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中关村英才计划”推进园区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80酷酷网    80kuku.com

  根据市委、市政府《中关村科技园区五年上台阶行动纲要》提出的任务要求,在三年大变样的工作基础上,园区实施“中关村英才计划”,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经过两年努力,园区在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设、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吸引留学人员到园区创业三个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园区人才总量继续增长,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适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园区特点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机制已基本形成,并发挥了人才聚集的重要作用;海外留学人员到园区创业形成高潮,为园区注入了创新活力;区域人才资源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才资源效能发挥的综合环境不断优化。

  一、不断完善园区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

  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以来,中关村科技园区努力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的人力资源体系,目前这一体系框架已经形成,经过近两年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园区人力资源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

    1、在科技园区,以人才代理服务机构、人才网站、人才市场、协会商会组织构成的人才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了市场配置人才的媒介作用。全市人才中介机构133家,其中1/4人才中介机构分布在园区政策区内。园区人才中介机构针对科技产业人才资源的特殊性,按照人才的市场供求关系,通过实现人才自身价值与满足园区企业需求相结合,有效地解决人才供求矛盾。企业通过市场自主择人,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早已是中关村人才配置的主流模式,园区企业68%的人力资源依靠市场组织和社会招聘配置,32%来自企业、个人双向选择的应届毕业生。2001年底至2003年底,园区从业人员由361272人增加到488561人,净增127000人。增长了35.1%,通过市场机制调配,即为高新技术企业增添了新生力量,又为北京市人才就业做了贡献。

    2、由《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北京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文件构成的人才政策体系,支撑了园区人才吸引、人才合理流动。特别是以引进人才为主导的放宽户籍准入政策和工作居住证制度的实施,突破了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使企业吸引人才的范围从本市到全国,并已走向国际,1999年6月以来,园区引进高级管理技术人员25006人,办理工作居住证6000多个,保证了一大批年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园区企业,改善了园区总体人才结构。目前,园区48万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为33.5岁,40岁以下中青年占77.4%;年轻化与知识化相对应,园区整体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大专以上文化的从业人员占总数的66%,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46.5%;每10个从业者中就有1个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具备高级职称的从业人员占10%,具备中级职称的从业人员占20%,整个园区从事高科技活动的人数为136522人,比2001年增加了近4万人,占同期北京市全部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人数的一半,其中研发人员85905人,比2001年增加了2万多人;2001年园区录用应届毕业生18479人,2003年园区录用应届毕业生29810人,比2001年增长了1万人;近年来,园区平均每年吸引非本市生源的优秀应届毕业生5000名,补充了本市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

    3、与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相适应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逐步成熟。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地位在思想观念、资本构成和收入分配中逐渐得到确立,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的分配机制在园区企业中实行并不断改进完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家、创业者、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企业体现岗位和职位责任的薪酬制度将职工对企业、社会的贡献与收益联系起来,股权分配激励机制将企业骨干的预期收益与企业的成长发展联系起来;园区从业人员年平均收入从2001年2.8万元,增长到3.4万元,2年增长了21%,比北京市同期职工平均年工资高出29%,一批靠诚实劳动、智力贡献的“百万富翁”在园区涌现,并成为园区企业群簇中最为活跃的力量。

  与此同时,园区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骨干人才的子学入学和生活安居方面在政策支持下得到较好解决,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园区人文环境不断优化。2003年园区企业骨干团购安居住宅700套,2004年计划达到2000套;去年人力资源经理协会与佰众健康中心共同开展的中关村健康活动,受到企业的欢迎和支持;园区知识产权保护、信用体系建设为人才的知识成果实现市场价值提供了保障,以人为本的中关村文化引领着新一代中关村人的成长。

  二、着眼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机制

  人才资源的能力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几年来,园区人才能力建设方面,形成了政府整合资源,社会组织发挥各自功能,企业微观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机制。

    1、为使园区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适应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有效解决高科技企业丞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园区综合运用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形成了广覆盖、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网络。

  管委会依托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培训中心、创新研修学院、中关村软件培训中心和园区协会组织,重点培养高级软件工程师、技术经济人、高科技管理和产品管理人才、金融投资管理人才,熟悉WTO规划的涉外法律人才,建立了IC设计人才奖学金,持续性开展科技、金融、管理系列讲座,发挥了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

  园区充分利用区内教育科研资源,政府、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提供适合园区发展和高科技企业人才培训及学历教育。

  中关村园区内14家协会商会组织及各类培训、咨询机构依靠自身优势,在企业中开展各类人才培训、讲座活动非常活跃,使中关村人才在园区学习充电,接受继续教育慰然成风,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中关村人追赶时代步伐的重要需求。

    2、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培育新一代企业者、创业者。

  中关村科技园区遵从市场经济规律,历来坚持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科学人才观,不唯资历、学历、职称,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联想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园区骨干企业,建立了能力胜任考核制度,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研究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极大的调动了企业职工创新敬业的精神,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园区坚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科技人才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在市场竞争中培育造就了一批熟悉国际国内的市场,具有业内先进水平,敢于开拓创新的企业家和创业者。连续两届的“双优评选”活动,不但有老一代中关村的企业家、创业者柳传志、段永基、王文京,还涌现了一批新一代的企业家、创业者,如杨元庆、邓中翰、雷军等。管委会通过优秀企业家、创业者评选、留学人员创业奖,科技新星评选等活动颂扬企业家职业精神,调动和保护企业家、创业者勇于竞争和持续创新的热情。

    3、在市场竞争中优化人才队伍。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原有优势产业趋于利润平均化,是否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是对园区每一个企业的考验。企业创新能力来源于人才,园区企业员工平均流动率为30%,仅2003年,园区企业新增人员85000人,减少和调出人员62000人,其中解聘了37000人。正是在这种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中,企业不断优化人才队伍,吸纳了一批又一批学有所长、勇于创新的年轻人进入企业,发挥着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骨干作用,已进入中高级管理岗位的骨干人员达76000万人,工程技术人员达64000万人,且80%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三、大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改善园区人才结构,提升园区创新能力

  海外留学人员是园区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中关村科技园区按照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要求,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海外人才,并优化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为留学人员创业、从业提供便捷条件和综合环境。自2000年至2003年4月,留学人员服务体系共接待留学人员创业咨询21400人次,其中有创业意向的10410人次,留学人员创办企业2200余家,园区留学人员从业人数达5500余人,提前实现了五年上台阶的目标。

    1、园区建立了完善的留学人员创业、从业服务体系,包括鼓励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政策体系;留学人员到园区创业的服务体系;留学人员创业孵化体系;与大学科研院所资源共享体系;项目融资推介体系;资金扶持体系;留学人员从业求职服务等七大体系。几年来,园区已建立留学人才工作海外联络处4家,创业孵化器12家,其中与北大、清华等著名学校共建创业园6家,总孵化面积25万平米,入孵留学生企业800家;园区管委会在各类展会、项目推介会上推介留学生项目数以千计,无偿资助留学人员企业418家,总金额3426万元;小额贷款扶持留学生企业85家,总贷款额6225万元。

  今年以来,园区进一步加大留学人员创业政策、事迹的宣传,在园区主流媒体开办留学人员创业专栏,并组织力量到留学人员密集的国家路演,形成了新的宣传浪潮。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服务工作的经验得到了中央、市委、市政府和国内各地的重视,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北京市人才工作会议上,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并介绍了经验。2003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了中关村国际孵化园,接见了园区留学人员创业代表,对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工作给予了极大鼓舞。

    2、园区吸引了一大批国际化人才和优秀创业团队,培育了一批高端科技项目和成果。一批批曾经就读哈佛、斯坦福、马里兰、伦敦大学、早稻田大学等著名学府,曾经就职于微软、IBM、贝尔试验室等著名企业、科研机构的国际化人才,在中关村的感召下归国创业;一批批具有前沿性技术在园区开花结果。留加博士李德磊开发的“方舟”系列CPU芯片,标志着我国自主知识产权CPU的产品化;号称“清华五剑客”的陈榕等五位留学人员研制的“和欣”操作系统挑战世界级软件巨霸;程京博士带领的生物芯片研发团队所做的缩微芯片为世界首创,被选入1998年的世界十大科技突破。据统计,在中关村的留学人员中,博士占38%,硕士占45%,在留学生创业人员中57%拥有个人科技成果,44%的科技成果获得专利,有这样一批优秀人才,中关村就有了未来,有了希望。

    3、留学人员创业推进了园区国际化进程。海外留学生人员到中关村创业凭借他们自身的优势,带来了国际化人才;开发了世界级科技项目、成果;开辟了国际市场;引入了国际资本;注入了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运作的先进理念,推进了中关村国际化的进程。留美博士邓中翰创办的中星微电子公司,其研发生产的“星光”系列数字影像芯片占领国际主流市场;哈佛博士俞孔坚,屡摘景观设计国际桂冠;日本留学归国团队李晨为首的“东联基地”,开辟了日华软件外包市场;海纳维盛等8家留学人员企业在海外融资取得进展,“胡晖现象”引发中关村对国际融资的关注,中关村的留学人员企业为园区带来25亿创业资金,吸引数百亿发展资金,吸纳了4万多名科技人才。更有留学人员王怀东、吴建平成为中关村与海外交流联络的“使者”,旅英、旅加学者,相继在中关村建立了联络机构。

  几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实施“中关村英才计划”,坚持市场导向的人才配置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为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的良好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园区二次创业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对园区人才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我们将按照全国及北京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关村科技园区十年创一流的任务要求,将园区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更加完善,为园区发展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