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下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哪首古诗)

80酷酷网    80kuku.com

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下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哪首古诗)

公元846年,杜牧已被迁官外放到了安徽池州,当了个池州刺史,当时的杜牧正值壮年,在仕途上却不如人意,正是苦闷之时。彼时春雨连绵,又是一年清明时节,杜牧走在池州街头,只见周围行人正要前往祭拜先人,个个宛如失魂一般,神情是如此忧伤,便又在杜牧心中增添了一丝阴云。忽然之间,杜牧灵光一闪,好诗天降,于是便写出了一首千古名篇——《清明》,是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名作《清明》,为何很多学者都认为废话过多,问题出在哪里?

这首《清明》被传唱千年,而今也同样被收录于我们的教材之中,绝大多数人都能出口背诵而且莫不称道,足见《清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以及其自身的水平。

《清明》一诗的高明之处在于,其对意境的营造。清明时节,烟雨朦胧,细雨如丝,一开始就将整个画面的明度拉低,营造出一种忧伤、压抑的氛围。第二句,前往祭祖的人们仿佛就像失了魂一样神色忧伤、烦闷不已,进一步展现出了悲伤的情境。

杜牧名作《清明》,为何很多学者都认为废话过多,问题出在哪里?

诗人眼见此情此景,心中是如鲠在喉,鼻头是酸涩不已,便想着找个酒家喝点酒借酒消愁,便问路上的牧童这酒家在哪儿。牧童却并不说话,只是悠悠地伸出手指,指向了远方的杏花村,连本该象征着希望的,应当充满朝气、活泼顽皮的孩童,在此时都噤若寒蝉,足见清明时节家家户户心中的悲伤与压抑。

整首诗读起来,仿佛就像是看到了一幅色泽清淡的水墨画卷,让人仿佛真地进入了当时朦胧凄迷、压抑纷乱的情境之中,感受到了那种忧郁惆怅、万般愁苦却不堪言说的悲怆,令人心摇神动。

杜牧名作《清明》,为何很多学者都认为废话过多,问题出在哪里?

也正是因此,这首《清明》才得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并在千年之后依然拨动着我们的心弦,成为真正的千古名作。而绝大部分的专家学者,对《清明》也是大加赞赏,罗大经的《诗兴》当中就评价《清明》“言在此,而意在于彼,玩味乃可识”。

但是在称赞之声当中,也不乏许多质疑之音,最主要的质疑之处,就是《清明》存在言词冗余之处。比如明代著名诗人谢榛在自己的《四溟诗话》中就提出,《清明》一诗完全可以缩写成为五言诗。

比如第一句,诗题已经是《清明》了,第一句的“清明”二字就可以上去。第二句,既然已经是“行人”,自然是走在“路上”了,因此“路上”二字也稍显冗余。第三句,“何处”已经是发问了,那么“借问”二字就多余了。第四句,前面已经提到过“行人”,有了一个主语,“牧童”二字去掉其实也不影响诗意。

杜牧名作《清明》,为何很多学者都认为废话过多,问题出在哪里?

因此,谢榛认为杜牧这首《清明》完全可以改成五言诗,比如后两句,就可以改成“酒家何处是,江上杏花村”,或者“日斜人策马,酒肆杏花西”等,如若有其他更优解亦不惧多。

对于谢榛等学者所言,其实也并非全无道理,古诗最讲究的几点之一,就是炼字。诗词当中必须每个字每个词都必须有其具体的意义与用处,如果一首诗出现了词意冗杂,那么就算不上一首好诗。谢榛此举,乃是诗词赏析当中极其需要注意的一点。

但是,谢榛太过着眼于所谓的炼字,而忽视了更加重要的诗意与诗歌本身的音律之美。首先一点,五言跟七言本身就是两种概念,五言因为句子更短,音律上无法曲折往复,因此读起来会更加明快、短促,所以五言更加适合表达欢快、赞叹、雄伟等等的情绪。

杜牧名作《清明》,为何很多学者都认为废话过多,问题出在哪里?

但七言不同,七言一句那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音律一下有3个来回,读起来更加婉转,诗句之间的间错也更久,因此更加适合用来表现悲伤、哀婉、清静、雅致的情绪。

就拿“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跟“酒家何处是,江上杏花村”两句来对比,很明显前者读起来情绪要更加悲伤凄婉,而后者更加短促明快,二者谁更适合清明的意境,自然是不言而喻。

另外,谢榛所提的可以省去的词语,其实并不能轻易省去。比如《清明》最后一句的“牧童”,就十分有存在的必要。正如上文所说,连一个本该开开心心、快快活活的孩子,到了清明时节时都愁闷得不发一语,则更加道出了清明时节笼罩在所有人心头那缕挥之不去的愁绪,而“江上杏花村”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杜牧名作《清明》,为何很多学者都认为废话过多,问题出在哪里?

因此,总体而言,笔者认为谢榛等学者之言,颇有些矫枉过正了,至少相比其提出来的修改意见,杜牧的《清明》原文要更加动人更加凄美。但每个人对诗歌的理解都会因为个人的兴趣、性格、经历、艺术感受力的不同而不同,你对谢榛等人的评点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