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沟通不够”的沟通者

80酷酷网    80kuku.com

  

  张国华当过10年工人,然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在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的任上参与筹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并从1994年创立起即担任副院长和中方教务长,这样的资历是中欧4位院长中的唯一。他是国际管理学术委员会委员。

  你本身也是一个管理者。你认为管理是可以通过管理教育学到的吗?

  我相信是可以的。我们很多EMBA的学生说:如果我早到这个学校来读书,前面输掉的几千万,是不会输的。

  你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学MBA对你的管理工作有什么直接的帮助吗?

  我倒不感觉这个MBA对我从事管理教育有什么影响。但这1年读书至少让我开了眼界,知道什么叫发达国家、什么叫资本主义、什么叫社会主义。

  管理一个学校和管理一个企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不管是赢利机构还是非赢利机构,设定目标、mission和vision是很重要的。之所以中欧今天这么成功,跟我们当初这几个设定有很大关系。“我们要办中国最好的学校,可以拿到国际上去比的学校。”这对我们以后的每一个决策、凝聚中欧的人、形成一个文化有很大的影响。

  因为现在有了品牌,有很多人来找你做这个、做那个,你到底做不做?这个东西在制约着我们。有的东西必须去做,有的东西怎么样也不能做。比如,在没有保证质量、不能提升品牌的情况下,规模是不会扩大的。

  中欧四个院长怎么分工?

  刘吉院长负责全面的事务,帮学校找赞助商、参与大政方针的讨论、寻找新的机会。外方的一个院长跟我负责行政,决定所有的行政问题。同时我又是中方教务长,和外方教务长(副院长)讨论决定教学安排。我就变成一个什么都管的人。

  大政方针是不是要四个院长一致同意?

  对,我们是一票否决制。

  你在日常的管理中,和欧方的两位院长有没有沟通上的问题?

  有,肯定有。

  你怎么解决?

  充分沟通。一次不行两次,今年不行明年。

  如果是需要很快做决定的事情呢?

  这就是我们的弊端。中欧合作办学带来了非常好的体制上的优势,但是当中国经济、中国的管理教育迅猛发展,当我们体制上的优势逐步消失,要求做快速反应、继续创新的时候,它可能会带来障碍。

  你有信心去一个公司当CEO吗?

  我有,其实有好几个猎头公司曾经找过我。我举一个例子。我们有失败的经验。(下面的例子和上文联系似乎不紧,但原对话如此———编者注)

  比如说我们看到中国缺乏金融人才,外方一个教务长(现在已经离开这个学校了),一定要办面向年轻人的在职项目,3万美金。一个公司有没有可能花3万美金在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身上?即使他自费,公司愿不愿意一个月给他4天时间来读书?外方教务长坚持要做,一定要做。我是不同意的。最后我就说,好,就交学费吧。让财务处、人力资源部一路开绿灯。最后一年下来报名一个人。

  我们之间不是没有问题。有的问题需要通过沟通来解决,有的时候需要牺牲东西来解决。如果我坚持说不行,怎么样都不行,就没法合作了。当时他刚刚来。到这里来的人都是有脸有面的人,都非常自信。我也很自信。怎么办?我感觉:沟通比什么都重要。

  你在管理上的长项是什么?

  我的长项就是我非常有战略眼光,我看得很前面。

  你在管理上的弱项是什么?

  沟通不够。刚才这个例子就是我没有充分利用我的沟通能力去说服他,浪费了一年的时间。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