺乏一种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加上我们太过于注重学习的过程与形式,而忽略了学习的目的,因而走出校园谱写创业史的不多。

  创业的层次和领域不同美国大学生一般从事高智力的高科技领域的创业,而中国只有部分大学生涉足网页设计、软件编制等高科技领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事家教、办书店等创业活动,因而难以出现像向比尔·盖茨的视窗操作系统挑战的芬兰大学生linux那样的创业者。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