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才对流快 沪港演绎拉锯战

80酷酷网    80kuku.com

    日前,由上海浦东新区人才市场组织的“香港———浦东联合人才招聘会”在金融中心陆家嘴举行。香港企业把人才场子摆到了陆家嘴,这在上海滩还是首次。

    港企抛高薪,沪企送未来
    据此次招聘会主办单位———浦东新区人才中心陈主任介绍,此次香港地区企业是首次组团来沪招聘中高级人才,近50家香港企业将为内地人才提供上百个赴港工作的机会。

    与组委会的低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企业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渴望,于7月18日提前来到上海,不断发布消息,以高薪诱惑上海优秀人才的加盟。香港邦盟骏集团主席卢华威先生称,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香港人都想到上海读书和工作,邦盟骏集团就是看准了这一机遇,开出50万港币年薪在沪招聘教育总监,以圆香港学子的赴沪求学梦。

    此次香港企业中高级人才的招聘,普遍年薪为10万———50万港币,涉及工程、地产、建筑、银行、财经、设计等多个领域,其中10%的岗位将在香港工作,其余的将在上海分公司工作。

    事实上,此次招聘会是今年5月4日“浦东中高级人才香港招聘会”的续演,那次赴港招聘,在香港引起的反响强烈,至今余波尚存,部分单位仍在继续招聘中。更重要的是,香港人逐步改变了对内地企业的看法,对上海表现出越来越浓的兴趣。

    短短3个月内,沪港两次举行如此大规模的招聘会,不能不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以前多是内地人才赴港工作,而香港人到内地工作,多数是在香港公司内地分公司中,而现在局面迅速变化,很多香港人对上海的兴趣渐浓。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著名猎头公司光辉国际最近一次调查指出,随着香港经济的持续低迷以及上海经济的强劲增长,上海高级行政人员的薪资有望在5年后与香港持平。

    也有调查显示,上海年薪平均为4.6万元,而香港平均年薪约为9万,是上海的两倍,但若以购买力来估算,内地工资比香港更具购买力。从过去5年的薪资趋势看,香港的工资整体呈下降趋势,而上海情况正好相反,近5年随外资的进入,导致两地的薪资差距不断缩小,即使大学毕业生的入职薪金都以年平均10%的幅度递增。

    另一方面,虽然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渴望到上海工作,但是香港作为全球著名的金融、航运、贸易、旅游中心,其成熟的经济环境和完善的福利制度,仍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专家称,目前出去的人还是要比进来的人多,其主因就是在引进人才的政策上,香港比内地做得好。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实施“输入优秀人才计划”、“输入内地专业人才计划”,在政策上大开纳贤之门,为外地人才入港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而相比之下,上海在引进香港人才方面,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性措施:香港人才赴沪的薪酬福利、医疗保险等方面,都缺乏完备的政策措施。

    香港的人才需求,主要包括改良科技的范畴:如资讯和通讯科技、电子、先进制造技术、产品设计、包装设计以及供应链管理;内地占特殊优势的范畴:如中医药和中文电脑软件;配合现有工业群发展的范畴:如为资讯和娱乐事业而开拓的多媒体科技、纺织品和成衣、塑料、金属和建筑业原料科技等,从以上可以看出,香港需要最多的是内地技术人才,而上海作为中国目前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吸引、储备以及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上海则急需金融、贸易、涉外法律等专业技术人员。2001年上海引进人才进一步凸现高学历、年轻化,引进的回国留学人员近90%属于该年度紧缺人才,使紧缺人才加速向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新材料等上海“十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及地区集聚,而香港是这些人才的重要储备和输出基地。

    热现象,冷思考
    和预期不同,上海在引进港才方面遭遇了尴尬———

    根据资料显示,2001年港澳台地区有3595人到上海就业,其中台湾人占83.9%,而香港人仅占15.2%。

    2002年2月6日在香港举行的“内地知名企业赴香港招聘会”上,70多家企业中,上海只有两家化工和建筑企业参加,具有国际背景的香港人才抛出“绣球”,但上海的企业却不乐于去接。2002年5月4日,浦东新区第二次赴港招人,无论从前期规划、准备到规模和层次上,都表现得更为积极,招聘的职位不仅来自张江软件园区、农业银行、朗讯、中信等25家知名企业,还包括一批新区政府处级以上的高层专业技术岗位。但招聘结果依然难以令人满意,薪水太高是关键。以普通白领为例,香港人才的月薪一般在3-5万元之间,而内地普通的白领为8000元左右,不及五分之一;一些高层次的香港人才,年薪都在80万元以上,这对一般企业来说,显然是要价太高。

    相对应的,大量“海龟”看好上海,他们看重创业环境和发展机会,对薪水要求并不太高,上海企业更能接受。

    那么香港企业招聘上海人才有没有障碍呢?用一位香港老板的话来说,上海虽然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毕竟人才的国际化并非一蹴而就,在思维方式上还需磨合。在上海企业中做得好的员工并不一定就能“征服香港”。

    看来,要沟通人才流动渠道,需要配套的一系列措施。上海与香港的人才对流,只是中国和国外人才对流的一个缩影,也表明了一种趋势———人才国际化潮流已经来临了。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