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新新人类的新生活 柔性流动的新形势

80酷酷网    80kuku.com

  

  新新人类的新生活

  白天在上海工作,晚上回昆山居住,周末的闲暇时间则可能出现在周边风景绝佳的小镇里。借助便捷的交通,游走在长三角的各个城市——这一两年来,26岁的苏勤及其三个同伴的工作和生活就是这样度过的。

  大学本科毕业的苏勤,目前供职于上海的一家外资企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并非是为了体现前卫。“昆山离上海只有半小时的车程,但租房的价格还不到上海的1/3。”隶属江苏省的昆山,是靠近上海的一个小城,最近几年因为众多台资企业的落户而繁荣起来。从经济角度考虑,四人合伙买了一辆私家车,过起了大都市上班、小城市生活的日子。

  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一体化,这种可能会被大多数人归为“新新人类”的生活方式,正在许多年轻人当中流行。人们将这个数量越来越庞大的特殊群体称为“长三角人”。

  柔性流动的新形式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人才的集聚地。据有关方面统计,到2002年年底,长三角地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为4493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882人。但资源充足并不意味着资源平衡。“江苏制造业和农业发达,浙江民营企业和旅游产业一枝独秀,而上海则是经贸、物流、航运和金融中心,不同的发展定位需要不同的人才,但分割、本位的单个省市却难以提供和开发其所需的高端、紧缺、急需或各自重点产业所需的人才。”上海市人事局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推进小组负责人陆珉说。

  不转关系、不动户口的人才柔性流动方式由此应运而生。上海从去年开始实行这种“柔性”政策,使户籍不再是门槛和后顾之忧,工作关系也不再成为流动的羁绊。目前,在拥有1700万人口的大都市上海,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高地。在上海的300万流动人口中,有1/3来自浙江,1/3来自江苏,另1/3来自全国其他省份。他们在上海寻找商机和发展机会,以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

  与此同时,上海等大城市的许多人才或技术专家,也像候鸟一样飞往江苏和浙江各地,相当一部分甚至暂时离开了自己的户籍所在地,在当地工作和生活,与企业共同发展。

  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刘燕玲就是其中的一员。2002年,接受浙江宁波一家知名民营企业老板的邀请,她来到宁波为公司构建完整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一呆就是一年。“在不同城市工作和生活,尽享人才和智力的充分流动,对于人缘相近、地缘相亲、交通便利、往来频繁的长三角地区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几年来,她辗转上海、浙江和江苏,哪里需要她,哪里最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她就流动到哪里。

  区域性执业一证通

  当然,异地工作也有许多麻烦,不同行政区划在人才方面的政策分歧和壁垒,正在成为刘燕玲们自由流动的最大障碍。除准入标准存在差异、资格证书无法互认、人才信息得不到快速准确的传递之外,最重要的是,他们无法在异地享受到诸如社保、医保、养老、子女就业等居民待遇。

  “淡化行政区划的界限,消除区域内人才开发的体制、机制、制度、政策的障碍,建立市场主导、开放自主、共享互惠、优势互补的区域人才开发新格局,已成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当务之急。”江苏省人事厅厅长王时中大声疾呼。

  三地政府部门正在为此作出积极努力。今年4月,长三角20个城市发表关于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共同宣言;7月,上海、杭州、宁波、南京、苏州、无锡6城市签署“长江三角洲紧缺人才培训服务中心”合作协议,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区域性人才执业资格“一证通”。8月,苏浙沪三地人事部门行政首长再次聚会杭州,就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互认、异地人才服务、博士后工作合作、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公务员互派等六个制度层面的合作达成了一致意见。

  “能认可的认可,不能认可的废除。”作为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联席会议负责人之一,陆珉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表达了三地政府部门对推倒长三角人才流动壁垒的坚定决心。“长三角地区将逐步形成统一的人事制度框架、人才大市场和人事人才服务体系,并在五年内基本实现区域内人才的无障碍自由流动。”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工作在这里,生活在别处”的“长三角人”,将更加自由、无拘无束地流动;在长三角地区,这将成为一种再平常不过的生存方式。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